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篇
  免费   1篇
基础医学   1篇
临床医学   1篇
内科学   2篇
综合类   8篇
药学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5篇
  200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由埃索美拉唑、阿莫西林、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组成的新序贯疗法与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阳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方法:80例Hp阳性的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新序贯疗法:前5d口服埃索美拉唑片20mg+阿莫西林胶囊1000mg,每日2次,后5d改为埃索美拉唑片20mg+左氧氟沙星胶囊200mg+呋喃唑酮片100mg,每日2次;对照组采用三联疗法:埃索美拉唑片20mg+阿莫西林胶囊1000mg+左氧氟沙星胶囊200mg,每日2次,口服7d。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停药3个月后观察症状改善情况、Hp清除率和病理组织学改变。结果:治疗组症状明显缓解,有效率87.50%,较对照组70.00%显著提高;Hp清除率治疗组为92.50%,对照组为80.00%,差异有显著性;且症状积分、病理积分、胃黏膜萎缩程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序贯疗法对Hp阳性萎缩性胃炎患者Hp根除效果明显好于三联疗法,Hp根除后临床症状及胃黏膜萎缩程度可显著改善。  相似文献   
2.
黄素娴  洪楚源  郭海波  何兴祥 《广东医学》2007,28(12):2041-2043
30多年前,Bloom等首次鉴定了一种由活化的T细胞产生并能抑制单核/巨噬细胞移动的细胞因子,命名为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以往对MIF的研究多集中于感染、迟发型变态反应等过程中的作用[1],其实MIF从多个层次促进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Dukes A期及B期大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或者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0年2月-2003年2月间首次实施根治性手术的Dukes A期及B期者65例,随访至2008年2月。局部复发的诊断应用肠镜及病理检查,远处转移的诊断应用B超或CT检查。结果全组患者术后5年共3例局部复发,复发率4.8%(3/65)。6例发生肿瘤远处转移,转移率9.6%(9/65)。肿瘤部位(R=-0.257,P=0.039)及局部浸润深度(R=-0.339,P=0.006)与复发相关。肿瘤局部浸润深度(R=-0.255,P=0.04)、神经受累(R=0.251,P=0.044)、术后放疗(R=0.307,P=0.013)、术后化疗(R=-0.431,P=0.007)与肿瘤远处转移相关。结论较早期的大肠癌患者根治术后仍有复发或者转移的可能性,术后化疗可减小Duke B期大肠癌患者术后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ISO-1对结直肠癌生长和微血管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选择性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互变异构酶活性抑制剂ISO-1对结直肠癌生长及其微血管形成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ISO-1(0.01-100umol/L)在不同时间点(24、48和72 h)对CT26细胞增殖的影响.盲肠造疝原位移植瘤块术建立小鼠结直肠癌模型.将30只成功建模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每周两次腹腔注射相同体积ISO-1(0.2 ml,20 mg/kg)、5%DMSO和无菌生理盐水(NS).治疗后每周两次观察小鼠盲肠肿瘤大小,第4周时处死小鼠.ELSIA法测定小鼠血清中VEGF浓度;CD31染色标记血管内皮细胞测定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在体外,ISO-1明显抑制CT26细胞增殖.在体内,ISO-1明显抑制小鼠肿瘤生长,第4周ISO-1组和DMSO组的抑瘤率分别为25.22%和9.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并且,ISO-1组移植瘤质量明显小于DMSO组[(1.50±0.14)g比(1.80±0.14)g,P=0.017];与DMSO组比较,ISO-1降低小鼠血清中VEGF的水平[(14.62±6.49)ng/L比(63.34±10.22)ng/L,P<0.01]及肿瘤组织MVD[(16.6±3.7)比(35.8±7.3),P=0.002].结论 ISO-1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及原位移植瘤生长,其机制可能为LSO-1抑制MIF生物学活性,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下调VEGF表达与MVD.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新霉素联合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合并小肠细菌过度生长的临床疗效。方法将IBS患者6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给予双歧三联活菌片口服;治疗组先给予新霉素治疗的基础上,再给予双歧三联活菌片治疗,疗程均为4周。治疗结束后,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并作分析。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4.4%高于对照组的5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出现。结论新霉素和双歧三联活菌片用于改善IBS的临床症状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患者不同证候分型与体质分类的相关性研究。方法:收集慢性胃炎患者156例,采用中医体质标准进行分类,并以中医体质分类标准为基础进行辩证论治,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胃黏膜的改善情况。结果:慢性胃炎患者以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气郁质、瘀血质五种体质为主;辩证论治主要分为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痰阻气逆型、湿热郁胆型、肝胃不和型、瘀血阻络型,治疗总有效率为100%。结论:在中医体质分类理论基础上对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治疗,能够收到满意疗效且患者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Dukes A期及B期大肠癌术后局部复发或者远处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0年2月-2003年2月间首次实施根治性手术的Dukes A期及B期者65例,随访至2008年2月。局部复发的诊断应用肠镜及病理检查,远处转移的诊断应用B超或CT检查。结果全组患者术后5年共3例局部复发,复发率4.8%(3/65)。6例发生肿瘤远处转移,转移率9.6%(9/65)。肿瘤部位(R=-0.257,P=0.039)及局部浸润深度(R=-0.339,P=0.006)与复发相关。肿瘤局部浸润深度(R=-0.255,P=0.04)、神经受累(R=0.251,P=0.044)、术后放疗(R=0.307,P=0.013)、术后化疗(R=-0.431,P=0.007)与肿瘤远处转移相关。结论较早期的大肠癌患者根治术后仍有复发或者转移的可能性,术后化疗可减小Duke B期大肠癌患者术后转移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DukesA、B期大肠癌术后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分析相关因素对预后影响。方法2000年2月-2003年2月年间收治初发大肠癌病例,行首次根治术临床病理分期为DukesA及B期者65例,术后采用门诊、电话、信访方式随访至2008年2月,以COX回归比例风险模型对预后进行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全组5年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9.6%及80.9%,其中DukesA期病例总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均优于DukesB期(P〈0.01)。经过单因素分析提示与DukesA、B期无瘤生存率相关因素包括年龄(P=0.008)、组织类型(P=0.025)、肿瘤大小(P:0.036)、肿瘤部位(P=O.040)、术后化疗(P=0.005)等,将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再进入COX风险比例模型行多因素分析,提示肿瘤浸润深度(Wald卡方=4.949,P=0.026)及远处转移(Wald卡方=3.995,P=0.046)是与无瘤生存率相关的独立性影响因素。结论肿瘤浸润深度、远处转移是影响DukesA、B期大肠癌无瘤生存率的独立影响因素,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加深,术后辅助化疗可能有助于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运用黛力新治疗胆汁反流性残胃炎合并焦虑、抑郁状态患者的疗效。方法运用Hamilton焦虑量表(HAMA)和抑郁量表(HAMD)评分筛选出合并焦虑、抑郁状态的胆汁反流性残胃炎患者49例,随机分为黛力新组25例和常规治疗组24例,常规治疗组采用多潘立酮、铝碳酸镁治疗,黛力新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黛力新治疗,疗程均为4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缓解和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黛力新组治疗后症状明显缓解,有效率为88.0%,较常规治疗组(62.5%)显著提高,且症状积分、HAMA、HAMD量表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胆汁反流性残胃炎合并焦虑、抑郁状态患者应注意焦虑、抑郁等精神心理障碍的评估,对合并焦虑、抑郁状态患者行常规治疗联合黛力新改善焦虑、抑郁情绪,可以有效缓解躯体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袁小刚  黄艳娟  黄素娴 《重庆医学》2018,(22):2981-2983
目的 探讨改良左氧氟沙星三联方案联合益生菌根除幽门螺杆菌(Hp)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9例Hp阳性患者分为3组,A组(n=45,艾司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呋喃唑酮联合枯草杆菌二联活菌胶囊);B组(n=42,艾司奥美拉唑、左氧氟沙星联合呋喃唑酮);C组(n=42,艾司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呋喃唑酮联合枸橼酸铋钾),疗程均为14 d.129例患者于Hp根除治疗后停药4周以上复查14C-尿素呼气试验(14 C-UBT)以评估Hp根除疗效,治疗期间观察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A组、B组和C组按方案分析(PP) Hp根除率分别为88.4%、62.5%和90.5%,按意向性分析(ITT)根除率分别为84.4%、59.5%和90.5%.A、C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Hp根除率均显著低于A组及C组(P<0.05);A组、B组和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65%、22.5%和19.5%;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及C组(P<0.05).结论 益生菌可提高改良左氧氟沙星三联方案Hp根除率,与标准铋剂四联方案疗效相当,同时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