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4篇
耳鼻咽喉   1篇
基础医学   7篇
临床医学   6篇
内科学   1篇
神经病学   1篇
外科学   17篇
综合类   54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5篇
药学   9篇
中国医学   4篇
肿瘤学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2.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本文在分析了我国医学教育面临的形势的基础上,结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于2001年6月公布的<本科医学教育国际标准>,就加强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国际化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思考,提出了坚持医学教育精英教育的理念;明确培养目标,对毕业生制定素质、知识、能力的具体要求;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落实教育理念;改革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改革医学生学业考核办法;加强临床实践环节培养条件建设等六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12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并分析患者术前和术后神经功能状态JOA评分和颈椎总活动度(ROM),进行早期疗效评估。结果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或消失,JOA评分由术前的(6.79±3.6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5.84±0.89)分(P〈0.05);ROM术前为(51.3±14.2)°,术后末次随访为(49.9±1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按照Odom评定标准,末次随访时,优9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91.7%。结论应用DISCOVER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早期疗效良好,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脂多糖(LPS)促进人工关节松动的可能性。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在不同剂量LPS作用下超高分子聚乙烯微粒(UHMWPE)诱导人外周血单核细胞(MOs),培养3,6,12,24,48h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含量变化。结果与空白对照组A组相比LPS组、UHMWPE组、及不同浓度的LPS联合UHMWPE刺激组刺激3h后TNF—α、IL-6显著升高(均P〈0.05),12h达高峰,TNF-α、IL-6分泌与LPS呈现浓度依赖性,刺激12,24,48hF组TNF—α、IL-6分泌明显高于A、B、C、D、E组(P〈0.05)。结论LPS能有效地促进由于UHMWPE刺激MOs所致的TNF—α、IL-6的分泌,增强了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由微粒诱导的骨溶解。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的体外分离培养方法,并分析其生物学特性。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健康志愿者骨髓,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培养在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用贴壁筛选法纯化获得MSC。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细胞计数法绘制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抗原及细胞周期。结果原代和传代培养的细胞呈梭形,具有较强的生长增殖能力。细胞表面CD90、CD105表达阳性,CD34、CD11b阴性。第1、3、5代MSC生长曲线呈S形,均经历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和平台期。第3代MSC中,G0/G1期细胞约占77.42%,S+G2/M期细胞约占22.58%。结论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筛选培养法可获得纯度较高的MSC,且该细胞增殖活性较强。密度梯度离心结合贴壁筛选培养法是一种简单、有效的分离纯化MSC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应用可吸收棒治疗MasonⅡ型及部分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切开复位可吸收棒治疗22例成人桡骨头骨折,术中应尽量减少环状韧带的损伤,术后制动2~ 3周,进行屈肘和前臂旋转功能练习.结果 定期随访1~3年,平均1.6年,术后无骨间后神经症状,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根据Brob-erg和Morrey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进行评估,优18例,良4例.结论 对于MasonⅡ型及部分MasonⅢ型桡骨头骨折采取切开复位可吸收棒内固定术能获得满意疗效且功能恢复好.  相似文献   
17.
辛兵 《医用生物力学》1997,12(2):115-118
1911年Hibbs和Albee首先报道应用后路融合术(Posterior fusion)治疗脊柱结核等疾病,获得满意疗效.1929年Hibbs和Swift将脊柱融合术用于治疗脊柱退行性变,扩大了脊柱融合术应用范围.目前脊柱融合术被广泛地应用在治疗脊柱退行性变,脊柱创伤,脊柱的不稳定,以及脊柱畸形的矫治.并且出现了脊柱融合技术的多样性,适用范围的扩大以及多种内固定植入物的使用等.文献报导美国每年约有七万人接受脊柱融合术的治疗,采用了不同的融合术式.本文对腰椎融合术的生物力学研究作一综述.一、植骨融合需要的力学环境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可扩张管道系统微创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3月~2014年3月,共收治不同原因所致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35例,其中男23例,女12例,L_(4/5)突出16例,L_(5/S1)突出16例,L_(4/5),L_(5/S1)均突出3例,术中均采用可扩张管道系统经椎间孔行椎体间植骨融合、单侧椎弓根螺钉固定术治疗。应用VAS评估患者手术治疗前,治疗后疼痛情况,应用Kim方法评价临床效果,应用Schulte方法观察植骨融合情况。结果1例患者术后出现对侧下肢放射性疼痛,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随访21~36个月,平均31.5个月,术前VAS评分为(7.6±1.2)分,体征积分为(9.07±2.78)分,术后3个月时VAS评分为(2.0±0.7)分,体征积分为(16.47±2.08)分,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0.01),术后3个月时Kim优良率为91.4%,末次随访时Kim优良率为97.1%,满意率为97.1%。末次随访时椎间融合率为97.1%,1例可能融合或假关节形成。结论可扩张管道系统微创手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9.
脊柱内固定与邻近关节突关节退变程度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研究不同脊柱内固定节段对邻近运动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影响。方法:设计山羊长节段及短节段脊柱内固定的动物模型,对固定6 个月后近头侧两个邻近关节突关节进行光镜、扫描电镜及透射电镜的观察。结果:短节段组出现了软骨基质的破坏,部分软骨细胞呈现出活跃的分泌功能,符合软骨早期退变的表现;长节段组软骨基质的破坏加剧,软骨细胞也出现了较严重的退变表现,符合软骨晚期退变的表现。两组近头侧两个邻近关节突关节都出现了退变现象。结论:脊柱内固定导致了邻近运动节段关节突关节的退变。长节段固定后邻近关节突关节早期就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退变,相比之下短节段固定后邻近关节突关节的退变程度较轻,出现的时间较晚  相似文献   
20.
背景:脊柱结核病灶骨组织硬化的病理过程较为复杂,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目的:探讨脊柱结核病灶骨不同部位的骨保护蛋白和骨保护蛋白配体的表达。方法:取脊柱结核患者脊柱结核术中切除的骨质,按照部位分成硬化骨组,亚正常骨组和正常骨组。应用PV-6000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技术测定各组标本中骨保护蛋白和骨保护蛋白配体的平均吸光度及阳性面积比,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结论:脊柱结核硬化骨组骨保护蛋白平均吸光度,阳性面积比以及骨保护蛋白和骨保护蛋白配体表达的比值均显著高于亚正常骨组和正常骨组(P<0.01或P<0.05)。结果表明骨保护蛋白和骨保护蛋白配体的表达变化与脊柱结核病灶周围硬化骨的产生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