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介绍了6年来1239例老年病人的麻醉经验,发现术前合并心肺疾患较多。强调做好麻醉前准备工作至关重要。对有严重心律失常药物难以控制的病人,术前应安置临时心脏起搏器,以保证安全。着重提出:老年人上腹部手术麻醉选择,主张对心肺诸备功能良好者,选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心肺功能欠佳者除采用硬外麻醉,尚应进行清醒气管插管;老年急腹症伴感染性休克的病人,在积极抗休克的同时,先硬外穿刺置管局麻下开始手术,待循环呼吸稳定后,酌情硬外管注药;病情危重休克未改善者,清醒插管后复合全麻,术中加强呼吸循环监测,以保证病人的安全。  相似文献   

2.
我院自1995年1月到2000年5月对股骨颈骨折及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病人行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硬膜外麻醉,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共144例.其中男性87例,女57例,年龄60~93岁,80岁以上10例。术前查心功能Ⅰ~Ⅱ级,合并高血压者5例,心电图异常102例,心律失常者22例,合并肺心病者12例,糖尿  相似文献   

3.
我科于1991年1至11月,对33例体型肥胖的胆囊结石病人,采用左侧45度卧位经右肋缘下切口行单纯胆囊切除术,现将体会总结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性13例,女性20例。年龄33~58岁,均为择期手术。术前准备同仰卧位施术。麻醉方式为持续硬脊膜外腔阻滞麻醉。病员体位:麻醉成功后,水平倾斜手术床置病员于头高脚低、左侧45度卧位。主刀者位于病员右侧或左侧沿右肋缘下切口。术后24~48小时恢复进食19例;48~72小时恢复进食14例。本组切口均获一期愈合,痊愈出院。平均住院13.7天。  相似文献   

4.
目的:总结妊娠合并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剖宫产术的麻醉处理。方法:选择28例妊娠合并瓣膜性心脏病患者剖宫产术的麻醉相关资料,26例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小量、分次注入2%利多卡因与罗哌卡因合剂。2例心功能Ⅲ级以上者采用全身麻醉。结果:所有产妇术中均无麻醉并发症发生,新生儿全部存活。1例术后3 h后出现心衰肺水肿,经积极抢救,痊愈出院。结论:瓣膜性心脏病孕妇实施剖宫产术麻醉,术前应充分准备以尽可能控制和改善心衰,根据患者心功能选择合理的麻醉方法和药物;术中根据患者瓣膜病变类型调整心率和输液量,合理应用强心、利尿和血管活性药;术后应施予有效镇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探讨电视胸腔镜手术的麻醉方法。方法:统计分析2002~2005年来我院360例电视胸腔镜手术的麻醉资料。结果:全部病人麻醉均获成功,手术过程中发现肺隔离不良者8例,出现一过性低氧血症者37例,并发低血压63例,出现心律失常48例。经处理后均逐渐好转,未出现麻醉意外和严重并发症。结论:术中应加强呼吸循环管理,特别要注意插(拔)双腔气管导管时对循环的影响,麻醉深度不易过浅,防止术后烦躁,术中要注意双腔管的定位,双肺分泌物的吸引。术后病人静脉自控镇痛可收到良好的术后镇痛效果。  相似文献   

6.
扩张性心肌病心功能与心律失常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扩张性心肌病的左心室功能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采用超声心动图和心电图对 5 9例扩张性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病人进行检查。根据心功能程度分为LVEF <3 0 %与LVEF >3 0 %两组 ,比较两组病人心脏大小和心律失常的类型及发生率。结果 :LVEF <3 0 %的病人与LVEF >3 0 %的病人相比 ,左心房、左心室内径明显扩大 ,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结论 :扩张性心肌病病人心律失常的类型与心功能有关 ,其发生率与左心室功能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左心功能严重损害者 ,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增高 ,可能是扩张性心肌病病人猝死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7.
胸部肿瘤术后心律失常52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吴煌福  林伟民  林志刚 《海南医学》2000,11(3):19-19,12
目的 总结1988~1998年间124例胸部肿瘤手术的经验,探讨胸部肿瘤术后心律失常的原因及围术期处理。方法 分析124例围术期胸部肿瘤病人资料。结果 ≥60岁老年组病人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术前心电图异常病人心律失常发生率增高,低氧血症、低钾、低镁病人心律失常发生率增高。结论 胸部肿瘤病人术后心律失常与高龄、术后心电图异常、低钾、低镁密切相关。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麻醉及严谨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尿激酶溶栓联合倍他乐克治疗AMI的临床疗效。方法对4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使用国产尿激酶溶栓后,对无禁忌症的38例口服倍他乐克治疗:结果使用倍他乐克者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降低,病人愈后心功能良好。结论AMI溶栓治疗应在发病6小时内。无禁忌症者早期应用倍他乐克可改善AMI后心率变异性(HRV),纠正自主神经失衡,提高室颤阈值,降低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改善心功能和病人愈后,减少心脏性猝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夏漫辉  沈振亚  郑琳  李科 《现代实用医学》2005,17(4):210-211,219
目的探讨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术后心律失常的病因,提高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998年8月~2004年8月324例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的病例资料。结果术后有167例并发心律失常,发生率为51.54%。其中激动起源异常124例,以室上性心律失常多见。各型传导阻滞43例,以完全性右束枝传导阻滞最多。心律失常的发生与病人年龄、心胸比值、术前心功能、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和术后低心排、电解质紊乱等有密切关系。结论应根据病人的术前情况,重视围手术期处理,预防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对术后严重心律失常应作积极处理。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心衰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卡维地洛加用胺碘酮治疗以改善心功能,控制室性心律失常以延长病人寿命、减少再住院次数及减少死亡率。方法:病人选择为2001年5月至2002年8月在我院心内科住院的心衰伴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共38例(男性27例,女性11例)。平均年龄52.5±7.8(20~76岁)。心功能NAYH分级均为3~4级。伴频发室性早搏者33例,阵发性室速者5例,在常规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在24小时内加用胺碘酮控制室早或室速,心功能提高一个级别后加用卡维地洛;观察心律及心率、QT间期,血压,心脏B超,及对卡维地洛及胺碘酮的耐受情况。结果:治疗6个月后,LVEF从21.6±10.3%提高至33.0±12.1%(P<0.05)。CI从1.98±0.8提高到2.4±0.4min~(-1)×m~2(P<0.05)。左室舒张内经缩小(6.8±1.2 cm;6.0±0.9 cm)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5,脉压从17.6±0.8提高到23.4±0.7mmHg,心率得到控制,89.4±12.3减低至58.3±12.1次/分,QT间歇0.22±0.10延长至0.41±0.09ms;33例(89.2%)在治疗中均能良好的耐受用药;复发率24.3%;再住院率48.6%。结论:心衰合并非低钾性室性心律失常者,胺碘酮合用卡维地洛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在减少病人室性心律失常复发,改善心功能及减少病人再住院次数、延长寿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老年冠心病急腹症患者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采用 1%利多卡因和 0 .2 5%丁卡因施行硬膜外阻滞麻醉。对有心绞痛史者术前静滴复方丹参 2 50mg ;对合并有高血压者术前常规含服硝酸甘油片 ;合并心衰及房颤并心动过速者用洋地黄把心率控制在 10 0次 /分以内 ;对心动过缓及房室传导阻滞者 ,术前肌注阿托品。结果 :52例病人均安全耐受麻醉和手术。结论 :老年冠心病急腹症患者经上述方法实施麻醉后手术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术前伴有心律失常的择期及急症手术病例96例,经围手术期处理,安全度过了麻醉手术期,且术后经继续治疗后转归良好,63例心律失常消失,其中包括2例室早二联律及1例室颤病例.24例由频发室早转为偶发室早;另7例心律失常及2例房颤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心律失常虽非麻醉绝对禁忌证,但有发生室颤、心跳骤停的危险,应高度重视.非威胁生命的择期手术均应暂缓,待查明原因,给予相应处理,心律失常控制后方考虑手术.即使不能等待的紧急手术,也应了解有关情况,给予适当处理.经术前治疗,改善心肌供血后应积极考虑治疗原发病.如急性胆囊炎、腹膜炎、肠梗阻、低蛋白、休克等;只有根治了病因,阻断了恶性循环才能有效地控制心律失常.围术期处理紧密相关,要保持血液动力学稳定、维持心肌氧供需平衡、维持适宜的麻醉深度、镇痛完善及降低应激反应是影响心律失常病人转归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律失常临床意义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肆花 《右江医学》2006,34(1):21-22
目的探讨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临床特征,心律失常及其临床意义。方法48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按NYHA标准进行心功能分级,分为心功能Ⅰ~Ⅱ级组和心功能Ⅲ~Ⅳ级组,比较两组间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按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分为无伴发复杂心律失常组和伴发复杂性心律失常组,比较两组间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分析住院中猝死患者心律失常情况。结果心功能Ⅲ~Ⅳ级组房性心律失常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均高于心功能Ⅰ~Ⅱ级组(P<0.05);在伴有复杂心律失常的DCM患者较无复杂心律失常者其心功能分级远重于后者(P<0.05),其LVEDd明显增大,LVEF也显著较低,均P<0.01;住院中猝死患者均有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结论DCM患者心功能分级与心律失常的发生、发展有关,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是DCM病人发生猝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4.
王洁 《中国乡村医生》2009,11(19):24-25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中应注意的问题。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12例慢性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方法。结果:治疗以改善心功能为主,多数心律失常病人在未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情况下,随着心功能的改善也得到较好的控制。结论:心力衰竭合并心律失常的病人,治疗原发疾病和中断诱因是关键,一般不用抗心律失常的药物。  相似文献   

15.
瓣膜置换术后心律失常的处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瓣膜置换手术复杂,病人心功能差,术后心律失常的并发症较多而严重。本文着重介绍术后心律失常的处理。临床资料一、一般情况:本组自1980年1月~1986年12月瓣膜置换60例,女36例,男24例;年龄15~48岁,平均32岁。(表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巨大左心室(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70mm)病人瓣膜置换术的外科治疗.方法对2003年9月至2004年10月在我院施行瓣膜置换术的18例巨大左心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术前平均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为(78.0±7.5)mm,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为(53.0±6.5)mm,左室射血分数(LVEF)为0.48±0.23;心功能Ⅲ级6例,Ⅳ级12例,二尖瓣置换(MVR)8例,主动脉瓣置换(AVR)4例,MVR MVR 6例.结果术后发生心室心律失常4例,低心排综合征及呼吸功能不全1例,死亡1例(5.56%).术后6~12mo超声心动图复查,LVEDD及LVESD较术前明显缩小.现生存的17例中,心功能Ⅰ级10例,Ⅱ级7例.结论巨大左心室心脏瓣膜病人经充分的术前准备后仍应考虑手术治疗;采用间断20℃冷血心停搏液灌注改进心肌保护技术;加强围术期心功能的支持和室性心律失常的防治是提高巨大左心室病人瓣膜替换术疗效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正> 我院自1980年7月起至1983年10月收治左房粘液瘤12例,其中9例病人施行左房粘液瘤摘除术,现将有关麻醉处理分述如下: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本组男性3例,女性6例,年龄最小13岁,最大56岁。术前充分准备包括纠正低钾,心衰,术前48小时停用毛地黄。贫血及低蛋白血症给小量  相似文献   

18.
妊娠合并心功能不全,是威胁母婴安全的一种严重并发症,行剖宫产术终止妊娠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而适当的麻醉选择,对有效改善心功能,保证母儿安全至关重要。现将我院收治的92例心功能不全剖宫产患者,术前心功能情况和麻醉选择结果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我院1993年4月~1999年8月妊娠合并心功能不全剖宫产患者92例,年龄最大41岁,最小22岁,其中有心肌炎病史者30例,重度妊高征者24例,风湿性心脏病者17例,围产期心肌病者12例,先天性心脏病者9例,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心功能分级法[1],术前心功能Ⅱ级者53例,Ⅲ~Ⅳ级者39例,…  相似文献   

19.
高龄肺癌肺切除术后心律失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高龄患者肺切除术后的常见并发症心律失常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40例70岁以上肺癌肺切除病人进行分析,其中16例病人发生心律失常,采用多功能心电监护仪72h连续监测心电图及血压,如发现心电图异常,即作记录分析,必要时作血气分析。结果:全组16例经抗心律失常治疗,均治愈出院。结论:对术前心功能必须有充分的认识,对高龄肺切除的术式即肺切除的范围,术前要有充足的估计。肺活量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应作为反映肺容积的客观指标。  相似文献   

20.
魏海龙 《海南医学》2013,24(18):2710-2712
目的探讨术后发生心律失常的临床特点、原因以及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在2008-2012年间收治的170例胸部肿瘤手术患者的围手术期资料。结果术后发生心律失常37例。>60岁老年组患者术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60岁组(P<0.01),术前心电图异常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前心电图正常的患者,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氧血症、低钾血症、低镁血症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也明显增高。结论胸部肿瘤患者术后发生心律失常与高龄、术前心电图的异常、低氧血症、低钾血症、低镁血症密切相关。良好的术前准备、充分的麻醉及详尽的围手术期处理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可有效避免心律失常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