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通过血管内转染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 NOS)基因的方法,结合脑动脉病理学和超微结构观察,探讨e NOS基因转染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兔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通过颈动脉微泵持续滴注方法进行基因转染。45只兔随机分为对照组、SAH组、Ade NOS组。各组分别于造模7 d后进行灌注固定取脑动脉行病理学和超微结构观察;测量大脑中动脉直径,同时免疫组化检测e NOS的表达。结果枕大池二次注血法造模后,血液广泛聚积于蛛网膜下腔,以基底池为主;免疫组化证实Ade NOS组7 d重组e NOS基因表达,重组e NOS主要表达于内皮质。7 d脑组织HE染色显示Ade NOS组脑动脉平均直径较SAH组增大;电镜下SAH组血管痉挛明显,海马神经元细胞肿胀,结构不完整,细胞核固缩,线粒体空泡化,Ade NOS组损伤明显减轻。结论采用颈动脉微泵持续滴注方法转染e NOS基因至兔脑动脉可缓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且这一效应可能通过增加内皮细胞重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水平而实现。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兔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制作方法及脑血管痉挛程度的分级标准。方法 应用两次枕大池注血法建立兔迟发型脑血管痉挛模型,分别在造模后1,3,7 d观察动物模型的行为学后,行DSA造影;然后取基底动脉进行HE染色和扫描,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造模后3,7 d,出现明显行为和神经功能异常,血管造影显基底动脉中度-重度痉挛;HE染色示基底动脉血管管壁增厚,管腔变小,血管明显痉挛;透射电镜观察显示,造模后3 d基底动脉内皮细胞核出现凋亡小体,线粒体空泡样变性,造模7 d基底动脉内皮线粒体肿胀溶解,包浆空泡样变性。结论 应用两次枕大池注血法能够重复建立成功的兔迟发型脑血管痉挛模型,在此基础上可以制定脑血管痉挛程度的判定标准(4级分法),有利于科学地综合评价迟发型脑血管痉挛模型。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简便可靠的兔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脑血管痉挛的模型,并运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经颅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对基底动脉痉挛进行评价比较.方法 新西兰纯种家兔36只,随机分为第一次注血后3 d,5 d,7 d,10 d,14 组(n=6),经颈枕部切开行枕大池二次注血来制作SAH模型,另6只为假注血组,并用DSA及TCD对基底动脉的管径及血流速率进行检测.结果 兔二次注血SAH模型很好地模拟了人类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病理过程,DSA和TCD的结果 郁显示基底动脉狭窄随时间逐渐加重,7 d左右到达高峰,而后义逐渐减轻,两者显示了很好的一致性.结论 经颈枕部切升枕大池二次注血兔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制作简便、易行、可靠,TCD对兔基底动脉痉挛程度的评价比DSA更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4.
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兔脑血管病理结构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病理结构的动态变化,以建立可靠的脑血管痉挛模型。方法实验分正常组、对照组(枕大池注入等量生理盐水)、SAH3d组、SAH5d组、SAH7d组、SAH10d组和SAH14d组,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兔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应用脑血管造影、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查等方法观察SAH后基底动脉形态改变。结果脑血管造影发现SAH后第3d基底动脉狭窄,第7d达高峰。光镜和透射电镜检查显示出血后第3d开始出现血管管腔狭窄、管壁增厚、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变性,并随时间推移加重,第5d和第7d病理改变更明显,尤以第7d为著,10d后缓解。结论兔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是可靠的SAH后脑血管痉挛模型制作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诱发脑血管痉挛时,白细胞介素-8(IL-8)基因在兔脑基底动脉中表达的变化及在诱发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35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AH组。SAH组根据第一次注血时间又分为四组,分别为第一次注血后第1、4、7、14天。以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构建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采用RT—PCR法观察兔基底动脉中细胞因子IL-8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IL-8mRNA在SAH组第一次注血后第4—7天升高,14天趋于正常。SAH组IL-8的表达水平与基底动脉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642,P〈0.01)。结论IL.8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水平与脑血管痉挛的程度紧密相关,提示IL-8可能作为免疫/炎症因素因素参与了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兔脑基底动脉痉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探讨脑动脉壁局部性反应,免疫反应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血管痉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脑池局部应用尼莫地平对迟发性血管痉挛发生的预防作用,方法:在经斜坡暴露并穿刺兔基底动脉制备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基础上,测量各组动物血管痉挛前,后基底动脉直径并观察血管病理变化及动脉壁免疫球蛋白IgG沉积情况,结果:存在迟发性脑血痉挛的脑动脉壁渐次出现动脉中膜平滑肌变性,坏死,内皮细胞脱落及外膜炎症细胞浸润等现理改变,免疫球蛋白IgG在血管壁上表现为“一过性沉积”,与血管痉挛程度无明显关联,及池局部应用尼莫地平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虽然可以明显缓解脑动脉痉挛,但并不能完全阻止迟发性脑血后迟发性血管痉挛的实质是以脑动脉壁的炎性反应为主,为临床超早期手术清除蛛网膜下腔出血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目的完善单侧兔颈总动脉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法致症状性脑血管痉挛(CVS)动物模型的血管形态学研究。方法实验兔随机分为单侧颈总动脉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组(S-SAH组)与单纯枕大池二次注血组(SAH组),每组各10只。比较两组神经功能改变,并分别于注血前、注血后(d1,d5)行基底动脉脑血管造影。结果各组均出现神经功能障碍,两组d5发生CVS数量与注血前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组同时间段CVS程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单侧兔颈总动脉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CVS动物模型方法可行,模型稳定,改良制作方法有助于提高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巴曲酶对大鼠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巴曲酶防治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S)及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 DCVS动物模型 ,采用TUNEL法和流式细胞仪动态观察巴曲酶对大鼠SAH DCVS的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TUNEL检测发现巴曲酶组在SAH后 3d、7d血管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及神经细胞凋亡数均明显低于同期单纯注血组 ;流式细胞仪检测亦发现巴曲酶组凋亡率明显降低 ,与相对应单纯注血组比较均有明显差异 (P <0 .0 0 1)。结论 巴曲酶可以抑制SAH后的细胞凋亡 ;防治SAH DCVS及其所致的迟发性脑缺血、迟发性神经元损伤。  相似文献   

9.
盐酸法舒地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模型,探讨盐酸法舒地尔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血管痉挛的缓解作用和神经保护作用,并与尼莫地平对比,观察疗效。方法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建立大鼠SAH模型,观察基底动脉和海马神经元形态变化,测量基底动脉管径和管壁厚度,计算海马CA1区神经元密度,检测基底动脉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OS)的表达。结果各组模型大鼠的基底动脉均出现血管痉挛,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多数神经元发生变性,基底动脉的eNOS表达明显减弱。但注射法舒地尔组与其他模型组相比能较大程度的缓解以上变化,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优于尼莫地平。结论法舒地尔可以有效缓解SAH后的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缓解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作用和神经保护作用与动脉壁产生的一氧化氮(NO)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两种注血方法建立大鼠蛛网膜下隙出血早期脑血管痉挛模型,比较两种制备方法对脑血管痉挛程度的影响.方法 分别采用枕大池一次注血和二次注血法制备蛛网膜下隙出血早期基底动脉痉挛动物模型,HE染色观察基底动脉形态变化,计算基底动脉血管横截面积;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基底动脉超微结构变化.结果 光学显微镜观察,枕大池一次注血组和二次注血组大鼠颅底有凝血块沉积;一次注血组大鼠基底动脉血管横截面积略有缩小[(2.68±0.48)×10-2mm2],但与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630,P=0.070),二次注血组大鼠基底动脉血管横截面积[(2.41±0.24)×10-2mm2]显著小于假手术组(q=4.660,P=0.003),但与一次注血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031,P=0.166).电子显微镜观察,一次注血组大鼠基底动脉内弹力层局部变薄,内皮细胞胞质少量空泡形成,胞膜损伤崩解,中膜平滑肌细胞空泡样变性;二次注血组大鼠中膜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胞质空泡样变性,内皮细胞胞膜受损.结论 经枕大池注血法可复制蛛网膜下隙出血早期脑血管痉挛动物模型,以二次注血法所复制的脑血管痉挛模型更为稳定.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基底动脉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表达变化以及与脑血管痉挛(CVS)的关系。方法通过枕大池二次注血方法制作大鼠SAH模型,HE染色观察基底动脉的血管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基底动脉TNF-α的表达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逆转录酶-多聚酶链反应,分别从蛋白、基因水平分析TNF-α在SAH后基底动脉中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SAH后大鼠基底动脉逐渐出现痉挛,从1 d开始,5~7 d时最明显,炎性细胞浸润也最明显,以后逐渐减轻,14 d基本恢复正常。TNF-α阳性的内皮细胞数及TNF-α蛋白水平逐渐增高,术后7 d达高峰,之后逐渐降低,14 d时仍维持较高水平。TNF-αmRNA表达在注血后1 d明显增加,7 d时达高峰,持续到14 d,仍维持较高水平。结论①大鼠枕大池二次注血后基底动脉呈现痉挛状态;②基底动脉TNF-α表达变化与动脉痉挛程度呈正相关,表明TNF-α可能导致SAH后基底动脉痉挛。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比分析CT血管成像(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检测中的准确性、敏感性和安全性,探讨采用CTA观察DCVS的应用价值.方法 17只大耳白兔枕大池注射自体动脉血诱发DCVS,分别在术前、术后第7天行CTA和DSA检杏;另10只组成动态CTA组:分别在注血前、后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1天和第14天行CTA检查.将数据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CTA检测兔基底动脉直径术前(1.55±0.14)mm,术后(0.95±0.20)mm,DSA检测兔基底动脉直径术前(1.61±0.19)mm,术后(1.00±0.17)mm,两种检测方法的测量值经统计学检验是完全等效的.动态CTA显示兔基底动脉住注血后第1天即出现痉挛,第4-11天血管痉挛明显加重,无明显高峰期,持续至第14天仍不能完伞缓解.结论 CTA是一种可靠、快速和无创的方法,为观察兔DCVS的动态变化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动态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容积重建技术(VR)在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的应用价值。方法22只日本大耳白兔,采用枕大池二次注血法制作兔脑基底动脉DCVS模型,分别在第1、4、7、14d行MS-CTA检查后,立即处死动物并在光镜下测量基底动脉直径。MS-CTA使用GE Lightspeed pro 16层螺旋CT扫描仪,原始图像三维后处理采用容积重建(VR)技术。结果MS-CTA VR图像上,DCVS在第1d出现,第7d达到高峰,第14d可见基底动脉痉挛有一定程度缓解,光镜下基底动脉直径的时相变化与MS-CTA相似。结论MS-CTA VR能快速准确地评价DCVS的血管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14.
蛛网膜下腔出血诱导小鼠长期认知功能损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小鼠模型是否存在认知功能损害及探讨造成认知功能损害的可能机制。方法经枕大池注射自身动脉血建立SAH小鼠模型;14d时测量大脑主要动脉直径;通过8一臂迷宫实验评估SAH30d后动物空间学习和记忆功能;加高效液相色谱分析海码组织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水平。结果SAH后2周,大脑主要动脉无明显痉挛;SAH30d后,小鼠工作记忆能力和参考记忆能力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5);SAH后24h、48h和72h,海马区谷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含量明显增高(P〈0.01),30d后,这两种氨基酸的浓度明显下降(P〈0.05)。结论SAH不引起迟发性脑血管痉挛,但可引起小鼠长时间认知功能损害。SAH引起急性脑血流量降低,海马区兴奋性氨基酸大量释放,可能引起海马区神经细胞损害,迟发性海马区兴奋性氨基酸(EAA)降低和认知功能损害是海马损害后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脑室内注射硝普钠防治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313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病人随机分为硝普钠治疗组(105例)和常规治疗组(208例)。均在出血后3 d内行动脉瘤夹闭术,硝普钠治疗组术后予常规治疗和脑室内注入硝普钠,而常规治疗组则仅予常规治疗。结果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术后1-7 d硝普钠治疗组病人大脑中动脉流速均显著降低(P〈0.05)。硝普钠治疗组发生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14例(13.3%),继发性脑梗死7例(6.7%);常规治疗组发生DCVS 45例(21.6%),继发性脑梗死34例(16.3%);两组DCVS和继发性脑梗死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预后差异显著(P〈0.05),而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室内注入硝普钠能显著改善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变化,副作用小,是一种治疗DCVS安全、有效的新疗法。  相似文献   

16.
犬与鼠脑血管痉挛病变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犬与鼠之间脑血管痉挛病变的不同特点。采用2次枕大孔注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DCVS)犬的模型,及3次视神经孔注血致SAH鼠的模型,对2种模型做了病理观察及形态定量的比较研究。结果显示,DCVS犬基底动脉的管腔明显缩小(P<0.01),管壁明显增厚(P<0.05)。SAH鼠中动脉的管腔无狭窄(P>0.05),管壁无增厚(P>0.05)。病理观察发现DCVS犬比SAH鼠的脑动脉病变明显严重。提示DCVS犬的模型恒定、可靠、发生率高。SAH鼠的模型不易产生DCVS,故较适用于SAH急性期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实验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诱发脑血管痉挛时,白细胞介素-8(IL-8)基因在兔脑基底动脉中表达的变化及在诱发脑血管痉挛中的作用。方法 35只健康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生理盐水组、SAH组。SAH组根据第一次注血时间又分为四组,分别为第一次注血后第1、4、7、14 天。以枕大池二次注血法构建迟发性脑血管痉挛模型,采用RT-PCR法观察兔基底动脉中细胞因子IL-8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IL-8mRNA在SAH组第一次注血后第4- 7天升高,14 天趋于正常。SAH组IL-8 的表达水平与基底动脉的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 = 0.642,P < 0.01)。结论 IL-8在基底动脉中的表达水平与脑血管痉挛的程度紧密相关,提示IL-8可能作为免疫/炎症因素因素参与了SAH 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微透析的方法,观察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家兔海马内能量物质和谷氨酸的含量变化,了解蜕皮甾酮(EDS)对其干预的效果。方法 30只家兔分为5组,即结扎右侧颈总动脉组(L组)、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组(L-SAH组)、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尼莫地平治疗组(Nim/SAH组)、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蜕皮甾酮(1 mg/kg,4/d)治疗组(EDS/SAH 1 mg组)、结扎后枕大池二次注血蜕皮甾酮(3 mg/kg,4/d)治疗组(EDS/SAH 3 mg组)。比较观察微透析所测得的各组家兔海马SAH前后葡萄糖、丙酮酸、乳酸、谷氨酸的含量变化。结果乳酸/丙酮酸比值(L/P)在SAH后有上升趋势。SAH后3 d时EDS/SAH 3 mg组右侧海马组织间液中L/P较其它组低(P<0.05)。谷氨酸的含量在SAH后也明显增高,10 d时达高峰。Nim/SAH组1 d和3 d右侧海马组织间液谷氨酸含量较L-SAH组降低(P<0.05),在SAH后1 d和3 d EDS/SAH 3 mg组较L-SAH组和Nim/SAH组也明显降低(P<0.01)。结论蜕皮甾酮能减轻家兔SAH后海马组织能量代谢的紊乱和谷氨酸的堆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