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4篇
神经病学   5篇
综合类   2篇
药学   1篇
中国医学   1篇
  2014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旨在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发病机制。 方法 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研究86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形态学表现,以及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微栓子的相关性。 结果 86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皮质下梗死的患者,63例(73.3%)呈多发性病灶,主要累及内交界区及半卵圆中心。TCD监测到14例(29.8%)皮质下梗死患者的微栓子,其中13例为多发性病灶,多表现为半卵圆中心梗死(P<0.001)、皮质播散性小梗死(P<0.001)以及多发性脑梗死(P<0.02)。结论 动脉-动脉栓塞与血流动力学低灌注的共同作用是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多发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内交界区梗死、半卵圆中心梗死为不同发病机制的两种梗死类型,后者与栓塞机制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率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并对其相关病因进行分析。方法:对经CT/MRI/DWI诊断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人口构成情况进行登记,了解其相关危险因素。并经TCD和/或MRA了解其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情况。结果:57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发生率为70.98%(411/579例);411例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中,以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最常见(64.48%),其次为颈内动脉(50.36%)。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的发病率依次为:高血压病(77.24%),吸烟(63.68%)。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高血压、吸烟是血管狭窄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国内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高,其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是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大脑中动脉狭窄脑深部小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脑深部小梗死的发生频率和发病机制。方法86例发病时间〈1周的急件脑梗死患者,行经颅多普勒超声、彩色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及功能磁共振成像等检查方法被明确诊断为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并排除颈内动脉病变、心源性栓塞以及非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利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观察梗死灶的形态学表现及特点,分析其发病机制。结果37例(43.02%)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存在深部小梗死,多呈孤立性单发病灶。其中内囊纹状体梗死及巨大腔隙者18例(20.93%),梗死灶体积多超过两个层面,少数病灶呈多灶分布的特点;直径较小的腔隙性梗死19例(22.09%),梗死灶体积〈15mm,多位于一个层面内。伴有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深部小梗死的患者,病情多不稳定,预后较差。所有脑深部小梗死患者均伴有大脑中动脉主干支狭窄,且梗死灶体积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程度有关,内囊纹状体梗死多见于大脑中动脉重度狭窄者。结论约50%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存在脑深部小梗死,其发病机制与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或斑块残端血栓蔓延堵塞深穿支动脉入口有关。对此类患者的治疗不同于经典的腔隙性脑梗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瘦素(LP)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对照组(健康体检者)血浆LP及CRP浓度,分析LP、CRP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以及LP与CRP的相关性。结果AMI组、UA组患者血浆LP、CRP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2组患者血浆LP与CRP浓度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AMI组血浆LP、CRP浓度比UA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血浆LP及CRP浓度与ACS病情严重性呈正相关,且LP与CRP浓度呈正相关。说明LP与CRP共同参与组织炎症反应,是ACS重要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瘦素(LP)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老年男性急性心肌梗死(n=30,AMI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n=30,UA组)患者血清LP水平,另设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血清LP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AMI组、UA组患者血清LP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AMI组血清LP浓度明显高于UA组(P<0.05)。ACS患者LP水平分别与BMI、TG、SBP、DBP呈正相关,与ISI呈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血清LP是老年男性ACS重要的危险因素及预测因子,而且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的影响,探讨其在急性脑梗死早期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将2005年1月至2006年8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老年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8例随机分为丁苯酞组及常规治疗组,分别在确诊后24h内和治疗2周时测定血清CRP。另选2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质量浓度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2周后CRP均显著下降,且丁苯酞组低于常规治疗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早期应用丁苯酞可以显著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RP质量浓度,减轻炎症反应,对改善脑梗死病情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瑞舒伐他汀对伴有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空腹血糖(FG)和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影响.方法 将78例伴有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39例.低剂量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治疗;高剂量组给予瑞舒伐他汀20mg治疗,2组均治疗8周.在用药前和用药8周后抽取空腹静脉检测FG和HbA1c水平.结果 治疗后低剂量组FG及HbA1c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高剂量组FG及HbA1c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伴有2型糖尿病的冠心病患者长期服用20mg瑞舒伐他汀有导致血糖控制不佳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患者脑白质疏松症发病率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的相关危险因素,探讨大动脉闭塞性病变对小动脉的保护作用及其与LA的相关性。方法对108例脑梗死患者常规行头部CT、MRI、TCD和MRA检查,评估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率、程度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大动脉闭塞性病变与LA的相关性。结果108例脑梗死患者中,LA的发病率为50.9%,伴有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LA发生率为38%,无颅内外大动脉闭塞性病变患者为65%,两者比较P=0.004,而伴有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腔隙性梗死患者LA发病率为36%,单纯腔隙性梗死患者为73%,两者比较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患者LA的发生与高龄(P=0.0001)、腔隙性梗死(P=0.004)明显相关,是LA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且脑梗死患者LA的严重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0.9384)。结论高龄是脑梗死患者LA发生的最重要危险因素。腔隙性梗死与脑梗死患者LA间的关系支持小血管病变是LA发生的最主要发病机制,而大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存在对于小血管有保护性作用。  相似文献   
9.
1 病例简介患者男 ,70岁 ,主因间断剑突下隐痛 2年 ,于 2 0 0 2年 6月 2 3日入院。 2年前患者无诱因出现剑突下隐痛 ,进食后明显 ,无烧心、返酸、恶心等症状。当时做胃镜示“慢性萎缩性胃炎” ,服用“胃疡灵口服液”病情好转 ,现复查入院。查体 :T 36℃ ,P 80次 min ,B  相似文献   
10.
DWI对MCA狭窄患者卒中亚型的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弥散加权MRI(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DWl)对MCA狭窄患者急性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经TCD/MRA诊断的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以下简称MCA闭塞性病变: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esive disease MCAOD)患者,分别于病后1周内行头颅水抑制MRI成像(Fluid-attenuated inversion recovery,FLAIR)及DWI检查,比较FLAIR、DWI所示梗死灶的类型和数量。结果:238例症状性MCAOD患者的FLAIR结果表明,单发腑梗死137例(57.6%),多发性脑梗死101例(42.4%)。其中皮层区域内梗死82例(34.5%),深部小梗死120例(50.4%),变界区梗死143例(60.1%)。而内交界区梗死、半卵园中心梗死以及伴随的皮层小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52.9%、22.7%、13.0%,84例MCAOD患者的DWl结果表明,73.8%患者呈多发性脑梗死表现,皮层区域内梗死、交界区梗死、深部小梗死的发生率分别为46.4%、56%和44.0%,而皮层播散性小梗死(22.6%)、半卵园中心梗死(29.1%)的诊断率高于FLAIR结果。结论:DWI对于微小梗死以及多发梗死的诊断明显优于FIAIR成像,尤其对于皮层播散性小梗死灶以及半卵园中心梗死的诊断更敏感,利于卒中亚型的诊断及卒中机制的判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