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脑积水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常见并发症及其防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常见并发症形成的原因及其术后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59例,对术后出现并发症的16例患者给予对症处理。结果: 术后16例发生并发症,其中分流管梗阻9例,感染3例,急性硬膜外血肿1例,慢性硬膜下血肿1例,肛门脱出1例,皮下脱出1例,给予对症处理后均治愈。结论: 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主要与分流管位置不当、术中无菌操作不严格及分流管泵阀压力选择不当有关。应对症治疗,分流管阻塞者要及时调整,颅内及腹腔感染者应抗感染治疗,有颅内血肿者应及早手术清除血肿。  相似文献   

2.
儿童脑积水外科治疗的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儿童期脑积水是小儿神经外常见疾病之一,与成人脑积水相比有自身的特点。临床上的处理主要是依赖外科手术,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和神经内镜第三脑室底造瘘术。可调压分流管的应用提高了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治疗效果,但仍存在一定的并发症,神经内镜第三脑室造瘘术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陷,成为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失败患者的另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脑室-腹腔分流术后并发症的原因、治疗及预防措施。方法:对75例脑积水患者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手术方法、预后及并发症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43例,分流管阻塞16例,感染13例,过度引流2例,肠穿孔1例。结论:脑室-腹腔分流术应严格消毒,无菌、规范操作,术后密切观察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并及时、正确处理,对腹腔端分流管反复包裹的患者可改行侧脑室-脐-门静脉分流术,以提高手术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与观察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手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60例重型脑外伤脑积水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观察组给予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及治疗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7%,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重型脑外伤术后脑积水患者行腹腔镜下脑室-腹腔分流术治疗,临床效果佳,对患者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外伤性脑积水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后的并发症,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原因及预防方法加以探讨.方法 40例确诊为外伤性和脑积水患者,根据腰穿测压结果选择合适的分流管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结果 术后8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并发分流管梗阻,1例急性硬膜外血肿,5例腹痛,经对症处理均治愈,无直接手术死亡者.结论 分流装置的阻塞及术后腹痛是最常见的并发症.前者主要与分流管泵阀压力选择不当有关,后者与分流管和脑脊液对腹膜的刺激有关.分流管阻塞者经及时调整可治愈;其次,术中止血时需注意分析出血原因,给予适当处理.对术后腹痛者应注意鉴别肠穿孔及其他原因后对症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积水的手术适应征、手术方法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方法:对55例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积水患者采取脑室外引流、侧脑室-腹腔分流术进行治疗。结果:55例患者中行脑室外引流11例,侧脑室-腹腔分流术44例;术后症状明显改善41例,无明显改善9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2例;全脑室系统缩小者46例,脑室无明显缩小者9例;手术并发症分流管堵塞7例、感染2例、分流管脱落1例、癫痫1例。结论:重视重型颅脑损伤后脑积水的发生,及时采取脑室外引流、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死亡率、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视腹腔镜在脑室-腹腔分流中的应用。方法脑积水患者均采用电视腹腔镜技术进行腹腔端分流管的放置。结果23例手术病人均置管顺利,术后近期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电视腹腔镜技术能较好的应用于脑室-腹腔分流术,减少患者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积水侧脑室-腹腔分流术的手术技术和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了22例脑积水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随访6个月,22例病人中,19例病人症状有明显好转(表现为头痛、行走不稳等原有症状消失);术后出现引流管堵塞的4例,其中3例分别于术后2个~3个月更换引流管,1例到外院治疗;1例腹腔感染后将分流管腹腔端外置待腹腔感染治愈后,重新置管.结论:严格无菌操作,手术方式的改进及术前、术中、术后抗生素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行侧脑室一腹腔分流术对脑积水患者的临床效用价值。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4月-2011年10月行腹腔镜下侧脑室一腹腔分流术的86例脑积水患者作为腹腔镜组,同时取同期的行开腹手术的72例脑积水患者为常规手术组进行对比研究。统计分析两组患者腹部手术时间、排气天数、术后并发症发生质量,并对两组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进行评分(Kamofasy评分)。结果:腹腔镜组患者平均腹部手术时间和排气时间均明显短于常规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常规手术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5个月后对其生活质量进行评分,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明显高于常规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行侧脑室一腹腔分流术不仅术后并发症少,而且对患者远期生活质量有着良好的改善作用,是神经外科治疗脑积水的有效方法,临床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脑室镜引导下脑室腹腔分流术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52例脑积水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脑室镜引导下行脑室-腹腔分流术;对照组常规行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对两组的主要术后并发症:术后感染、分流管堵塞、脑室损伤的发生率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果实验组术后感染1例,分流管堵塞1例,无脑室损伤病例;对照组术后感染3例,分流管堵塞5例,脑室损伤1例。结论脑室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在减少分流管堵塞的发生率上有明显优势,相比较传统方法而言,并发症少,术后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应用神经导航系统,手术切除幕上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效果。方法:17例幕上海绵状血管瘤患者术前行MRI扫描,应用SteahhStation神经导航系统建立肿瘤的三维模型,制定手术入路。术中以导航探针进行病变定位,切除肿瘤。结果:成功切除全部17例海绵状血管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无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应用神经导航系统可精确定位海绵状血管瘤,减少功能区损伤及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腹腔镜在脑室-腹腔分流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内镜外科在脑室 腹腔分流术中应用的优势。方法 :利用腹腔镜将脑室 腹腔分流管末端固定于肝膈间隙 2 5例 ,常规脑室 腹腔分流手术 32例。观察术后颅内压、脑室前角指数和脑室体部宽度指数变化、分流管腹腔端梗阻率、术后感染发生率及Karnofsky评分。结果 :常规手术及应用腹腔镜技术均可显著缓解临床症状 ,应用腹腔镜技术和常规手术的腹腔端梗阻率为 12 %和 2 1.8% (P <0 .0 5 ) ,术后感染发生率分别为 4 %和 3.1% (P >0 .0 5 ) ,Karnofsky评分分别为 6 9.3± 11.3和 5 7.5± 10 .5 (P <0 .0 5 )。结论 :腹腔镜技术具有腹部切口小 ,创伤轻 ,手术操作空间大、分流管末端固定可靠 ,粘连及阻塞的几率明显减少等优点 ,是今后脑室 腹腔分流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3.
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VPS)和常规剖腹VPS的临床疗效,探讨腹腔镜辅助下VPS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 回顾性总结分析26例腹腔镜辅助下VPS和234例常规剖腹VP分流术的临床资料,分析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手术效果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常规剖腹VPS组234例中6例出现腹腔端梗阻、移位,5例出现术后感染,2例儿童患者出现分流管腹腔端穿破直肠脱出肛门。腹腔镜辅助下VPS组26例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其中13例采用右肝膈间隙分流术,13例采用盆腔分流术,除1例发生术后感染外,无腹腔端梗阻、移位或穿破腹腔脏器发生者,且无与腹腔镜手术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腔镜辅助下脑室腹腔分流术安全可靠,具有定位准、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在80岁及以上胃癌患者治疗中的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接受胃癌根治术的80岁及以上患者76例,按手术方式分为腹腔镜组(n=14)和开放组(n=62),标化两组间的基线资料,以并发症的实际发生率/预测发生率(O/E)衡量手术安全性,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康复的差异。结果:腹腔镜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2.9%,无Ⅲ级以上并发症;开放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2.9%,Ⅲ级以上并发症12例。腹腔镜组O/E值为0.91,开放组O/E值为0.98。剔除开放组高风险病例后,腹腔镜组在胃管留置时间、腹腔引流管留置时间、首次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腹腔镜组均明显短于开放组(P<0.05或P<0.01)。两组间在住院费用方面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胃癌根治术在高龄胃癌患者中是安全的,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5.
王淑芳 《河北医学》2005,11(6):534-536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卵巢良性肿瘤剥除术加电凝修复术的安全性、可行性。方法:对122例卵巢良性肿瘤行腹腔镜下卵巢良性肿瘤剥离术加电凝修复术与同期96例卵巢良性肿瘤开腹手术进行比较。结果:腹腔镜手术组平均手术时间为54.92min,开腹手术组为76.52min,两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腹腔镜组、开腹组平均失血量、术后病率和住院日比较,分别为54.26ml、0.9%、4d和78.54ml、6.9%、7d,差异有显著性(P<0.05)。腹腔镜组术后无1例用镇痛药,术后6h进食、自行小便并下床活动,无腹腔内出血发生。术后分别对腹腔镜组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44例和开腹组中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36例随访6月,结果腹腔镜组有3例出现下腹隐痛(6.82%),剖腹组有6例出现下腹隐痛(16.67%)。结论:腹腔镜卵巢良性肿瘤剥离术具有术中出血少、住院时间短、术后恢复快,术后病率低、术后并发症少等优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经肛门取出标本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手术的体会。方法:分析经肛门取出标本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1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顺利完成手术,无严重并发症。术后5~8 d出院。随访3月~24个月,均无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结论:经肛门取出标本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创伤小、愈合快,可达到肿瘤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胆总管囊肿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患儿98例随机分为腹腔镜组(腹腔镜下切除囊肿)和开腹组(开腹手术切除囊肿),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差异,并记录并发症。结果:两组均未发生围术期死亡病例。腹腔镜组有1例因粘连较重,中转开腹手术;开腹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腹腔镜组手术时间长于开腹组,但术中出血少于开腹组,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开腹组(P<0.01)。两组术后主要并发症为胆漏、胰瘘等,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开腹手术比较,经腹腔镜治疗胆总管囊肿耗时较长,但创伤小,术后恢复快,且不增加并发症的发生,临床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术式,提高临床受益。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全腹腔镜全直肠系膜切除术治疗直肠癌的临床疗效及优越性。方法将52例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全腹腔镜组(25例,观察组)和辅助腹腔镜组(27例,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手术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及切缘距病灶距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引流量、肛门排气时间及平均住院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近期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两组手术方案具有同样的临床效果,全腹腔镜较腹腔镜辅助治疗直肠癌更具有微创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5):62-64+68
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老年上消化道穿孔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12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老年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患者70例,其中35例腹腔镜手术者为腹腔镜组,35例开放手术者为开放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合并脏器损伤情况、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时间、镇痛药使用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之间的差异。结果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合并脏器损伤方面与开放组均无明显差异,而在术后首次下床时间、胃肠功能恢复时间、住院天数及术后镇痛药物使用次数方面均显著优于开放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方面腹腔镜组切口感染率(1例,2.86%)明显低于开放组(7例,2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并发症包括肺部感染、肠梗阻、腹腔积液(感染)等方面,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上消化道穿孔修补术应用于老年患者,不增加手术时间及围手术期并发症,同时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少、恢复快等优点,疗效好,应优先选择。  相似文献   

20.
腹腔镜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护理与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洪蕊  方玟  张帆 《实用全科医学》2008,6(5):544-545
目的探讨腹腔镜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护理与观察体会。方法通过对腹腔镜治疗的17例子宫内膜癌患者术前的心理护理、常规准备、甘露醇顺行灌肠,术后病情观察、导尿管及引流管的护理、饮食指导,并对其并发症进行严密观察和护理。结果腹腔镜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有其护理的侧重点和腹腔镜手术特有的并发症,本组中有1例出现皮下气肿,1例出现淋巴囊肿,5例出现两侧季肋部及肩背酸痛或不适,经积极治疗和护理均完全康复。结论腹腔镜治疗早期子宫内膜癌的护理侧重点与开腹手术有所不同,虽然能明显减轻护理工作量,但对其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应予以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