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作为成年个体血管再生的前体细胞,在脑缺 血时,可从骨髓动员至外周血并靶向归巢至缺血区,参与修复和改善脑组织微循环,为神经功能的恢 复和重建打下基础。EPCs已成为目前治疗脑梗死和协助评价脑梗死临床预后较新颖且有效的靶点。 本文就EPCs在急性脑梗死方面的保护机制及近年来的临床活化策略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成年个体的骨髓中包含一种前体细胞,它能迁移至外周血并分化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故称为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EPCs具有良好的增殖潜能,并参与血管内皮修复、缺血器官以及肿瘤组织的新血管形成。脑梗死发生后,在缺血部位存在着新血管形成,此过程同样存在着EPCs的参与。血液循环中EPCs数量或质量下降是中风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而脑缺血后神经功能的恢复与缺血部位新血管的形成密切相关。因此,EPCs的研究对于脑缺血的治疗打开一扇新奇之门。本文就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生理及病理学意义以及在脑缺血治疗中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短暂脑缺血发作(TIA)后继脑梗死患者早期外周血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序贯收集首次脑梗死患者58例,根据病前有无同侧TIA史分为TIA组(26例)和非TIA组(32例),另选取16例健康志愿者为正常对照。以NIHSS评分评价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根据头部CT测定脑梗死灶体积;以CD34和KDR双阳性细胞作为EPCs标记,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早期外周血循环EPCs数量,以ELISA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分析循环EPCs数量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梗死体积及血清VEGF含量间的相关性。结果 TIA组患者NIHSS评分及梗死体积明显小于非TIA组(均P0.01)。非TIA组患者外周血循环EPCs数量与正常对照组有上升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TIA组患者外周血循环EPCs数量和血清VEGF含量均显著高于非TIA组和正常对照组(均P0.001)。相关分析显示:有或无TIA史的脑梗死患者循环EPCs数量与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或脑梗死体积均成负相关,而且在TIA组内EPCs数量与血清VEGF含量呈正相关。结论早期外周血循环EPCs数量关系到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严重程度。TIA增加了对循环EPCs的动员,提高了外周血循环EPCs数量,EPCs增加很可能受VEGF调节,这可能是TIA发挥对后继脑梗死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生物学功能的改变,探讨EPCs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中可能作用。方法:选择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和同年龄组正常人各20例,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外周血获取单个核细胞,接种在培养板内,培养7天后对贴壁细胞进行细胞化学分析和部分生物学功能测定。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鉴定FITC标记荆豆凝血素Ⅰ(FITC-UEA-I)和DiI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I-acLDL)双染色阳性细胞为正在分化的EPCs。胰蛋白酶消化后计数贴壁细胞观察EPCs黏附能力;改良的Boyden小室观察EPCs的迁移能力;MTT法检测EPCs增殖能力;体外血管生成实验观察EPCs体外生成血管能力。结果: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EPCs黏附细胞数(35.15±6.55)较正常对照组(45.25±7.04)显著减少(P<0.01);EPCs的增殖能力(0.649±0.033)较正常对照组(0.680±0.022)显著降低(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EPCs体外血管生成能力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弱,并且小管的复杂程度也较对照组降低。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外周血EPCs的黏附、迁移、增殖和成血管能力明显受损。EPCs的生物学功能或许可作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管病变发生发展的一个生物学标志。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VEGFR-2)在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血管新生中的作用.方法 通过VEGFR-2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转染EPCs,检测其转染效率与抑制效率,观察EPCs体外血管生成以及迁移能力,并分析其基质金属蛋白酶-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9,MMP-9)、丝氨酸/苏氨酸激酶(serine threonine,Akt)、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ERK)的蛋门表达.结果 VEGFR-2 siRNA能有效并特异地抑制EPCs VEGFR-2的表达;VEGFR-2 siRNA能抑制EPCs的体外血管生成与迁移能力;VEGFR-2 siRNA能抑制EPCs MMP-9的表达与活性,以及Akt与ERK的磷酸化水平.结论 VEGFR-2 siRNA可能通过下调MMP-9、Akt与ERK的表达来抑制EPCs血管新生.  相似文献   

6.
内皮祖细胞在神经科疾病治疗中的新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97年Asahara等首先成功的将CD34 造血祖细胞在体外分化为内皮细胞,并将这类造血祖细胞命名为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1998年Rafii等报道了外周循环系统中骨髓来源血管内皮祖细胞的存在。近年来,生物学及实验技术的发展及血管生成相关研究的深入,促进了对EPCs生物学特性及其功能的应用研究。现将EPCs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在神经科疾病治疗中的潜力做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7.
干细胞是一群具有自我更新能力的细胞,并通过细胞不对称分裂分化成其他细胞[1].与干细胞相比,祖细胞是已经程序化的、确定向特定细胞系分化的细胞.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的祖细胞,它可以持续自我更新,在特定的条件下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EPCs通常处于静止状态,当机体受到生理或病理刺激后,即发挥其较强的增殖、分化潜能,分化为成熟的血管内皮细胞,促进受损血管的修复.目前EPCs已成为血管发生和血管新生领域研究的热点,EPCs移植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血管相关性疾病的治疗.本文对EPCs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邹楠  王硕 《中国卒中杂志》2013,8(5):412-416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是血管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它既参与胚胎时期的血管发育、形成,也对出生后的成体血管起到新生、修复、重建等极其重要的作用。随着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理念的提出与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EPCs及其生物学特性引入到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中。本文就近几年血管EPCs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转化研究做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9.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家族在脑梗死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发现 不同亚型的VEGF参与了脑损伤过程中的血管生成、营养代谢、淋巴管生成、神经保护、炎症抑制等过程。 此家族特异的生物学作用为脑梗死的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现综述该家族各亚型在脑梗死发生发展中的 相应作用,以及 VEGF 与脑梗死治疗相关的研究进展及局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将体外诱导的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转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并定 向移植到AD 模型鼠脑内海马区,观察该部位及邻近部位的血管重建以及内皮细胞功能的改善情况,为 AD的治疗提供研究基础。方法 采用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源性EPCs。构建的携带人VEGF165 基 因的pcDNA3.1 质粒转染至EPCs,观察EPCs 表达VEGF 情况。采用APP/PS1 双转基因鼠模型,将转染人 VEGF165 基因的EPCs 移植至模型鼠脑内,观察小鼠行为学的变化、Aβ 含量,以及血管的形成情况。结 果 将转染VEGF基因的EPCs移植入小鼠的海马区后,动物在第4,5,6 天进行空间导航试验发现,与 对照组比较,平均潜伏期明显缩短(P< 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对照组、EPCs 组比较,EPCs+VEGF 组额叶皮层和海马区Aβ含量明显减少(P< 0.01),海马区CD34 阳性细胞数更高(P < 0.01)。结论 将 EPCs+VEGF 移植入鼠脑内,可以发现小鼠的记忆能力增强,原因可能与促进新生血管的生成、Aβ 清除 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循环内皮祖细胞(EPCs)的相关性。方法根据CD133和KDR标记,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包括TIA、急性脑梗死、颈动脉粥样硬化)和健康体检者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变化。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EPCs数量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随着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加重,EPCs数量呈降低趋势,颈动脉重度狭窄与轻度和中度狭窄相比有差异(P<0.05);急性脑梗死和TIA患者较单纯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EPCs数量明显增加(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EPCs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呈负相关,可反映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急性缺血可能会增加EPCs的动员。  相似文献   

12.
正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作为内皮细胞的前体细胞,在血管的损伤与修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面,EPCs可以分化为成熟的内皮细胞,直接参与血管的修复过程;另一方面,EPCs分化的细胞因子可间接促进血管的形成~([1]),为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就血管EPCs表面标志物的前期研究及最新进展进行综述。1.血管相关内皮祖细胞概述及前期研究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鼠神经生长因子(mNGF)对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EPCs、VEGF及SDF-1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3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5例; 对照组给予活血祛瘀、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鼠NGF肌肉注射治疗,30 μg/次,1次/d; 2组均治疗21 d,比较2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梗死面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格拉斯哥昏迷指数(GCS)评分及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PC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DF-1)水平。结果 ①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3.08%,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7.69%(P<0.05); ②与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梗死面积、NIHSS评分明显降低(P<0.05),GCS 评分明显增高(P<0.05),且观察组变化幅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 ③2组治疗前外周血EPCs数量、VEGF及SDF-1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治疗后EPCs数量、VEGF及SDF-1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期水平(P<0.05)。结论 mNGF 可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外周血EPCs、VEGF及SDF-1水平表达,从而有效改善脑梗死后神经功能缺损症状。  相似文献   

14.
杨悦  曹君  陈平 《中国神经再生研究》2009,13(41):8109-8113
摘要 背景:内皮祖细胞(EPCs)参与了血管新生、血管修复,EPCs 移植在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创伤愈合等血管类疾病的治疗中展现出广泛的应用前景。 目的:分离和诱导培养骨髓来源的EPCs, 并进行鉴定;经气管移植,观察EPCs的定位,为EPCs在肺部疾病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方法。 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体外培养和体内移植试验,于2008-05至2009-04 在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 材料:实验动物:C57BL/6J小鼠 ,6周,购自中科院上海实验动物中心。 试剂:EGM-2MV培养基(LONZA 公司) ;淋巴细胞分离液(天津灏洋公司);Dil 标记的乙酰化低密度脂蛋白(Dil-acLDL)、FITC标记的荆豆凝集素I (FITC-UEA-I)、CM-DiI (Molecular Probes);兔抗vWF多克隆抗体( CST公司);免疫组化试剂盒(中杉金桥生物公司)。 方法:冲洗小鼠长骨骨髓,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收集单个核细胞层,内皮细胞培养液EGM - 2MV培养, 观察细胞形态,免疫组化检测vWF,摄取Dil-acLDL和结合FITC–UEA-I进行鉴定。 CM-DiI标记EPCs后经气管注入,10天后观察在小鼠体内的定位。 主要观察指标: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vWF在细胞内的表达, 荧光显微镜观察EPCs摄取Dil-acLDL和结合FITC–UEA-I。后经气管注入,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CM-DiI标记EPCs在肺等器官内的表达 结果:贴壁细胞呈现类圆形、纺缍形或多边形, 7~14 d可见部分贴壁细胞生长呈“铺路石”样外观。双标记阳性细胞可达80-90% ,vWF阳性率90%以上。气管移植后可定位至肺内气管、血管及肾、脾血管。 结论: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在EGM-2MV 培养体系下可以获得较高纯度的EPCs ,该细胞气管移植后可定位至肺内气管、血管及肾、脾血管,为EPCs的进一步研究及临床应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5.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又称血管通透因子(VPF),于1989年被正式克隆确认,是体内一种强效促血管生成因子,能直接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直接或间接参与血管生成,增强血管通透性[1]。目前认为,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还直接作用于神经元,促进神经突触延伸,具有神经保护和神经新生作用[2]。现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在神经系统方面作用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一、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的结构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最初发现于血管系统,对其相关结构、理化特性的研究较为成熟。血管内皮细胞生长…  相似文献   

16.
1内皮祖细胞(EPCs)1.1 EPCs的生物学特性血管内皮是人体最大的内分泌器官,其结构和功能的完整对血管反应性的调节及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起着重要作用。由Asahara等在1997年发现和命名的内皮祖细胞(EPCs)为一群骨髓来源的干细胞,存在于血循环中,具有增殖、迁移、黏附并分化为血管内皮细胞的潜能。可分为两种不同形态和功能的亚群,即早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大鼠腹主动脉瘤栓塞模型和内皮祖细胞(EPCs)培养中,瑞舒伐他汀对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EPCs的促进和调节作用。方法选取雄性SD大鼠48只,随机分为2组:未用药组(n=24)和瑞舒伐他汀组(n=24)。通过血管移植端侧吻合方法构建腹主动脉瘤栓塞后模型,并经灌胃给予瑞舒伐他汀20 mg·kg-1·d-1治疗。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药物治疗后外周血循环EPCs水平变化并通过ELISA评估外周血VEGF水平。瑞舒伐他汀组大鼠骨髓分离的EPCs,采用MTT方法检测不同剂量瑞舒伐他汀对培养的P2代EPCs活性的影响,划痕实验和成血管实验检测EPCs的功能变化水平;使用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 PCR)对EPCs分化相关的Ephrin B2和Eph B4表达量进行检测。结果动脉瘤栓塞造模后,瑞舒伐他汀可以在第10天明显提高外周血VEGF水平,并引起第30天时循环EPCs明显提高;经鉴定被0.001μmol·L-1瑞舒伐他汀干预18 h后,表现出明显的促进EPCs活性作用,并显著提升了EPCs的迁移和成管能力;同时q PCR检测表明Ephrin B2表达水平有明显提高。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提升外周血VEGF和EPCs水平,能促进EPCs的活性、迁移和成管能力。  相似文献   

18.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急性脑梗死及实验性治疗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脑缺血后VEGF及其受体的表达与血管生成有关 ,而在血管生成以前 ,VEGF对神经有直接保护作用。VEGF对急性脑梗死可能有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学者们发现人和动物的循环血液中存在一群来自骨髓的造血干/祖细胞,CD34抗体标记阳性。它们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分化成内皮细胞,参与新血管形成。所以学者们又将这一部分细胞称为内皮前体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EPCs)。在体内缺血或体外细胞因子的刺激下,循环的内皮前体细胞(EPCs)能够定向迁移到缺血或损伤部位,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检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循环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表达骨钙素(osteocalcin,OCN)的绝对数量和相对比例,为评价血管病变提供参考指标。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比较病例组(n=51)和对照组(n=30)缺血性脑血管病传统危险因素的差异;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EPCs数量及OCN表达水平,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结果 病例组EPCs数目、OCN阳性的EPCs数目以及其百分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 <0.01)。病例组中,钙化组OCN阳性的EPCs百分比高于非钙化组(P =0.033),而不同程度的脑血管狭窄组之间,OCN阳性的EPCs百分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672)。OCN阳性的EPCs百分比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为1.143,95%可信区间为1.060~1.232)。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循环EPCs表达OCN,对血管损伤具有负性影响,而非单一的修复作用。OCN阳性的EPCs可作为评价缺血性脑血管病变的细胞学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