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 毫秒
1.
目的 采用自制的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量表(Decompressive Hemicraniec-tomy of 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 Scale,DHMS)对手术治疗时机进行探讨.方法 108例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患者共分为4组:(1)手术后存活组18例;(2)手术后死亡组9例;(3)无手术死亡25例;4)无手术存活56例.结合国内外文献及临床经验,根据手术风险及其获益,制定DHMS量表,并对4组患者进行统计分析.该量表共计5个大项目,总计10分.采用SPSS1 3.0统计软件对4组的评分进行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 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的患者采用去骨辨减压手术后存活18例(66.7%),手术后死亡9例(33.3%).采用DHMS量表计算4组的平均得分为:手术存活组4.67±2.275;手术死亡组3.67±2.179;非手术存活组2.86±2.058;非手术死亡组是5.64±1.89.经多个独立样本比较的Kruskal-Wallis H检验,卡方25.912,P=0.000,表示4组间评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DHMS量表对选择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的时机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DHMS量表≥4分可作为临床判断手术时机的一个衡量时机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主干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及疗效。方法对43例恶性大脑中动脉综合征临床表现、头颅CT、MRI、MRA、TCD、空腹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大脑中动脉主干梗死以栓塞多见,早期栓塞面积越大、血糖水平越高,预后越差。结论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的危险因素,有利于预防恶性大脑中动脉综合征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主干梗死的病因、临床表现及疗效。方法对43例恶性大脑中动脉综合征临床表现、头颅CT、MRI、MRA、TCD、空腹血糖、血脂等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大脑中动脉主干梗死以栓塞多见,早期栓塞面积越大、血糖水平越高,预后越差。结论发现缺血性脑血管的危险因素,有利于预防恶性大脑中动脉综合征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去骨瓣减压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治疗效果、手术适应证及脑梗死体积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5 月至2010年12月间南方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26例因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行去骨瓣减压治疗的患者的病案资料,影像学表现,以随访时的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评定其疗效.结果 经去骨瓣减压治疗后大部分患者术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较术前明显改善(t = 2.789,P < 0.05),在年龄< 60岁和年龄≥60岁的两组患者中其总体预后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掊 2 = 0.038,P > 0.05),脑疝之前手术患者总体预后优于脑疝之后手术的患者(*9掊 2 = 7.741,P < 0.05),梗死体积≥250 cm3患者总体预后比< 250 cm3的患者差(*9掊 2 = 6.880,P < 0.05).结论 在出现脑疝之前接受去骨瓣减压手术能提高恶性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梗死体积≥250 cm3者疗效较差,年龄可能不是手术禁忌证.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面积外伤性脑梗死(traumatic cerebral infarction,TCI)的梗死区CT血管造影(CTA)成像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大面积TCI病例资料,采用CTA观察梗死区血管情况。并采取扩容、解痉、高压氧等综合治疗措施。结果 TCI闭塞血管主要为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或大脑后动脉以及基底动脉的远端小动脉或脑深部穿支血管和皮质小血管,未见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和大脑后动脉或基底动脉的主干血管闭塞。手术治疗28例,保守治疗6例。随访4~28个月,按GOS评分标准,恢复良好12例,中残8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7例。结论大面积TCI闭塞的血管主要为脑深部的穿支血管和皮质小血管,早期采取减压手术等综合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36例大脑中动脉主干梗死治疗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主干梗死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对36例临床确诊的大脑中动脉主干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给予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病病死率高,易出现梗死后出血,扩容治疗加重神经功能损害,溶栓治疗增加出血风险。结论大脑中动脉梗死病情重,病死率高,急性期治疗以脱水、自由基清除剂、钙离子拮抗剂为主,调控血压和血糖,不宜扩容,慎用溶栓。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去骨瓣减压术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MCAI)的临床疗效。方法 60例mMCAI患者随机分为手术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内科治疗,手术组在病情稳定后行去骨瓣减压术,比较两组的疗效,CNDS、GCS和NIHSS评分。结果手术组的总有效率为8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0.0%(P〈0.05);治疗后手术组的各项评分均有显著改善,对照组的NIHSS评分有明显改善;治疗后手术组的各项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去骨瓣减压术是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的有效方法,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正>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主要是血栓、栓子等导致的大脑中动脉主干完全闭塞,进而引起严重的脑水肿、脑疝。临床主要表现为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神经功能障碍甚至意识水平下降等,也是引起脑梗死患者死亡的主  相似文献   

9.
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MCAI)是脑梗死中较严重的一类,其病死率极高。恶性脑水肿致脑疝形成为主要的死亡原因,内科保守治疗的存活患者有80%遗留重度残疾。对mMCAI患者恶性脑水肿的预测因素及治疗是目前国内外研究的焦点,本文就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malignan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infarction,mMCAI)是由大脑中动脉主干阻塞所致的大面积脑梗死,梗死的范围为大脑半球中3/5,由于脑组织损害范围较大,临床上除表现脑梗死的症状外,还伴有严重的意识障碍和急骤的颅内压增高.对于部分mMCAI的患者,经积极内科治疗后病情仍进行性加重发生脑疝而死亡,去骨瓣减压术可明显降低经内科治疗无效的mMCAI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是常规内科治疗的必要补充[1].我科采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减压术治疗mMCAI26例,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大脑前动脉梗死较大脑中动脉少见,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近日作者诊治1例仅表现为缄默的大脑前动脉梗死患者,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三例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影像学演变过程的报道分析,对大脑中动脉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转归特点进行初步的探索。方法本研究以宣武医院2006年12月间收治的三例大脑中动脉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总结其影像学演变的特点,分析大脑中动脉梗死的病理生理过程。结果根据本研究的结果,作者将原发性大脑中动脉梗死、后续出现的脑组织移位和继发性神经结构受损的临床病理生理过程定义为"大脑中动脉梗死三联征"。同时,根据继发受损神经结构不同,将该综合征分为三型:即半球型、脑干型和混合型。结论大脑中动脉梗死三联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区域脑梗死的病理生理转归特点。关于该综合征与患者临床预后的相关关系尚有待于进一步前瞻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标准大骨瓣减压治疗恶性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6例确诊为恶性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患者采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结果良好2例,中残6例,重残5例,死亡3例。结论早期应用标准大骨瓣开颅减压术能减轻恶性大脑中动脉区脑梗死病人的脑水肿反应,改善病人的临床神经功能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缺血型烟雾病脑硬膜动脉血管融通术(encephalo-duro-arterio-synangiosis,EDAS)后血管重建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在我院接受EDAS术治疗的120例缺血型烟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性别、首次手术年龄、术前脑糖代谢情况、脑梗死类型、手术侧别、颈内动脉分期、大脑后动脉分期、前后循环间代偿以及左右侧代偿与术后动脉向颅内生长情况之间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本组病例中102例患者接受双侧手术,18例接受单侧手术,总共手术为222例侧。术后动脉向颅内生长的有174例侧,血管重建有效率78.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首次手术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OR)为1.03,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1.012~1.049],大脑后动脉分期(OR =0.767,95%CI 0.601~0.977,P =0.0319),左右侧代偿(OR =0.499,95%CI 0.280~0.891,P =0.0188)及脑梗死类型与血管重建效果有关。相对于正常脑组织,皮层梗死(OR =0.275,95%CI 0.133~0.569,P =0.0005)、皮层下白质梗死(OR =0.317,95%CI 0.131~0.763,P =0.0104)和点状梗死(OR =0.392,95%CI 0.193~0.796,P =0.0096)血管重建效果更好。结论 EDAS可以有效建立颅内外血管重建。首次手术年龄越低、大脑后动脉分期越高、有左右侧代偿可以获得更好的术后血管重建;相对于正常脑组织,出现皮层梗死、皮层下白质梗死和点状梗死类型脑组织可获得更好血管重建效果  相似文献   

15.
重视腔隙性脑卒中的诊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腔隙性脑卒中(lacunarstroke)系指大脑半球深部和脑干等中线部位,由血管直径100~400μm的穿支动脉梗死所引起的,梗死病灶为0.5~15.0mm3的脑梗死。大多由大脑前、大脑中、大脑后、前脉络膜动脉和基底动脉的穿支动脉梗死所引起。高血压和糖尿病是其主要原因,特别是高血压尤为重  相似文献   

16.
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深部小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脑深部小梗死的发生频率和发病机制。方法86例发病时间〈1周的急件脑梗死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彩色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及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方法被明确诊断为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并排除颈内动脉病变、心源性栓塞以及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利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观察梗死灶的形态学表现及特点,分析其发病机制。结果37例(43.02%)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存在深部小梗死,多呈孤立性单发病灶。其中内囊纹状体梗死及巨大腔隙者18例(20.93%),梗死灶体积多超过两个层面,少数病灶呈多灶分布的特点;直径较小的腔隙性梗死19例(22.09%),梗死灶体积〈15mm,多位于一个层面内。伴有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深部小梗死的患者,病情多不稳定,预后较差。所有脑深部小梗死患者均伴有大脑中动脉主干支狭窄,且梗死灶体积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有关,内囊纹状体梗死多见于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者。结论约50%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存在脑深部小梗死,其发病机制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斑块残端血栓蔓延堵塞深穿支动脉入口有关。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不同于经典的腔隙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恶性大脑中动脉梗死病情危急,伴随的严重脑水肿可导致脑疝,甚至危及生命,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至关重要,目前,可靠的预测脑梗死恶性演变指标是头颅CT上显示低密度灶占MCA供血区的50%或以上,以及DWI显示病灶体积>145 mL ;一些神经生化标志物也可早期预测疾病恶性进展。对于<60岁的患者,发病后48 h内实施减压手术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改善患者预后。但目前关于减压手术的时机及手术患者是否最终受益仍有争议。  相似文献   

18.
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后循环血管的穿支动脉,如豆纹动脉、脉络膜前动脉(anterior choroidal artery,AChA)和髓质动脉等,阻塞会导致脑深部缺血性病变。不同穿支动脉梗死类型不 同:豆纹动脉供血区域的梗死类型为腔隙性梗死、穿支动脉粥样硬化病型梗死和纹状体内囊梗死; AChA病变可导致AChA综合征;髓质分支梗死会导致半卵圆中心、放射冠部位的边界区梗死。7T二维 相位对比MRI、三维时间飞跃法MRA和三维快速自旋回波T1WI序列等神经影像学新技术有助于确定穿 支动脉早期病变,并可早期发现疾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卒中类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卒中类型特点及其发病机制。方法经TCD确诊的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依据头部CT和(或)MRI所示梗死灶进行卒中分型。结果169例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卒中类型各亚型以腔隙性脑梗死(LI)最为常见,占38.46%,其次为分水岭梗死(WI)占19.23%。流域性脑梗死、弥散性多发点状脑梗死、半卵园中心梗死与MCA严重狭窄或闭塞程度有关。结论大脑中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卒中类型以腔隙型脑梗死、分水岭梗死为主。卒中类型多种多样,血管检查应该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20.
背景:采用MCAO法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时,通过分析Bederson评分结果并不能完全可靠的诊断皮质下梗死。 目的:对SD大鼠皮质梗死和皮质下基底核区梗死在不同时间点的体质量与Bederson评分结果进行比较。 方法:参照Zea Longa的线栓造模方法制作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SD大鼠,栓塞100 min后拔出线栓。术后将大鼠进行磁共振成像扫描,根据有无梗死灶及梗死部位的不同将大鼠分为:皮质下基底核区梗死组(n=13)、皮质梗死组(n=25)、未出现梗死组(n=10)。对3组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7周内的体质量与Bederson评分结果进行监测。 结果与结论 皮质下梗死组与无梗死组在各时间点大鼠相对体质量相比无显著性意义(P > 0.05)。皮质梗死组大鼠的相对体质量在大脑中动脉闭塞后2周内明显小于皮质下梗死组,在大脑中动脉闭塞后3周内明显小于无梗死组(P < 0.05)。皮质下梗死组大鼠造模后第1天Bederson评分结果与皮质梗死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都明显高于无梗死组(P < 0.05)。提示可结合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第1天的相对体质量与Bederson评分结果对大鼠的梗死类型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