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540篇
  免费   3161篇
  国内免费   1667篇
耳鼻咽喉   254篇
儿科学   626篇
妇产科学   131篇
基础医学   1860篇
口腔科学   740篇
临床医学   3891篇
内科学   2572篇
皮肤病学   331篇
神经病学   714篇
特种医学   1131篇
外科学   2769篇
综合类   8642篇
现状与发展   7篇
预防医学   3968篇
眼科学   267篇
药学   3869篇
  34篇
中国医学   3144篇
肿瘤学   1418篇
  2024年   87篇
  2023年   354篇
  2022年   960篇
  2021年   1139篇
  2020年   1035篇
  2019年   567篇
  2018年   551篇
  2017年   935篇
  2016年   600篇
  2015年   1247篇
  2014年   1656篇
  2013年   1969篇
  2012年   3030篇
  2011年   3026篇
  2010年   2811篇
  2009年   2585篇
  2008年   2673篇
  2007年   2549篇
  2006年   2291篇
  2005年   1745篇
  2004年   1230篇
  2003年   959篇
  2002年   748篇
  2001年   632篇
  2000年   507篇
  1999年   191篇
  1998年   36篇
  1997年   28篇
  1996年   2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8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8篇
  1966年   4篇
  1964年   3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6篇
  1955年   4篇
  1954年   4篇
  194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 毫秒
991.
目的探讨应激性高血糖(SHG)对接受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心肌灌注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纳入初次发生STEMI并在起病12 h内行直接PCI治疗的非糖尿病患者352例,按入院即刻血糖(SG)水平分为三组:正常血糖组(SG7.0 mmol/L)114例;血糖升高组(7.0 mmol/L≤SG≤11.1 mmol/L)128例;高血糖(SHG)组(SG11.1 mmol/L)110例。比较三组患者直接PCI后心肌灌注指标包括术后2 h ST段回落(STR),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及心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术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差异。PCI后随访12个月,观察并记录三组患者随访期内心脏不良事件(MACEs)的发生情况。结果正常血糖组、血糖升高组、SHG组三组患者随血糖水平升高,术后2h STR良好比例(71.9%vs.53.9%vs.44.5%)及TMPG2-3级比例(70.2%vs.54.7%vs.46.4%),均逐渐降低(P均0.05),术后CK-MB峰值逐渐升高(189.2±78.9mmol/L vs.214.6±80.1mmol/L vs.246.5±79.2mmol/L,P0.01)且术后7~10天LVEF明显降低,以高血糖组降低最明显[(52.7±7.2)%vs.(50.8±6.7)%vs.(49.1±5.5)%,P0.01]。PCI后随访12个月,Kaplan-Meier生存分析发现三组患者累积无MACEs事件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9.5%vs.85.9%vs.77.3%,Logrank=7.173,P=0.028),在校正了年龄后,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SHG是STEMI患者直接PCI术后MACEs发生的独立预测因子。SHG组患者较正常血糖组患者术后发生MACEs的风险增加3.546倍(RR=3.546,P0.01)。结论 STEMI患者并发SHG会导致直接PCI再灌注治疗后心肌灌注水平降低,致使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升高,影响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992.
背景 农村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人员培训是实现“健康中国2030”战略的重要一环,与庞大的培训数量相比,针对实施效果的评估却极为有限。目的 分析和总结“春苗计划”昭通站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培训版块的实施效果。方法 以2015年6月—2016年12月参加“春苗计划”昭通站培训的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n=150)。培训分昭通面授(5 d)和上海实训(2周)两阶段实施。定量分析昭通面授学员的考核成绩,定性分析上海实训学员的实训报告。结果 150例参培学员的平均年龄为(38.6±6.8)岁,男 130例(86.7%)。147例参培学员完成了昭通面授培训前和培训后的笔试,培训后平均成绩高于培训前〔(65.9±8.8)分比(57.0±8.3)分,t=11.945,P0.05)。以信息饱和为原则,共定性分析13份实训报告,结果显示:上海实训拓宽了参培人员的管理思路,且参培人员表示将结合昭通实际情况学以致用。结论 “春苗计划”昭通站拓宽了中国农村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人员的培训形式,取得明显效果的同时也具有借鉴意义。建议拟在农村地区开展的同类培训项目,应充分结合当地实际需要设计培训方案,并提供基于实践的培训机会。  相似文献   
993.
背景 颈源性耳鸣处于耳鼻喉科和康复科交界区域,临床上易被忽视,或常被误诊为神经性耳鸣。制定行而有效的颈源性耳鸣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针灸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但临床上关于刃针治疗颈源性耳鸣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经筋理论下刃针治疗颈源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广州中医药大学顺德医院收治的60例颈源性耳鸣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予普通针刺治疗,观察组给予刃针治疗,两组均治疗15 d。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Northwick Park颈痛量表(NPQ)评分、耳鸣致残量表(THI)评分及耳鸣严重程度评估量表(TSIS)评分。结果 治疗后,对照组痊愈4例、显效7例、有效13例、无效6例,观察组痊愈7例、显效12例、有效9例、无效2例,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84,P=0.037)。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PQ评分、THI评分及TS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NPQ评分、THI评分及TSI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经筋理论的刃针疗法能缓解颈源性耳鸣患者的颈痛症状和耳鸣程度,疗效优于普通针刺疗法。  相似文献   
994.
995.
目的 了解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水平的动态变化情况,探讨感染进程中CD4+T细胞亚群的免疫调控作用。方法 通过日本血吸虫尾蚴腹贴法建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模型,将18只6周龄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和日本血吸虫感染组,每组9只。 通过流式细胞染色计数的方法检测感染3周、5周及8周后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中Th1、Th2、Th17、Treg细胞变化情况。结果 随着日本血吸虫感染进程,与正常对照小鼠相比,感染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中Th1、Th2、Th17、Treg细胞比例均显著增加。不同细胞亚群比例增加的趋势不尽相同,其中Th1细胞在感染第3周占比较高但其增长较为缓慢,而感染前3周Th2、Treg细胞占比较低但其增加幅度较大,在第8周达到峰值;Th17细胞比例在感染前3周基本无变化,随后显著增加。结论 日本血吸虫感染引起宿主CD4+T细胞亚群比例发生变化,本研究发现感染显著增加小鼠外周血Th1、Th2、Th17、Treg细胞比例,感染后3周内小鼠外周血CD4+T细胞亚群以Th1细胞为主,5周后Th2、Th17、Treg细胞逐渐占主导地位。本结果为研究日本血吸虫病免疫病理机制和特征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96.
目的 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患者在不同病程阶段不同生物学样本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进行核酸检测,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 采用横断面观察性研究设计,收集烟台市奇山医院1月24日—2月28日COVID-19确诊患者病例的相关临床资料,应用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技术,在疾病不同阶段采集鼻/咽拭子、痰液样本进行SARS-CoV-2核酸检测。对危(重)型及普通型患者的核酸阴转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共纳入71例确诊患者,男性40例,女性31例。患者首发症状80.3%为发热,57.8%为咳嗽。普通型病例57例(占80.3%),轻型病例5例(占7.0%),重型病例8例(占11.3%),危重型病例1例(占1.4%)。治愈出院40例,平均住院(22.78±6.19)d;鼻咽拭子和痰液样本在发病的1、2、3、4和5周的核酸检出率分别为100.0%和87.5%、48.6%和88.2%、44.7%和86.1%、19.1%和58.7%、11.5%和33.3%。鼻咽拭子的假阴性率在发病的1、2、3、4和5周分别为12.5%、52.9%、、44.1%、42.9%、20.0%。同期两种样本送检结果一致率在发病第1周及第5周较高;发病1周无病毒学核酸检测阴转的病例,发病2周有2例(占3.9%),3周有12例(占23.5%),4周有20例(占39.2%),5周有16例(占31.4%),5周后有1例(占2.0%)。第4~5周病毒核酸转阴率最高(占70.6%);危(重)型和普通型病人的核酸阴转时间分别为(30.00±3.54)d和(24.00±5.84)d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COVID-19的主要症状为发热,干咳。普通型病例为主。痰液样本核酸检测的阳性率高于鼻咽拭子样本,鼻咽拭子检测结果存在假阴性,两种样本联合送检可减少假阴性的发生。在发病的第4周及第5周病毒核酸转阴率最高。重症患者病毒的持续存在,可能是病情加重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97.
目的:结合医生可量化的工作量和业务工作价值两大核心维度赋予权重分析,从而设计可量化的绩效奖金分配方案,有效激励医生和调动医生的积极性。方法:在门诊、会诊和手术的3个方面,以工作量、工作强度和工作价值贡献的多个维度衡量工作绩效,利用大数据BI工具开发绩效奖金分配模型,并对绩效奖金模型权重系数进行校正优化,得出最优模型。该绩效方案是一套可量化、可追溯的绩效管理方案,在总奖金池金额不变的情况下精准分配奖金,提升医生的工作积极性。结果:基于医生工作量的大数据绩效分析方案在没有改变医院以往总奖金金额的情况下,体现了绩效的公正性、有效性,给医院提供了一个合理和更加有效激励医生的绩效奖金管理方案。同时,医院基本实现了绩效考核无纸化和精细化。结论:建立一套以工作量及工作价值为衡量标准的医生绩效管理体系,通过大数据实现绩效数据的自动采集与核算的绩效管理方案可有效激励医生的能动性,并实现绩效管理精细化,从而有效提升医院的绩效管理水平。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
目的:探讨复杂核型急性白血病(AL)患者的临床特征,初步阐明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33例复杂核型AL患者为研究对象(复杂核型组),从同时间诊断的248例非复杂核型AL患者中随机抽取43例患者作为对照(非复杂核型组)。收集2组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分析临床特征及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与同期非复杂核型组比较,复杂核型组患者性别、年龄、治疗前的血液学指标、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及髓外浸润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杂核型AL在AL患者中的构成比为11.7%(33/281)。复杂核型组和非复杂核型组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59.4%(19/32)和85.0%(34/4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复杂核型和非复杂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CR率分别为47.6%(10/21)和79.3%(23/29),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核型复杂程度高和核型复杂程度低的复杂核型AL患者CR率分别为41.2%(7/17)和80.0%(12/1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Kaplan-Meier生存分析,复杂核型组和非复杂核型组AL患者中位无复发生存时间(RFS)和中位总生存时间(OS)分别为162和462d(P=0.002)及256和769d(P<0.01),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ML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中,复杂核型组和非复杂核型组患者中位OS分别为125和741d(P<0.01)及293和939d(P=0.008),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复杂核型AL在AL患者中的构成比较低,一般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异,但疗效及预后较差;复杂核型AL患者染色体复杂程度越高,疗效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