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9 毫秒
1.
目的:观察猪胰弹性酶快速诱导建立兔囊状动脉瘤模型的形态学改变和早期病理学变化,探讨动脉瘤的创伤修复机制,为动脉瘤的治疗寻找新的切入点。方法:应用猪胰弹性酶消化兔右侧颈总动脉起始部建立动脉瘤模型,3 d、7 d、21 d灌注取出动脉瘤组织,采用病理学、免疫组织化学、脑血管造影技术研究该模型的影像学和病理学变化。结果:病理学观察发现动脉瘤顶部均有红血栓形成,血管内皮细胞消失,瘤壁完全缺失弹力层,载瘤动脉的弹力层在动脉瘤颈部突然消失,动脉瘤内膜逐渐增生,但仍缺乏弹力层,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明显。免疫组织化学均显示内膜VonWillebrand因子(vWF)染色阴性。对照组动物均形成动脉残端,动脉残腔内无或少量血栓,血管壁结构完整。造影显示21 d动脉瘤长径(6.40±1.62)mm,宽径(4.41±1.15)mm,瘤颈宽(5.30±2.51)mm,载瘤动脉直径(3.99±1.59)mm。结论:通过简单外科手术方法结合弹力酶消化局部血管壁,可以建立病理学和形态学上与人颅内动脉瘤相似的动脉瘤模型。动脉瘤模型早期存在一定的自身修复机制,内膜逐渐增生,以平滑肌细胞和胶原纤维增生为主,未见弹力纤维和内皮细胞增生修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建立囊性颈动脉瘤的动物模型并研究动脉瘤的形成原因。方法:选择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3组,采用胰弹性蛋白酶血管壁外法建立囊性动脉瘤,并通过血流动力学改变来分析与动脉瘤形成的关系。结果:血管造影证实结扎对侧颈总动脉后,同侧颈总动脉上的成瘤率为100%,颈外动脉起点及颈外动脉分支起点处成瘤率为50%;不结扎对侧颈总动脉,同侧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起点上的成瘤率也为50%;其余成瘤率均为零。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侧动脉管壁破坏率为100%。结论:胰弹性蛋白酶血管壁外法是建立囊性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之一,动脉管壁的结构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是形成囊性动脉瘤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弹性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变化,分析动脉瘤壁的力学特点对其的影响。方法结合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影像,借助计算流体力学(CFD)有限元方法的软件,采用计算流体-固体耦合分析,研究颅内动脉瘤弹性壁模型中的血液流动和管壁运动的相互耦合过程,及其对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弹性壁时动脉瘤形态发生改变,动脉瘤和载瘤动脉的夹角也发生改变,使射入流在动脉瘤内的流场分布和壁面剪应力在动脉瘤壁表面分布受到影响。结论CFD数值模拟能直观反映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特点;为了更好地进行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定量分析,应该采用更为准确的弹性壁模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用手术方法重建自流通道治疗假性动脉瘤的疗效。方法:术前动脉造影和超声检查对诊断提供可靠依据,对动脉壁裂口较小的行单纯动脉壁修补术,纵行伤口少于管壁周径二分之一行补片移植修补术。严重挫裂伤和撕裂伤行人造血管或自体大隐静脉间置移植术,分支动脉、终末支动脉假性动脉瘤单纯缝扎和结扎术。结果:本组病理随访4~60个月,平均26个月。疗效良好者9例,都已恢复正常的活动和工作能力,仅1例动脉假性动脉瘤压迫引起神经麻痹,手术后24个月仍未恢复,所有患者均未见远端组织动脉血供不足现象,无局部复发。结论:假性动脉瘤一旦明确诊断,应及时手术治疗。术中有效地控制血流和手术方式的选择是手术成功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5.
王嵘  王硕  赵元立  赵继宗 《北京医学》2007,29(12):705-708
目的 深入了解动脉瘤壁的病理结构,分析颅内囊性动脉瘤壁弹性胶原网架结构(elastic-collagen network of intracranial saccular aneurysmal wall,ECN)的病理性变化及稳定性差异.方法 对34例散发颅内囊性动脉瘤标本(破裂动脉瘤组21例,未破裂动脉瘤组13例)和11例正常颅脑肌性动脉(对照组)采用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免疫组化染色、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方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Confocal)方法,观察各组标本中胶原成分、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的分布.结果 破裂动脉瘤壁及未破裂动脉瘤壁间,弹力纤维、胶原纤维及平滑肌的形态及分布均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变化.结论 将颅内动脉壁中贯穿全层的网架支撑结构定义为颅内动脉壁的弹性胶原网架结构,并分为内层ECN及外层ECN,而破裂动脉瘤壁与未破裂动脉瘤壁中各层ECN的形态及分布特点存在较大差异,此差异对动脉瘤的形成及破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假性动脉瘤(pseudoaneurysm,PSA)为各种原因导致血管损伤,血液自血管破裂口流出在动脉周围组织间隙内形成血肿,动脉瘤壁由动脉外膜和局部血管破裂形成的血肿及周围结缔组织构成,并与动脉腔相通,而无真正的动脉壁结构[1].肾假性动脉瘤临床少见[2],分肾外型和肾内型两类,以肾内型多见.本院收治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采用特殊染色和免疫组化标记方法对18例颅内袋状动脉瘤组织进行镜下观察和病理分析。观察到袋状动脉瘤的基本组织病理改变为损伤、变性和修复。结果提示脑动脉血流变化对动脉壁的压力作用是动脉瘤产生的原动力;管径较大的血管和较强的机体修复能力是形成大动脉瘤的基础;中小动脉瘤破裂出血的机会相对较多,瘤壁内常伴有出血。本研究对认识颅内袋状动脉瘤的发生规律及其防治有一定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背景 通过改变血流动力学状态可以治疗不可夹闭的基底动脉干梭形动脉瘤。本研究应用计算流体力学的方法建立基底动脉干梭形动脉瘤计算机模型并研究其血流动力学特征。方法 用MIMICS、ANSYS和CFX软件建立基底动脉干动脉瘤三维数字化模型。将模型设置不同的血流动力学模式和边界条件,在动脉瘤内和动脉瘤壁上分别随机选取30个坐标点,计算坐标点血液流速,壁压力和壁剪切力,分析不同模式下相关的力学参数特征,比较不同模式之间的血流动力学差异。结果 分别计算30个坐标点壁剪切力,壁压力和血流速度的均值并进行比较,模型A和模型B动脉瘤内血流速度和动脉瘤壁剪切力较其他模型高,模型A、E和F的动脉瘤壁压力高于其它模型。结论 基底动脉干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模型可靠、实用,可以为基底动脉瘤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通过改变基底动脉瘤血流动力学状态,不可夹闭的梭形基底动脉干动脉瘤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对于梭形基底动脉瘤,阻断双侧椎动脉要非常慎重,要在后交通动脉的侧枝循环或有效的高流量架桥血流保证基底动脉穿通支有一定灌注压情况下进行。  相似文献   

9.
采用杂种犬,在其颈总动脉壁开窗,缝合一段颈外静脉,一期制成动脉瘤模型。动脉瘤大小和形状可依实验需要调整。此模型可用于动脉瘤的多种急、慢性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建立犬的侧方、分叉部和顶端动脉瘤模型的方法 ,在全麻下将静脉袋吻合于重建的颈总动脉 ,建立动脉瘤模型。术后 1~ 3周动物行数字减影造影 (DSA)评估动脉瘤模型。共成功建立分叉部动脉瘤 9个 ,顶端动脉瘤8个 ,侧方动脉瘤 1 5个。有 1只动物因为麻醉过量而死亡 ,1只动物因顶端动脉瘤破裂死亡 ;1只犬的分叉部动脉瘤和侧方动脉瘤连同载瘤动脉完全闭塞 ,3个侧方动脉瘤自发闭塞 ,1个顶端动脉瘤术后 3周自发破裂并形成假性动脉瘤。研究表明 ,用静脉袋移植法建立动脉瘤模型的方法手术成功率高 ,并发症少 ,是一种较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外伤性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假性动脉瘤破裂出血的诊断与治疗效果.方法分析23例瘤壁破裂出血病人的临床症状与体征、治疗方法.结果瘤腔内血流为涡流,不断冲击瘤体,使其增大,感染是导致瘤壁破裂出血的重要原因.临床23例病人治疗均获成功.结论在瘤壁破裂前作出诊断及时治疗,可预防这一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review the recent progress of multilayer stents in treating arterial aneurysms and to draw an initial conclusion about its paradigm.Data sources PubMed database and ELSEVIER database were ...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比分析异常体动脉供血正常左肺下叶的临床、病理表现与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及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异常体动脉供血正常左肺下叶的临床及病理表现,并与影像表现对比分析。结果 (1)临床表现:咯血5例(83%),咳嗽2例(33%),无症状1例(17%)。6例(100%)患者段或段以上支气管分布及形态正常。(2)病理表现:6例(100%)见粗大异常动脉起源于降主动脉左侧。6例(100%)左下肺动脉在背段动脉起始远侧缺如。6例(100%)大体标本切面见多个扩张血管,镜下肺组织部分区域见大小不等厚壁血管,肺泡腔内有多量含铁血黄素,间质内见血管扩张、充血及灶性出血。(3)影像表现:心影后与降主动脉相连的血管样阴影6例,左肺下叶基底段体积缩小6例,呈毛玻璃影6例。左下肺动脉在背段动脉起始远侧缺如6例。异常动脉直径约为12mm。结论异常体动脉供血正常左肺下叶的常见临床表现为咯血,病理表现为异常动脉供血导致基底段肺充血,CT增强扫描可确诊该病。  相似文献   

14.
Zhang JH  Hu HD  Chang Q  Feng Y  Duan ZQ  Xin SJ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2):2959-2962
目的 探讨髂股动脉区域非创伤性动脉瘤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985年1月至2010年11月61例髂股动脉区域非创伤性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髂动脉瘤29例,股动脉瘤32例,共有髂股动脉区域动脉瘤76个,其中43个髂动脉瘤和33个股动脉瘤;17例(27.9%)为多发性动脉瘤,8例(13.1%)发生髂动脉瘤或股动脉瘤破裂,4例(6.6%)合并动脉硬化闭塞症.本组中50例择期行动脉瘤切除、人工血管或自体血管移植;7例破裂性动脉瘤急诊行动脉瘤切除、血运重建术,另1例抢救无效死亡;1例髂动脉瘤行腔内修复和1例髂内动脉瘤行栓塞术;1例髂动脉瘤保守治疗.1例股动脉瘤术后因急性动脉血栓形成导致下肢缺血、坏死而截肢,其余未发生围手术期下肢及盆腔脏器缺血等并发症.随访期间7例死亡,存活患者移植血管通畅,无新生动脉瘤形成.结论 髂股动脉区域的非创伤性动脉瘤重在早期诊断和治疗,并注意多发性动脉瘤.动脉瘤切除及血运重建可获得良好疗效,术后应长期随访,观察有否新生动脉瘤.  相似文献   

15.
56例颅内动脉瘤全脑血管造影研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56例颅内动脉瘤全脑血管造影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颅内动脉瘤患者56例,全部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结果:发现动脉瘤58例,直径2mm-40mm,囊性55个,梭形3个;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发现动脉瘤38个,其中囊性37个,梭形1个;5例前交通动脉动脉瘤引起失明或偏盲;6例后交通动脉动脉瘤引起复视,眼睑下垂。结论: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临床症状与动脉瘤的部位,大小及是否破裂出血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脑动脉瘤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 ,对 2例未破裂动脉瘤和 1 1例破裂的动脉瘤壁进行常规HE染色观察 ,并应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单核细胞趋化蛋白 1 (MCP 1 )和巨噬细胞炎性蛋白 1α(MIP 1α)在颅内动脉瘤壁内的表达及位置。 2例正常脑动脉做对照比较。结果 :2例未破裂和 1 0例破裂动脉瘤HE染色 ,瘤壁由增厚的内膜和结缔组织外膜组成 ;纤维增厚的内膜有长梭形的成纤维细胞不规则排列 ;瘤壁全层有单核性细胞浸润。 1例破裂动脉瘤壁仅存玻璃样纤维结构 ,几乎不存在细胞成分 ;9例有附壁血栓 ,血栓呈机化表现。免疫组化 :正常动脉未见MCP 1和MIP 1α表达。 2例未破裂和 1 0例破裂动脉瘤壁内有MCP 1和MIP 1α的高表达 ,表达细胞多为成纤维细胞 ,颗粒沉积于胞质。阳性细胞呈局灶聚集 ,分布于动脉瘤内膜 ,多在排列紊乱的成纤维细胞、淋巴细胞聚集处。 1例破裂动脉瘤壁仅存玻璃样纤维结构 ,几乎不存在细胞 ,未见表达信号。动脉瘤附壁血栓内有MCP 1和MIP 1α的表达 ,表达细胞有成纤维细胞、微血管的内皮细胞 ,表达部位在胞质。未破裂的和破裂动脉瘤的病理表现和MCP 1、MIP 1α在动脉瘤壁内的局灶性的高表达 ,提示脑动脉瘤的发展是单核性细胞的不断聚集加强的慢性炎性过程  相似文献   

17.
炎性动脉瘤是指一类与动脉炎症病变相关的动脉瘤,绝大多数由风湿免疫疾病所致。炎性动脉瘤发病率低,表现隐匿,内科治疗为主,故病因诊断和鉴别尤为重要。当遇到年轻的动脉瘤患者,有发热,贫血,乏力,体重下降等非特异性表现及临床炎性指标如血沉、C反应蛋白等增高时,需高度警惕炎性动脉瘤可能。本文按系统性血管炎依血管大小分类的方法,介绍常见各种炎性动脉瘤的概念和发病情况,以备临床各科医生查阅。  相似文献   

18.
真性动脉瘤破裂出血后假性动脉瘤的形成及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Wang QH  Ma LT  Wu ZQ  Gong JQ  Dai JH  Zhang XJ  Shu F 《中华医学杂志》2005,85(32):2259-2263
目的研究颈总动脉(CCA)瘤破裂后假性动脉瘤的形成过程与机理。方法运用创伤法及显微外科技术,制作20只犬真性动脉瘤(AN)破裂出血后形成假性动脉瘤(真性合并假性动脉瘤,T+F)模型,术后1、2、3、4、8周行彩色多普勒超声、磁共振成像(MR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光镜及电镜观察真性和假性动脉瘤的病理改变,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拟分析真性和假性动脉瘤内的血流速度、压力和切应力的分布情况。结果成功建立11只鼠T+F模型,3只颈总动脉闭塞,2只真性AN闭塞,4只形成了真性AN而未形成假性AN。假性动脉瘤内的血流速度很慢,真性动脉瘤瘤口远端底边的切应力最高,而真性与假性动脉瘤交界的部位切应力不高。结论验证了T+F形成的病理生理过程,提示假性动脉瘤的形成和生长可能与其内的压力有关。由于假性动脉瘤的形成,T+F在血流动力学的影响下更容易破裂出血,应当积极地行确定性的外科治疗。  相似文献   

19.
The clinical course of 18 patients with 25 false aneurysms is reviewed. In recent years false aneurysm has been most commonly seen as a complication of arterioplastic procedures in which prosthetic arterial grafts were used. The use of indwelling needles or cannulae, particularly in patients with a wide arterial pulse pressure, can also lead to the formation of false aneurysms. In the groin, a false aneurysm is frequently mistaken for an abscess. Early diagnosis and operative repair are essential to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further complications.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头颈部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41例行颈部双能量血管成像病例资料,评价颈部血管双能量成像的图像质量,并用多种后处理方法对血管病变进行综合分析?结果:141例患者均清晰显示颈部动脉全貌,28例颈部血管未见异常,9例血管有发育变异,104例发现异常血管病变?99例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中,发现140段血管不同程度的狭窄,6例合并颅内动脉瘤?5例无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中发现3例颅内动脉瘤,2例颅内动静脉畸形?结论:作为一种无创?经济?简便的检查方法,双源CT双能量成像能快速有效去除颈部及颅底骨骼,多方位显示颈部动脉狭窄程度?管壁粥样硬化斑块的特点以及动脉瘤的大小?形态,在颈部血管病变的筛查?诊断及治疗后随访中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