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76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5篇
基础医学   8篇
口腔科学   3篇
临床医学   22篇
内科学   9篇
特种医学   12篇
外科学   160篇
综合类   35篇
预防医学   9篇
药学   13篇
  1篇
中国医学   27篇
肿瘤学   7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8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足踝部在人体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足除了行走,还能够吸收和缓冲运动振荡,保护躯体重要器官和组织免受伤害;踝关节是人体最下部主要的负重关节,稳定性非常重要。足踝部结构异常除导致自身疼痛、畸形外,还可进一步影响下肢、骨盆、脊柱等力学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良张力支具对肱骨髁间骨折患者术后功能康复的临床效果评价。 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的40例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的资料。单纯采用普通固定支具进行功能锻炼的为对照组(21例),采用改良张力支具进行功能锻炼的为观察组(19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去除支具和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曲度、肘关节背伸度、前臂旋前度、前臂旋后度和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以评定改良张力支具的疗效。 结果所有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3.79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去除支具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104.47±12.37)° vs.(88.85±8.1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肘关节旋转活动度[(140.31±16.87)° vs.(135.66±12.86)°,P=0.3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肘关节Mayo评分[(78.84±5.04)分vs.(73.80±4.46)分,P=0.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屈伸活动度[(107.52±12.30)° vs.(93.00±8.4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肘关节旋转活动度[(141.42±17.02)° vs.(137.19±12.80)°,P=0.3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肘关节Mayo评分[(80.15±5.24)分vs.(74.95±4.18)分,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术后使用改良张力支具可以改善肱骨髁间骨折患者的屈伸活动度和肘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同时对肺及其他部位共存病变行双部位CT引导下穿刺活检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34例接受双部位CT引导下穿刺活检的临床疑似恶性肿瘤患者资料。依活检部位组合类型分为肺-肺、肺-淋巴结样结构、肺-骨、肺-远隔软组织4组。分析4组及肺内不同病变部位双部位活检病理的良恶性分布特点。结果肺-肺、肺-淋巴结样结构、肺-骨、肺-远隔软组织4组中,双部位均为恶性的比率分别为44.59%(33/74)、82.35%(14/17)、78.79%(26/33)、70.00%(7/10);肺内不同部位病变的良恶性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2,P=0.70)。结论对于肺及其他部位同时怀疑恶性病变的患者,CT引导下双部位穿刺活检在明确病变性质、指导临床决策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4.
冯泉  李杰  薛汉中  孙亮  杨娜  田丁  何晓  张堃 《骨科》2020,11(6):541-546
目的 探讨下肢骨折病人出院后35 d内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7月至2017年7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402例住院期间未发生DVT的下肢骨折病人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人术前、术后都常规用物理方法和药物抗凝预防DVT,嘱咐病人出院后口服利伐沙班抗凝至术后35 d,记录术后35 d复查时双下肢DVT的发生情况。根据术后35 d门诊复查双下肢超声结果将病人分为DVT组和非DVT组,分析比较两组病人的性别、年龄、骨折部位、身体质量指数、合并其他骨折、合并内科疾病、术后的实验室检查(D-二聚体)、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对上诉结果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进一步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病人出院后DVT的危险因素。结果 402例下肢骨折病人出院后发生DVT的有56例(13.9%),其中2例(0.50%)发生肺栓塞,2例均合并有小腿肌间静脉血栓,1例发生在术后3周,1例在术后4周发生致死性肺栓塞。周围型52例,单纯中央型0例,混合型4例。膝关节以近的骨折病人DVT发生率为15.5%(36/232),膝关节周围骨折病人DVT发生率为13.8%(8/58),膝关节以远骨折病人DVT发生率10.7%(12/112)。两组间年龄、合并其他骨折、术后住院时间、冠心病、术后1 d D-二聚体、出院时D-二聚体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OR=3.207,95% CI(2.007,8.553),P=0.009]、合并其他骨折[OR=7.111,95% CI(2.297,22.011),P<0.001]、术后住院时间<7 d[OR=1.448,95% CI(1.225,1.718),P=0.020]、出院时D-二聚体偏高[OR=1.355,95% CI(0.892,12.626),P=0.027]是出院后DVT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虽然出院前常规使用物理方法和药物抗凝预防DVT,出院后嘱咐病人口服利伐沙班35 d,但是出院时没有DVT的下肢骨折病人术后35 d仍有发生DVT的可能(13.9%),严重者还会发生肺栓塞,年龄、合并其他骨折、术后住院时间较短、出院时D-二聚体是出院后DVT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应用经皮微创锁定钢板附加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使用锁定钢板经皮微创技术,骨折断端附近与钢板成角一侧置入拉力螺钉对18例胫骨骨折进行复位固定治疗。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结果除2例失访外,16例骨折均骨折复位力线良好、顺利愈合,功能恢复良好。结论运用经皮微创技术锁定钢板中骨折端附近与钢板成角侧置入拉力螺钉复位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和进一步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在连续进出料条件下,餐厨垃圾与市政污泥的不同混合比例对混合中温厌氧日产气量、pH、VFA/碱度、TS去除率、VS去除率以及沼气产率和甲烷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物料单独厌氧消化时,投加含固率为8%餐厨垃圾的系统比投加合固率为10%餐厨垃圾的系统更加稳定;当餐厨垃圾与市政污泥TS之比为80:20时,去除单位VS的沼气和甲烷平均产量最高,分别达到712 mL/g和388 mL/g,物料TS和VS平均去除率分别为60%和75%;而当混合比例为60∶40时,获得最高的TS和VS平均去除率,分别是71%和77%,去除单位VS的沼气和甲烷平均产量分别是668 mL/g和374 mL/g;餐厨垃圾与市政污泥混合厌氧消化与餐厨垃圾单独厌氧消化相比,沼气甲烷含量、去除单位VS的沼气和甲烷平均产率都有所提高,并且具有更好的系统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18.
19.
张玉国  张堃 《中医杂志》2008,49(11):1047-1047
答:中药疗效如何,一方面决定于辨证辨病是否准确,另一方面还取决于中药剂量是否适当.清代名医王清任曰:"药味要紧,分量更要紧."中医过去有句话叫"中医不传之秘就在药量上."可见古今医家对方剂的药量是非常重视的.药量包括药味的多少及剂量的轻重,其对治疗作用的大小,临床疗效的优劣至关量要.  相似文献   
20.
李忠  同志超  张堃  王坤正 《陕西医学杂志》2005,34(10):1222-1223
目的:探讨应用外固定支架结合腓骨移位治疗胫骨长段开放性粉碎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0例胫骨长段开放性粉碎性骨折(Gustilo3型)患者行带皮瓣腓骨移位或单纯带血管蒂腓骨移位结合外固定器治疗。结果:全部患者随访8~39个月,平均12个月。23例I期愈合,7例II期愈合。移位腓骨均在术后4~8个月与胫骨愈合,胫前软组织修复良好。所有患者膝踝关节活动正常。结论:应用外固定支架结合腓骨移位能有效修复胫骨长段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