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慢性脑低灌注诱导神经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亡的时程变化。方法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5)、模型不灌注组(n=5)、模型再灌注组动物按正常灌注压恢复后不同时间点分组(0h,n=5;12h,n=5;24h,n=5;72h,n=5)。模型组动物行右侧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端侧吻合,同时结扎左侧横窦引流静脉和双侧颈外动脉。术后3个月,阻断颈部动静脉分流造成模型组动物脑组织再灌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并比较各组动物右侧大脑中动脉区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率,透射电镜观察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结果术后3个月,对照组和模型不灌注组动物脑组织中神经细胞凋亡率无明显差别。模型组动物再灌注即刻(0h)未见明显的神经细胞凋亡,再灌注12h神经细胞凋亡率开始明显增加,24h达高峰,72h降低。电镜证实神经细胞凋亡的存在。结论在慢性脑低灌注状态下,恢复正常灌注压可导致继发性神经细胞损害,可能与脑动静脉畸形切除术后迟发性神经功能障碍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建立慢性脑低灌注动物模型,研究慢性脑低灌注诱导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时程变化。方法21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动物按动静脉分流术后不同时间点分组。采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方法分析VE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观察VEGF蛋白表达的细胞来源。结果半定量RT-PCR扩增得到3个片断:713bp、640bp和513bp,分别对应于VEGF188、VEGF164和VEGF120,其中以VEGF164为主,模型组动物于术后24h明显升高,1w达高峰,3w降低,3m恢复到基础水平;Westernblot检测发现单一条带,分子量为45kD,相当于VEGF164,其表达的时程变化与VEGFmRNA相一致;VEGF蛋白表达主要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胞浆。结论慢性脑低灌注可持续性诱导VEGFmRNA及其蛋白表达;VEGF参与了脑动静脉畸形(AVM)的病理发生过程。  相似文献   

3.
目的:建立脑动静脉畸形(AVM)的病理生理学模型,检测血液动力学改变。方法:将大鼠左侧颈外静脉与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结扎吻合口近尾端的颈总动脉,测定吻合前后及模型动物饲养16周后的局部脑血流量、右侧颈外静脉压力、颈总动脉压力、颈总动脉的血流速度。结果:大鼠静脉动脉的端侧吻合形成动静脉分流,左侧局部脑血流量显著降低,右侧颈外静脉压增加,颈总动脉压降低,顿总动脉血流速度增快。16周后,局部脑血流量较动静脉吻合形成即刻升高,右侧颈外静脉压和颈总动脉血流速度进一步增高,右侧颈总动脉压无明显改变。结论:大鼠颈部动脉分流形成低灌注压、高血流量、静脉高压的模型,符合AVM的血液动力学特征。长期的脑低灌注压使脑血管反应改变,脑血流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慢性脑低灌注动脉模型,研究动脉和静脉循环对脑灌注压(CPP)的影响及正常灌注压恢复时脑组织病理变化。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动静脉瘘(AVF)组和假手术组。模型组动物行右侧颈外静脉-颈总动脉端侧吻合,同时结扎左侧横窦引流静脉及双侧颈外动脉。分别于术前、术后即刻和术后3个月检测各组动物平均动脉压(MAP)、颅内引流静脉压(DVP)和CPP。3个月后阻断AVF,定量检测血脑屏障(BBB)破坏程度和脑水含量。透射电镜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结果 动静脉分流术后MAP明显下降,DVP明显升高,CPP明显降低。术后3个月,模型组动物DVP仍明显升高,CPP明显降低,与其他两组动物相比差别有显著性。AVF阻断后模型组动物BBB明显破坏,脑水含量明显增加。电镜证实脑组织中有不同程度的血管源性脑水肿和(或)出血,并与脑部分毛细血管周围星形胶质细胞足突消失有关。结论 颈动静脉端侧吻合可导致CPP降低,静脉引流障碍进一步加重脑低灌注状态,并与灌注压突破密切相关。该动物模型符合人脑动静脉畸形的基本血流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目的 建立脑动静脉畸形 (AVM)模型 ,检测其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 将大鼠左侧颈外静脉与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 ,测定吻合前后及模型动物饲养 16周后的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 大鼠静脉动脉的端侧吻合形成动静脉分流 ,左侧局部脑血流量显著降低、右侧颈外静脉压增加、颈总动脉压降低 ,血流速度增快。16周后左侧局部脑血流量较动静脉吻合形成即刻升高、右侧颈外静脉压和颈总动脉血流速度进一步增加 ,右侧颈总动脉压无明显改变。结论 大鼠颈部动静脉分流形成低灌注压、高血流量、静脉高压的模型 ,符合 AVM的血流动力学特征。长期的脑低灌注压使脑血管反应改变 ,脑血流量有所增加  相似文献   

6.
慢性脑低灌注对血脑屏障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通过建立一种新的慢性脑低灌注动物模型,探讨慢性脑低灌注对血脑屏障的影响以及正常灌注压突破(NPPB)发生的组织学基础。方法 21只SD大鼠随机分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动物按动静脉分流术后不同时间点(12h、24h、72h、1w、3w、3m)分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研究慢性脑低灌注状态下VEGF蛋白表达的时程变化、血管生成和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结果 VEGF蛋白表达主要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胞浆,在假手术组动物脑组织中呈低水平表达,模型组动物脑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于术后24h开始升高,1w达高峰,持续表达到术后3w,3m恢复到基础水平。模型组动物脑组织中微血管数量于术后1w开始明显增加,一直维持到术后3m,而星形胶质细胞未见明显的增生反应。结论 慢性脑低灌注可持续性诱导VEGF蛋白表达,并与血管生成有一定关系;血管生成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不协调影响了血脑屏障的结构完整性,可能是导致NPPB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慢性脑低灌注诱导血管生成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慢性脑低灌注动物模型 ,探讨慢性脑低灌注诱导血管生成以及正常灌注压突破(NPPB)发生的组织学基础。方法  2 1只SD大鼠随机分组 :假手术组、模型组动物按动静脉分流术后不同时间点(12h、2 4h ,72h、1周、3周、3个月 )分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 ,研究慢性脑低灌注状态下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时程变化、血管生成和星形胶质细胞反应。结果 VEGF蛋白表达主要位于血管内皮细胞胞浆 ,在假手术组动物脑组织中呈低水平表达 ,模型组动物脑组织中VEGF蛋白表达于术后 2 4h开始升高 ,1周达高峰 ,持续表达到术后 3周 ,3个月恢复到基础水平。模型组动物脑组织中微血管数量于术后 1周开始明显增加 ,一直维持到术后 3个月 ,而星形胶质细胞未见明显的增生反应。结论 慢性脑低灌注可持续性诱导VEGF蛋白表达 ,并与血管生成有一定关系 ;血管生成与星形胶质细胞反应不协调影响了血脑屏障的结构完整性 ,可能是导致NPPB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慢性静脉压增高状态下脑微循环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慢性静脉压增高状态下脑微循环的动态变化。方法 选择Wistar雄性大鼠16只(对照组A n=6;实验组B n=10),全身麻醉下行右侧颈总动脉与右侧颈外静脉端端吻合。利用激光多普勒扫描技术测定吻合前-后以及2周后吻合部结扎前-后脑表25处局部脑血流(ICBF)和局部脑血流量(ICBV)的变化,区域脑血流(rCBF)和区域脑血流量(rCBV)分别用各自的25个数据的中位数表示。A组:单纯右颈总动脉结扎;B组:右颈总动脉与右颈外静脉端端吻合。结果 A组的两侧大脑半球以及B组的左侧大脑半球吻合前后rCBF、rCBV的变化无统计学意义,B组的右侧大脑半球吻合前后rCBF rCBV也无统计学意义,但2周后rCBF显著降低(p<0.05),rCBV显著增高(P<0.05),吻合部结扎后rCBF即刻增高(P<0.05),rCBV即刻降低(P<0.05):结论 一侧颈总动脉-颈外静脉吻合模型对研究慢性静脉压增高状态下脑缺血的研究具有实用价值;在慢性静脉压增高状态下结扎动静脉短路后,脑灌注压迅速上升,CBF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简单的脑动静脉畸形(AVM)模型,并研究其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选用健康家猪6头,通过显手术将右侧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吻合建立脑AVM模型。手术前3 d随机选取2头猪行颈总动脉造影。分别于手术后即刻、1及1月时行手术对侧颈总动脉血管造影及B超检查。观察模型建立是否成功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术前双侧颈总动脉影,均仅能看到造影侧单侧颅底微血管网。实验组在手术后即刻、1周及1月时行手术对侧颈总动脉造影,均可见血流经手术侧咽升动脉到双侧颅底微血管网,并引流入手术侧咽升动脉和(或)颌内动脉。结论通过侧侧吻合家猪同侧颈总动脉及颈内静的方法建立的脑AVM是一种经济、重复性强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应用介入技术和手术,无须手术吻合,制作简单铁急性脑动静脉畸形动物模型。方法 两个6F导管鞘,分别插入绵羊一侧颈总动脉和颈外静脉,一段输血管连通两个导管鞘,形成类似手术吻合的颈动静脉瘘,夹闭颈总动脉近心端,夹闭或不夹闭颈外静脉远心端;连接前和连接后分别做对侧颈动脉造影,以证实血流的方向,结果 6只绵羊 全部形成以造瘘对侧颌内动脉为“供血动脉”,以两侧颅底微血管网为“畸形团”,造瘘侧颌内动脉为“引流静脉”的AVM模型,结论 以介入技术为主要方法建立动静脉瘘,效果相当于手术,其优点为节约时间,操作简单,可应用于急性AVM的实验研究,更适用于介入治疗技术的培训。  相似文献   

11.
不同鼠龄慢性前脑缺血大鼠脑血流及行为学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局部脑血流 (r CBF)的下降在血管性痴呆 (VD)的发病中所起的作用已开始引起人们的关注 ,本实验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结扎方法 ,观察慢性前脑缺血大鼠脑血流变化情况及其对记忆功能的影响 ,并探讨其与鼠龄之间的关系。1 材料与方法1.1 动物来源及分组  1个月及 6个月龄雄性 Wistar大鼠各 30只 ,体重分别为 10 0~ 12 5 g及 2 80~ 35 0 g,均由白求恩医科大学动物部提供 ,并各自随机分为手术组及假手术组 (对照组 )。1.2 动物模型制备 用 10 %水合氯醛 3~ 3.5 g/ kg腹腔麻醉大鼠 ,取仰卧位 ,颈前部去毛消毒后正中切开 ,分离双侧颈总…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大鼠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 模型;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dAVF形成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改良Herman方法制作36只Wistar雄性大鼠dAVF模型,将右侧颈总动脉心脏端和颈外静脉头端做端-端吻合,结扎上矢状窦,同时结扎左侧横窦流出静脉。大鼠分为对照组(n= 12);A组VEGF表达组(n= 12),2周后与6只对照组大鼠分别取出硬脑膜做VEGF免疫组织化学染色;B组脑血管造影组(n= 12),90 d后与6只对照组大鼠分别行脑血管造影。结果对照组中极少表达VEGF,脑血管造影无阳性变化;A组7只(58%)大鼠硬脑膜VEGF染色阳性;B组5只(41%)大鼠可见面部、上矢状窦旁或横窦旁发生dAVF。结论在慢性静脉压增高状态下硬脑膜血管中VEGF开始表达,并可能与血管生成及dAVF的发生、发展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仿造浆果样动脉瘤形态建立兔侧方动脉瘤模型,并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评估。方法:20只兔采用全麻和显微外科的方法,将颈外静脉段与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术后及1个月后分别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20只兔制成17个大小相似的侧壁型动脉瘤并行超声检测。1个月后,11只兔完成第二次多普勒检查。彩色多普勒可鲜明地显示动脉瘤内的血流方向和状态。结论:应用颈外静脉段与颈总动脉行端侧吻合建立兔动脉瘤模型切实可行,但成功率较大动物低。超声检测可反映出瘤内的血流状态。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建立稳定性、高流量的脑动静脉畸形(AVM)动物模型的方法,为人脑AVM的临床研究提供帮助。方法将实验用小型猪40头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0头。以猪的颅底微血管网(RM)为畸形血管团,行左侧咽升动脉(L-APA)与左侧颈外静脉(L-EJV)的端端吻合,结扎同侧颈外动脉(L-ECA)、L-APA降支和左侧枕动脉(L-OA)降支。实验组造模前1 d及造模后即刻、造模后7、14、21和28 d股静脉注射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L-NAME(250 mg/kg)。造模术前1 d及造模后即可、造模后21 d、28 d、2月和3月行脑血管造影检查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右侧颈总动脉(R-CCA)、右侧APA(R-APA)、右侧颈外动脉(R-ECA)、右侧颈内动脉(R-ICA)、RM、左侧颈内动脉(L-ICA)、L-APA和L-EJV端端吻合的引流静脉,测量平均峰值血流速度(APV)及峰值流速差、频谱、博动指数(PI)、脑血流量(CBF)、血流方向(BD)以及R-APA压力、L-APA-EJV压力和二者之间压力差。结果两组均造模成功,BD由右侧流向左侧。实验组APV峰值流速差、频谱、PI和CBF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R-APA压力明显增加(P〈0.05),L-APA-EJV压力明显减低(P〈0.0)。结论以R-CCA、R-APA、R-ECA、R-L-ICA为供血动脉、以RM为畸形血管团、以L-APA-EJV为引流静脉可成功建立稳定性、高流量脑AVM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5.
背景:已有研究显示在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中,动脉中层平滑肌受损后组织因子表达迅速上调,缺血再灌注损伤也会导致内皮细胞组织因子表达增加。而对于静脉移植物中组织因子表达及其机制的研究较少。 目的:观察静脉移植物管壁组织因子表达变化。 设计、时间及地点:动物观察性实验,于2006-05/2008-05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血管外科实验室完成。 材料:SD 大鼠30 只。 方法:于颈内、颈外静脉汇合处结扎颈外静脉近心端,颈外静脉远心端在发出分支前结扎离断。以无损伤血管夹夹闭颈总动脉近心端和远心端,在两血管夹中间斜形切除5 mm动脉。将动脉近心端和静脉远心端吻合两针并对抗牵引,再在两针之间的前后壁分别缝合三针;离断颈外静脉近心端,将其和颈总动脉远心端吻合。 主要观察指标: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管壁组织因子、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同时检测标本蛋白抽提物组织因子活性,使用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分析内膜、中膜厚度,以对侧颈外静脉作为对照。 结果:所有静脉移植物血管外膜均有组织因子表达,早期静脉移植物内膜、中膜组织因子表达明显增加,晚期静脉移植物内膜、中膜无组织因子表达;对照静脉内膜、中膜无组织因子表达。术后3 d静脉移植物可观察到细胞增殖核抗原蛋白阳性表达,7 d明显增高,14 d达到最高。对照组静脉、早期和晚期静脉移植物血管蛋白抽提物组织因子活性无统计学意义。静脉移植物内膜在术后7,14,28 d增生明显,中膜在术后14,28 d增生明显。 结论:不同时间点静脉移植物管壁组织因子表达变化与新内膜增生相关。  相似文献   

16.
外伤性头皮动静脉瘘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患者男,32岁。因头外伤后左颞侧搏动性包块伴颞部吹风样杂音1年入院。查体:左颞侧耳前见一3.5cm×2cm×1cm大小的包块,质软,搏动明显,左额颞顶区可见与包块相连的迂曲条索状血管隆起,搏动感强。CT示:左颞侧头皮包块及条索状物呈高密度血管影。MRA示:左颞侧异常扩张的血管闭,动静脉结构紊乱。颅内外血管DSA示:颈内动脉、椎动脉无异常,双侧颈外动脉造影示:左颈外动脉与颈外静脉之间动静脉瘘,左侧颈外动脉造影见颈外动脉起始段、颞区存在多处瘘口,颞区血管迂曲扩张,与同侧额、顶、枕区交通的静脉异常扩张。临床诊断:头皮动静脉瘘。病人在局麻下行颈外动脉结扎与颞区畸形血管切除瘘口结扎术中,结扎颈外动脉后探查颞侧包块,见包块张力明显降低,搏动明显减弱,迂曲扩张的血管变软,但包块中心区仍可触及搏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尼莫同超早期给药对小鼠局灶性脑梗死的影响.方法经右侧颈总动脉将尼龙单丝线栓至大脑中动脉造成永久性缺血模型.经尾静脉及腹腔注射尼莫同,TTC染色、图像分析仪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单纯缺血组各时间点脑梗死体积最大,缺血前预防给药组各时间点脑梗死体积最小,缺血后即刻给药组各时间点脑梗死体积介于二者之间.结论小鼠大脑中动脉闭塞后其局灶性脑梗死体积于术后第3天达高峰.缺血前预防给药组、缺血后即刻给药,尼莫同均可使梗死体积减少.  相似文献   

18.
硬脑膜动静脉瘘形成机制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发病机制.方法 将大鼠右侧颈总动脉的近心端与颈外静脉的远心端端端吻合并结扎对侧横窦导致颅内静脉高压,随访12周,监测静脉窦压力、脑血流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基底节、皮层、蛛网膜和硬膜的分布.结果 术后出现皮层血流的显著性下降,右侧枕叶最明显并持续至实验结束.基底节区VEGF表达在术后1周即达高峰,在2周后转为阴性或弱阳性,枕叶皮层和蛛网膜血管呈持续阳性表达.枕部矢状窦及周围硬膜在术后早期呈弱阳性,在4周至12周呈持续阳性表达.术后12周硬膜微血管明显增加,管腔扩张.结论 DAVF形成的关键在于静脉窦压力升高,脑慢性低灌注是从静脉窦高压到硬膜血管增生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颈总动脉和颈外动脉两种栓塞途径插入线栓在小鼠身上建立短暂性大脑中动脉栓塞(MCAO)模型,比较分析两种模型实验动物的术后存活率、行为学、梗死体积、脑水肿程度以及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从而筛选出更为可行有效的脑梗死模型建立方法。 方法42只C57BL/6雄性小鼠,体质量20~22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6只)、MCAO模型颈外动脉插线组(18只,颈外组)、MCAO模型颈总动脉插线组(18只,颈总组)。颈外组从颈外动脉剪口插入线栓栓塞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颈总组从颈总动脉剪口插入线栓栓塞大脑中动脉起始部制备小鼠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假手术组结扎与模型组同侧颈总动脉相同,但不插入线栓。颈外组和颈总组缺血1 h、假手术组颈总动脉结扎1 h,其后拔出线栓解除结扎,同时再灌注24 h,其后采用Longa神经功能评分,灌流取脑TTC染色,计算梗死体积并测出脑组织含水量,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从而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颈外组和颈总组小鼠均出现脑卒中表现、神经功能评分升高、出现脑水肿、有明显梗死体积以及神经细胞凋亡,假手术组未出现与之相对的明显表征。颈总组与颈外组相比,梗死体积和脑水肿程度接近,神经细胞凋亡数量基本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总组相对颈外组,神经功能评分较高,死亡率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两种栓塞途径所造成的脑梗死比较结果一致,但考虑到部分实验需要长期给药观察,颈外动脉栓塞途径实验动物存活率更高,所以推荐采用颈外动脉插线方法制作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负载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聚合物修饰铂金微弹簧圈对动脉瘤的栓塞效果. 方法 健康雌性SD大鼠54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普通铂金微弹簧罔组、聚合物涂层修饰组和负载VEGF组,每组各18只.分别将各组弹簧圈片断植入大鼠右侧颈总动脉,在弹簧圈远端将颈总动脉结扎后恢复血流,则颈总动脉残端形成囊状动脉瘤,弹簧圈片断位于动脉瘤囊内.于术后15d、30 d和90 d每组取6只大鼠,将包含有弹簧圈的一段动脉切下,同时切取普通铂金微弹簧圈组大鼠左侧一段颈总动脉作为空白对照组.HE染色观察标本内皮细胞的增殖和纤维化程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血管性假血友病因子(vwf)的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动脉瘤局部VEGF的释放情况. 结果 术后10d、30 d、90 d时负载VEGF组动脉瘤组织纤维化分级明显高于普通铂金微弹簧圈组,术后30d时负载VEGF组纤维化分级高于聚合物涂层修饰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显示负载VEGF组铂金微弹簧圈在栓塞动脉瘤模型后很快形成血栓并机化,动脉瘤腔内完全被纤维化的组织填塞,并且纤维化的组织中有呈vwf阳性表达的新生小血管形成,另外3组均未观察到vwf呈阳性表达的新生血管;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负载VEGF组在术后15d、30 d时动脉瘤壁组织中VEGF因子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而90 d时VEGF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其他组. 结论 负载VEGF的聚合物修饰铂金微弹簧圈可在动脉瘤腔内缓慢释放VEGF,刺激动脉瘤内细胞增生,促进血栓机化,形成致密的纤维化组织,达到更快、更完全地闭塞动脉瘤的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