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比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与美、英、日3国《药典》含量均匀度检查法的异同,尝试建立新的含量均匀度检查法。方法采用计算机模拟随机抽样方法,绘制《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含量均匀度检查法和ICH方法的抽样特性曲线,计算统计特性参数。通过比较2种方法的特征曲线与抽样特性参数,分析2种方法的优点和产生原因,提出ICH改进方法并计算ICH改进方法的抽样特性参数。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含量均匀度检查方法I、CH方法及ICH改进方法的批允许废品率、复试率、平均样本容量和争议区分别为9.4%、27.4%、15.5和15.0%;5.5%、69.6%、23.9和11.0%;5.5%、40.5%、18.1和11.0%。结论ICH改进方法优于ICH方法。  相似文献   

2.
摘要:含量均匀度检查用于确定检查小剂量或单剂量的固体、半固体和非均相液体制剂含量符合标示量的程度。当前国际人用药品注册技术协调会(ICH)成员国家开展含量均匀度检查遵循。我国当选为ICH管理委员会正式成员后,中国药典四部通则<0941含量均匀度检查法>面临向ICH转化实施。本文系统研究了含量均匀度检查法判定的统计学考虑,采用蒙特卡洛数据模拟方法对ICH和中国药典含量均匀度检查判定方法进行考察,从应用范围、统计学考量和方法差异等方面,对中国药典通则与ICH通则进行全面的差异对比和分析评估,为中国药典含量均匀度的实施和ICH转化提供基础数据和统计学支持。  相似文献   

3.
中国药典2015年版抑菌效力检查法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摘 要 目的:解读中国药典2015年版抑菌效力检查法的主要增修订情况。方法: 对比中国药典2015年版和2010年版抑菌效力检查法的主要差异。结果: 中国药典2015年版抑菌效力检查法在抑菌效力检查的定位、产品分类、判定标准等方面都做了较大修订。结论:中国药典2015年版将抑菌效力检查法完善成为更加科学与国际接轨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4.
摘 要本文概述了降压物质检查法的试验体系,比较国内外现行最新版药典包括中国药典(ChP2015)、欧洲药典(EP8.0),英国药典(BP2015)中降压物质检查方法的差异,并详细介绍了我国药典中降压物质检查法的试验经验及注意事项,以供广大药品检验人员更直接、全面、详细地了解药典中降压物质检查法的内容,在降压物质检查的应用中得以参考。  相似文献   

5.
李姮 《中国药事》2017,31(2):174-177
目的:建立柴胡注射液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方法: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中细菌内毒素检查法,通过预干扰和干扰试验确定样品最大无干扰浓度,并进行方法学验证。结果:将柴胡注射液稀释200倍,对细菌内毒素检查法无干扰作用。结论:建立的方法用于检查柴胡注射液的细菌内毒素可行。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精蛋白胰岛素注射液的无菌检查方法。方法 根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1101无菌检查法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对药典收载的精蛋白胰岛素注射液无菌检查方法进行优化,使用无微生物毒性的肝素钠溶液中和胰岛素注射液中的精蛋白,使精蛋白胰岛素注射液由白色混悬液变为澄清透明液体,便于薄膜过滤法处理。结果 使用薄膜过滤法,无菌检查方法适用性试验中6株阳性对照菌均可正常生长。结论 建立了可行的精蛋白胰岛素注射液的无菌检查方法,为下一版中国药典修订已收载的精蛋白胰岛素注射液无菌检查方法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7.
摘 要 目的: 建立吡柔比星的组胺类物质检查法。方法: 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化学药品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中的组胺类物质检查法进行试验。结果: 该品种在0.01 mg·ml-1浓度下对组胺类物质检查无干扰作用;运用建立的方法对10批样品进行组胺类物质检查,结果与降压物质检查法一致。 结论:所建立的吡柔比星的组胺类物质检查方法具有可行性,其组胺类物质检查限值可定为1 μg·mg-1。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 建立盐酸阿柔比星的组胺类物质检查法。方法: 按《中国药典》2010年版化学药品注射剂安全性检查法应用指导原则中的组胺类物质检查法进行试验。结果: 该品种在0.01 mg·ml-1浓度下对组胺类物质检查无干扰。运用建立的方法对4批样品进行组胺类物质检查,结果与降压物质检查法一致。结论:所建立的盐酸阿柔比星的组胺类物质检查方法具有可行性,该品种组胺类物质检查限值可定为1 μg·mg-1。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一种新型胃癌治疗性疫苗的无菌检查方法。方法:依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三部要求,采用薄膜过滤法和吐温80溶解及梯度冲洗的方法进行无菌检查并进行方法适用性试验。结果与结论:通过方法适用性试验说明建立的无菌检查法适用于该疫苗的无菌检查,并对其他黏性供试品的无菌检查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 确认冠心苏合胶囊微生物限度的检查方法和条件,保证检验方法的科学性、准确性及完整性。方法 采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附录“微生物限度检查法”项下相关内容进行方法学验证,通过回收率的比较来确定适宜的检查方法。结果 细菌计数检查采用低速离心-薄膜过滤法;霉菌和酵母菌计数及控制菌检查采用常规法。结论 该方法有效可行,可用于冠心苏合胶囊微生物限度检查。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重组人生长激素(rhGH)中国药典与美国药典的体内生物活性测定方法进行试验比较与梳理分析。方法: 按照《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1219和《美国药典》40版通则126的rhGH去垂体大鼠体内生物测定法,分别测定3批rhGH生物活性。结果与结论: 应用二种方法测定3批rhGH原料生物效价的结果相近。通过分析比较两种测定方法的结果及各个环节,可以得出结论,中国药典与美国药典的rhGH体内生物活性测定方法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2.
Context: Content uniformity (CU) testing was developed and improved to control the effectiveness and safety of dosage units. Many modifications of compendial CU test have been introduced and several alternatives have been suggested.

Objectives: This study aims to evaluate the degree of suitability of current USP CU test for low dose tablets and to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of the current test with that of the former USP27-NF22 and other alternatives for different sample sizes.

Methods: All locally marketed risperidone (RSP) tablets were analyzed using newly developed and validated isocratic UPLC method. The CU results we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 in groups with sample sizes comparable to the USP sampling plans.

Results: Seven out of eleven products failed th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of the former and current USP <905>chapters as well as of several alternative CU tests with several substantial deviations.

Conclusion: The current USP <905> chapter was found to have some deficiencies that allowed such failed products to exist in the market. The dependence of compendial CU test on two-staged sampling plan and the use of arithmetic mean to calculate the reference and acceptance values were obvious shortcomings.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介绍中国药典(Chinese Pharmacopoeia,ChP)2020年版抑菌效力检查法修订情况。方法 对比ChP 2020年版与ChP 2015年版抑菌效力检查法内容的主要差异,同时分析ChP、美国药典(USP)、欧洲药典(EP)、英国药典(BP)、日本药局方(JP)等主要药典相关内容的区别与联系。结果 ChP 2020年版抑菌效力检查法在培养体系、测试菌种等方面都做了修订,更适合指导药物制剂中抑菌剂的筛选和抑菌体系的建立。结论 ChP 2020年版抑菌效力检查法进一步获得提高,成为更加完善的方法,既可用于指导药品研发阶段抑菌剂的筛选,也可用于上市药品抑菌剂添加是否科学合理的评价,有利于保证药品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考察辅酶Q10 在其异构体检测配制的正己烷溶液中的稳定性情况。方法 参考《美国药典》、《欧洲药典》、《中国药典》2010 年版等法定标准要求的辅酶Q10 原料异构体检测方法,最终采用《中国药典》方法,选取5 批,3 个不同来源的辅酶Q10 产品,分别将异构体检测溶液置于棕色量瓶和透明量瓶中,放置0、3、5 h,对比异构体检测HPLC 图谱各杂质峰面积归一化百分比的变化情况。结果 该研究通过一系列试验证实了异构体检测溶液在存放过程会发生降解,从而导致检测结果的偏差。结论 辅酶Q10 异构体检测样品溶液配制必须临用新配,避光操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并讨论《美国药典》和《中国药典》中泮托拉唑钠有关物质的检测方法,为完善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及肠溶片中泮托拉唑钠有关物质的检测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InertsilO DS-3柱(梯度方法100mm×4.0mm,5μm;等度方法250mm×4.6mm,5μm),分别用《中国药典》2005年版(ChP2005)、2010年版(Chp2010)和美国药典32-NF27版(USP32-NF27)原料及制剂方法测定泮托拉唑钠有关物质,并对其专属性及酸破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ChP2010与USP32-NF27原料方法专属性优于另外两种方法,能将泮托拉唑钠及其有关物质较好地分离,二者分离效果基本一致,检出杂质的量也基本一致,各杂质相对保留时间近似相同。结论 ChP2010尚无关于片剂或胶囊剂质量标准的相关规定。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国家药品标准WS1-(X-198)-2004Z与泮托拉唑钠肠溶片国家药品标准WS1-(X-120)-2003Z中有关物质检查项仍沿用ChP2005方法,检出杂质较少,无法客观评价其质量。因此建议将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国家药品标准及泮托拉唑钠肠溶片国家药品标准有关物质检查方法改为更能客观评价其质量的ChP2010泮托拉唑钠原料有关物质检查方法,并对杂质峰的位置及单一杂质限度作出详细规定。  相似文献   

16.
中美英三国药典标准比色液的对比与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中美英三国药典标准比色液的配制方法及不同测定方法所得的颜色参数进行对比,为进口药品检验和进口药品质量标准复核时颜色质量标准的制订提供参考。方法:采用《中国药典》2005版附录收载的目视比较法、紫外分光光度法、色差计法进行测定。结果:中英药典标准比色液之间有相似之处,但与美国药典标准比色液差别较大。  相似文献   

17.
主要将《中国药典》2010年版(ChP 2010)收入的甘草质量标准与欧洲药典(EP 8.0)、美国药典(USP 37)和日本药典(JP 16)3部药典中甘草的质量标准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含量、重金属、农药残留、赭曲霉素A等几项主要指标的限量标准进行了比较,了解《中国药典》中甘草的质量标准和其他3部药典的异同,使中药材质量标准向国际标准靠拢,以适应国际需求.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考察中国药典2015年版中诺氟沙星胶囊有关物质测定方法的质量可控性,并对现行方法进行改进。方法 分别采用中国药典2015年版和EP9.3版的方法对浙江省各地区抽样的57批诺氟沙星胶囊的有关物质进行检查,对结果进行比较研究;并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方法的合理性进行探讨。结果 57批抽样样品按EP9.3版有关物质测定方法检查,结果有5批样品检出杂质E超出限度(0.15%),1批杂质K为限度边缘(0.15%),而根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方法检查结果,57批样品全部合格。现行的中国药典2015年版诺氟沙星胶囊有关物质测定方法专属性不强,杂质E被包含在主峰之中难于检出;现行标准有关物质测定方法中不同品牌的C18色谱柱以及流动相条件对测定结果影响较大,选择Waters Sunfire C18色谱柱,调整流动相的比例和梯度条件可以使杂质E与诺氟沙星主峰很好地分离,样品的测定结果也与EP9.3方法的测定结果一致,能达到控制杂质E、杂质K以及其他杂质的目的。结论 目前浙江省市场上的诺氟沙星胶囊中杂质E有超标的情况,但根据中国药典2015年版的现行有关物质测定方法难以检出,难以有效控制药品的质量,需修订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中国药典》(2015年版)四部通则0722“维生素D测定法”中计算维生素D总量公式进行了深入探讨。方法:在检验中发现所得结果与根据标准公式计算所得存在着差异。经过推算,并考察比较了近几版中国药典和几种国外药典(USP,EP,BP,JP)中的文本描述,分析了产生差异的原因,给出了改进建议。结果与结论:本工作可为完善《中国药典》维生素D含量计算方法提供参考。 ?  相似文献   

20.
ABSTRACT

Introduction: This review discusses advances in the field of microsphere testing.

Areas covered: In vitro release-testing methods such as sample and separate, dialysis membrane sacs and USP apparatus IV have been used for microspheres. Based on comparisons of these methods, USP apparatus IV is currently the method of choice. Accelerated in vitro release test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shorten the testing time for quality control purposes. In vitro-in vivo correlations using real-time and accelerated release data have been developed, to minimize the need to conduct in vivo performance evaluation. Storage stability studies have been conducted to investigate 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environmental factors on microsphere quality throughout the product shelf life. New tests such as the floating test and the in vitro wash-off test have been developed along with advancement in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for other physico-chemical parameters such as particle size, drug content, and thermal properties.

Expert opinion: Although significant developments have been made in microsphere release testing, there is still a lack of guidance in this area. Microsphere storage stability studies should be extended to include microspheres containing large molecules. An agreement needs to be reached on the use of particle sizing techniques to avoid inconsistent data. An approach needs to be developed to determine total moisture content of microspher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