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4 毫秒
1.
汶川地震发生后,由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抽组的医疗队率先到达德阳和映秀灾区实施紧急医疗救援,医院也执行了跨省转运伤病员的专科救治任务,为抗震救灾取得阶段性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我们通过总结军队医疗机构在此次医学救援行动中的一些成功的做法,对今后各级医疗机构加强灾害紧急医学救援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从地震医疗救援的角度看应急医疗队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应急救援医疗队参加汶川地震救援工作的经验教训。方法对应急救援医疗队的工作作观察性的研究。结果应急救援医疗队参加了地震重灾区北川的伤员转运、临时救治和临时病房的伤员治疗,积累了经验和教训。结论以医疗机构为单位、分工明确的常备应急救援医疗队,在详细灾难医疗救援预案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关系到灾难医疗救援工作的成败;应该在现场对伤员进行分类,危重伤员现场抢救,大多数伤员应该在充分补充液体、保证安全的情况下立即疏散至邻近或远离灾区的医院;医疗队可以在灾区附近的医护力量较弱的中小医院组建临时病房,扩大伤员的收治能力。  相似文献   

3.
地震灾害的应急医疗救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瞬间导致了巨大人员伤亡和医疗设备损坏。面对震后灾区出现的大批伤员,急需派遣医疗队进行应急医疗救援。如何有效发挥医疗队力量,展开灾区应急医疗救援,已成为一个突出的医学研究课题。本文结合此次汶川地震医疗救援暴露出的问题,探讨了医疗队的组成、科学的物资准备以及现场急救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相似文献   

4.
四川汶川5.12大地震瞬间导致了巨大人员伤亡和医疗设备损坏。面对震后灾区出现的大批伤员,急需派遣医疗队进行应急医疗救援。如何有效发挥医疗队力量,展开灾区应急医疗救援,已成为一个突出的医学研究课题。本文结合此次汶川地震医疗救援暴露出的问题,探讨了医疗队的组成、科学的物资准备以及现场急救的主要内容和要点。  相似文献   

5.
姬军生 《重庆医学》2008,37(24):2767-2768
汶川县映秀镇是这次"5·12"汶川地震的震中地带,本院医疗队率先进入映秀开展医疗救援,医疗队克服保障体系不健全带来的困难,因地制宜,创造条件,主动作为,从物质保障、生活保障、安全保障三方面建立了相对完善的自我保障体系,出色地完成了映秀灾区医疗救援任务,受到灾区领导和群众的高度赞扬.文章还就医疗队物质和人员配备的基本原则、医疗队平时的训练内容和方式进行了探讨,强调医疗队平时建设是自我保障体系建立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并分析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参与近10年内发生在沿喜马拉雅山地震带特大地震的成功救治策略,为抗震救灾及有效防灾减灾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方法查阅文献与现场收集并总结分析近10年内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参与的沿喜马拉雅山地震带的大地震的成功抗震救灾经验与策略。结果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作为该地区的医疗救援大后方,当地震发生后积极启动应急预案,第一时间派出医疗救援队伍赶赴灾区参与救援,现场积极救援的同时及时妥善转运与处理各种伤病员。在院内统一指挥协调,预留床位,储备救援物资,对转运来的伤病员实施了及时的救治与护理,在院死亡率为0,使地震造成的创伤减至最小。结论应根据地震特征采取恰当科学的救治措施。医疗救援后应总结成功经验,制定科学的应急预案。同时经常演练救援方案,常抓不懈,做到无险预备,有险能积极应对。并牵头组织区域内民众以不同形式学习抗震救灾知识与技能,以提高其防灾救灾素质。  相似文献   

7.
陈思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7):51-51,53
目的 了解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区民众对医疗救援速度措施及效果满意程度,为制定医疗急救速度及措施政策提供依据和建议.方法 自行设计汶川地震灾后医疗救援措施及防疫防病调查问卷,采用被调查者自己匿名填写,对300名特重灾区、重灾区受灾民众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共调查300位受灾民众,77%的民众在主震后24h内看到了医疗队救治伤员,救治速度满意程度为68%;78%的民众对当地医疗救助措施表示满意,救治效果满意率为80%.结论 受灾民众对地震后医疗救援速度措施和救治效果满意率较高,但急救知识的宣传力度不到位、医疗救援设备落后,因此,应加强急救知识的宣传与普及,医疗救援设备应未雨绸缪,只有这样灾情发生后才能积极有效地采取救治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全面系统地总结和反思汶川地震医学救援中四川省应急救援的经验和启示,分析并探讨区域性灾难医学救援体系建设。方法收集、整理、分析各类统计数据、信息、专报资料和相关评估报告,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①汶川地震灾区医疗卫生机构受到重创;②迅速紧急响应,各级、各类医疗救援队伍集结灾区;③震后72 h内为救治最高峰;④各级医院救治91 177例伤病员,跨省大规模伤员转移救治,强化危重伤病员集中收治策略。结论建立区域性灾难医学紧急救援基地和应急医学救援常态化运行管理机制;完善信息指挥调度平台;科学合理的配置医疗资源;建立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应急医疗队伍和响应机制;参与其他区域灾难医学专业紧急医学救援。  相似文献   

9.
地震是我国常见的突发灾害事件,往往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对于地震伤病员的院前急救极其重要,关系到伤病员和救援人员自身的安危.5·12汶川地震导致的伤亡及损失为我国历史所罕见.此次地震发生后,我院于当晚及次日晚分别派出二批抗震救灾医疗队分别到达德阳市绵竹县和绵阳市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我们作为第二批医疗队员参加了地震伤员的抢救工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地震是我国常见的突发灾害事件,往往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对于地震伤病员的院前急救极其重要,关系到伤病员和救援人员自身的安危。5·12汶川地震导致的伤亡及损失为我国历史所罕见。此次地震发生后,我院于当晚及次日晚分别派出二批抗震救灾医疗队分别到达德阳市绵竹县和绵阳市开展医疗救治工作。我们作为第二批医疗队员参加了地震伤员的抢救工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急救技能是灾害医学救援过程中非常重要的救援手段,一些急救技能在平时的临床工作中应用较少,从而导致相关医务人员对这些技能的掌握不够熟练。采用综合模拟人的培训具有接近真实、可操作、可重复等特点和优势。培训方案以通气、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基础生命支持六大基本技能为主,通过模拟真实灾害场景以及模拟病例编写,对受训者进行单个急救技能的针对性培训,以及多个急救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训练。培训效果评估中对受训者单个技能进行考核,以成绩优良为目标;在综合技能运用能力的考核中同时也注重急救小组的团队配合能力。通过这种应用综合模拟人的培训及评估,受训者能在短时间内最大程度掌握各种急救技能。  相似文献   

12.
汶川大地震,北川羌族自治县是极重灾区。北川羌族自治县卫生系统虽然人员伤亡惨重,医疗设备损失贻尽,但是,幸存人员不顾自身伤痛和财产损失,仍把全县人民的生命安全视为第一要务,坚持在第一线组织指挥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在党和各级政府及社会各方的大力支援下,北川羌族自治县卫生系统的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对医护人员灾害救援知识和技能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对构建灾害医学教育课程模式提出思考和建议.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在我国东北3省6所三甲医院选取2 496名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有关灾害救援知识和技能的调查分析.结果 ①大多数医护人员对参加现场灾害救援工作感到担忧,医护人员对灾害救援知识和技能了解不全面,尤其是对灾害的概念、灾害救援组织机构的特点以及灾害医学涵盖内容等问题认识匮乏,省会城市医护人员灾害救援知识掌握程度优于非省会城市医务人员.②医护人员灾害救援专业技能水平低下,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医护人员灾害救援专业技能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90%以上的医护人员认为进行灾害医学学习非常必要,医护人员获取灾害救援信息的主要途径是图书报刊,增强医护人员灾害救援技能的最有效方法是继续教育.结论 目前医护人员灾害救援技能较低,应当根据医护人员缺乏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确定以灾害概述、灾害救助与康复、灾后心理干预与保健、灾后防疫与公共卫生为框架的灾害医学课程模式,以提高医务人员灾害救援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告河南省5次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救援的组织管理。方法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后,迅速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紧急救援中心,公安、消防和医疗急救人员共同参加现场急救,使通讯和道路通畅,维持现场秩序,保证现场急救和顺利转运伤员到医院。河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专家迅速赶赴现场和救治伤员的医院,指导急诊手术和重症监护治疗。结果5次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共死亡259例,181例伤员送入院治疗,其中危重伤员26例。仅2例死于多器官衰竭,其余179例康复出院。结论重大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需要消防、警察、医疗急救等多系统的协调合作,急诊医学专家指导大批伤员的分类急救和重症监护治疗,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昆山市院外急救三级网络体系充分运用了现代信息技术,通过覆盖全网的信息化建设,全面增强了信息系统的全方位管理功能,对提高院外急救反应速度、提升急救服务质量、抢救成功率以及应急保障能力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分析跨国洪灾医学救援流动医院组织建设,研究流动医院模式在国际灾害救援中的作用。【方法】对中国国际救援队2010年9月15日-10月3日在巴基斯坦特达市救援期间,流动医院相关的医疗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流动医院功能定位是医疗救治、卫生防疫和巡诊宣教。人员由1名首席医疗官、21名医师、2名药师、12名护(师)士、6名技师,共42人组成。医药技类所有人员均取得中级以上资格,涉及20个临床专业。携带28大类286种医疗设备和器材,以及13类278种药品。期间共诊治患者14 422例,其中内科组收治9 350人次,危重患者、疑难病会诊18例;外科组接诊病人4 072人次,开展各类手术75台,外科处置693人次。同时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对34例疑似、确诊传染病病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对近1 000人进行心理学干预和公共卫生宣教。【结论】流动医院模式组织科学、功能齐备、流程顺畅、效果良好,最大地满足了救援任务的需要,是大规模国际灾害救援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E A Pretto  P Safar 《JAMA》1991,266(9):1259-1262
Preparing for a resuscitation response to mass disasters, such as major earthquakes or industrial disasters, requires revisions of present loc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disaster plans. These should include the following: (1) life-supporting first aid and basic rescue capability of the lay public; (2) advanced trauma life support and advanced (heavy) rescue capability brought quickly to the scene from local and surrounding (regional)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s; and (3) trauma hospitals sending medical resuscitation teams to, and receiving casualties from, the disaster scene for resuscitative surgery and definitive care. Local and regional everyday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s would respond first. The armed forces should help, at least for transport and security. We propose that the National Disaster Medical System replace its civil defense model with an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model, designed to mobilize rapid support for local 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s systems from regional, state, and national resources. Coordination should be by one federal agency, such as the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which, however, needs to focus more on resuscitation through physician input.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对医护人员灾害救援专业技能进行调查和研究,为提高我国灾害救援水平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方法:采用文献资料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用分层随机抽样和整群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以我国东北三省6所三甲医院的2496名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结果:大多数医护人员对参加现场进行灾害救援工作感到无信心。医护人员灾害救援专业技能水平低下,省会城市和其他城市医护人员灾害救援专业技能之间有差异性(P〈0.05)。绝大多数医护人员认为提高其灾害救援专业技能水平的最有效方法是开展灾害医学继续教育。结论:目前医护人员灾害救援专业技能水平较低,应大力开展灾害医学继续教育以提高我国灾害救援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9.
在汶川地震的抗震救灾过程中,医院全体干部职工团结一心,众志成城,较好地完成了应急医疗救援任务,夺取了抗震救灾的阶段性胜利。作者认为科学的指挥调度、快速的医疗救治、良好的沟通协调、有力的后勤保障是做好灾后应急医疗救援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