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1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基础医学   10篇
临床医学   20篇
特种医学   7篇
外科学   107篇
综合类   23篇
预防医学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鲍恒  侯筱魁 《中国临床康复》2004,8(20):4101-4103
背景:糖尿病患者椎间盘突出手术后效果较差,有研究表明与椎间盘组织中有一些炎性细胞因子及其水平的变化有关,但真正的原因和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目的:测定糖尿病大鼠椎间盘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a(IL-1a)和肿瘤坏死因子-a(TNF-a)的含量变化,探讨其术后效果不佳的可能原因。设计:随机对照的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实验在上海九院实验动物中心和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免疫研究所完成。对象为清洁级雄性SD大鼠36只,购自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4月龄,平均体质量244g。干预措施:将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18只。糖尿病组:用腹腔单次注射链脲佐菌素溶液(streptozotocin,STZ),40mg/kg,造成糖尿病模型。正常对照组:仅给予等量的柠檬酸缓冲液。72h后测定大鼠的血糖。血糖在16.0mmol/L以上者确定为糖尿病。分别在1,3,4个月时处死大鼠(每组中取6只),取其腰椎间盘组织采用ELISA法(免疫酶联反应)进行测定。主要观察指标:椎间盘组织中IL-1a和TNF-a的含量。结果:在干预1,3,4个月时,糖尿病组中IL-la的含量分别为(1.22&;#177;0.28),(1,21&;#177;0.21),(1.36&;#177;0.28)ng/g,对照组分别为(0.20&;#177;0.07),(0.15&;#177;0.04),(0.18&;#177;0.06)ng/g。糖尿病组TNF-a的含量分别为(0.99&;#177;0.20),(1.05&;#177;0.19),(1.08&;#177;0.19)ng/g,对照组分别为(0.31&;#177;0.08),(0.27&;#177;0.07),(0.28&;#177;0.05)ng/g,糖尿病组IL-1a和TNF-a的含量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lt;0.01)。两组中IL-1a和TNF-a的含量在3个不同时期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糖尿病大鼠的椎间盘组织中IL-1a和TNF-a的含量明显增加,并在较长时间内维持在高水平。这些变化可能与造成糖尿病患者椎间盘突出术后效果相对差有关。  相似文献   
2.
关节内骨折是指骨连续性的中断累及关节囊内,可累及或不累及关节软骨面,在诊断和处理上的要求要高于骨干骨折,其解剖连续性的恢复程度对治疗效果的影响较大。重建关节面的平滑完整无疑是评价关节内骨折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治疗不当或关节面的广泛损伤可导致创伤后关节病的结局,其发生的潜在原因有关节面的不平整,载荷通过损伤的软骨面传导,肢体对线不良,关节脱位或半脱位以及重复负荷损伤等。因此,关节内骨折的治疗重点是关节面连续性的重建和恢复。但关节面的广泛粉碎性骨折,其连续性的恢复常难以达到,例如股骨远端,胫骨平台以及胫骨远端、髋臼等处的粉碎性骨折,因此创伤性关节病的发生率较高,这与创伤的严重程度本身相关,主要是由于无法解剖重建关节面的平滑以及关节软骨损伤自身的原因。有报道表明能够引起股骨骨折的冲击力足以导致关节软骨细胞的坏死和软骨裂开,全层软骨的撕裂如小于1cm通常不会引起关节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极射频在治疗髌骨软骨退变中价值。方法采用髌骨外侧支持带紧缩和内侧支持带松解的方法制造16只山羊髌骨软骨退变的动物模型。3个月后对右髌骨退变的软骨进行双极射频成形手术,左膝为对照侧,两侧同时进行恢复髌股关节对合的手术。观察双极射频对退变软骨的即刻效应和后期效应。结果造模方法可以造成山羊髌股关节倾斜,3个月后发生以髌骨内侧面OuterbridgeⅠ级和Ⅱ级为主的病变。即刻观察发现射频处理后的软骨表面光整,小的裂隙被融合。浅层的少量软骨细胞死亡,深层细胞受到的影响比较小。3个月后发现治疗侧髌骨软骨表面仍光滑,改良Mankin’8软骨评分结果显示治疗侧(8.50±2.51)分,对照组(11.00±4.15)分(t=2.57,P〈0.05),治疗侧软骨损伤比对照侧轻。流式细胞学检测发现治疗侧软骨细胞死亡率(18.69±7.26)%,和对照侧(25.66±13.0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4,P〉0.05)。结论一个能级的双极射频不会对软骨细胞造成明显的损害,软骨成形术是治疗髌骨软骨退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5.
目的:采取生物力学实验应力分析手段,评价颈椎间盘假体植入后颈椎应力分布及力学性能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4/05在上海大学生物力学研究所实验室进行。采集6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家属自愿捐助)。颈椎间盘假体采用医用不锈钢和医用聚乙烯材料制作,高度为5mm,深度为14mm。屈伸活动度为8°,左右侧弯10°。实验标本在C3~7平面截取标本并在上、下截面浇灌骨水泥平台,两端平行度≤1°。分为正常组(未置换假体前)和颈椎间盘置换组(置换假体后),每组均为6个标本。模拟人体正常颈椎受力状态,选择50,100和150N3个级别载荷,测试两组C4~5椎节在屈曲、伸展和侧屈状态下,椎体和关节突关节应变和应力。结果:两组各6个标本均进入结果分析。①两组颈椎椎体和小关节的载荷-应变变化:正常颈椎在载荷150N时,屈曲位C4微应变为1406±98,C5为860±60;随着载荷增加,C4应变增加较大。伸展位,C4微应变为2035±140,C5为1450±102;随着载荷增加,C4和C5应变均增大。侧屈位时,颈椎应变情况位于屈曲位和伸展位之间。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后,C4,C5和C4~5关节突关节在各种体位及载荷下均较正常颈椎的应变略小(P>0.05)。②两组颈椎椎体与小关节的应力:正常颈椎应力前屈时C4为(1.97±0.14)MPa,C5小于C4为(1.20±0.09)MPa,C4-5关节突关节为(1.54±0.11)MPa。伸展位时,C4,C5和C4~5关节突关节应力显著增加[(2.85±0.20),(2.03±0.14),(2.18±0.17)MPa]。颈椎间盘假体置换后,C4,C5和C4~5关节突关节的应力值较正常组略减小(P>0.05)。颈椎间盘假体置换后屈曲、伸展和侧屈体位时应力变化规律与正常组一致。结论:颈椎间盘假体植入椎间隙后,椎体和小关节的载荷-应变以及应力分布具有类似正常椎间盘的生物力学特性,说明该设计具有显著的椎节稳定性,并且在生理载荷下保留椎节活动度以及不同运动状态下正常应力分布的生物力学功能。  相似文献   
6.
正常力学环境下急性关节软骨损伤修复机制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向阳  侯筱魁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4):2141-2143
目的:探讨涉及软骨下骨的关节软骨损伤(全层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机制。方法:将15只5月龄的新西兰兔麻醉,在膝关节内侧髁前中1/3处用钻头钻一直径2mm,深约4mm的孔,可见血液向关节腔渗出,于是造成一个涉及软骨下骨的全层关节软骨损伤,分别于2、6、10周3个时间段取标本,用HITACHI(日立)H-500透射电镜观察。结果:2周时修复组织由间充质细胞和成软骨细胞以及类三角细胞组成,6周时由多角形细胞和类软骨细胞组成,10周时由软骨细胞组成。结论:全层关节软骨损伤的修复机制为,修复组织来源于松质骨内的具有多分化潜能的间充质细胞,在关节局部缺氧和高应力的环境下,间充质细胞分化为成软骨细胞,经过类三角细胞、多角形细胞、类软骨细胞再分化为软骨细胞,软骨细胞分泌软骨基质,形成软骨组织。  相似文献   
7.
骨形态发生蛋白基础及其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骨形态发生蛋白是由Urist[1] 在 196 5年对脱钙骨基质的成骨研究中发现的 ,他们将脱钙骨基质植入动物的皮下和肌肉内可诱导软骨化骨的过程 ,随后从骨中分离出了一种小分子量的糖蛋白 ,并发现这种糖蛋白具有异位成骨的作用。Wozney和CelesteZ[2 ] 在1988年对这种骨提取物的肽链进行分析 ,并测出其氨基酸的序列 ,首次克隆出BMP 2 ,BMP 3,BMP 4。至今 ,已有 4 0多种BMP蛋白被成功地分离。BMPs属于TGF β超家族成员 ,其多肽结构具有相同的结构特征 ,即碳末端氨基酸排列顺序具有明显的特征性。BMP家族…  相似文献   
8.
1976年至1983年我科收治1036例腰突症,最后经X线摄片和临床手术病理证实,有16例为肿瘤疾病,包括脊髓(马尾)肿瘤6例;骶骨原发性肿瘤3例;腰骶椎骨转移性肿瘤2例;椎管内转移性肿瘤3例;直肠癌局部复发1例;支气管肺癌1例。这些病例早、中期症状类似腰椎间盘突出症,贻误了肿瘤的治  相似文献   
9.
下腰痛影像诊断的临床综合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索下腰痛各种影像学检查方法的合理选择,避免资源浪费,减少病人支出,使其发挥互补作用。[方法]对61例下腰痛患者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38例)、椎管狭窄(4例)、滑脱(10例)、感染(4例)和肿瘤(5例)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临床症状和体征是引导正确诊断的基础,影像学检查结果只有建立于其上才有意义。常规X线摄片对骨性结构具有较高的分辨率,可为进一步影像学检查提供依据。脊髓造影根据硬膜囊及神经根管的影像学改变来判断下腰段的病变,对较小的L5S1椎间盘突出和极外侧椎间盘突出不易诊断。计算机体层摄影(CT)从横断面观察脊柱的病变,但较局限,不易观察椎管内CT值相似的软组织病变。脊髓造影后CT扫描(CTM)则提高了诊断的阳性率。磁共振成像(MRI)从多平面显示多节段的病变,对软组织具有很高的分辨率,但对骨性结构的分辨率较CT差。[结论]常规X线摄片是最基础且重要的常规检查方法,脊髓造影、CT、CTM、MRI对下腰痛的诊断各有其特点,不能相互替代,而是起相互补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分子生物学的发展使基因治疗在医学的各个领域开始了探索性的研究。应用于脊柱脊髓疾病的基础研究主要在脊柱融合、椎间盘退变和再生、小关节疾患、脊髓损伤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