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逐瘀通脉胶囊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65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口服逐瘀通脉胶囊及阿斯匹林,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均为3个月。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水平;比较3个月内2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与治疗前比较明显下降(P<0.01);观察组颈动脉IMT变薄、斑块面积减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观察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9.7%,对照组为20.1%,2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逐瘀通脉胶囊不仅有调节血脂作用,并能缩小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辛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l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水平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66例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组(简称他汀组)和对照组:他汀组口服辛伐他汀和阿斯匹林6个月,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治疗前、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面积,检测血脂水平,比较治疗6个月内两组患者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治疗后他汀组血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水平比治疗前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升高(均P<0.01);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面积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他汀组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为9.09%,对照组为21.21%,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辛伐他汀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脂质氧化、保护血管内皮等多种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TIA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通心络对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imer)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住院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1.14g tid口服,连用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的变化,并通过彩超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患者血浆hs-CRP和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斑块大小和中层内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发现治疗组斑块大小和IMT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心络对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抗炎和抗血栓作用,可降低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颈动脉斑块大小,可阻断和逆转颈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通心络对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D-dimer)的影响.方法 选择120例住院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1.14g tid口服,连用6个月.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D-二聚体的变化,并通过彩超观察治疗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患者血浆hs-CRP和D-二聚体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组斑块大小和中层内膜厚度(IMT)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发现治疗组斑块大小和IMT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 通心络对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抗炎和抗血栓作用,可降低颈动脉内膜厚度,减少颈动脉斑块大小,可阻断和逆转颈动脉粥样斑块.  相似文献   

5.
为探讨康欣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作用,将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康欣胶囊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阿托伐他汀钙治疗,2组患者均连续用药12周,利用高分辨力超声血管成像技术.观察颈动脉内一中膜厚度(IMT)、斑块总积分(Crouse)、斑块面积(Area)及血流参数;血液检查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ib)、血脂等变化.结果显示康欣胶囊治疗后颈动脉IMT、Crouse积分、Area、血脂、hs-CRP及Fib等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P<0.01),说明康欣胶囊具有一定程度的消减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中药化痰逐瘀通脉颗粒联合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颈动脉斑块和中医痰瘀互结诊断标准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采用化痰逐瘀通脉颗粒(半夏、陈皮、茯苓等,1剂/d)联合辛伐他汀(10 mg/次,1次/d)口服;对照组仅采用辛伐他汀口服,治疗6周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IMT、血脂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中IMT和血脂变化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比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0%(P<0.05).结论 中药联合小剂量辛伐他汀治疗颈动脉斑块,能够起到消除或减缓动脉斑块形成的作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水平及脑循环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并经超声检查确诊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TIA患者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给予TIA常规治疗,并给予阿司匹林口服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钙治疗;两组于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后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对比粥样硬化斑块面积及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变化,并检测机体血脂水平及脑循环动力学参数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IMT及颈动脉斑块面积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并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水平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TC、TG、LDL水平均明显下降(P<0.05);治疗组治疗后HDL明显上升(P<0.05);治疗组治疗后TC、TG、LDL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HDL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脑循环平均血流速、平均血流量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P<0.05),脑血管床特性阻抗及外周阻力明显低于同期对照组(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钙能明显降低TIA患者血脂水平,减轻或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脑循环动力学指标,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陈国盛 《中外医疗》2013,32(15):104-105
目的探讨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辛伐他汀片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该院住院治疗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68例分为观察组(n=34)与对照组(n=34),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片治疗,观察组给予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辛伐他汀片治疗,治疗6个月后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MT、斑块面积、TC、TG、LDL-C及HDL-C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IMT、斑块面积、TC、TG、LDL-C、HD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血栓通胶囊联合辛伐他汀片能有效减轻颈动脉粥样硬化,降低血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方法:选取进展性脑梗死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5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20 mg+拜阿司匹林300 mg,1次/天,睡前口服;观察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氯吡格雷75 mg+拜阿司匹林100 mg,1次/天,睡前口服。2组疗程均为6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粥样硬化斑块最大厚度,并计算斑块面积及数目。结果:2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和斑块面积均较治疗前明显减小(P<0.01);且2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和斑块面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方面,对照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数目与稳定斑块数目基本不变;观察组治疗后不稳定斑块数减少15处,稳定斑块增加9处,斑块减少6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拜阿司匹林对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减少颈动脉IMT、斑块最大厚度、斑块面积及稳定斑块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益肾活血化痰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8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益肾活血化瘀胶囊,疗程均为24周。分别观察两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面积、高敏C反应蛋白(hc-CRP)及血脂,包括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的变化、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hs-CRP、TC、TG、LDL-C显著降低,HDL-C显著升高,治疗后治疗组颈动脉IMT、斑块面积、hs-CRP、TC、LDL-C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过程中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益肾活血化痰胶囊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有较好的治疗作用,且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1.
王薇  孔卫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9):1065-106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价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对62例经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口服他汀类药物及阿斯匹林肠溶片,对照组仅口服阿斯匹林肠溶片;于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积分,同时检测血脂。结果: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6个月后颈动脉IMT变薄及斑块积分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血清TC、TG、LDL水平显著下降,HDL水平显著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TC、TG、LDL及HDL水平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他汀类药物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并能消除或稳定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彩色多普勒超声可以作为评价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影响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强化降脂干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方法 120例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脂异常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阿斯匹林+辛伐他丁常规剂量组(常规剂量组)、阿斯匹林组及强化降脂联合抗血小板聚集组(强化降脂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治疗6个月,比较3组治疗前后血清C-反应蛋白(CRP)、血脂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面积的变化及脑血管事件复发率.结果 3组治疗后血清CRP水平均较前显著降低(均P<0.05);常规剂量组和强化降脂组治疗后IMT、斑块面积及血脂水平较阿斯匹林组明显降低(均P<0.05);阿司匹林组治疗前后IMT、斑块面积及血脂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降脂组治疗后较常规剂量组IMT、斑块面积及血脂CRP水平改善更明显(均P<0.05),与另外2组比较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率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 强化降脂联合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降低CRP及血脂水平,延缓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优于使用阿斯匹林+辛伐他丁常规剂量组及单纯抗血小板聚集药,并可预防缺血性脑血管病复发.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3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9例,对照组采用肠溶阿斯匹林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阿托伐他汀,治疗前后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的大小,并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IMT、斑块最大厚度(Tmax)、横切面最大面积(Smax)等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但斑块数量无变化,且治疗后IMT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对照组治疗后IMT、Tmax、Smax等指标也较治疗前有改善,但无显著性(P>0.05),斑块数目未发生改变。结论阿托伐他汀具有稳定颈动脉斑块的作用,可延缓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进展,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益气化痰消瘀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为研究对象,于分层基础上随机将患者平均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行中医益气化痰消瘀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颈动脉内径、粥样硬化斑块面积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项血脂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益气化痰消瘀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效果理想,有利于改善患者血脂水平及斑块情况,安全性高,可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解毒活血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解毒活血法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将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30例给予解毒活血方药,对照组30例给予辛伐他汀片,连续用药12周。利用高分辨力超声血管成像技术,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总积分(Crouse积分)、斑块面积及血流参数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后颈动脉IMT、Crouse积分、斑块面积、血流参数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解毒活血法具有一定程度地消减及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彩超检测11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测量颈总动脉后壁IMT,观察斑块的有无及形成情况;检查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67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脑梗死组及TIA组IMT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118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颈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者98例,异常检出率为83.05%;对照组中有斑块形成17例,异常检出率为25.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最常见于颈动脉分叉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起始段,但左右侧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明显重于非缺血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性斑块脱落是造成脑梗死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彩超技术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出预测和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伏邪理论指导的痰瘀同治法对颈动脉粥样斑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72例符合条件的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随机分为每组有36例患者的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的是常规的西药治疗,而治疗组则是在此基础上加服具有痰瘀同治功用的散结通脉方,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MMP-9、sCD40L等指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IMT、颈动脉斑块Crouse积分、MMP-9、s CD40L等方面,治疗组呈现出了优越性,与对照组间形成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痰瘀同治法治疗颈动脉粥样斑块疗效显著,且在应用的过程中也具有很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8.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6,(2):133-135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联合银杏叶片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血脂异常的影响。方法选取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和血脂异常患者5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每组28例。对照组患者睡前顿服瑞舒伐他汀10 mg;观察组患者睡前顿服瑞舒伐他汀10 mg,同时服用银杏叶片,每次2片,每日3次;2组患者均治疗6个月。采用颈动脉多普勒超声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计算斑块面积和斑块总积分;采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总积分及TC、TG、LDL-C、H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总积分及TC、TG、LDL-C水平均降低(P<0.05),HDL-C水平升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患者治疗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斑块总积分及TC、TG、LDL-C水平降低,HDL-C水平升高(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银杏叶片能更好地逆转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缩小颈动脉IMT值、斑块总积分及斑块面积,降低血脂。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自拟中药方对颈动脉粥样硬化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和粥样斑块横切面最大面积(Smax)的影响.方法 将6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自拟中药方,观测用药前后两组患者IMT及Smax的变化情况.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IMT及Smax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MT及Smax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西医结合治疗能显著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IMT及Smax.  相似文献   

20.
邝伟文  高艺青 《当代医学》2010,16(26):160-161
目的观察通脉降脂汤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疗效。方法 106例颈动脉斑块和血脂异常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3例应用通脉降脂汤治疗;对照组53例给予口服辛伐他汀,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体积、血脂的变化。结果经3个月治疗后,治疗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斑块体积缩小,血脂、C-反应蛋白(CRP)较治疗前降低,且优于对照组,有差异显著性(P〈0.05)。结论通脉降脂汤不仅有调整血脂的作用,还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