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金晓伟  王和节  蒋毅 《浙江医学》2020,42(12):1310-1313,1317
目的通过与腹横肌平面(TAP)阻滞比较,评价超声引导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在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围术期的镇痛效果。方法选取120例行择期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AP组、ESPB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常规全身麻醉后,TAP组行TAP阻滞、ESPB组行ESPB,对照组不给予任何神经阻滞。3组患者术后均给予自控静脉镇痛(PCIA)。记录3组患者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及苏醒时间;术后24h内PCIA有效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用量;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术后2~48h各时点静息及咳嗽时疼痛评分;随访术后不良反应及早期康复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TAP组和ESPB组术中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减少(P<0.05),苏醒时间、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明显缩短(均P<0.05),PCIA有效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用量减少,镇痛补救率及恶心、呕吐发生率均降低(均P<0.05),术后2~24h各时点静息及咳嗽时VAS评分均明显降低(均P<0.05)。TAP组和ESPB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超声引导ESPB能为腹腔镜全子宫切除术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围术期镇痛,与TAP阻滞的效果相当,能促进患者早期康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与后路椎板阻滞(RLB)对后路腰椎手术术后急性疼痛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 析2018年01月~2018年12月于我院行择期后路腰椎手术患者89例。其中,对照组30例,采用全凭静脉麻醉;ESPB组28例,采 用全凭静脉复合ESPB麻醉;RLB组31例,采用全凭静脉麻醉复合RLB麻醉。分别于术前和术后2、8、12、24、48 h对患者进行 VAS评分,记录患者术中和术后静脉镇痛舒芬太尼消耗量及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瘙痒和呼吸抑制等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ESPB组和RLB组患者VAS评分在术后2、8和12 h 3个时间点显著低于对照组,而RLB组又低于ESP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 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ESPB组和RLB组术中和术后静脉镇痛舒芬太尼消耗均显著减少,并且RLB组少于ESPB组,差异 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出现2例恶心呕吐和1例瘙痒,ESPB组出现1例镇静过度和1例尿潴留,RLB组出现1例尿 潴留。结论在后路腰椎手术围术期疼痛管理中,超声引导下RLB较ESPB具有更好的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3.
何坤鹏  崔翔  任凯  范俊柏   《四川医学》2023,44(8):841-846
目的 术前超声引导下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联合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双孔胸腔镜手术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双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患者9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C组)、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和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联合竖脊肌平面阻滞组(T+E组),三组麻醉诱导和维持方案相同,记录术后6 h、12 h、24 h、48 h静息和咳嗽时的疼痛评分;记录麻醉诱导后(T0)、手术切皮时(T1)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测量入室后(T2)、肺叶切除即刻(T3)、手术结束后(T4)血清白细胞介素-6(IL-6)、Apelin-13水平;记录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及镇痛补救例数;记录恶心呕吐、气胸和尿潴留等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 与C组、T组相比,T+E组术后6、12、24和48 h静息和咳嗽时的疼痛评分更低(P<0.05),术后48 h内舒芬太尼用量更少(P<0.05),术后补救镇痛、恶心呕吐的发生率较低(P<0.05);与C组相比,T+E组T0、T1之间的血流动力学波动更小,T3、T4时间点的血清IL-6水平上升幅度明显降低,Apelin-13水平的下降幅度也明显降低(P均<0.05)。结论 超声引导TPVB与ESPB联合可以为双孔胸腔镜患者提供较好的镇痛效果,更长的镇痛时间,降低了围术期的炎性反应,并减少了舒芬太尼的用量和阿片类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低容量多点腰椎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0例行腰椎椎间融合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ESPB联合全身麻醉组)和对照组(全身麻醉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行全身麻醉,研究组患者于麻醉诱导后行双侧低容量多点ESPB(0.4%罗哌卡因10 mL/点,共4个阻滞点),术后两组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泵。记录术中麻醉药的用量;记录各时段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记录术后48 h内数字疼痛评分(NRS)、追加镇痛、补救镇痛次数以及不良反应。结果:⑴研究组七氟醚、舒芬太尼的用量少于对照组(P<0.05);⑵对照组患者在切皮后5 min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波动,MAP、HR均高于研究组(P<0.05);⑶在恢复室的NRS评分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4、24、48 h的NR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48 h内镇痛泵追加镇痛以及补救镇痛的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低容量多点腰椎ESPB在腰椎手术中的应用可减轻机体应激反应,避免手术刺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波动,减少术中镇痛、镇静药用量,可缓解术后急性疼痛,有利于患者快速康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椎旁神经阻滞对肺癌患者术后镇痛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建防  周赞宫  王明山  宋力 《广东医学》2006,27(8):1212-1213
目的.比较椎旁神经阻滞(PVB)和静脉自控镇痛(PCIA)对肺癌患者术后疼痛的影响。方法选择5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肺叶切除的患者,术后镇痛随机分为椎旁神经阻滞组(A组,n=25)、静脉自控镇痛组(B组,n=25)。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分别记录手术后4,6,8,12,24和48h的伤口疼痛程度。术后24h随访恶心呕吐的发生情况。结果静止状态VAS评分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咳嗽时VAS评分在术后4,6.8和12hA组显著低于B组(P〈0.05或P〈0.01)。术后24h恶心、呕吐的发生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发生恶心呕吐的患者恶心、呕吐评分A组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椎旁神经阻滞较静脉自控镇痛对肺叶切除术患者术后镇痛效果更满意,且恶心呕吐的程度较静脉自控镇痛明显减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比较超声引导下改良胸腰筋膜间隙平面(mTLIP)阻滞与双侧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在胸腰椎骨折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平煤神马医疗集团总医院2021年3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93例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阻滞方式将其分为两组,其中51例行超声引导下mTLIP阻滞的患者纳入mTLIP组,42例行超声引导下ESPB的患者纳入ESPB组。分别于术后2、6、12、24、48 h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统计两组患者术后48 h内经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有效按压次数及舒芬太尼用量;统计两组患者术后补救镇痛情况;观察两组患者恶心呕吐、头痛、嗜睡、低血压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VAS评分组间、时点、交互作用有统计学意义(P<0.05)。mTLIP组PCIA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均少于ESPB组(P<0.05)。两组患者在补救镇痛例数、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mTLIP阻滞和ESPB安全性相当,但相较ESPB,mTLIP对胸腰椎骨折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更为理想,能减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前锯肌平面阻滞(SAPB)及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联合术后自控静脉镇痛(PCIA)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围术期的应用.方法:选取15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麻醉方法不同分为SAPB组、ES-PB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在常规全身麻醉基础上,SAPB组行前锯肌平面阻滞麻醉;ESPB组行竖脊肌平面阻滞麻醉;对照组不进行阻滞麻醉;术后三组患者均给予PCIA.比较三组患者术后2、4、8、12、24、48 h静息与咳嗽时视觉模拟评分(VAS)及Ramsay镇静评分、术中丙泊酚及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 PCIA镇痛按压次数、PCIA舒芬太尼用量、术后早期康复指标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2、4、8、12、24及48 h,SAPB组及ESPB组静息与咳嗽时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三组患者术后镇静Ramsay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B组及ESPB组术中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术后48 hPCIA按压次数及PCIA舒芬太尼用量低于对照组(P<0.05);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下床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三组患者呕吐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APB组及ESPB组皮肤瘙痒、恶心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SAPB、ESPB联合术后PCIA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应用效果均较好,可有效预防术后疼痛及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单次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对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手术患者疼痛及快速康复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单纯静吸复合全麻组(C组)、罗哌卡因单次预先胸椎旁神经阻滞+静吸复合全麻组(T1组)、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单次预先胸椎旁神经阻滞+静吸复合全麻组(T2组).3组术后均不采用术后镇痛装置,若术后NRS评分>4分,则给予盐酸曲马多注射液100 mg肌肉注射补救镇痛,并记录3组术前(神经阻滞用药)、术中静脉用舒芬太尼、舒芬太尼总量(静脉+神经阻滞)、静脉用瑞芬太尼的总量,术后4、6、24、48 h NRS评分,术后24 h内是否补救镇痛、手术后入ICU停留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结果 与C组相比,T1、T2组的术中静脉用舒芬太尼量、舒芬太尼总量(静脉+神经阻滞)、静脉用瑞芬太尼的总量明显减少(aP<0.05),术后4、6、24 h的NRS评分明显降低(P<0.05),手术后入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5).T1与T2组相比,后者术中静脉用阿片类药物总量较少(P<0.05),而舒芬太尼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4、6 h的NRS评分更低(P<0.05),而手术后入ICU停留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单次预先胸椎旁神经阻滞可以减少术中静脉用阿片类药物的总量,发挥最佳的镇痛效应,提供满意的早期术后镇痛;与单纯静吸复合麻醉相比,可以有效促进患者术后快速康复,但与单纯罗哌卡因用于TPVB相比,未见更多的优势,也许与该研究病例数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在脊柱手术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5月—2022年5月在我院行脊柱手术的86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ESPB组采用静—吸复合麻醉同时术前给予超声引导下ESPB,两组术后48h均行静脉自控镇痛(PCIA)。比较两组手术指标,评估疼痛程度和早期康复质量,统计患者48h内PCIA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次数及术后不良反应情况。结果:ESPB组顺式阿曲库铵、瑞芬太尼、舒芬太尼用量均少于对照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点VAS评分先升高后下降,两组术后4h、8h、12h、24h、48h的咳嗽状态下VAS评分均高于静息状态下VAS评分(P<0.05),且相同状态、相同时间点下,ESPB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ESPB组PCIA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次数均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与术前1d相比,两组术后1d、2d的QoR-40总评分均下降,且ESPB组均高于同一时间点的对照组(P<0.05)。...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比现阶段胸科手术常用的3种神经阻滞方法(胸椎旁神经阻滞、竖脊肌平面阻滞和前锯肌平面阻滞)的皮区痛觉阻滞平面差异,比较何种神经阻滞联合术后镇痛更适合胸科手术患者。   方法  选择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胸腔镜手术的胸科患者共75例,随机分为胸椎旁神经阻滞组(T组)、竖脊肌平面阻滞组(E组)和前锯肌平面阻滞组(S组)3组。T组:局麻药物注入胸7椎旁间隙;E组:局麻药物注入胸6、胸7横突外侧竖脊肌与肋间肌之间的筋膜层;S组:局麻药物注入腋后线第6、7肋骨处背阔肌和前锯肌的筋膜间隙。3组患者均在超声引导下确保针尖位置无误后注入0.5%盐酸罗哌卡因注射液(15±3)mL,注入局麻药20 min后,以针刺法测定麻醉阻滞效果和平面。   结果  T组对于胸前壁(锁骨中线、腋前线处)阻滞平面比E组和S组更广泛,T组均值分别为12.04(P < 0.05)、9.76(P < 0.05);而对于胸侧壁(腋中线、腋后线处)的阻滞范围则是S组更广泛,S组均值分别为9.8(P < 0.05)、10.48(P < 0.05)。   结论  对于胸科手术特别是胸腔镜手术的患者,选择胸椎旁神经阻滞作为辅助术中麻醉效果和加强术后镇痛方法更为合理;而前锯肌平面阻滞可能更适合辅助乳腺手术。  相似文献   

11.
椎板后路阻滞与竖脊肌平面阻滞是近年发现的新型区域阻滞,此2 种阻滞方式皆被报道为椎旁 阻滞的改良技术,并逐渐应用于各类手术的围手术期镇痛。尽管穿刺部位相似,但目前国内外缺乏两者比较 的临床对照研究。区别于以往区域阻滞技术,该文从解剖结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对椎板后路阻滞 与竖脊肌平面阻滞进行总结及比较,旨在探讨两者的临床应用特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联合腹横筋膜平面神经阻滞对脾切除患者术后疼痛缓解和恢复 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 年3 月—2018 年7 月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择期开腹脾切除术患者150 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左旋布比卡因组及左旋布比卡因联合吗啡组。所有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 联合腹横筋膜平面神经阻滞,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左旋布比卡因组注射左旋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联合 吗啡组注射左旋布比卡因联合吗啡。记录术中阿片类药物的用量、手术持续时间、麻醉苏醒时间、术后疼痛 评分、术后首次使用镇痛药的时间、吗啡的用量,以及术后首次排气、排便、进食及离床的时间,对患者术 后恶心呕吐发生率和患者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 左旋布比卡因组和左旋布比卡因联合吗啡组瑞芬太尼使用 量、术后苏醒时间较对照组少(P <0.05);左旋布比卡因联合吗啡组静息和咳嗽状态下VAS 评分低于对照 组(P <0.05),术后4 ~ 72 h,左旋布比卡因联合吗啡组静息VAS 低于左旋布比卡因组(P <0.05),左旋布比 卡因联合吗啡组咳嗽VAS 低于左旋布比卡因组(P <0.05);对照组首次使用镇痛药的时间较左旋布比卡因组 和左旋布比卡因联合吗啡组短(P <0.05);左旋布比卡因联合吗啡组吗啡总消耗量较对照组少(P <0.05),对 照组较左旋布比卡因组少(P <0.05);左旋布比卡因组和左旋布比卡因联合吗啡组术后首次排气、排便和离 床时间较对照组短(P <0.05);左旋布比卡因联合吗啡组首次进食时间、止吐药用量较对照组少(P <0.05); 左旋布比卡因联合吗啡组满意度评分较左旋布比卡因组和对照组高(P <0.05)。结论 使用左旋布比卡因联合 吗啡进行腹直肌鞘联合腹横筋膜平面神经阻滞可以缓解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的使用,并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3.
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轻比重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单侧腰麻)的阻滞特征(痛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持效时间,阻滞平面固定时间和持效时间)。方法 下肢手术60例.随机等分为两组,患侧向上侧卧,L3-4腰硬联合阻滞。对照组用0.75%布比卡因(B)0.8ml(6mg).加注射用水稀释至2ml后单次注射,注速1ml/15s.注药后保持原位15min后仰卧。实验组用0.75%左旋布比卡因(LB),其他与对照组完全相同。结果 ①两组比较,阻滞特征的6项指标中除运动阻滞持效时间LB组较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两组的阻滞前后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两组的单侧阻滞率均为100%,且单侧阻滞均完善。结论 LB和B单侧腰麻的阻滞特征除运动阻滞持效时间LB较短外基本一致,对循环的干扰均较轻.二者应可任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比较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轻比重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单侧腰麻)的阻滞特征(痛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持效时间,阻滞平面固定时间和持效时间)。方法 下肢手术60例,随机等分为两组,患侧向上侧卧,L3~4腰硬联合阻滞。对照组用0.75%布比卡因(B)0.8ml(6mg),加注射用水稀释至2ml后单次注射,注速1ml/15s,注药后保持原位15min后仰卧。实验组用0.75%左旋布比卡因(LB),其他与对照组完全相同。结果 ①两组比较,阻滞特征的6项指标中除运动阻滞持效时间LB组较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两组的阻滞前后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两组的单侧阻滞率均为100%,且单侧阻滞均完善。结论 LB和B单侧腰麻的阻滞特征除运动阻滞持效时间LB较短外基本一致,对循环的干扰均较轻,二者应可任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连续胫神经阻滞与连续坐骨神经阻滞在跟骨手术术后镇痛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将择期行跟骨手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麻醉风险分级Ⅰ~Ⅱ级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超声引导技术,行腘窝后入路连续坐骨神经阻滞(A组)、胫神经阻滞(B组).定位成功后置入连续刺激导管,0.2%罗哌卡因背景量为5 ml/h.置管后12、24、48 h记录患者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肢体感觉阻滞、运动阻滞、辅助用药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60例患者,每组30例.静息和运动12、24和48 h时点2组患者VAS评分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48 h内胫神经感觉完全阻滞率均为90.0%,A组胫神经运动完全阻滞率为50.0%,B组为5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48 h内腓总神经感觉完全阻滞率为100.0%,B组为46.7%,A组腓总神经运动完全阻滞率为90.0%,B组为13.3%,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组高于B组(P<0.05).2组患者48 h辅助用药和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连续胫神经阻滞可以为跟骨手术提供良好的镇痛,同时可以降低腓总神经阻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颈5椎体横突阻滞法和神经刺激仪引导下的肌间沟臂丛阻滞的效果。方法:60例ASAⅠ~Ⅱ级上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A组应用颈5椎体横突阻滞法实施臂丛阻滞,B组应用周围神经刺激仪进行定位阻滞。对比观察两组臂丛阻滞的成功率、效果观察及并发症。结果:两组的成功率和麻醉效果无明显区别。结论:应用颈5椎体横突阻滞行肌间沟臂丛阻滞是简便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胸椎旁神经阻滞(TPVB)和硬膜外阻滞(EB)对非气管插管肺叶切除术患者镇痛和免疫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6月在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东院区行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的120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TPVB组、EB组和全身麻醉(GA)组。比较各组患者围手术期镇痛和芬太尼追加量情况、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水平。结果?3组术后1?h、2?h、6?h、12?h、24?h和48?h VAS评分在不同时间、不同组间及变化趋势上有差异(P?<0.05)。3组芬太尼追加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组高于TPVB组、EB组(P?<0.05)。3组术后第1天和第3天CD3+CD4+、CD3+CD8+水平在不同时间、不同组间有差异(P?<0.05),变化趋势无差异(P?>0.05)。3组术后第1天和第3天CD3-CD16+CD56+、CD19+水平在不同时间、不同组间及变化趋势上无差异(P?>0.05)。3组术后第1天和第3天IgG、IgM、IgA在不同时间有差异(P?<0.05),不同组间及变化趋势上无差异(P?>0.05)。与EB组比较,TPVB组患者围手术期低血压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对于非气管插管肺叶切除术患者,TPVB和EB均能提供有效的围手术期镇痛;同时TPVB术后镇痛时间更持久,术后T淋巴细胞免疫抑制减轻。  相似文献   

18.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14):131-134
目的探讨硬膜外阻滞与蛛网膜下阻滞行剖宫产对新生儿脐带血血气分析的影响。方法将2020年3至10月本院分娩的20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n=100)和研究组(n=100),对照组分娩镇痛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研究组采用蛛网膜下腔阻滞,比较两组麻醉镇痛相关指标及麻醉相关并发症、新生儿出生后脐带血血气分析指标及各时段Apgar评分。结果研究组感觉阻滞平面恢复正常时间、达最大感觉阻滞平面时间皆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最大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所需药物止痛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镇痛10 min、30 min、60 min时的平均动脉压(MAP)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镇痛即刻的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恶心呕吐、低血压、心动过缓、寒颤等麻醉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脐带血pH值、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氧分压(PaO_2)、剩余碱(BE)等血气分析相关指标与1、5、10 min等各时段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用药量较之硬膜外阻滞更小,综合麻醉效果优于后者,对胎儿及产妇所产生的影响更小,且不会增加麻醉相关并发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腰方肌阻滞(quadratus lumborum block,QLB)与腹横肌平面阻滞(transversus abdominis plane block,TAP)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镇痛的效果。 方法 选取择期行腹腔镜卵巢瘤切除术患者50例分为2组,QLB组和TAP组各25例。两组均采用气管插管全凭静脉麻醉,在麻醉诱导前,QLB组行双侧QLB,TAP组行双侧TAP,术后均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比较术后2,6,12,24,48 h患者静息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比较术后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总量和氟比洛芬酯补救性镇痛例数;比较术后48 h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 2组各时点静息疼痛VAS评分呈先逐渐上升随后再下降趋势,术后24 h疼痛最严重,且QLB组低于TAP组,组间、时点间、组间·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TAP组比较,QLB组首次按压镇痛泵时间明显延长(P<0.05),48 h内镇痛泵有效按压次数、舒芬太尼使用总量和氟比洛芬酯补救镇痛例数明显降低(P<0.05),QLB组术后48 h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P<0.05)。 结论 与TAP比较,QLB镇痛效果更加完善,作用时间更长并减少术后阿片类药物应用,更适合应用于妇科腹腔镜术后多模式镇痛。  相似文献   

20.
廖义清  杨政雄 《吉林医学》2013,34(21):4212-4213
目的:对颈源性头痛的病患使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合改良颈部椎旁神经阻滞进行治疗,以探求有效的治疗方式,减少患者的疼痛。方法:选择颈源性头痛患者108例,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54例。研究组使用星状神经节阻滞和改良颈部椎旁神经阻滞进行治疗;对照组仅使用改良颈部椎旁神经阻滞进行治疗。以治疗前、后头痛程度、颈椎活动度对效果进行评价。结果:两组治疗后的头痛程度都有减轻,但研究组更轻;同时两组治疗后的颈椎活动度也有好转,但研究组情况更佳。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合改良颈部椎旁神经阻滞对颈源性头痛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式,值得临床大力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