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7篇
儿科学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3篇
内科学   6篇
神经病学   2篇
特种医学   2篇
外科学   4篇
综合类   30篇
预防医学   5篇
眼科学   23篇
药学   26篇
中国医学   15篇
肿瘤学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本文将通过网络药理学结合分子对接对温经汤治疗原发性痛经作用机制进行预测。方法 利用TCMSP、TCMID及BATMAN-TCM数据库,收集温经汤活性成分并预测其作用靶标。通过GeneCards数据库、OMIM数据库筛选原发性痛经的靶标,并运用R软件获取疾病交集靶标,绘制韦恩图。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温经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成分-靶标网络图,通过STRING数据库构建PPI靶标蛋白互作网络,并进行核心靶标的GO功能富集分析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通过Autodock Vina软件对药物活性成分与疾病核心靶标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 筛选得到温经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124个活性成分和31个药物-疾病共同靶标,并推断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介导HIF-1、TNF、PI3K-Akt等105条信号通路相关。槲皮素、山柰酚、豆甾醇等活性成分与PTGS1、ESR1、PGR等核心靶标对接结果良好。结论 温经汤活性成分可能通过发挥镇痛、抗炎、调节激素水平、缓解平滑肌痉挛和改善缺氧状态等药理作用来治疗原发性痛经。  相似文献   
2.
唐立  陆岩  欧阳满照△ 《广东医学》2021,42(11):1393-1399
细胞焦亡是一种新发现的由Gasdermin蛋白家族成员介导的程序性细胞死亡方式,特征为细胞质膜孔径形成和炎性因子的活化,表现为细胞肿胀、质膜大泡形成,破裂后细胞内容物释出,使炎症发生级联扩大反应。在受外界刺激后,炎性小体活化进而激活依赖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的经典细胞焦亡通路和依赖Caspase-4/5/11的非经典细胞焦亡通路,活化的炎性Caspase激活白细胞介素(IL)-1β、IL-18,并将底物蛋白GSDMD 切割为有成孔活性的N末端,GSDMD-N通过在质膜和线粒体上聚合成孔介导细胞焦亡。另有研究证明在GSDME可被Caspase-3切割成GSDME-N片段介导细胞焦亡。研究表明,由微生物感染和危险信号引起的焦亡常与免疫失调有关,过度的炎症反应可导致多种炎症性疾病的发生。大量研究表明焦亡在炎症性肠病等炎症性疾病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旨在阐述细胞焦亡的信号通路及分子机制,并探讨细胞焦亡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 UC)关系的研究进展, 为进一步阐明UC的发病机制提供新思路, 获得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可能。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分析比索洛尔对慢性阻塞性肺病病人的临床疗效及相关炎症介质的表达.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我院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138例,并随机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9例.对照组患者给予羧甲司坦片治疗,实验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比索洛尔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相关炎症介质的表达.结果:两组患者未经治疗前血气分析结果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气分析结果均较前好转,且实验组动脉血氧饱和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后第一秒用力呼气量上升速度、C反应蛋白以及血清淀粉样蛋白A下降速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比索洛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症状改善明显,且炎症反应小,临床上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利用半导体激光透巩膜睫状体光凝治疗绝对期青光眼的围手术期护理。方法: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绝对期青光眼患者158例163只眼,应用810nm半导体激光的透巩膜睫状体光凝,术前进行心理护理、充分术前准备;术中采取卧位、积极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飞秒激光制作角膜板层瓣联合准分子激光切削治疗近视和近视散光的临床效果。方法:近视及近视散光患者60只眼,按手术方式将分成两组:飞秒激光制作角膜板层瓣组(FS-LASIK)30只眼和机械角膜刀制作角膜板层瓣组(常规LASIK)30只眼,其中FS-LASIK组平均年龄(25.7±4.8)岁,常规LASIK组(24.1±4.4)岁,两组年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FS-LASIK组  相似文献   
7.
1983年4月以来,我科成功地为2例妊娠8.5月并发脑溢血的患者,进行手术抢救治疗;其中一例为大脑前动脉瘤破裂,并发脑内、脑室内血肿。目前该2例及婴儿均健在,现报道如下。例1,女,26岁。1983年4月23日凌晨,突感右侧偏头痛,并伴有恶心,即刻意识浅昏迷、尿失禁、呕吐、左侧肢体瘫痪,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PMD)患儿接受序贯式干细胞移植术(SCT)后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的表达、dystrophin基因和运动功能的变化。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2008年2月至2010年11月对5例8~14岁男性PMD患儿接受序贯式SCT[即依次进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经静脉内移植-UCMSC肌肉内移植-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术(Haplo-HSCT)]治疗,观察患儿血清酶学、基因分析、肌电图、肌肉活检及肌萎缩蛋白、造血重建的植入证据的变化。结果:移植后①血清肌酸激酶数值显著降低;②PCR-STR检测4例为完全供者型嵌合,1例3/6位点相合患儿未植入为完全受者型;③4例外显子缺失患儿外周血及骨髓表达正常基因型;④肌肉活检显示供受者嵌合状态,缺失的外显子弱阳性表达。肌细胞形态改善,肌萎缩蛋白间断弱阳性表达;⑤肌力及运动功能较治疗前无减退或改善。结论:PMD患儿接受序贯式SCT后缺失的外显子转变为正常基因型,肌细胞膜有肌萎缩蛋白阳性或弱阳性表达,可提高患儿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B、T淋巴细胞衰减因子(B and T lymphocyte attenuator,BTLA)及其配体疱疹病毒侵入介体(herpes virus entry mediator,HVEM)在单纯疱疹性角膜基质炎(herpetic stromal keratitis,HSK)小鼠角膜组织中及外周血CD4+T细胞上的表达水平,探讨共抑制信号BTLA-HVEM是否参与了CD4+T细胞介导的HSK免疫病理反应.方法 将106 PFU的单纯疱疹病毒Ⅰ型(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HSV-1)KOS毒株接种于BALB/c鼠的角膜上建立HSK动物模型,分别于角膜接种病毒前(0 d),接种病毒后的第3、7、10、14、21天,用毛细管取小鼠的左眼眼眶静脉窦血1 mL,分离淋巴细胞,行荧光抗体染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 CD4+ BTLA+T细胞和CD3+ CD4+ HVEM+T细胞阳性率;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小鼠角膜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BTLA蛋白及HVEM蛋白在角膜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BALB/c鼠的角膜接种HSV-1后的1~5d,角膜擦拭液中均检测出HSV-1复制,表明小鼠感染了单纯疱疹病毒.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显示:角膜接种HSV-1后第3天,所有小鼠均患了急性上皮性角膜炎,并于感染后1周内痊愈,自病毒接种后第8天起,小鼠出现角膜基质炎的改变,表现为角膜基质呈灰白色混浊,角膜基质混浊于病毒接种后的第10天达到高峰,持续至第14天后逐渐减轻.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D3+CD4+BTLA+T细胞和CD3+ CD4+ HVEM+T细胞的阳性率,在角膜接种病毒前(0 d)分别为(3.15±0.60)%和(9.84±1.06)%,在角膜接种病毒后第10天(HSK疾病程度最严重时)分别增加到(20.47±3.15)%和(45.18±3.90)%(与0d相比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查HSK小鼠角膜组织中BTLA和HVEM的蛋白表达结果一致:HSK临床表现最严重时,即病毒接种后第10天时,BTLA蛋白和HVEM蛋白在角膜组织中表达最强,主要表达于角膜基质层内浸润的炎性细胞上,角膜上皮层和内皮层也有表达.结论 在HSK小鼠模型中,BTLA及其配体HVEM蛋白在角膜组织中及外周血CD4+T细胞上表达明显增强,共抑制信号BTLA-HVEM参与了CD4+T细胞介导的HSK的免疫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0.
背景: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是一种累及肌肉系统的致死性遗传疾病,迄今尚无有效治疗方法.近年来学者们针对干细胞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进行了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有意义的临床试验.目的: 观察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接受序贯式干细胞移植治疗前后,其运动功能、肌细胞修复与再生、抗肌萎缩蛋白表达和缺失基因替代的变化,评价治疗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于2009-05应用序贯式干细胞移植治疗1例8岁男性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方法基因分析13外显子缺失.序贯式干细胞移植,即依次行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经静脉内移植-肌肉内移植-单倍体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定期检测血清酶学变化、供者HLA植入证据、缺陷基因表达、肌细胞膜抗肌萎缩蛋白表达、运动功能改善情况.结果与结论: 序贯式干细胞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可使缺失基因替代,肌细胞膜dystrophin阳性表达,血清酶学显著降低,进一步提高运动功能.可阻止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患儿疾病进展,有望获得持续性改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