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136例胃大部分切除术后残胃Hp检出率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与Hp感染的关系。方法 采用快速尿毒酶试验、PCR法、组织切片Warthin-stary银染及血清ELISA法检测重庆地区136例残胃病患者Hp感染情况,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136例残胃病患者Hp感染检出率为43.4%,与年龄、性别以及术后时间无关;毕I式术后残胃Hp检出率(65.8%)明显高于毕Ⅱ式术后残胃Hp检出率(34.0%),而伴有胆汁返流的残胃Hp感染阳性率(21.3%)明显低于不伴胆汁返流的残胃阳性率(56.0%)。同时,因溃疡、穿孔、出血行手术的残胃Hp检出率(47.7%)高于因胃癌手术的检出率(24.2%);不同病理学残胃中,残胃溃疡和残胃癌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残胃炎及吻合口炎Hp感染率。结论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与Hp感染密切相关,尤其是残胃癌,应及早进行Hp治疗,可减轻肠胃病变,减少残胃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翁海光 《中国现代医生》2010,48(31):150-150,154
目的探讨胃部分切除术后残胃内镜及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5月80例残胃患者的临床资料、胃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比较不同手术方式残胃病变发生率的差异。结果 80例残胃患者检查:残胃及吻合口炎60例(浅表性胃炎40例、萎缩性胃炎15例、不典型增生3例、肠化2例);胆汁反流者58例;残胃及吻合口溃疡15例;残胃癌6例。BillrothⅡ式残胃及吻合口炎及溃疡、胆汁反流、残胃癌发生率高于BillrothⅠ式(P0.05)。结论胃大部切除手术后并发症较多,应严格控制胃切除手术指征,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在胃切除后定期内镜检查。  相似文献   

3.
残胃病变316例内镜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病变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方式对残胃病变的影响.方法 分析316例胃手术后的病人行胃镜检查、常规取病理活检及组织学染色检查资料.结果 残胃及吻合口炎者占77.53%,残胃及吻合口溃疡者占8.23%,胆汁反流性胃炎20.25%,残胃癌者2.53%,幽门杆菌阳性者27.53%,毕Ⅱ式术后残胃炎、吻合口炎发生率高于毕I式(P<0.01).结论 残胃病变中以残胃及吻合口炎发生率最高,其次为胆汁反流性胃炎,且多数残胃病变发生于毕Ⅱ式术后.胃及十二指肠良性病变行胃大部切除要严格掌握胃切除指征,且选择毕I式吻合术为宜.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检测残胃黏膜幽门螺杆菌(Hp)感染,探讨Hp与残胃黏膜病变的关系.方法:对45例胃大部切除的残胃进行胃镜、病理检查和Hp检测,以同期非残胃患者为对照组,进行以上三项的比较.结果:①残胃组和对照组Hp检出率分别为22.2%和60%(P<0.05).②存在胆汁反流和非胆汁反流患者Hp检出率分别为17.2%和43.8%.(P<0.05)③胆汁反流发生率,毕罗Ⅱ式手术明显多于毕罗Ⅰ式,分别为46.6%和17.7%(P<0.05).④残胃黏膜病理,Hp感染和非Hp感染患者有中-重度胃黏膜病变并有异型增生分别为66.7%和21.2%(P<0.05).对有Hp感染的对照组和残胃组的病理改变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Hp感染是残胃炎发生的重要原因.根除Hp有临床意义.毕罗Ⅱ式较毕罗Ⅰ式手术胆汁反流发生高:而伴有胆汁反流者Hp感染率较低.应该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残胃黏膜病变及其与胃切除术式的关系.方法行胃镜检查,在吻合口、残胃黏膜取活检、W-S银染色及快速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观察胆汁反流.结果 75例老年残胃病变中吻合口炎及残胃炎占80.00%、吻合口溃疡8.00%、残胃癌2.67%、残胃再发癌10.71%、胆汁反流26.70%.BⅡ术式组残胃胆汁反流率大于B I术式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残胃黏膜病变与胃切除术式、胆汁反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残胃黏膜病变及其与胃切除术式的关系。方法行胃镜检查,在吻合口、残胃黏膜取活检,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观察胆汁反流。结果残胃病变中吻合口炎71.0%、吻合口溃疡9.2%、残胃癌3.1%、残胃再发癌12.4%、胆汁反流33.0%。BⅡ术式组残胃胆汁反流率大于BⅠ术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残胃黏膜病变与胃切除术式、胆汁反流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残胃病变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快速尿素酶、HE染色法对148例胃部分切除术后的患进行幽门螺杆菌(HP)的检测。结果:术后存在胆汁反流组(77例)的HP感染率与无胆汁反流组(59例)HP感染率比较有显性差异(P<0.05)。毕罗Ⅱ式术后(88例)与比罗Ⅰ式术后(48例)残胃HP感染率无显性差异(P>0.05)。胃大部切除术后时间越长,HP感染率越高。结论:残胃病变与HP感染有关。故术后定期行胃镜检查及HP测定。根除HP感染,减少残胃病变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忻州地区医院 1998年 1月至 2 0 0 0年 12月的胃镜检查 6480例中 ,共检查毕Ⅱ式术后残胃 98例 ,占总检查人数的 1 5 1%。1 临床资料98例中男 72例 ,女 2 6例 ,年龄 31岁~ 76岁 ,平均5 3 5岁。胃溃疡 5 2例 (占 5 3% )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 75例(占 2 5 5 % ) ,胃癌 2 0例 (占 2 0 4 % ) ,胃息肉 1例 (占1% )。2 结 果残胃炎、吻合口炎 61例 (62 2 % ) ,吻合口溃疡 2 7例 (2 7 5 % ) ,输入、输出袢溃疡 3例 (3% ) ,残胃溃疡 2例 (2 % ) ,残胃癌 5例 (5 1% ) ,正常残胃 6例 (6 1% )。其中有 79例伴胆汁返流 ,2 8例可见缝线。3 讨 论由…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胃癌术后残胃Hp感染现状、各种因素对Hp生存的影响及残胃Hp感染的治疗效果。方法:对85例胃癌术后患者行胃镜检查、胃液pH值测定、BC—UBT检测,Hp感染者进行为期1周的治疗。结果:Hp检出率对照组高于残胃组;保留胃窦组高于非保留胃窦组(P均〈0.05);pH值≤4的Hp感染率87.2%;残胃胆汁返流Ⅱ组显著高于Ⅰ组和胃窦保留组。结论:残胃Hp检出率与手术方式有明显关系;胃癌术后Hp检出率逐年下降;常规抗Hp的治疗方案同样适用于残胃的Hp感染,当pH值〉4时,质子泵剂量可以减半。  相似文献   

10.
崔永天 《包头医学》2012,36(2):87-88
目的:探讨胃部分切除术后残胃内镜及转归情况.方法:收集本院2005年4月~2010年12月胃镜检查的所有胃大部切除术的患者135例,按毕Ⅰ式和毕Ⅱ式进行分组,对其内镜下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汇总.结果:胃大部切除后残胃病变增多,残胃炎及吻合口炎约101例,反流性食道炎及胆汁反流性胃炎93例,残胃吻合口溃疡30例,残胃息肉7例,残胃癌13例;毕Ⅱ式术后残胃病变发生率明显高于毕Ⅰ式(P<0.05).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严格控制胃切除手术指征是减少残胃病变的关键;定期做好胃镜随访观察,是防治残胃癌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生长激素对残存小肠的代偿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生长激素对大鼠大部小肠切除后残存小肠的代偿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 方法:雄性SD大鼠30只,随机分成三组,即对照组(行小肠切断吻合术)、短肠组(行80%小肠切除术)和生长激素组(行80%小肠切除术+术后皮下注射生长激素1 U/kg@d-1×28天).术后第28天活体取残存小肠粘膜分别进行病理切片图像分析、流式细胞检查、增生细胞核抗原测定. 结果:生长激素组的增生细胞核抗原、肠粘膜S期细胞比率系数和增生指数较短肠组显著增高(P<0.05),而短肠组与对照组相比虽有所升高,但并无显著差异(P>0.05). 结论:对切除80%小肠的SD大鼠术后应用外源性生长激素1 U/(kg@d),S期细胞比率系数、增生指数和增生细胞核抗原表达增强,表明应用外源性生长激素可明显促进术后残存小肠粘膜的增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含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阳性残胃炎患者的疗效。方法将35例Hp阳性的残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给予埃索美拉唑20 mg/次,阿莫西林1 000 mg/次,左氧氟沙星200 mg/次,均为2次/d,连服7 d。对照组给予埃索美拉唑20 mg/次,阿莫西林1 000 mg/次,甲硝唑400 mg/次,均为2次/d,连服7 d。治疗前及停药4周后观察临床症状改善情况、Hp清除率,并通过胃镜检查比较残胃黏膜炎症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88.89%,较对照组(64.71%)显著提高;Hp清除率治疗组为94.44%,对照组为7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两组症状积分、残胃黏膜炎症活动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含左氧氟沙星三联疗法对Hp阳性残胃炎患者Hp根除效果明显好于标准三联疗法,Hp根除后临床症状可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1例残胃癌术后多处淋巴结转移探讨内皮抑素(恩度)联合放疗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及耐受性.方法:根据PET-CT指引给予高代谢灶放疗,放疗期间每周一、周三、周五给予内皮抑素15 mg/d.按照RE-CIST标准评价近期疗效,参照PS评分变化评价生活质量(QOL),按照NCI CTC 3.0版标准评价毒性反应.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胆管结石术后胆管残余结石应用纤维胆道镜治疗的价值。方法用纤维胆道镜对胆管结石术后胆管残余结石通过T管窦道进行反复多次取石。结果1120例胆管结石术后胆管残余结石,通过纤维胆道镜取石1792次,残石取净率91.4%,无明显并发症,随访效果满意。结论利用纤维胆道镜经T管窦道取石是治疗胆管结石术后胆管残余结石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季政一  沈洋  瞿磊  裘正军 《上海医学》2006,29(3):153-155
目的总结和分析残胃癌的外科诊治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1991年1月至2005年6月行外科治疗的55例残胃癌患者资料。结果手术切除率为83.64%,根治性切除率为58.18%。行根治性切除患者的3年生存率为40.62%,5年生存率为21.88%。结论根治性外科治疗及病期是决定残胃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残胃发生癌变的关系。方法经胃镜取49例残胃癌患者和47例普通胃癌患者的组织标本,采用快速尿素酶法检测HP的感染情况,同时行病理检查。结果残胃癌组HP阳性率显著的低于普通胃癌组(P〈0.01);49例残胃癌患者的主要病理类型为低分化腺癌28例(57.14%),其他病理类型包括,乳头状腺癌3例(6.12%),管状腺癌6例(12.24%),中分化腺癌8例(16.33%),高分化腺癌2例(4.08%),印戒细胞癌1例(2.04%),未分化癌1例(2.04%)等;BillrothⅠ式手术残胃癌患者HP阳性率(41.67%)显著的高于BillrothⅡ式手术残胃癌患者的HP阳性率(10.81%)。结论残胃癌患者病理类型可能是以低分化腺癌为主要类型;HP的感染可能不是残胃癌的主要发病机制;BillrothⅡ式手术引起的胆汁反流可能是残胃癌发病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烧伤晚期残余创面在烧伤治疗中很常见,处理较困难。患者体表长时间遗留散在、大小不等的慢性溃疡创面,给患者精神、肉体上带来很大痛苦,严重者可威胁生命。这些残余创面,通过正常的治疗措施,很难起到满意的效果。自2003年以来笔者使用促上皮生长因子治疗深度中小面积烧伤治疗后残余小面积创面效果良好。应用上皮生长因子进行伤口换药7例,与常规伤口换药7例做比较观察,发现上皮生长因子换药能够促进伤口上皮再生、肉芽组织生长,加速伤口的愈合,临床伤口换药取得较好的效果。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14例,男9例,女5例。年龄12岁~63岁,平均年龄26岁。烧伤面积5%~30%。残余小创面面积0.5%~3%,平均2.3%。1.2方法上皮生长因子换药组:男5例,女2例,年龄12岁~62岁。受伤原因及受伤情况:烧伤7例,发生部位:大腿部1例,小腿部1例,足背部3例,手部2例。烧伤面积1 cm×1.2 cm~10 cm×8 cm,烧伤的程度大部分为深Ⅱ度,小部分为Ⅲ度。其伤口换药的具体方法如下:清创之后新鲜创面单纯使用上皮生长因子换药;伴有创面感染的伤口用上皮生长因子加抗生素进行换药。常规换药组:男4例,女3例。年龄14~63岁。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残余性青光眼的治疗方法及远期疗效。方法对56例(56眼)原发性青光眼在我院行复合式小梁切除术后眼压不降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依据不同情况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法。结果56例(56眼)残余性青光眼,用1~2种局部降眼压药控制眼压9眼(16.1%),再次行滤过手术28眼(50.0%),青光眼白内障联合手术12眼(21.4%),引流物植入术7眼(12.5%)。随访1年~3年,45眼(80.4%)眼压能控制在21 mm Hg以下,42眼(75.0%)视野无进行性损害。结论对残余性青光眼的治疗,如能根据不同原因采用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仍可最大限度地保留现存视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王瑞 《安徽医学》2018,39(8):936-939
目的 探讨关节镜下采取同时保留股骨及胫骨残端方式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技术应用并观察其效果.方法 选取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住的前交叉韧带(ACL)损伤患者52例,术前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同时保留胫骨及股骨韧带残端重建ACL组(保残组)与不保留任何韧带残端重建ACL组(对照组)并按照单束重建ACL方法完成手术,每组26例.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评估客观功能及行为能力,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主观评分评估主观运动能力及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8个月上述评分标准评估的患者膝关节功能.所有患者于术后6个月复查磁共振,观察移植肌腱与骨隧道的愈合情况及有无其他关节异常信号.结果 保残组患者膝关节术前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均低于术后[(57.21±5.05)分vs(89.43±4.12)分;(52.18±7.61)分vs(91.43±4.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前Lysholm评分和IKDC评分均低于术后[(54.72±4.06)分vs(86.21±3.89)分;(56.24±6.59)分vs(83.56±5.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IKDC主观评分保残组优于对照组[(91.43±4.52)分vs(83.56±5.02)分],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 关节镜下同时保留胫骨及股骨侧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术术后效果良好,无不良并发症,有利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膝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不同手术方式在残胃癌中的综合效果。方法:选取2006年1月~2007年12月于本院进行治疗的48例残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D2术式组)24例和B组(D3术式组)24例,然后将两组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1、2、3、5年生存率及手术前、手术后1、3个月的氧化应激指标及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进行统计及比较。结果:B组的平均生存时间长于A组,1、2、3、5年生存率高于A组,术后1个月的血清氧化应激指标差于A组,而术后3个月优于A组,术后3个月肿瘤标志物水平低于A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D3术式在残胃癌患者中的综合效果较佳,对于残胃癌患者的临床价值更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