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颅内囊性动脉瘤壁Ⅰ、Ⅲ型胶原分布的病理组织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嵘  齐巍  赵继宗  王硕 《北京医学》2003,25(5):291-293
目的 通过对颅内囊性动脉瘤壁Ⅰ、Ⅲ型胶原形态学的定性研究,总结其分布特点并分析其在动脉瘤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23例单发颅内囊性动脉瘤患者为实验组,7例无心血管疾病的脑内血肿合并脑挫裂伤患者为对照组。通过常规眦染色、现代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合天狼星红染色-偏振光法,对两组样本进行实验处理及观察。结果 实验组样本中Ⅰ型胶原在动脉瘤壁分布广泛,在中膜中外层及外膜区域更为明显;对照组样本Ⅰ型胶原位于中膜中外层及外膜区域。实验组Ⅲ型胶原分布少于Ⅰ型胶原,主要分布在动脉瘤壁中膜中层;对照组Ⅲ型胶原主要位于动脉壁中膜中外层。结论 在动脉瘤壁中Ⅰ、Ⅲ型胶原分布与正常颅内动脉壁存在差异,提示颅内囊性动脉瘤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存在一种组织损伤与修复的过程。  相似文献   

2.
潘少咏  张千  李先锋 《广西医学》2007,29(1):41-42,F0003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的病理发展特点与脑血管DSA的表现关系.方法 经CT发现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初诊为动脉瘤的13例患者行DSA检查.结果 DSA显示典型囊袋状、浆果状动脉瘤9例,恶性脑膜瘤1例,脑血管AVM 1例,阴性2例.阴性者中1例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第3天DSA造影为阴性,第22天后又因头部胀痛加重而再行DSA造影时发现典型囊袋状动脉瘤.结论 脑血管造影术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颅内动脉瘤不同时期的病理阶段,DSA检查可有不同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颅内动脉瘤在病理上是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原因,目前其治疗方案以开颅动脉瘤夹闭和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为主。笔者选取本院神经外科2011年11月—2013年8月收治的60例颅内动脉瘤住院患者,行介入栓塞治疗后施行护理干预,探讨其能否降低术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王嵘  王硕  赵元立  赵继宗 《北京医学》2007,29(12):705-708
目的 深入了解动脉瘤壁的病理结构,分析颅内囊性动脉瘤壁弹性胶原网架结构(elastic-collagen network of intracranial saccular aneurysmal wall,ECN)的病理性变化及稳定性差异.方法 对34例散发颅内囊性动脉瘤标本(破裂动脉瘤组21例,未破裂动脉瘤组13例)和11例正常颅脑肌性动脉(对照组)采用HE染色、弹力纤维染色、免疫组化染色、苦味酸天狼星红-偏振光方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Confocal)方法,观察各组标本中胶原成分、弹力纤维及平滑肌的分布.结果 破裂动脉瘤壁及未破裂动脉瘤壁间,弹力纤维、胶原纤维及平滑肌的形态及分布均可观察到不同程度的变化.结论 将颅内动脉壁中贯穿全层的网架支撑结构定义为颅内动脉壁的弹性胶原网架结构,并分为内层ECN及外层ECN,而破裂动脉瘤壁与未破裂动脉瘤壁中各层ECN的形态及分布特点存在较大差异,此差异对动脉瘤的形成及破裂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伍刚  许百男 《医学综述》2007,13(2):92-93
颅内动脉瘤和动脉粥样硬化同是动脉壁结构改变,但病理变化并不相同。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完全清楚。本文对颅内动脉瘤和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发现,颅内动脉瘤和动脉粥样硬化在病变早期存在相似过程。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局限性异常扩大,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变[1].其破裂出血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为首发症状,患者剧烈头痛,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和神经功能障碍.好发于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叉或分支的远侧角处,颅内动脉瘤的瘤体虽然较小,但瘤壁不健全,常发生破裂,引起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导致脑内血肿、脑血管痉挛、脑缺血、脑水肿和脑积水等一系列病理改变[2].颅内动脉瘤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开颅手术,颅内动脉瘤介入栓塞治疗具有创伤小、安全、成功率高、恢复快等优点.我院2008年1月-2010年6月对4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介入治疗,通过精心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孔淑芬  耿惠 《中国全科医学》2005,8(17):1464-1464
病因病理讲解。可以对病人讲解什么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告诉他这种痛与遗传和先天性发育缺陷有关,随年龄增长由于动脉壁粥样硬化、高血压和血涡流冲击等因素影响,动脉壁弹性减弱,管壁薄弱处向外膨胀突出,形成囊状动脉瘤;动脉瘤体积越大越易破裂。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颅内动脉瘤(aneurysm)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它的形成是由于多种因素造成的颅内动脉壁结构的改变以及血流动力的作用.早在17世纪,即有人在尸体解剖中发现了颅内动脉瘤,并认识到它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AH)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占所有脑卒中的5%-10%,颅内动脉瘤(Intracranial aneurysm,IA)是SAH的主要病因(约占85%)。IA在脑血管疾病中,是仅次于脑血栓形成、高血压脑出血的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的囊性膨出,多因动脉壁局部薄弱和血流冲击形成,极易破裂出血。在普通人群中,未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的总患病率2%到3.2%之间,男女比例为1:2。首次破裂死亡率为20%-30%,再次破裂死亡率高达60%。SAH是最为危重的脑血管病,一旦发现IA应尽早积极处理,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夹闭治疗和介入栓塞治疗。介入栓塞治疗经过数十年的发展,目前已经成为治疗急性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的主要方法。本文拟对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和核因子-κB(NF-κB)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23例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颅内动脉瘤标本中的MMP-9、NF-κB的表达进行检测,对照组为20例非血管性疾病的外伤患者正常颅内血管,将所得染色标本在光镜下观察,并用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颅内动脉瘤的MMP-9、NF-κB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9.6%和56.5%,20例正常脑动脉血管组织中无MMP-9、NF-κB阳性表达(P<0.05);MMP-9在动脉瘤壁内、中、外膜中均有表达,其中外、中膜阳性表达较高;NF-κB主要在动脉瘤壁中、外膜表达。结论 MMP-9及NF-κB可能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增长以及结构维持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颈内动脉背侧动脉瘤的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7月至2014年8月采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的颈内动脉背侧壁动脉瘤21例,对于囊状真性动脉瘤采用直接手术夹闭的方法,而对于囊状或血泡状的假性动脉瘤采用夹闭+包裹、缝合+包裹、单纯包裹以及颅内外血管搭桥+动脉瘤孤立术等方法处理。 结果:术后死亡1例,再出血放弃治疗1例,余病人恢复良好。结论:根据颈内动脉背侧壁动脉瘤的真性或假性采用不同的显微外科方法处理,可以获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囊性颈动脉瘤的动物模型并研究动脉瘤的形成原因。方法:选择新西兰白兔随机分成3组,采用胰弹性蛋白酶血管壁外法建立囊性动脉瘤,并通过血流动力学改变来分析与动脉瘤形成的关系。结果:血管造影证实结扎对侧颈总动脉后,同侧颈总动脉上的成瘤率为100%,颈外动脉起点及颈外动脉分支起点处成瘤率为50%;不结扎对侧颈总动脉,同侧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起点上的成瘤率也为50%;其余成瘤率均为零。组织学检查显示实验侧动脉管壁破坏率为100%。结论:胰弹性蛋白酶血管壁外法是建立囊性颈动脉瘤的有效方法之一,动脉管壁的结构改变和血流动力学变化是形成囊性动脉瘤的两个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通过动脉瘤标本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比较破裂与未破裂动脉瘤中免疫炎性反应的表达与分布特点 ,以研究免疫炎性细胞在颅内囊性动脉瘤中的表达 ,及其与动脉瘤基质重塑的相关性。结果发现 :动脉瘤壁中普遍存在以T淋巴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为主的免疫炎性反应 ;破裂动脉瘤瘤壁中这种免疫炎性反应有“灶性”表达的趋势。提示 :颅内囊性动脉瘤瘤壁中基质重塑的实质是一种免疫炎性反应 ,免疫炎性细胞可通过释放蛋白酶造成胶原等基质蛋白的过度降解 ,削弱动脉瘤瘤壁并可能最终导致动脉瘤的破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反映颅内囊性动脉瘤几何特征的相关指标与破裂风险的关系.方法 对473例颅内囊性动脉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破裂组和非破裂组分别有426例和47例患者,测量瘤体长径,瘤颈宽度及计算瘤体长径和瘤颈宽度的比值(AR值),分析以上3项指标与破裂风险的关系.结果 破裂组平均瘤体长径为(5.9±3.0)min,平均瘤颈宽度为(3.0±1.2)mm,平均AR值为2.1±0.9;未破裂组平均瘤体长径为(8.0±4.2)mm,平均瘤颈宽度为(4.8±2.4)min,平均AR值为1.7±0.6,两组间3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AR值不受动脉瘤分布部位影响,是代表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的良好指标.动脉瘤破裂风险随着AR值的增高而增大,但目前没有一个明确AR值可用来界定动脉瘤破裂风险.  相似文献   

15.
本文对20例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尸检及手术病例进行了临床病理研究,其中13例重新取材,对脑底及脑表动脉在 HE 染色的基础上,又作了网状纤维、弹力纤维、VG 染色,结果表明:(1)原发性 SAH 可并发脑叶浅部血肿和/或全脑室积血扩张;(2)其病因主要是颅内动脉瘤破裂;(3)颅内动脉壁网状纤维缺乏或减少是发生动脉瘤的基础;(4)重症 SAH 早期即可发生广泛的脑血管痉挛(CVS),而且均有管壁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包括内皮细胞脱落、内弹力板过度迂曲、管腔变窄、管壁中、外膜血细胞浸润,提示 CVS 可以发展到动脉狭窄,是 SAH 致死致残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低分级颅内囊状动脉瘤手术夹闭与介入栓塞治疗的复发率及复发因素,以预测动脉瘤复发危险性。方法 420例(474个)低分级囊状动脉瘤中,采用手术夹闭242例(282个),介入栓塞178例(192个)。术后经脑血管造影随访,对动脉瘤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分析年龄,性别,高血压史,动脉瘤的部位、大小、瘤颈、栓塞材料、栓塞方式、栓塞程度等与动脉瘤复发的关系。结果 术后随访3~42个月,手术夹闭组复发率0.71%(2/282),低于介入栓塞组(17.19%,33/192),P<0.05。结论 手术夹闭和介入栓塞治疗低分级颅内动脉瘤效果肯定,夹闭不全是手术夹闭复发的主要因素,大脑前动脉、宽颈、非生物圈、栓塞不全及弹簧圈直接栓塞是影响介入栓塞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初步总结应用可控电解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方法:对4例颅内动脉瘤患者经GDC血管内栓塞后作回顾性分析。选择动脉瘤的瘤顾比例大于2,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CA)确诊为颅内动脉瘤后,用GDC血管内栓塞动脉瘤。结果:4例患者均获得良好栓塞,无1例并发症及死亡。结论:GDC性能良好,操作简便,栓塞治疗颅内囊状动脉瘤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8.
杨静 《中国厂矿医学》2008,21(3):274-276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肾动脉瘤筛查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从诊断报告系统中搜查所有进行腹部增强扫描的病例。以肾动脉瘤为检索词进行检索。结果在862例进行腹部增强扫描病例中检出6例肾动脉瘤,检出率0.7%。6例均为单发,5例位于肾动脉主干及一级分支,1例位于二级分支,瘤体直径1.5—3.4cm。5例为囊样扩张,1例为梭形。所有病例未见附壁血栓形成,1例见动脉瘤壁广泛钙化。横断面成像确立诊断3例,另3例为增加了容积再现及最大密度投影重组后确立诊断。结论多层螺旋CT在肾动脉瘤的检出及术前评价中具有重要价值,容积再现及最大密度投影重组是显示肾动脉瘤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建立基于CTA影像数据的个体化颅内动脉瘤的流固耦合力学模型。方法用MIMICS软件读取1例患者颅内动脉瘤
影像CTA影像DICOM数据,进行三维实体重建。应用ANSYS+CFX软件进行流固耦合模型的数值仿真。分析了模型的敏感
性,并与刚性模型进行了比较。结果建立了个体化颅内动脉瘤血流动力学流固耦合模型,直观地模拟动脉瘤壁剪切力以及瘤壁
变形的变化过程,可以输出压力、剪切力、范-米斯氏应力和壁变形程度等结果。小杨氏模量可以导致壁较大的变形,壁厚则变形
程度小。与刚性模型比较,相对于壁剪切力和血流速度,压力变化不大。结论流固耦合模型比刚性模型更接近真实情况,模拟
的结果有利于进行动脉瘤发生、生长及破裂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520 patients with intracranial aneurysm were operated upon and analyzed in respect to the location, shape and size of aneurysms, coexistent diseases, vascular spasm and bleeding. Aneurysm of carotid-posterior commumcating artery was seen in 53.6% of the patients, and saccular shaped aneurysm in 64.6%. Aneurysms in 76% 0f the patients were less than 15 mm in diameter; 53.4% of the patients had secondary hemorrhage within 14 days after the first rupture, and 65% had spasm of the parent vessel proximal to the aneurysm. A straight linear fronto-temporal incision with a 4X4 cm bone window was made to clip most aneurysms of the circle of Willis. Extra-intracranial arterial anastomosis was performed before clipping giant aneurysm from major arteries. Copper wire was successively in ducted into two giant aneurysm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