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5篇
临床医学   7篇
内科学   1篇
外科学   47篇
综合类   35篇
中国医学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21.
目的:评估选择性脊神经根切断术后下肢功能,同时分析术前爬行能力与术后行走能力的关键。方法:将下肢功能(包括肌张力)分别量化,观察手术前,后的变化,并统计分析手术前,后功能差异。结果:(1)术后肌张力明显降低,下肢各项功能显著改善;(2)术后2年下肢功能进一步改善;(3)术前爬行能力良好的患儿术后下肢各项功能及独立行走与爬行能力差的患儿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选择性脊神经后根切断术能够有效地解除痉挛,改善下肢功能,术前爬行能力对判断手术预后能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2.
目的 :观察pRNA-3WJ-siLNA gapmer(Mce4)-aptamer(CD40)纳米微粒(简称pRNA纳米微粒)在脊柱结核细胞模型中对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的影响。方法:利用荧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成骨细胞建立脊柱结核细胞模型。先培养及准备人成骨细胞,人成骨细胞培养至第三代;然后构建培养荧光结核分枝杆菌;将培养良好的人成骨细胞用1×Trypsin-EDTA胰蛋白酶消化之后以70%密度在100mm细胞培养皿种植细胞,经24h培养使细胞稳定之后,将1麦氏比浊管的对数生长中期荧光结核分枝杆菌以感染复数(multiplicity of infection,MOI)1∶10感染培养的人成骨细胞6h,用不加血清培养液清洗3次,在培养箱中培养24h;然后将感染成功的人成骨细胞随机分为A组(空白对照组)及B、C、D组(三个实验组),三个实验组分别置入本研究团队构建的0.1μM、1μM、10μM浓度的脊柱结核靶向治疗pRNA纳米微粒溶液,共培养36h之后,加入细胞裂解液裂解细胞,裂解产物用Middlebrook 7H9培养液稀释20倍,之后均匀涂抹到琼脂平板,放入到37℃,5%CO2细胞培养箱中培养21d,使用Gel Doc XR+system凝胶成像系统观察菌落影像,使用Bio-Rad Discovery Quantity One~?1-D analysis软件对四组的所有菌落进行了测定,统计分析各组人成骨细胞中结核分枝杆菌菌落形成单位(colony forming unit,CFU)。结果:人成骨细胞培养良好;成功构建荧光结核分枝杆菌(H37Ra-GFP);荧光结核分枝杆菌结合并进入人成骨细胞。经统计分析A、B、C、D四组菌落形成单位(272.67±67.06、183.33±8.74、154.33±25.72、76.67±11.02)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14.68,P0.05);且B、C、D三组的菌落形成单位分别与A组相比时,均明显低于A组(P0.05),B、C、D三组菌落形成单位依次下调,三组菌落形成单位两两比较存在差异,并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RNA纳米微粒以浓度梯度的方式抑制结核分枝杆菌在人成骨细胞中的生长存活,甚至低浓度也具备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生长的能力。  相似文献   
23.
脊柱结核26例再手术原因的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骨与关节结核在我国为常见病,尤以脊柱结核多见。自五十年代倡导并应用病灶清除疗法以来〔1〕,大为缩短了该病的疗程,提高了治愈率。但近年来,结核病例又有增多趋势,而且再手术率有所增长。我科自1990年1月~1997年1月,7年间共收治脊柱结核手术病例17...  相似文献   
24.
任大伟  何胤  贾涛  余利民  施建党 《骨科》2017,8(3):167-172
目的 初步探讨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联合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脊柱转移癌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13年9月至2015年9月于广元市中心医院骨科行RFA联合PKP治疗脊柱转移癌的18例(24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术前、术后1 d、1周及1、2、3、6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s,VAS)评分、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估治疗分数、罗兰-莫里斯生活障碍问卷(Rolando-Morris dis-ability questionnaire,RMDQ)评分,同时通过术后随访复查的X线片,测量椎体前缘高度,记录骨水泥渗漏情况.结果 全部病人术后24 h内疼痛明显缓解,技术成功率为100%,均得到3个月以上随访,平均随访时间为5.2个月.术后3个月,9例(50.0%)疼痛完全缓解,7例(38.9%)止痛药用量减少或止痛药级别降低,2例(11.1%)止痛药维持原量.治疗后(术后1 d、1周及1、2、3、6个月)的VAS、JOA、RMDQ评分及椎体前缘高度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RFA联合PKP可明显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手术方式安全,对脊柱转移癌病人微创、有效.  相似文献   
25.
目的 :观察彻底病灶清除术后3~4.5个月超短程化疗方案治疗脊柱结核的疗效,探讨脊柱结核彻底病灶清除术后3~4.5个月的超短程化疗方案的可行性。方法:2003年12月~2014年12月116例彻底病灶清除术后应用3~4.5个月化疗方案治疗的脊柱结核患者,其中男60例,女56例,年龄40.98±17.09岁(3~78岁)。低热31例,盗汗47例,乏力53例,病变节段局部疼痛113例,脓肿78例,纳差、消瘦43例,神经功能障碍38例;胸腰椎后凸畸形33例,术前Cobb角28.46°±7.19°(19°~42°);病灶部位:颈椎1例,颈胸段1例,胸椎39例,胸腰段17例,腰椎48例,腰骶段9例,骶椎1例;累及单节段87例,双节段19例,3节段及以上10例。术前SHRZ四联抗结核治疗2~4周(平均3.2周)。手术均以彻底病灶清除为基础,其中前路手术37例,后前路手术70例,后路手术9例。术后化疗方案为2SHRZ/1~2.5HRZ,化疗期间全程督导化疗。术后观察临床表现、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病灶清除情况、植骨融合及病灶治愈情况、畸形矫正情况、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药物不良反应情况。停药指征:(1)无脊柱结核的症状、体征,无脓肿及窦道形成;(2)ESR、CRP正常;(3)B超检查未发现与脊柱结核相关的脓肿;(4)影像学检查示病灶全部治愈,无新发病灶,植骨融合。结果:116例患者术后化疗时间3~4.5个月(3.89±0.60个月)。随访时间2~3年20例,3~5年15例,5~13年81例。停药时,116例患者无结核中毒症状,无局部疼痛及脓肿、窦道,生活及工作能力恢复,ESR、CRP均降至正常,病灶均彻底清除,植骨融合,病灶治愈。1例L4椎体结核患者术后服药4个月后治愈,于停药后6年复发,再次行前路彻底病灶清除髂骨植骨术,术后抗结核治疗24个月后治愈。33例胸腰椎后凸畸形的术后Cobb角为15.30°±5.13°(3°~25°),末次随访时为18.63°±6.06°(10°~36°),矫正率为46.2%,丢失率为11.8%,畸形矫正满意。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较术前明显恢复,A级1例恢复至C级,B级1例恢复至D级,C级8例恢复至D级1例、E级7例,D级28例恢复至E级。17例出现术后化疗相关并发症。结论:在彻底病灶清除的基础上,严格把握适应证,全程督导化疗,脊柱结核术后3~4.5个月的超短程化疗方案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6.
目的 :观察不同比例三联抗结核药物复合缓释材料在模拟体液中的药物释药性能。方法 :以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作为载体,采用双乳、喷涂、冷冻干燥溶剂挥发法制备不同比例抗结核药物的复合缓释材料:A组,异烟肼(INH,H)∶利福平(RFP,R)∶吡嗪酰胺(PZA,Z)=15∶15∶30;B组,H∶R∶Z=20∶30∶50;C组,H∶R∶Z=30∶30∶120;D组,H∶R∶Z=80∶120∶250。药物总质量与PLGA之比为1∶5。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HRZ/PLGA复合缓释材料的表面形态,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其在模拟体液中H、R、Z三种药物的释放浓度,计算药物累计释放量及释放率,分析其体外缓释性能。结果:A组和B组缓释材料表面分散均匀,空隙规则、分布均匀,直径分别为23.07±0.38μm和25.67±1.26μm;C组和D组缓释材料分散欠均匀,空隙不规则、分布欠均匀,直径分别为31.25±1.98μm和45.67±3.26μm。A组H、R、Z分别于42d、56d、42d的累计缓释度超过50%,于70d时的阶段释药量分别为157.43±057μg、129.29±0.14μg、196.43±0.28μg,浓度分别为28.486μg/ml、23.525μg/ml、39.265μg/ml。B组H、R、Z分别于35d、42d、35d的累计缓释度超过50%,于70d时阶段释药量分别为9.89±0.96μg、21.71±0.42μg、51.12±0.87μg,浓度分别为1.789μg/ml、1.618μg/ml、10.242μg/ml。C组H、R、Z分别于21d、35d、42d的累计缓释度均超过50%,于70d时阶段释药量分别为1.76±0.49μg、8.43±0.31μg、81.14±0.58μg,浓度分别为0.352μg/ml、1.618μg/ml、10.242μg/ml。D组H、R、Z分别于28d、42d、35d的累计缓释度均超过50%,于70d时阶段释药量分别为1.71±0.21μg、14.01±0.42μg、65.57±0.26μg,浓度分别为0.312μg/ml、2.128μg/ml、13.516μg/ml。70d时A组三种药物浓度均大于各自的10倍最低抑菌浓度(MIC),且A组分散均匀,空隙规则、分布均匀,直径约为23.07±0.38μm,三种药物在不同的时间段释放行为不相同,前14d药物缓释规律按Higuchi方程拟合最好,即前14d三种药物按照扩散的形式进行缓释,14d后三种药物按照零级动力学缓释曲线释放,即等量缓释。其余3组均有药物未达到10倍MIC。结论:复合HRZ/PLGA缓释材料具有优良的载药及药物缓释效果,是一种理想的复合药物缓释系统,其中H∶R∶Z=15∶15∶30的HRZ/PLGA缓释材料为较佳配方。  相似文献   
27.
目的评价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化脓性脊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2年6月至2019年6月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采用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的23例化脓性脊柱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6例,女7例,年龄为(59.36±17.33)岁(32~88岁)。病变位于腰椎者14例,位于胸腰段者5例,位于胸椎者4例。分析术前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采用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评价病人手术前后的感染控制情况,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病人手术前后局部疼痛缓解情况,美国脊柱损伤协会(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运动功能分级评价手术前后神经功能改善,病变椎体Cobb角评价病人脊柱后凸矫正,X线片、CT扫描、MRI检查评价病灶融合情况。结果病人手术时间为(177.46±49.13)min(120~260 min),术中出血量为(371.78±94.14)ml(200~600 ml),随访时间为(25.82±12.82)个月(12~48个月),截至末次随访没有复发。病人术后1、3、6个月的ESR分别为(41.09±29.63)mm/h、(18.65±16.21)mm/h、(10.57±3.04)mm/h,CRP分别为(19.15±20.29)mg/L、(4.67±5.45)mg/L、(2.25±0.47)mg/L,术后6个月的ESR及CRP均降至正常。术后1、3、6个月VAS评分分别为(3.74±0.96)分、(2.43±0.66)分、(1.21±0.73)分,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病人神经功能较术前恢复,13例恢复至E级、2例恢复至D级。术后1、3个月的Cobb角分别为8.83°±2.33°、7.61°±2.04°,与术前Cobb角(17.48°±7.37°)比较明显恢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年X线片及CT提示22例病人已融合,1例病人融合欠佳。所有病人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后路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可以有效治疗胸腰段化脓性脊柱炎。  相似文献   
28.
【摘要】 目的:观察3D打印的载普托马尼(Pretomanid,Pa)、莫西沙星(Moxifloxacin,M)、吡嗪酰胺(Pyrazinamide,Z)抗结核药物组合(PaMZ)和骨形态发生蛋白-2(bone morphogenetic prtoein-2,BMP-2)的纳米羟基磷灰石(nano-Hydroxyapatite,nHA)抗结核人工骨在体外的缓释情况及抗结核性能。方法:取3D打印的载PaMZ/BMP-2的nHA抗结核人工骨和空白人工骨各5份,分别浸泡于磷酸盐缓冲液(phosphate buffer saline,PBS)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于1d、3d、5d、7d、14d、28d、42d、56d、70d和84d共10个时间点检测二者浸提液中药物浓度。用84d的浸提液制备改良罗氏培养基,实验分为3组,实验组(A组)为含载PaMZ人工骨浸提液培养基,阳性对照组(B组)为含利福平培养基,阴性对照组(C组)为含空白人工骨浸提液培养基,分别培养结核分枝杆菌H37Rv菌株和临床分离的利福平耐药结核菌株,每组20个样本,观察培养阳性率。取载PaMZ人工骨和空白人工骨各50mg分别装入2种结核菌液的培养瓶内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不加材料的含菌试管为空白组,于0d、1d、3d、5d、7d、10d和14d共7个时间点取菌悬液培养4周,根据菌落计数绘制时间杀菌曲线。结果:载PaMZ人工骨可有效缓释84d,Pa在84d时浓度为43.92±1.37μg/ml,累积释放率为(71.00±0.71)%;M在84d时浓度为180.22±12.36μg/ml,累积释放率为(96.01±1.54)%;Z在84d时浓度为472.05±65.39μg/ml,累积释放率为(96.39±2.22)%。H37Rv菌株培养阳性率:A组5%,B组0,C组100%,C组与A、B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分离的利福平耐药结核菌株培养阳性率:A组5%,B组95%,C组100%,A组与B、C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时间杀菌曲线显示实验组2种菌株在各时间点的菌落计数均位于对照组和空白组下方,实验组3d开始表现出明显的抑菌性能,10d后未培养出结核杆菌。结论:3D打印载PaMZ/BMP-2的nHA抗结核人工骨在体外可稳定缓释新型抗结核药物组合PaMZ达84d,在84d内可有效抑制敏感型和利福平耐药结核菌的生长,具有良好的抗结核性能。  相似文献   
29.
【】目的:探讨广泛切除术联合术中125I粒子植入治疗肢体软组织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5月-2012年8月采用广泛切除术治疗的肢体软组织肉瘤患者40例,术中行125I粒子植入的患者20例(A组),术后行体外放疗的患者20例(B组)。A、B两组均采用广泛切除术,A组仅术中植入125I粒子,B组仅术后放疗。比较A、B两组肿瘤治愈率、复发率;患者对术中125I粒子植入与术后放疗的依从性和满意程度;术后并发症。结果:全部病例获得随访,随访2.5-5年,平均3.5年。A组中19例(19/20 95.0%)肿瘤治愈;1例(1/20 5.0%)术后复发;19例(19/20 95.0%)患者对该治疗方法满意。B组中16例 (16/20 80.0%)肿瘤治愈;4例(4/20 20.0%)术后复发;12例(12/20 60.0%)对术后放疗的治疗方法满意。A、B两组肿瘤治愈率、复发率无明显差异(P>0.05),但A组的依从性、满意度明显高于B组(P<0.05)。A、B两组中皮肤纤维化、水肿出现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广泛切除术联合术中125I粒子植入治疗肢体软组织  相似文献   
30.
杨宗强  施建党  何胤  刘海涛  岳学峰  赵晨 《骨科》2015,6(5):277-280
【】脊柱结核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之一,由于结核感染的特异性、复杂性,脊柱结核治疗失败、复发的几率明显增加,在临床的治疗上存在一定的疑惑。目前临床上对脊柱结核治疗失败、复发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没有明确的界定,本文针对这一点将对脊柱结核治疗失败、复发的原因及防治措施进行相关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