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背景:嗅鞘细胞移植和甲基强的松龙是两种非常有前途的治疗脊髓损伤方法,关于二者联合治疗脊髓损伤的报道较少,结果也不尽相同。 目的:通过对大鼠行为学评分和诱发电位学检测了解嗅球嗅鞘细胞移植和甲基强的松龙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以及二者之间有无协同作用。 方法:以NYU脊髓打击法建立大鼠急性T10脊髓损伤模型,术后分别注射嗅鞘细胞、甲基强的松龙、嗅鞘细胞+甲基强的松龙、无血清的DF12培养液、生理盐水。于术后8周进行后肢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并通过BBB评分了解各组大鼠手术前、后运动功能的变化。 结果与结论:术后8周,嗅鞘细胞组、甲基强的松龙组、嗅鞘细胞+甲基强的松龙组与损伤组、DF12组比较,大鼠后肢BBB评分明显升高,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 N1波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嗅鞘细胞+甲基强的松龙组与嗅鞘细胞组、甲基强的松龙组比较,大鼠后肢BBB评分明显升高,体感诱发电位、运动诱发电位N1波潜伏期缩短,波幅升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嗅鞘细胞移植和甲基强的松龙单独应用均可以显著促进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二者联合促进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效果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甲基强的松龙(methylprednisolone,Meth)对大鼠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 SCI)后神经细胞凋亡及wnt/β-catenin 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 将60只SD成年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假手术(Sham)组、甲基强的松龙(Meth)组和生理盐水(Saline)组,每组各20只; 假手术组仅需切开椎板不损伤脊髓,甲基强的松龙组和生理盐水组采用改良Allens法制作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后立即从尾静脉注射大剂量MP治疗,并在术后第1、2 d相同的时间点分别注射1次; 采用尼氏染色(Nissl)观察组织形态变化; 采用免疫荧光观察蛋白caspase-3表达水平; 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各组wnt/β-catenin信号通路蛋白GSK-3β和β-catenin的表达水平。结果 甲强的松龙组(Meth)第7 d SCI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减轻(P<0.01); Meth组抑制凋亡蛋白caspase-3表达水平明显下调(P<0.01); 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后第3、7 d,甲基强的松龙组呈现抑制蛋白GSK-3β表达(P<0.05),而蛋白β-catenin表达则明显上调(P<0.05)。结论 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MP可能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来促进大鼠运动功能恢复以及抑制急性脊髓损伤神经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3.
背景:我们以往的研究显示急性脊髓损伤截瘫后,自主神经紊乱导致的肠道动力障碍促使细菌移位的发生。目前认为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可促进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但不清楚甲基强的松龙能否通过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从而抑制急性脊髓损伤后肠道细菌的移位?本实验的目的为明确上述问题。方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截瘫模型。实验组大鼠脊髓损伤截瘫后立即给予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对照组大鼠脊髓损伤截瘫后立即给予生理盐水作为对照,在急性脊髓损伤后24、72小时及1周评估BBB运动功能得分,采血行细菌培养和内毒素检测。同时采集肠系膜淋巴结、脾脏、肝脏标本行细菌培养。脊髓损伤后1周行肠系膜淋巴结、脾脏、肝脏、空肠和回肠组织学观察。结果:急性脊髓损伤后1周,实验组大鼠BBB运动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10.36±0.86 vs 6.32±1.02, P <0.05)。两组动物在脊髓损伤后24小时均发现内毒素血症及细菌生长。然而,脊髓损伤后72小时及1周,实验组大鼠血浆内毒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损伤后72小时:216.15±12.90 vs 435.54±10.76 , P <0.05,损伤后1周:106.58±18.56 vs 368.85±17.35, P <0.05)。脊髓损伤截瘫后移位细菌主要为大肠杆菌、阴沟杆菌、大肠埃希氏菌、普通变形杆菌、肠粪球菌等。脊髓损伤后1周实验组大鼠肠系膜淋巴结、脾脏、肝脏、空肠和回肠组织学变化程度较对照组轻。结论: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冲击疗法可抑制急性脊髓损伤后肠道细菌的移位。急性脊髓损伤患者立即给予甲基强的松龙和抗生素可能有助于抑制潜在的细菌移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乙酰左旋肉碱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的干预效果,从行为学、组织形态学和线粒体结构探讨乙酰左旋肉碱对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大鼠随机分为脊髓损伤组、乙酰左旋肉碱治疗组、假手术组3组,每组22只,构建大鼠脊髓损伤模型。于损伤后1 d、3 d、7 d、14 d、21 d、28 d和35 d评估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取损伤后1 d、3 d的脊髓组织行HE染色,进行形态学观察;透射电镜观察脊髓损伤后24 h线粒体形态的变化。结果 Basso Beattie Bresnahan运动功能评分损伤后7 d、14 d、21 d、28 d、35 d,乙酰左旋肉碱组评分均高于SC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I+ALC组损伤后3 d,变性的神经元细胞结构逐渐清楚,细胞核清晰,核膜完整;神经元胞浆内线粒体含量较多且结构完整,线粒体空泡化也较损伤组减轻。结论乙酰左旋肉碱可能通过改善脊髓神经元线粒体功能,促进大鼠脊髓损伤后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5.
观察汉防己甲素(Tetrandrine ,Tet)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后组织结构神经细胞凋亡和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选用100只成年大鼠,随机分为四组,即假手术组10只(A组)、损伤对照组(B组)30只、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组(CD组)30只、Tet治疗组(DC组)30只。胸8、9椎板切除后B、C、D组用加速压迫型Allen’s打击法制成脊髓损伤模型。C组和D组动物于制模前、伤后24h、伤后48h尾静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MP)和Tet。各组大鼠于术后8h,1d,3d,7d,14d行BBB评分,分别于术后8h,1d,3d,7d,14d取损伤段脊髓行石蜡切片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细胞凋亡因子bcl-2、bax 。结果: 伤后7d、14dC组与D组大鼠运动功能评分(BBB评分)显著高于B组,各时间点C组与D组评分无统计学意义;A组的脊髓组织HE染色正常 ,C组与D组脊髓组织损害较B组轻,术后8h-14d动态观擦,3d—7d损伤表现最为严重,达到损伤高峰期;A组中bax、bcl-2表达较少,C组与D组bax 表达较B组少,而bcl-2表达较B组多。结论:汉防己甲素可通过增加bcl-2表达、降低bax 表达,抑制急性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能有益于脊髓组织的保护,促进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制备再程序化脂肪干细胞(ADSCs),并在体研究再程序化ADSCs移植入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后促进损伤脊髓神经功能恢复的作用和机制。方法体外培养、纯化和鉴定大鼠ADSCs,并利用慢病毒包装神经元生成素2(Ngn2)基因转染ADSCs制备再程序化干细胞。体内实验将48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成3组:SCI对照(A)组、单纯ADSCs移植(B)组和Ngn2-ADSCs移植(C)组。采用BBB评分评价大鼠运动功能,并通过HE染色、免疫组化和免疫荧光等方法检测脊髓组织学改变和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而观察实验动物脊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Ngn2-ADSCs移植组在运动功能评分、胶质瘢痕的形成、脊髓损伤后病理变化和分泌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VEGF蛋白含量明显优于其他组。结论 Ngn2-ADSCs移植后能有效地存活,并分化为神经细胞,抑制胶质瘢痕形成,减小脊髓损伤空洞,增加BDNF和VEGF表达,最终促进SCI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较单纯应用ADSCs能更好地促进SCI修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脊髓挫伤部位的X线照射治疗对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作用.方法 将70只雌性Wistar大鼠按照纽约大学的重力冲击方法建立大鼠脊髓(T10)损伤动物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7组,每组10只,其中6组大鼠在损伤后不同时间(损伤后20 min、1 d、2 d、4 d、7 d、17 d)对挫伤部位进行X线(20 Gy)照射,第7组则不予照射(对照组).然后根据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标准评测各组大鼠运动功能恢复情况,并进行统计学比较.采用快蓝染色对存活6周以上的大鼠进行挫伤脊髓的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脊髓挫伤后20 min、1 d、2 d行X线照射组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脊髓损伤后的2~3周进展较快,后期恢复缓慢.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应用X线治疗组周边组织残存区面积大于对照组.结论 脊髓挫伤部位伤后早期行X线照射治疗可保护脊髓残存的神经组织,改善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腹腔注射丹酚酸B(Sal B)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和促功能恢复作用,探讨Sal B在急性SCI治疗的应用价值,并探讨其量效关系. 方法参照Allen法制作SD大鼠T9脊髓节段急性损伤模型,腹腔注射Sal B或PBS液,按照注射液的不同分为4组:Sal B高剂量组(20 mg/kg组),Sal B中剂量组(10 mg/kg组),Sal B低剂量组(2 mg/kg组)和对照组(注射PBS液),每组12只.用比色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损伤脊髓节段MMP-1、c-Fos抗体表达情况,用干湿重法评价的水肿程度,并采用后肢功能评分(BBB)评分评价10 d内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损伤后4 h Sal B治疗组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损伤后1 dHE染色切片显示SalB组治疗后局部组织损伤减轻,炎性细胞浸润数量减少,损伤后1d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Sal B治疗组比对照组MMP-1表达减少,c-Fos表达下调;Sal B治疗组水肿程度轻于对照组,从SCI后第7天起,SalB组高剂量组(20 mg/kg组)和对照组之间的BBB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指标改善情况与Sal B剂量呈正相关性. 结论 Sal B可减轻大鼠SCI后的组织损伤,下调损伤相关因子MMP-1和c-Fos的表达,降低损伤局部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减轻组织水肿,并能促进损伤大鼠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胎鼠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细胞凋亡及凋亡抑制基因Bcl-2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组),脊髓损伤组(SCI组),神经干细胞组(NSC组),神经干细胞标记组(BrdU+NSCs组)。采用电控脊髓损伤打击装置制作模型,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法标记处于对数生长期的NSCs,SCI后即刻进行NSCs移植。免疫组化法观察BrdU标记NSCs的存活、迁移及凋亡抑制基因Bcl-2的表达,TUNEL法标记凋亡细胞(免疫组化及免疫荧光显色),改良Rivlin法观察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BrdU+NSCs组在损伤脊髓区域可检测到BrdU标记的阳性NSCs。BrdU+NSC组与NSC组各时间点凋亡阳性细胞数均比SCI组减少(P<0.01),Bcl-2免疫阳性细胞光密度值比SCI组明显增加(P<0.01),且Bcl-2表达高峰延长至伤后7d;移植后7d、14d、28d后肢运动功能评分较SCI组明显升高(P<0.01)。Br-dU+NSC组与NSC组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体外培养的胚胎大鼠NSCs可在脊髓损伤区域存活、迁移,并能通过上调Bcl-2的表达来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细胞的凋亡,从而促进大鼠瘫痪肢体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丹酚酸B促进大鼠急性脊髓损伤修复及量效关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腹腔注射丹酚酸B(Sal B)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CI)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和促功能恢复作用,探讨Sal B在急性SCI治疗的应用价值,并探讨其量效关系. 方法参照Allen法制作SD大鼠T9脊髓节段急性损伤模型,腹腔注射Sal B或PBS液,按照注射液的不同分为4组:Sal B高剂量组(20 mg/kg组),Sal B中剂量组(10 mg/kg组),Sal B低剂量组(2 mg/kg组)和对照组(注射PBS液),每组12只.用比色法检测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损伤脊髓节段MMP-1、c-Fos抗体表达情况,用干湿重法评价的水肿程度,并采用后肢功能评分(BBB)评分评价10 d内大鼠的运动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损伤后4 h Sal B治疗组髓过氧化物酶活性下降,损伤后1 dHE染色切片显示SalB组治疗后局部组织损伤减轻,炎性细胞浸润数量减少,损伤后1d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Sal B治疗组比对照组MMP-1表达减少,c-Fos表达下调;Sal B治疗组水肿程度轻于对照组,从SCI后第7天起,SalB组高剂量组(20 mg/kg组)和对照组之间的BBB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指标改善情况与Sal B剂量呈正相关性. 结论 Sal B可减轻大鼠SCI后的组织损伤,下调损伤相关因子MMP-1和c-Fos的表达,降低损伤局部髓过氧化物酶活性,减轻组织水肿,并能促进损伤大鼠的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嗅鞘细胞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内的神经生长因子(NGF)表达的影响,以从NGF角度探讨嗅鞘细胞移植修复大鼠脊髓损伤的机制.方法 48只SD大鼠用NYU -Ⅱ撞击机(10g-25 mm)损伤T10脊髓制作脊髓损伤(SCI)模型,随机分为嗅鞘细胞组、DMEM组各24只;另设立正常对照组6只.将GFP-嗅鞘细胞细胞悬液移植入嗅鞘细胞组大鼠损伤处,DMEM组用单纯的DMEM/F12液代替,正常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移植术后1d、7d、14 d、21 d,用BBB评分法测定脊髓运动功能,RT - PCR方法比较各时间点NGF表达差异.移植术后第21天应用免疫组化比较嗅鞘细胞组、DMEM组、正常对照组大鼠脊髓损伤区NGF的表达差异.结果 移植后1d、7d、14 d、21 d,嗅鞘细胞移植组运动功能评分均高于同期DMEM组.NGF表达量在术后第1天最高,第7天达峰值,之后缓慢降低.移植后第21天,嗅鞘细胞移植组脊髓NGF表达量高于同期DMEM组和正常对照组.结论 嗅鞘细胞移植可上调损伤脊髓NGF的表达,从而促进了损伤脊髓的修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甲强龙、电针与羊膜上皮细胞(amniotic epithelial cell,AECs)移植联合治疗,对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l)大鼠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60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5组,每组12只.A组(SCI损伤对照):做SCI手术,不进行治疗;B组(甲强龙治疗):SCI后,用大量甲强龙药物冲击治疗,共3d;C组(MP+电针):B组基础上,SCI后4h,行华佗夹脊穴电针治疗;D组(MP+电针+AEC):C组基础上,SCI后第7天,在脊髓损伤处移植大鼠AECs;E组(假手术):只打开椎板,暴露脊髓,不造成SCI.各组定期行为学观察(BBB评分),术后30d行5-HT免疫荧光组织化学观察和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 5-HT染色:D组损伤区可见大量有序的5-HT阳性神经纤维,与E组最接近;BBB评分:D组恢复最为明显,与其它治疗组比较差异显著;MEP检测:D组峰-峰值显著增加,潜伏期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甲强龙、电针与AECs联合治疗脊髓损伤极大的促进了5-羟色胺能神经纤维的再生,对SCI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咯利普兰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84只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组(n=4)、损伤组(n=40)和治疗组(n=40)。大鼠SCI模型采用纽约大学脊髓重物坠落伤模型。治疗组伤后即刻腹腔内注射咯利普兰,剂量为0.5 mg(/kg.d),2次/d,连续3d。损伤前后对损伤组和治疗组大鼠进行开放场地试验(BBB)评估大鼠脊髓功能。免疫组化染色分析三组大鼠损伤前后脊髓兴奋性氨基酸转运蛋白4(EAAT4)表达情况。结果损伤组和治疗组伤后即刻大鼠BBB评分均为0,处于完全瘫痪状态;然后BBB评分逐渐增高;伤后42、56和64d,治疗组BBB评分明显高于损伤组(P<0.01)。假手术组脊髓组织形态正常,EAAT4表达较少;脊髓损伤1周后,损伤中央出现较大空洞,EAAT4表达明显升高;而治疗组,组织空洞缩小,EAAT4表达较损伤组明显增加。结论咯利普兰有助于大鼠脊髓损伤后功能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增加EAAT4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细胞外三磷酸腺苷(ATP)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F)表达和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健康成年Wistar大鼠66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取6只作为正常对照组,余60只制作成脊髓打击伤动物模型,并再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TP组(A组,给予ATP注射)和对照组(B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注射),每组30只大鼠.伤后1、3、7、14和28 d取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GFAP的表达,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半定量分析;并用改良的Tarlov评分观察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大鼠脊髓损伤后GFAP的表达呈进行性升高,损伤后14 d达高峰;在损伤后7、14和28 d,A组大鼠GFAP的表达明显强于B组;脊髓损伤后14 d和28 d,A组大鼠改良的Tarlov评分明显大于B组;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细胞外ATP能促进大鼠损伤脊髓表达GFAP,并有助于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5.
背景:单纯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受损脊髓组织的修复作用并不理想,研究证实神经生长因子兼有神经元营养和促突起生长双重作用,可以有效的促进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应用神经生长因子对脊髓损伤后大鼠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SD大鼠42只,建立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后随机分成3组,伤后1周于损伤处分别注入培养液、单纯神经干细胞或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于伤后1,2,4,6,8周进行BBB评分和斜板实验等运动功能检测。伤后4周取材行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及BrdU免疫组化染色,伤后8周取材行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观察及体感诱发电位观察神经电生理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伤后4周单纯神经干细胞组、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均有较明显恢复,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较单纯神经干细胞组快,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培养液组亦有所恢复,但程度较轻。病理切片显示培养液组未见神经轴索通过。单纯神经干细胞组可见少量神经轴索样结构,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可见较多神经轴索样结构。BrdU的阳性细胞数及HRP阳性神经纤维数: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单纯神经干细胞组>培养液组且各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1)。神经干细胞联合神经生长因子组大鼠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波幅优于单纯神经干细胞组(P < 0.05),明显优于培养液组(P < 0.01)。结果提示神经干细胞移植对于后肢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联合应用神经生长因子有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16.
甲基强的松龙和神经干细胞移植联合治疗大鼠脊髓损伤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观察甲基强的松龙和神经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的治疗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制备大鼠胸10脊髓损伤模型,体外培养、诱导分化大鼠神经干细胞,定量评价甲基强的松龙和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结构修复和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移植组明显地增强了生长相关蛋白(GAP-43)mRNA的表达,促进了乙酰胆碱转移酶(ChAT)阳性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再生、神经结构的修复和下肢运动功能的恢复(P<0.05)。结论:甲基强的松龙和神经干细胞移植通过增强GAP-43 mRNA的表达、运动神经元的再生而促进了脊髓损伤后神经结构的修复和功能的恢复,是急性脊髓损伤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丁酸钠对脊髓损伤大鼠模型的神经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丁酸钠组和对照组.用NYU撞击仪击打T8脊髓制作脊髓损伤模型,并立即给予丁酸钠组大鼠丁酸钠600 mg/(kg·d)腹腔注射,连续7 d.制模前、后1~6周给予大鼠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制模后1周时,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查脊髓组织凋亡细胞和炎症细胞,制模后6周时进行神经传导功能检查.结果 脊髓损伤后4~6周时,丁酸钠组BBB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在脊髓损伤后1周时,丁酸钠组脊髓的凋亡细胞和炎症细胞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均P<0.05);脊髓损伤后6周时,丁酸钠组运动诱发电位的潜伏期明显短于、波幅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丁酸钠对脊髓损伤大鼠具有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抗凋亡和抗炎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许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细胞凋亡、Bcl-2表达及下肢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清洁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单纯损伤组、许旺细胞组、许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组。后3组制作脊髓全横断损伤模型。正常对照组、单纯损伤组不进行移植处理,许旺细胞组植入吸附许旺细胞悬液的明胶海绵块、许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组植入许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分别于 12 h,1,3,7,21 d对动物进行BBB评分后处死,取损伤区脊髓节段制成石蜡切片进行TUNEL、Bcl-2染色,观察脊髓内凋亡细胞、Bcl-2细胞的数量及分布变化。 结果:正常对照组仅有少量淡染Bcl-2阳性细胞;单纯损伤组神经元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的高峰在第3天,14 d时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接近正常水平。许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移植后损伤脊髓细胞Bcl-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表达具有显著增高(P < 0.05),7 d高度表达并持续2周以上。单纯损伤组脊髓内细胞凋亡最多,并于损伤后1,7 d形成两个高峰,多分布于白质中。许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组BBB评分较单纯损伤组及许旺细胞组明显提高(P < 0.05)。 结论:许旺细胞-海藻酸钠凝胶移植能抑制大鼠脊髓损伤后脊髓细胞凋亡、促进Bcl-2的表达,提高了脊髓运动功能的恢复,但未达到正常水平。 关键词:脊髓损伤;细胞凋亡;许旺细胞;Bcl-2  相似文献   

19.
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 24只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脊髓损伤对照组(对照组)、脊髓损伤高频磁刺激组(高频组)、脊髓损伤低频磁刺激组(低频组),每组6只.利用重物撞击法制作T10脊髓损伤模型.磁刺激组于手术后24 h开始给予刺激,高频组频率为10Hz,低频组频率为1 Hz,均为阈值刺激.500个脉冲,每天1次,连续4周,脊髓损伤对照组给予假刺激.各组大鼠分别于术后1 d、3d、7d、11 d、14d、21 d、28 d进行BBB行为学评分,于14、28 d时检测运动诱发电位(MEP),应用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形态学变化,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神经丝蛋白(NF-200)表达变化. 结果 高频组、低频组大鼠BBB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高频组BBB评分明显高于低频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组、低频组运动诱发电位潜伏期较短,与对照组、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频组较低频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组、低频组NF-200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高频组较低频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复经颅磁刺激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促进轴突再生有关.高频组较低频组效果明显可能与调节大脑皮层兴奋性有关.  相似文献   

20.
背景:单纯的干细胞移植对脊髓损伤的修复作用并不理想,主要是因为脊髓损伤后损伤区域神经组织的水肿、缺血、缺氧等引起继发性损伤造成的。 目的: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大鼠脊髓损伤的同时应用吡拉西坦,观察两者对大鼠脊髓损伤恢复的影响。 方法:雌性Wistar大鼠参照改良Allen打击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模型。随机分成3组,即单纯损伤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及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吡拉西坦组。于伤后1,2,4,6,8周进行BBB评分和斜板实验等运动功能检测。第4周取材行病理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通过SRY-PCR检测雄性大鼠Y染色体上特有的基因SRY,从而得知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是否存活。8周后取材,行辣根过氧化物酶示踪观察,并通过透射电镜观察轴突的再生情况。 结果与结论:伤后4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治疗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均有较明显恢复,联合治疗组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恢复快(P < 0.05)。单纯损伤组亦有所恢复,但程度较轻。病理切片单纯损伤组未见神经轴索通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可见少量神经轴索样结构;联合治疗组可见较多神经轴索样结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有SRY基因表达,单纯损伤组未检测到SRY基因。辣根过氧化物酶阳性神经纤维数联合治疗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单纯损伤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 < 0.05)。透射电镜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组、联合治疗组正中横断面可见新生的无髓及有髓神经纤维。提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联合吡拉西坦促进大鼠损伤脊髓结构和功能恢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细胞移植组,两者联用具有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