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检测,以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发生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B型超声测定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和粥样硬化斑块指数.检测130例,脑梗死组65例,对照组65例.结果在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颈动脉管腔直径两组无显著性差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在两组中均以球部为最高,其次为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脑梗死组颈总动脉硬化发生率、颈动脉硬化斑块指数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脑梗死发生率呈正比.  相似文献   

2.
李欣  程宏 《吉林医学》2015,(3):416-417
目的:观察口服立普妥片联合普罗布考片治疗对颈动脉内膜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方法:随机抽取经颈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定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选取32例患者给予口服立普妥片20 mg,每晚1次,联合普罗布考片500 mg,2次/d,疗程6个月。对照组选取34例患者给予口服立普妥片20 mg,每晚1次,疗程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变化的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性别、年龄、颈动脉内膜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长度、厚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TC、TG明显降低,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明显缩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立普妥片联合普罗布考片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著,可降低胆固醇水平,缩小颈动脉内膜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检测冠心病(CHD)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双侧颈动脉、双侧股动脉粥样硬化病变情况,探讨冠状动脉多支病变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65例作为CHD组,选择不明原因有心悸、胸闷、气短、胸痛等不适感觉的患者65例作对照组,应用高频超声观察、测量其左、右颈动脉、股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情况。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血糖(GLU)。结果CHD组TC、TG、LDL-C、GLU均高于对照组(P<0.01),HDL-C低于对照组(P<0.01);CHD组颈、股动脉IMT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CHD组颈、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颈、股动脉分叉处斑块检出明显多于其他部位(P<0.01)。结论冠状动脉多支病变者颈动脉、股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较显著,冠状动脉病变与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密切相关,及早行外周动脉超声检查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评价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前后颈动脉血管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高频超声对6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检查,观察其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积分情况及斑块性质等变化.结果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显著变薄、斑块积分显著减低,不稳定斑块数目显著减少(P<0.05).结论高频超声能准确监测颈动脉粥样情况,评价药物治疗效果,为临床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诊疗提供客观依据,减少脑梗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体表劲动脉超声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劲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结合冠状动脉造影(CAG)和血管内超声(IVUS)技术,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发生与冠心病的关系及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38例被检查者均为住院接受冠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的患者,应用高频超声检测IMT及粥样硬化斑块,将颈动脉超声指标与冠状动脉造影及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冠心病组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与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不稳定型心绞痛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和Crouse积分,斑块数均明显高于非冠心病对照组及稳定型心绞痛组(P<0.01).根据CAG和IVUS计算的冠状动脉Gensini积分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等级积分和Crouse积分,斑块数均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严重程度与冠心病成正相关.颈动脉超声检测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50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口服辛伐他汀及阿司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司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最大面积,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治疗后,颈动脉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10.3%,对照组为35.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辛伐他汀能显著减轻或稳定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预防卒中再发,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糖尿病颈动脉硬化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并探讨糖尿病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 对本院诊断明确的2型糖尿病住院患者68例(观察组)、健康体检者73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对比分析.结果 观察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1),且观察组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82.35% vs 23.28%,P<0.01);观察组年龄小于60岁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率明显低于年龄超过60岁者(18.75% vs 76.92%,P<0.01);血流动力学改变在中度和重度狭窄时明显,血流速度明显增快,血流量明显减低,表现为频谱充填、峰值与舒张末期流速加快,PI、RI均增高,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检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范围、性质和血管病变的程度,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受损的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逐瘀通脉胶囊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65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口服逐瘀通脉胶囊及阿斯匹林,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水平;比较3个月内2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颈动脉IMT变薄、斑块面积减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9.7%,对照组为20.1%,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逐瘀通脉胶囊不仅有调节血脂作用,并能缩小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替勃龙治疗对绝经期妇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的影响.方法 100例绝经后妇女被分为绝经期治疗组50例,每天口服替勃龙(利维爱)2.5 mg;50例未进行激素治疗的作为对照组.采用无创性高分辨超声分别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结果 治疗组颈总动脉的IMT下降了27.1%,从治疗前的(0.73±0.18)mm(95%CI 0.68~0.78mm),下降到治疗后的(0.57±0.21)mm(95%C1 0.51~0.63mm)(P<0.0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明显减少(P<0.05).结论 替勃龙治疗后胆固醇、LDL降低,IMT变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减少,认为有降低动脉硬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关金玲  周靖伟  曹毅 《甘肃医药》2010,29(4):440-441
目的:通过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TM)及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应用高频超声检测ITM及斑块分级的300例患者中,冠心病组188例,对照组112例。结果:冠心病组ITM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颈动脉斑块以A、B、C、B+C+D级明显大于对照组(P〈0.01)。结论:颈动脉硬化与冠心病有相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可作为预测冠心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40 mg/d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 将9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和颈动脉超声诊断的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40 mg组(n=45)及辛伐他汀20 mg组(n=45),于给药前和给药3、9个月后采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并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结果 ①辛伐他汀20 mg或40 mg治疗3、9个月后,hs-CRP、TC、TG、LDL-C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HDL-C明显升高(P<0.05),且40 mg组较20 mg组作用更为明显(P<0.05);②治疗3、9个月后辛伐他汀40 mg组的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辛伐他汀20 mg组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均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 辛伐他汀40 mg/d对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延缓和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逐瘀通脉胶囊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 59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口服逐瘀通脉胶囊和阿斯匹林,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治疗均为2个月.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颈动脉IMT变薄、斑块面积减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 逐瘀通脉胶囊能缩小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13.
超声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的观察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早期检出率及发生率,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粥样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66例脑梗死患者及正常对照组66例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66例脑梗死患者有57例颈动脉存在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且好发于颈动脉分叉处.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有很好的诊断价值,对预防和治疗脑梗死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超声检查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硬化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82例脑梗塞患者为观察组.82例非脑梗塞患者为对照组,两组均进行颈动脉检测,分别测量颈动脉血管内径、内一中膜厚度、观察斑块大小形态,记录其数目,对血管内血流动力学进行测量.结果 观察组82例患者颈动脉内一中膜均有不同程度增厚,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72例(87.8%).对照组斑块检出者16例(19.5%).观察组斑块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颈动脉狭窄检出15例(18.29%),对照组颈动脉狭窄检出3例(3.67%),观察组颈动脉狭窄的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超声检查脑梗塞患者颈动脉硬化有重要价值,对无症状的颈动脉硬化患者的监测有重大意义,能为临床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脑梗死的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5.
吴戴红 《河北医学》2008,14(6):649-651
目的:应用超声技术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关系。方法:对80例冠心病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和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SAP组和UAP组的IMT值、颈动脉硬化和斑块形成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CON组(P<0.01);冠脉单支和多支病变组与CON组比较上述指标亦有明显增高(P<0.01);UAP组不稳定型斑块比例显著高于SAP组(P<0.01)。比较两者的检出率,颈动脉硬化具有较高的敏感度,特异性偏低;而粥样斑块形成则有较高的特异性,敏感度较低,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均高于颈动脉硬化。结论:测定颈动脉壁厚度、粥样斑块及其性质,对冠心病的预测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40 mg/d对冠心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并探讨其影响机制。方法将90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和颈动脉超声诊断的冠心病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40 mg组(n=45)及辛伐他汀20 mg组(n=45),于给药前和给药3、9个月后采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并测定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脂水平。结果①辛伐他汀20 mg或40 mg治疗3、9个月后,hs-CRP、TC、TG、LDL-C均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P<0.05或P<0.01),HDL-C明显升高(P<0.05),且40 mg组较20 mg组作用更为明显(P<0.05);②治疗3、9个月后辛伐他汀40 mg组的颈动脉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而辛伐他汀20 mg组IMT和粥样硬化斑块积分均无显著改变(P>0.05)。结论辛伐他汀40 mg/d对冠心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具有延缓和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动脉硬化斑块的诊断价值,脑梗死患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方法对98例经CT、MRI证实为脑梗死患者和112例非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显著高于非脑梗死组.共121例患者检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多发生于脑梗死病灶的同侧,以颈动脉分叉处及颈总动脉多见.脑梗组IMT厚度显著高于对照组.脑梗组颈总动脉 PSV、EDV均显著低于对照组,RI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有密切相关性.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能直观显示颈动脉内膜病变,能敏感检测出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大小、形态和严重程度,对于脑梗死患者是一项重要的辅助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 方法 入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122例,入院后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62例,A组)和常规治疗组(60例,B组).在常规降压,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阿托伐他汀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1次.共20周,观察治疗前后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的变化,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记录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结果 阿托伐他汀治疗后能明显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IMT[(1.24±0.13)比治疗后(0.98±0.19)]mm,P均<0.05.降低TC,TG,LDL- C水平(P<0.05),升高LDL-C水平.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改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及消退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有效降低血脂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他汀类药物对轻度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72例经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6例及对照组36例,治疗组在常规降压药物基础上加用他汀类药物,对照组仅常规应用降压药物。入组时两组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为2.7~3.7 mmol/L。观察入组时和治疗后6个月两组颈动脉斑块大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血脂变化。结果:他汀类药物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粥样斑块缩小、IMT变薄(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可有效消退轻度胆固醇升高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应用高频超声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进行检查,研究颈动脉硬化与脑梗死患者发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56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将硬化斑块分为软斑、硬斑及混合性斑块。随机抽取43例年龄相仿的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斑块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56例脑梗死患者中检出硬化斑块43例(76.78%),对照组体检者检出7例(16.27),观察组患者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是患者脑梗死的病因及危险因素,高频超声能早期发现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判断斑块性质及稳定性,从而对指导患者临床用药、评估预后及早期预防脑梗死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