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 提高对原发性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primary malignant mediastinal germ cell tumor,PMMGCT)的认识。方法 回顾分析2例PMMGCT患者的临床资料,并检索复习文献。结果 病例1,男性,22岁,咳嗽、呼吸困难5个月,胸部CT显示前纵隔巨大肿物,血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β-HCG)升高,超声引导穿刺病理为精原细胞瘤。病例2,男性,20岁,胸痛10 d,胸部CT显示前纵隔巨大肿物,血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明显升高,CT引导穿刺病理为纵隔卵黄囊瘤。回顾文献,PMMGCT多见于青年男性,症状缺乏特异性,胸部CT可见巨大肿物多位于前纵隔,内部可见低密度囊性改变和钙化。精原细胞瘤血β-HCG升高,卵黄囊瘤血AFP明显升高。PMMGCT对化学药物治疗(以下简称化疗)敏感,首选含铂类的联合化疗,后可辅以手术或放射治疗清除残留病灶。结论 PMMGCT临床罕见,呼吸科和放射科医师应提高认识,为患者争取较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肝脏病变程度及维生素K1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肝活检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92例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肾移植术前血液透析患者接受肝穿刺活检,以半定量积分法评价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其中34例肝活检术前使用维生素K1 10mg肌肉注射,2次/d,连续3 d。结果 92例患者肝活检术后出血11例(12.0%)。其中34例术前使用维生素K1者出血4例、58例未使用维生素K1者出血7例,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出血与肝脏病理分级、分期之间无差别(P>0.05)。结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肝穿刺后出血的发生率较高,穿刺前使用维生素K1并不能明显降低术后出血发生率,术后出血与肝脏病变程度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 建立胸腺瘤人源肿瘤细胞(patient-derived tumor cell,PDC)模型,模拟体内化疗药物活性,筛选胸腺瘤有效化疗方案以指导临床用药。方法 获取新鲜的胸腺瘤组织标本,于24 h内消化解离,得到存活胸腺瘤细胞并置于培养基中培养,建立PDC模型并稳定传代,选取7种不同的含顺铂化疗方案进行药敏试验,以观察不同药物方案对胸腺瘤细胞的杀伤作用。结果 共收集19例胸腺瘤组织标本,成功建立胸腺瘤PDC模型8例,建模成功率为42%(8/19)。其中A型胸腺瘤1例,AB型3例,B2型3例,胸腺癌1例;Masaoka Ⅱ期3例,Ⅲ期3例,Ⅳa期2例。选取7种含顺铂的药物方案分别对胸腺瘤PDC模型(n=6、7、8)进行药敏测试,白蛋白紫杉醇、长春瑞滨或表柔比星联合顺铂方案对胸腺瘤细胞的杀伤有效率较高,分别为6/8、6/7和5/6,且耐药率较低,分别为2/8、1/7和1/6;而多西他赛、紫杉醇、吉西他滨或培美曲塞联合顺铂方案对胸腺瘤细胞的杀伤有效率较低,分别为4/8、3/8、5/8和3/8,且耐药率较高,分别为4/8、5/8、3/8和5/8。对1例不可切除胸腺肿瘤患者进行胸腔镜活检术,留取部分组织成功建立PDC模型,该患者PDC模型的药敏测试结果为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具有强杀伤作用,后进行吉西他滨联合顺铂化疗,化疗后胸腺瘤较前明显缩小。结论 胸腺瘤PDC模型建立成功并用于模拟肿瘤体内药物活性的药敏测试。根据测试结果,对1例不可切除的胸腺瘤患者进行化疗并取得明显效果。胸腺瘤化疗推荐使用白蛋白紫杉醇、长春瑞滨或表柔比星联合顺铂方案。  相似文献   

4.
纵隔原发性卵黄囊瘤十分罕见,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该文报道了一例纵隔原发性卵黄囊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过程及病理组织学特征,并对预后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尽可能彻底手术切除加辅助化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5.
纵隔原发性卵黄囊瘤十分罕见,是一种恶性程度极高的肿瘤。该文报道了一例纵隔原发性卵黄囊瘤患者的临床表现、手术过程及病理组织学特征,并对预后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尽可能彻底手术切除加辅助化疗可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原发纵隔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诊治与预后。方法本院共收治原发纵隔恶性生殖细胞肿瘤18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23岁(15~51岁);精原细胞瘤6例,非精原细胞瘤12例。结果 13例行姑息性手术切除,5例接受了活检。多数病人接受了术后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15例同时接受术后放疗。6例精原细胞瘤中4例生存,1例死亡。12例非精原细胞瘤中11例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13个月(4~45个月),仅1例治疗后45个月无瘤生存。结论原发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为一种高度恶性肿瘤,精原细胞瘤对术后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和放疗疗效好,而非精原细胞瘤恶性度高,治疗疗效和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多模态影像融合技术联合计算机辅助设计在颅底-颞下区肿瘤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2月至2018年9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诊治的颅底-颞下区肿瘤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共入选病例17例,术前所有患者进行平扫CT、增强CT及MRI影像扫描。在导航软件中将平扫CT、增强CT及MRI影像融合后,三维重建肿瘤、血管及颅颌面骨,计算机辅助设计手术方案,并联合导航引导下穿刺活检或手术,术后定期随访,分析患者资料,评价应用效果。结果:17例病例均取得满意的多模态影像融合,在同一帧图像上精确显示通过不同图像描记的病变、颅颌面骨及重要血管。联合计算机辅助三维重建及导航引导穿刺或手术设计,进行术前评估及手术方案设计,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尤其对肿瘤体积较小、复发及边界不清的病例效果显著。4例利用融合图像进行术前诊断与评估后行手术探查(无术中导航引导,其中3例手术切除,1例仅取活检), 3例行导航引导穿刺活检,12例行导航引导手术切除(其中2例先行导航穿刺活检)。所有患者均成功实施穿刺或手术,1例脑膜瘤复发患者术中出现脑脊液漏,1例腮腺深叶肿瘤患者术后面瘫,穿刺活检病理诊断阳性率为100%(3/3)。手术切除的15例经术中导航检查及术后影像验证显示完全切除14例,次全切除1例,术后随访3~94个月(中位随访时间9个月)。结论:充分利用多模态影像优势,准确分析肿瘤、血管及颅颌面骨的三维空间位置关系,有助于颅底-颞下区肿瘤的术前规划,联合导航技术可进一步提高穿刺活检及手术治疗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原发性心脏肿瘤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和治疗结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2年间经手术切除的34例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的临床和病理资料。结果 34例原发性心脏肿瘤的患者平均年龄37岁(4个月~83岁)。男女比例1∶1。良、恶性肿瘤比例29∶5。良性者有黏液瘤(20例)、横纹肌瘤(5例)、心脏纤维瘤(3例)、乳头状弹力纤维瘤(1例);恶性者有横纹肌肉瘤(1例)、纤维肉瘤(3例)、血管肉瘤(1例)。所有患者均接受了手术切除。随访半年,31例生存,3例死亡(均为恶性肿瘤)。结论 原发性心脏肿瘤罕见,好发于青壮年。类型较多,形态结构复杂,以良性黏液瘤多见。有效的治疗方式是心脏外科手术切除肿瘤。预后取决于肿瘤的病理类型、生长特点和发病部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纵隔恶性生殖细胞肿瘤的诊治与预后。方法本院共收治原发纵隔恶性生殖细胞肿瘤18例,其中男性15例,女性3例,中位年龄23岁(15~51岁);精原细胞瘤6例,非精原细胞瘤12例。结果13例行姑息性手术切除,5例接受了活检。多数病人接受了术后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15例同时接受术后放疗。6例精原细胞瘤中4例生存,1例死亡。12例非精原细胞瘤中11例死亡,中位生存时间为13个月(4~45个月),仅1例治疗后45个月无瘤生存。结论原发纵隔恶性生殖细胞瘤为一种高度恶性肿瘤,精原细胞瘤对术后以顺铂为主的联合化疗和放疗疗效好,而非精原细胞瘤恶性度高,治疗疗效和预后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经动脉化疗栓塞是否需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方法 对60例择期术前无感染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术前单剂量预防应用先锋霉素Ⅴ;另一组无预防应用抗生素。比较两组术后感染率。结果 不预防性应用组感染率为3.4%(1/29),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组感染率为3.2%(1/31),两组术后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术前无感染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动脉化疗栓塞没有必要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分析原发于甲状腺的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lymphoma,PTL)的临床特点,总结该病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15年9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12例PTL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治经过及预后。结果:12例PTL患者中男4例、女8例,平均年龄63岁(42~81岁),起病至诊断时间平均5个月(0.5~24个月)。其中1例因咳嗽、憋气就诊,余11例均因颈部肿物进行性增大就诊。除1例无甲状腺功能检查结果外,其余11例首诊时有7例为甲状腺功能减退,4例甲状腺功能正常。初诊11例行颈部B超,双侧均有结节者9例,肿瘤平均直径3.87 cm。4例经甲状腺部分切除术术后病理确诊,8例经甲状腺肿物粗针穿刺确诊,病理报告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包括9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例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a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lymphoma,MALToma)、1例小B细胞淋巴瘤,5例病理证实合并桥本甲状腺炎。除1例MALToma因考虑肿瘤相对惰性,未行化疗,余11例均予化疗。中位生存时间24个月(1~117个月),死亡3例。健在的9例患者中,7例化疗后定期随访肿瘤无进展,1例MALToma甲状腺肿物切除术后未予化疗及放疗,仍带瘤生存,1例仍在化疗中(2周期)。结论:中老年(尤其女性)桥本甲状腺炎患者出现迅速增大的甲状腺肿物,B超提示甲状腺结节或实质内不均质低回声,伴颈部淋巴结肿大和气管压迫时需高度警惕PTL的可能,对可疑病例适时采用粗针穿刺活检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创伤,化疗为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瘤是混有胚胎性癌、绒毛膜癌、卵黄囊瘤、畸胎瘤、精原细胞瘤等两种或以上成分的睾丸肿瘤,临床较为少见且恶性度较高,本文将总结其临床特征并优化其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自1994年5月至2016年11月收治22例睾丸混合性生殖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使用统计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22例患者平均年龄为(30.8±10.4)岁,隐睾率为13.6%。肿瘤最大径平均为(5.1±2.7 )cm。病理结果提示12例(54.5%)包含2种不同生殖细胞肿瘤成分,7例(31.8%)包含3种不同肿瘤成分,2例(9.2%)包含4种不同肿瘤成分,1例(4.5%)包含5种不同肿瘤成分。肿瘤成分分析包括卵黄囊瘤(16例,72.7%)、成熟畸胎瘤(7例,31.8%)、未成熟畸胎瘤(5例,22.7%)、胚胎性癌(17例,77.3%)、绒毛膜癌(4例,18.1%)、精原细胞瘤(6例,27.3%)。根据美国癌症学会肿瘤分期,19例为Ⅰa期肿瘤,2例为Ⅱa期肿瘤,1例为Ⅲa期肿瘤。术前与术后1年内血清肿瘤标志物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甲胎蛋白和乳酸脱氢酶的平均值分别为414.50 MIU/mL、 242.95 μg/L、196.95 U/L(术前)和17.20 MIU/mL、90.20 μg/L、183.70 U/L(术后),术前与术后1年内组间比较所得P值分别为0.079、0.043和0.624。14例患者术后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术后大部分患者长期生存(94.4%)。结论:睾丸根治性切除术后联合腹膜后淋巴结清扫以及必要的放化疗等综合治疗可能有助于控制肿瘤,并使大部分患者获得长期生存。  相似文献   

13.
王文超  盛晓梅 《现代医学》2012,40(4):444-446
目的:探讨如何提高胃底贲门癌尤其是累及食管下段1~2 cm以内的贲门及胃上部癌经腹手术切除成功率,减轻手术创伤,辅以综合治疗,以提高疗效.方法:对61例贲门及胃上部癌中的29例采用术前高选择动脉插管化疗( HSAPC)及术中低渗温盐水灌洗加腹腔化疗等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29例中经腹手术28例(姑息仅3例),经胸手术1例(食道下段受累>2 cm),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3.1%、62.1%、48.2%、20.7%;而对照组32例中经腹手术19例(姑息达7例),经胸手术达13例.1、3、5、10年生存率分别为81.2%、40.6%、25%、9.4%.结论:胃上部及贲门癌部分累及食管下段,经术前HSAPC可以明显提高经腹手术切除成功率及术后生存期,综合治疗可减少复发.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等离子针状电极在经尿道近输尿管口膀胱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泌尿外科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6例接受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切除的近输尿管口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基底部距离输尿管口1 cm以内者7例,其中侵犯输尿管口者2例,距输尿管口1~2 cm者9例。全部研究对象术前均明确诊断并除外手术禁忌,采用等离子针状电极对肿瘤进行整块切除,将全部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术后行规律灌注治疗并随访。对手术时间、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出血量、输尿管导管或双猪尾管留置情况、术后肾积水发生率、肿瘤临床分期、复发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6~57 min,平均(32.6±11.8) min,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明显闭孔神经反射及围手术期出血。术中肿瘤切除前需要预置输尿管导管7例,术后继续留置输尿管导管4例,更换留置双猪尾管3例。术后病理提示所有肿瘤均为尿路上皮癌,其中低级别9例、高级别7例;病理分期:Ta期10例、T1期5例、T2a期1例,所有肿瘤基底部及侧切缘均为阴性。所有患者接受3~56个月的随访,平均(26.0±18.1)个月,无1例出现上尿路积水和肿瘤复发。结论: 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可以整块切除膀胱肿瘤,减少闭孔神经反射并有效保护输尿管口结构,是一种治疗近输尿管口膀胱肿瘤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等离子针状电极在经尿道近输尿管口膀胱肿瘤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国际医院泌尿外科2015年6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16例接受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切除的近输尿管口膀胱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基底部距离输尿管口1 cm以内者7例,其中侵犯输尿管口者2例,距输尿管口1~2 cm者9例。全部研究对象术前均明确诊断并除外手术禁忌,采用等离子针状电极对肿瘤进行整块切除,将全部切除组织送病理检查,术后行规律灌注治疗并随访。对手术时间、闭孔神经反射发生率、出血量、输尿管导管或双猪尾管留置情况、术后肾积水发生率、肿瘤临床分期、复发率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6~57 min,平均(32.6±11.8) min,所有患者均未发生明显闭孔神经反射及围手术期出血。术中肿瘤切除前需要预置输尿管导管7例,术后继续留置输尿管导管4例,更换留置双猪尾管3例。术后病理提示所有肿瘤均为尿路上皮癌,其中低级别9例、高级别7例;病理分期:Ta期10例、T1期5例、T2a期1例,所有肿瘤基底部及侧切缘均为阴性。所有患者接受3~56个月的随访,平均(26.0±18.1)个月,无1例出现上尿路积水和肿瘤复发。结论: 经尿道等离子针状电极可以整块切除膀胱肿瘤,减少闭孔神经反射并有效保护输尿管口结构,是一种治疗近输尿管口膀胱肿瘤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管引流(末端回肠置管外引流及肛管引流)在合并吻合口漏高危因素的低位直肠前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2月,收治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合并有吻合口漏高危因素且顺利施行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的直肠癌患者资料。患者中观察组27例,行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术,术中加行双管引流;对照组29例,行腹腔镜低位直肠前切除+预防性末端回肠造口术。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以手术时间,术后排气时间、进食时间,术后住院时长、并发症发生率等作为术后评价指标,比较两种手术方式的优劣,探讨双管引流用于替代末端回肠造口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结果:两组患者均手术过程顺利,术前基线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手术时间为(146.92±19.85)min,较对照组(123.44±10.41)min延长(P<0.05);两组患者在术后排气、进食时间(2.41±0.52 d∶2.78±0.66 d)、术后住院时长(7.65±2.57 d∶7.59±1.83 d)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8.52%∶17.24%)、术后疼痛不适等指标对比中,差异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