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总结X刀治疗脑血管畸形效果.方法脑动静脉畸形(AVM)31例,脑海绵状血管瘤14例.单独用X刀治疗39例,AVM血管内栓塞治疗后畸形血管残留X刀治疗3例,脑内血肿清除术后X刀治疗3例.X刀治疗畸形血管周边剂量平均23.04±3.75Gy,其中AVM平均22.6±3.8Gy,海绵状血管瘤平均为24.0±3.9Gy,一般均以70%~90%等剂量线覆盖畸形血管边缘,准直器照射口径10~40mm.结果经12个月~60个月随访,平均随访35.35±17.60个月.复查发现AVM完全闭塞18例,部分闭塞11例,无闭塞2例.海绵状血管瘤X刀治疗后无发生脑出血,大多数患者癫痫可缓解发作,但血管瘤无一例消失.出现症状性放射性脑水肿6例,均为AVM患者.结论AVM闭塞率与所采用的剂量和畸形血管大小相关,剂量越大,闭塞的可能性也越大,对较大的AVM,由于采用的剂量相对较小,闭塞率也较低.直径越小,采用的剂量可适当增加,畸形血管闭合可能性越大,周边脑组织接受剂量较小,对脑组织损伤轻,并发症低.对较大AVM可先进行栓塞,对残留的AVM进行X刀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伽玛刀(Y-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治疗效果。方法:对70例脑动静脉畸形的患者,采用Leksell-B型伽玛刀实施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治疗,予处方剂量18~25Gy,平均21.8Gy。结果:获随访资料70例(随访时间1149个月,平均27个月),复查MRI显示畸形血管流空明显减少8例,占14.8%,完全消失42例,占77.8%,多数患者临床症状于伽玛刀治疗后消失或明显改善。结论:伽玛刀(Y-刀)是一种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安全、有效的手段,可作为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伽玛刀(γ-刀)立体定向放射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疗效;探讨脑AVM的γ-刀治疗定位方法。方法用立体定向Leksellγ-刀放射外科治疗系统对216例脑AVM进行γ-刀立体定向放射手术,并随访17~31个月。男性患者162例,女性54例,年龄1.5~83岁(Md=26),Spetzler Martin分级:I级42例,Ⅱ级68例,Ⅲ级95例,Ⅳ级7例及Ⅴ级4例。AVM体积0.3~43.9cm3(Md=7.1),放射手术周边剂量12~30Gy,平均(21.2±6.4)Gy。用1.5Tesla磁共振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定位156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定位22例,MRA与DSA联合定位38例。结果γ-刀治疗后的AVM闭塞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与其体积、分级、定位方法、周边剂量、剂量规划及质量控制等因素有关。对体积≤5.0cm3或Spetzler Martin分级<Ⅲ级及周边剂量≥20Gy者,其2年闭塞率超过78.5%。本组有4例γ-刀放射手术后出血,9例并发有明显症状的放射性脑水肿。结论γ-刀高科技手术是治疗脑AVM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特别是Spetzler MartinI-Ⅱ级或体积≤5.0cm3的AVM及周边剂量≥20Gy者疗效较好;DSA结合MRA联合定位对提高AVM的闭塞率、降低并发症有帮助。  相似文献   

4.
脑动静脉畸形的伽玛刀立体定向放射手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估伽玛刀(γ-刀)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AVM)的疗效;探讨脑AVM γ-刀治疗的定位方法。方法用Leksellγ-刀对216例脑AVM进行治疗,并随访17~31个月。AVM体积0.3~43.9cm3,平均7.1cm3;周边剂量12~30Gy,平均(21.2 ±6.4)Gy。行MRA定位156例,DSA定位22例,MRA与DSA联合定位38例。结果γ-刀治疗后的AVM闭塞情况和并发症的发生与其体积、分级、定位方法、周边剂量、剂量规划及质量控制等因素有关。对体积≤5.0cm3或Spetzler-Martin分级< Ⅲ级及周边剂量≥20Gy者,2年闭塞率超过78.5%。本组有4例γ-刀放射手术后出血,9例放射性脑水肿症状明显。结论γ-刀治疗脑AVM安全、有效,特别是SpetzlerMartinI~Ⅱ级或体积≤5.0cm3的AVM及周边剂量≥20Gy者疗效较好;DSA结合MRA联合定位对提高AVM的闭塞率,降低并发症有帮助。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伽玛刀体积分割治疗大型(体积>10 cm3)脑动静脉畸形(AVM)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07~2017年收治的13例大小脑AVM的临床资料,均采用伽玛刀体积分割治疗,时间间隔3~18个月,治疗的AVM总体积平均为18.2 cm3(13.5~52 cm3),首次治疗的体积平均为14.1 cm3(8~23 cm3);边缘剂量平均为16.6 Gy(14~20 Gy)。13例随访24~92个月,平均为43.2个月。结果 末次随访影像显示,6例血管巢闭塞,4例病灶体积减小>75%,3例病灶缩小<50%。8例癫痫中,6例缓解或改善。1例治疗后7个月出现脑出血,1例治疗后6个月因脑放射性副反应出现肢体感觉运动障碍。结论 伽玛刀体积分割治疗大型脑AVM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大多数临床症状可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巨大脑动静脉畸形分次多靶点X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收治的巨大脑动静脉畸形22例,所有病例均性血管内栓塞后,再采用分次多靶点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其中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16岁至58岁.脑血管造影均证实颅内巨大脑动静脉畸形,病灶直径均在3cm以上.其中病灶直径大于6cm者4例.病灶部分栓塞后行分次靶点X刀治疗.根据病灶大小确定靶点,一般2至3个,每个靶点直径1.6~3cm.采用3~5次照射,每次中心剂量500~800cGy,50%周围剂量400cGy左右,总照射剂量在24Gy以下.结果无明显急性照射反应,2例半年后出现局部水肿反应.16例随访3月至2年,5例行DSA造影,11例行CT或MRA复查,病灶缩小50%以上6例,缩小30%5例,5例无明显变化.结论颅内巨大脑血管畸形,采用血管内栓塞后X线立体定向分次多靶点照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伽玛刀治疗青少年脑动静脉畸形(AVM)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使用MASEP-SRRS型头部型伽玛刀治疗的83例青少年脑AVM的资料,AVM的体积0.3~25.4 cm3,平均(2.9±1.4)cm3,边缘剂量13~23 Gy,平均(18.8±3.6)Gy,40%~65%(平均48.8%)的等剂量曲线包绕脑AVM病灶.均采用磁共振成像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MRI DSA)联合定位.结果 随访27~72个月,用伽玛刀治疗后的脑AVM闭塞率与其体积、边缘剂量有关,大多数患者临床症状于伽玛刀治疗后消失或改善.结论 伽玛刀是治疗青少年脑AVM安全、有效、低创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血管内栓塞联合γ刀治疗脑动静脉畸型(AVM)的治疗效果及适应证和并发症。方法 自1997年4月-2000年11月我们对46例脑动静脉畸形患者施行血管内栓塞联合γ刀治疗手段。先使用氢丙烯正丁酯(Bucrylate,NBCA)栓塞动静脉畸形,使体积缩小,对高血流体积较大者,采取分次逐步栓塞。所有病例在最后一次血管内治疗一周后行γ刀治疗,在MRI定位下,确定AVM的大小和边界,根据病灶大小,部位和类型设计照射的靶点位置,靶点个数(2-8个不等)周边剂量,中心剂量和剂量曲线,本组病例周边剂量为11-27Gy(平均20.3Gy);中心剂量20-50Gy(平均40.5Gy)。结果 34例(73.9%)患者脑AVM完全闭塞,7例(15.2%)患者病灶明显缩小,病灶大小无变化者为6.5%(3例),2例(4.3%)术后脑AVM出血,无1例死亡,结论 血管内栓塞联合γ刀治疗脑AVM是安全有效的新手段。尤其适合脑AVM体积较大,位于重要功能区,手术难度大,患者不能耐受开颅手术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巨大脑动静脉畸形分次多靶点X线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收治的巨大脑动静脉畸形22例,所有病例均性血管内栓塞后,再采用分次多靶点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其中男性16例,女性6例,年龄16岁至58岁.脑血管造影均证实颅内巨大脑动静脉畸形,病灶直径均在3cm以上.其中病灶直径大于6cm者4例.病灶部分栓塞后行分次靶点X刀治疗.根据病灶大小确定靶点,一般2至3个,每个靶点直径1.6~3cm.采用3~5次照射,每次中心剂量500~800cGy,50%周围剂量400cGy左右,总照射剂量在24Gy以下.结果:无明显急性照射反应,2例半年后出现局部水肿反应.16例随访3月至2年,5例行DSA造影,11例行CT或MRA复查,病灶缩小50%以上6例,缩小30%5例,5例无明显变化.结:论颅内巨大脑血管畸形,采用血管内栓塞后X线立体定向分次多靶点照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Spetzler-Martin Ⅲ级以上脑动静脉畸形综合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目的 探讨Spetzler-MartinⅢ级以上脑动静脉畸形(AVM)综合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998年10至1999年4月采用血管内栓塞联合显微手术或立体定向放射治疗的9例Spetzler-MartinⅢ级以上脑AVM的临床资料。结果 9例脑AVM经血管内栓塞治疗后完全栓塞2例。大部栓塞2例,不全栓塞5例。其中4例栓塞后行手术切除,无死亡及手术所致并发症。5例栓塞后接受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随访22-28个月,经MRI和MRA检查提示AVM闭塞3例。缩小2例;5例患中临床症状恢复良好4例,中度致残,生活能自理1例,无再出血和死亡病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联合显微手术或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是治疗Spetzler-MartinⅢ级以上脑AVM的最佳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报告椎管内、颅内多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1例,进行文献复习,并对其治疗学及预后进行探讨.方法 1例椎管内、颅内多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先后共进行5次椎管探查肿瘤切除术,1次脑积水脑事-腹腔分流术、2次全神经轴常规放疗及2次头颅X-刀治疗第四脑室、颞极占位.结果 5次椎管探查均达到肿瘤镜下全切除,术后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缺失;分流术后脑积水消失;X-刀治疗后第四脑室占位消失;全神经轴放疗后40个月发现椎管肿瘤冉次复发.随访78个月,死于泌尿系感染、肾功能衰竭.结论 椎管内、颅内多发性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极为罕见,预后差.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尽量全切肿瘤结合术后正规放疗有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细胞瘤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8月~2003年7月我院收治的12例中枢神经细胞瘤,总结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显微外科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治疗12例,其中9例完全切除.3例大部分切除,手术后常规进行放射治疗,随访6~24个月,效果良好。结论显微手术切除肿瘤辅助放疗是中枢神经细胞瘤的一种有效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合并梗阻性脑积水的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经脑室镜下活检术+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治疗的15例生殖细胞瘤合并梗阻性脑积水的临床资料。无甲胎蛋白(AFP)升高的病人,术后给予全脑全脊髓放疗(36 Gy)+肿瘤区放疗(42 Gy);存在AFP升高的病人,术后给予全脑全脊髓放疗+EP(顺铂+足叶乙甙)方案化疗。结果 15例均成功进行脑室镜下活检术,明确诊断;其中14例第三脑底造瘘成功,1例造瘘不成功改行改行透明隔造瘘+Ommaya囊置入术。15例术后随访8~45个月,平均24个月;1例放化疗过程中出现白细胞低、发热,病情加重,家属要求自动出院后死亡;其余14例精神、发育等情况良好,均未出现脑积水复发及肿瘤复发与播散。结论 松果体区生殖细胞瘤合并脑积水,脑室镜下病变活检+第三脑室底造瘘术,既可以明确诊断,还可以治疗脑积水;术后根据进行针对性放化疗,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总结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ETV)治疗梗阻性脑积水的手术技巧、疗效及术后颅内压(ICP)的变化规律及动态ICP监护的价值。方法经内镜行ETV治疗梗阻性脑积水共146例,病因包括导水管狭窄98例、颅内肿瘤48例(第三脑室及松果体区肿瘤)。术后行动态ICP监护53例(导水管狭窄36例、肿瘤17例),平均监护时长96 h。结果随访8个月至6年,术后脑积水明显缓解或消失138例(94.5%),8例脑积水缓解不明显或无效(5.5%),改行脑室腹腔分流术。ICP监护显示:术后6 h内平均ICP明显下降,低于10 mm Hg,此后缓慢轻度上升,96 h稳定于12 mm Hg;单纯导水管狭窄性脑积水平均ICP上升较缓慢、波动较小,最后达到10 mm Hg;而肿瘤性脑积水上升较快、波动较大,最后达到15 mm Hg。并发症28例(19.2%):术后发热22例,双额部硬膜外血肿1例、切口脑脊液漏2例、脑室少量积血2例、硬膜下积液1例。本组无死亡。结论 1第三脑室底造瘘治疗梗阻性脑积水(尤其是导水管狭窄脑积水)安全、有效,应作为其首选治疗手段;2术后行ICP动态监护,不仅可监测颅内压的变化,判断手术是否有效,同时可以观察有无脑室继发性出血等并发症及指导术后用药。  相似文献   

15.
Cranial chordomas are uncommon tumors accounting for less than 1% of all intracranial neoplasms. Although they are slowly growing, rarely metastasising tumors, cranial chordomas are challenging to treat due to their critical location, invasive nature and aggressive recurrence. The aim of this retrospective study was to evaluate the role of conventional irradiation in the treatment of clival chordomas with overt residual disease after incomplete surgery. Between January 1979 and December 1997, 18 patients with histologically confirmed clival chordoma were treated with radiotherapy. Median age at the time of diagnosis was 32 years. The mean duration of the symptoms before diagnosis was 33.9 months. Median tumor diameter at initial presentation was 5 cm (range, 3–7 cm). The type of surgical procedure was subtotal excision in 11 patients and biopsy in 7. Radiation treatment was delivered with megavoltage units, and total doses between 50 Gy and 64 Gy (median, 60 Gy) were administered with conventional daily fractions. One patient received additional 12.50 Gy with linear accelerator-based stereotactic radiosurgery after subtotal excision and external irradiation. The mean follow-up time was 43.2 months. Overall survival at 5 years was 35%. Eleven patients showed progression after radiotherapy. The median time to progression after radiotherapy was 40.8 months (38.4–43.2) with a 5-year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of 23%. Five patients (29.4%) showed symptomatic relief after radiotherapy while persistent symptoms were recorded for 6 patients. Incomplete surgery and conventional external radiotherapy with a dose of around 60 Gy seem to be inadequate in the treatment of clival chordomas. Received: 31 March 2000 / Accepted in revised form: 11 July 2000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H3K27M突变型弥漫性中线胶质瘤(HM-DMG)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手术治疗的11例HM-DMG的临床资料。术后随访至2020年9月30日。结果 11例中,肿瘤全切除1例,次全切除6例,部分切除4例。术后病理确诊为HM-DMG,WHO分级Ⅳ级10例,Ⅱ级1例。1例术后6个月复发,二次手术;4例术后行规律放、化疗,5例只化疗,1例未行放化疗。术后1个月内死亡1例,6~12个月死亡7例,12~18个月死亡1例。术后存活28 d~13个月,生存曲线分析显示,累积中位生存时间10.1个月。结论 HM-DMG属于高级别胶质瘤,确诊有赖于病理检查。即使采用手术和辅助术后放化疗等综合治疗,病人预后仍较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面肌痉挛显微血管减压术后的症状变化规律。方法 2006年11月~2007年7月104例面肌痉挛患者接受了异常肌反应电生理监测下的显微血管减压术,随访术后疗效,分析术后症状的演变规律。结果术后随访3.2~4年,14例失访。在资料完整的90例患者中,随访期内82例治愈,2例症状明显改善,4例无效,2例复发。在治愈的82例患者中:57例术后即刻治愈;25例出现延迟治愈,症状消失时间为术后3天~1.5年。有78例(95.1%)在术后半年内症状消失。结论显微血管减压术后,面肌痉挛症状整体呈进行性改善的趋势,症状消失时间主要集中在术后半年内。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