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8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4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10篇
神经病学   93篇
综合类   4篇
肿瘤学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51岁,因"言语不清4 h加重伴抽搐发作1.5 h"于2017年10月27日以"缺血性卒中"收入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患者入院前4 h无明显诱因出现目光呆滞、言语不清,表现为答非所问、反应迟钝,就诊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急诊,行头颅CT示"双侧多发腔隙性脑梗死",NIHSS评分6分,遂于入院前1.5 h于急诊给予  相似文献   
2.
目的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s,RLS)与偏头痛和隐源性卒中之间的关系目前尚未明确。动态脑血流自动调节(dynamic cerebral autoregulation,d CA)受损可能在偏头痛和隐源性卒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探讨RLS是否与d CA受损有关。方法本研究共纳入66例偏头痛患者,其中36例无RLS,30例有RLS。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连续监测患者的脑血流速度,同时采用无创手指血压连续监测仪实时同步监测动脉血压。利用传递函数分析得出以下脑血流自动调节参数:增益、相位差(phase difference,PD)和自动调节指数(autoregulation index,ARI)。结果 RLS组偏头痛患者的PD为50.6°±22.9°,明显低于无RLS组(67.2°±18.2°,P0.001)。大量分流组的PD(45.4°±22.6°)明显低于少量分流组(64.9°±17.1°,P0.01)和无RLS组(P0.001);然而,少量分流组与无RLS组的PD值差异无显著性。RLS固有分流组的PD值(48.8°±19.9°)与潜在分流组(52.6°±26.1°)差异无显著性,但都明显低于无RLS组(P0.05)。ARI结果与PD一致。结论伴有大量RLS的偏头痛患者d CA受损,这也许是联系RLS、偏头痛和隐源性卒中的潜在机制。  相似文献   
3.
【摘要】 脑血流自动调节(cerebral autoregulation,CA)是大脑维持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相对恒定的主要机制,对于大脑各种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和多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均有
至关重要的意义。随着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CA逐渐走入临床各个领域,并逐渐开始为临床提供更
多的参考信息。本文就卒中对CA的影响及CA与疾病预后的关系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性,42岁,因"右眼视物模糊3个月,加重1周"于2011年1月6日到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眼科门诊就诊。患者于2010年10月3日开始无诱因出现右眼视物模糊,无头痛、恶心、呕吐,无肢体活动不灵,以为是"白内障",自行点吡诺克辛钠滴眼液(2滴,5次/天)治疗,但症状无明显改善,1周前自觉视物模糊加重,故到  相似文献   
5.
正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一种少见的化学感受器肿瘤,多位于颈总动脉分叉处外膜下方的动脉鞘内,肿瘤来自副神经节组织的非嗜铬副神经节~([1]),故也称颈动脉体副神经节瘤(carotid body paragangliomas,CBP)。颈动脉体瘤对CO2、p H值和O2的变化敏感,主要参与呼吸及循环功能调节~([2])。由于在颈部位置特殊,所以CBT即使体积  相似文献   
6.
【摘要】
目的 观察正常人不同年龄组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RLS)的发生率、分流量、分流类型,
以及比较两个年龄组RLS的特点。
方法 收集接受对比增强经颅多普勒超声(contrast-enhanced transcranial Doppler,cTCD)的正常人群
的临床资料。根据年龄将18~45岁纳入青年组,大于45岁纳入中年组。以肘前静脉注射激活的生理盐
水作为造影剂,结合Valsalva动作,行M模经颅多谱勒超声(power M-mode transcranial Doppler,mpTCD)
监测,诊断RLS并对分流量进行分级,分析不同分流量和分流类型(固有型和潜在型)在研究人群中
的分布特点。
结果 共195例正常人入组,RLS发生率为28.7%,其中小量分流39例(20%)。青年组RLS发生率为
28.9%(39/135),中年组RLS发生率为28.3%(17/60),两组RLS发生率及分流量分布差异无显著性,
且均以小量分流为主。固有型34例(60.7%),潜在型22例(39.3%)。青年组固有型25例(64.0%),潜
在型14例(35.9%);中年组固有型9例(52.9%),潜在型8例(47.1%)。组间分流类型差异无显著性。
结论 本研究所选人群中RLS发生率约为28.7%,且以小量分流者居多,青年人与中年人RLS发生率、
分流量、分流类型无差异。  相似文献   
7.
正1病例介绍患者,女性,41岁。主因"头晕、恶心、呕吐7 d"于2013年5月26日入院。7 d前患者弯腰洗头后突然抬头,随后出现双眼前发黑,与体位无关的持续性头晕,无复视、视物旋转、耳鸣及听力下降,伴恶心、呕吐10余次,呕吐物为胃内容物,病程中无肢体瘫痪,无意识障碍。在当地医院按"脑供血不足"治疗后病情未见明显缓解,遂来我院就诊。  相似文献   
8.
目的:agrin基因对神经肌肉接l头的形成、维持起着决定作用,也对神经元轴突的形成、延长、维持有重要作用.其表达产物在机体内分布广泛。设计绝对定量嵌合荧光法检测大鼠agrin基因mRNA的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并检测其特异性、敏感性和可重复性。 方法:实验于2007—04/11在吉林大学基础医学院三综合实验室和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传染科实验室完成。以Primer 3软件设计大鼠agrin基因、ACTB基因mRNA嵌合荧光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引物,经检索Blast验证特异性,并以Primer5设计构建agrin基因标准品引物。选择清洁级Wistar大鼠交配,获取3日龄乳鼠,取脑,获取mRNA、cDNA,常规反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获取agrin554个碱基DNA片断。PCR填加T7启动子后,T7 RNA Polymerase合成agrin基因标准品,消化模板。分光光度计测定其浓度,1:5倍比稀释3次;经反转录反应合成agrin基因cDNA标准品,测序验证特异性。以ACTB引物反转录cDNA,1:5倍稀释3次,构建ACTB基因标准品。常规聚合酶链反应确定、优化反应条件。标准曲线确定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标准曲线的相关性,融解曲线验证检测方法的特异性,作重复性检测。 结果:①agrin基因有意义链引物序列:GAA GGC CAG GTG CGA ATC A,反义链引物序列:CAC AGG TAG CAG TGG AGC CAA G,内标:ACTB基因有意义链引物序列:GGA GAT TAC TGC CCT GGC TCC TA,反义链引物序列:GAC TCA TCG TAC TCC TGC TTG CTG,优化反应条件:95℃变性5S,60℃退火20S,72℃延伸20s。②agrin基因、ACTB基因标准品所获得的标准曲线确定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标准曲线的相关性均〉0.95。③聚合酶链反应产物电泳、测序、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融解曲线证明特异性高、重复性好、灵敏度达到精确定量要求。 结论:绝对定量嵌合荧光法检测大鼠agrin基因mRNA的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方法可以作为大鼠agrin基因mRNA检测的标准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白介素(IL)-33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根据梗死体积将6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大梗死组(22例)、中梗死组(20例)及小梗死组(20例),检测其外周血IL-33水平,并与15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梗死组与中梗死组的血IL-33水平显著增高(P <0.05 ~0.01).IL-33水平随着梗死体积增大而增高;大、中、小脑梗死组中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IL-33水平升高,并且与脑梗死体积有关.  相似文献   
10.
脑血管储备(cerebrovascular reserve,CVR)是指在生理或病理因素刺激下,脑血管通过小动脉和毛细血管的代偿性扩张或收缩(Bayliss效应),维持脑血流稳定或调控脑血流量以适应脑功能的需要。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测CVR的可靠性已被大多数学者认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