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脏病变程度及维生素K1对慢性肾功能衰竭病人肝活检术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选择92例合并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肾移植术前血液透析患者接受肝穿刺活检.以半定量积分法评价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其中34例肝活检术前使用维生素K1 10mg肌肉注射,2次/d,连续3d。结果 92例患者肝活检术后出血11例(12.0%)。其中34例术前使用维生素K1者出血4例、58例未使用维生素K1者出血7例,两者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出血与肝脏病理分级、分期之间无差别(p>0.05)。结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肝穿刺后出血的发生率较高,穿刺前使用维生素K1并不能明显降低术后出血发生率,术后出血与肝脏病变程度无明显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总结原位肝脏移植经验。方法 对12例患者实施13例次原位肝脏移植(包括1例再次肝移植),其中5例终末期肝硬化、4例原发性肝癌、1例肝癌术后肝功能衰竭、1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肝炎后肝硬化。手术方式:经典原位肝移植10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2例,再次肝移植1例。结果 全组成功9例,最长存活超过2年;围手术期死亡4例,直接死亡原因脑出血1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肝动脉血栓1例。结论 肝脏移植是治疗各种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但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及长期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诊治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8例次原位肝移植(其中2例再次肝移植)病人术后各种并发症的诊治经过。结果 对16例患者(5例终末期肝硬化、7例原发性肝癌、1例肝癌术后肝功能衰竭、1例肝豆状核变性、1例慢性肾功能衰竭合并肝炎后肝硬化、1例急性暴发性肝功能衰竭)进行原位肝移植。手术成功12例,术后最长存活已超过4年。术后并发症包括腹腔内出血3例、脑血管病变2例、肺部感染6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2例、肝上下腔静脉狭窄2例、肝动脉血栓形成1例、胆道结石或胆泥3例、胆漏1例、急性排斥反应2例、慢性排斥反应2例、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围手术期死亡6例,直接死亡原因脑出血1例、ARDS1例、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肝动脉血栓1例、急性排斥反应1例、肝功能衰竭1例。结论 肝移植围手术期采取合理的防治措施能有效减少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对肝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及时诊断和正确处理是提高肝移植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广东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基因型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用特异性引物扩增乙型肝炎病毒S基因区,采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基因分型方法,对该地区55例慢性活动性乙型肝炎(CAH)患者感染的HBV进行基因分型,并与其临床生化结果、病毒定量和肝组织病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B基因型28例(51.0%),C基因型18例(32.7%),D基因型4例(7.3%),B+C型4例(7.3%),未分型1例(1.8%)。其中年龄大于30岁的26例患者B和C基因型的丙氨酸转氨酶水平分别为(190.9±270.3)IU和(141.0±83.0)IU(t=0.532,P>0.05),肝脏病理炎症分级的平均秩次为10.4和11.8(Z=0.561,P>0.05),肝脏病理纤维化分期的平均秩次为10.5和11.7(Z=0.483,P>0.05),HBVDNA含量分别为106.8±1.4和108.5±1.1(t=2.989,P<0.05),HBeAg阳性数分别为2/12和8/9(Fisher’s精确概率P=0.002)。结论 广东地区HBV基因型主要为B型和C型;两种基因型感染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病毒复制水平、HBeAg表达水平以及肝脏病理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无显著性差异;然而在年龄大于30岁的CAH患者中,感染C基因型的HBV病毒复制水平和HBeAg表达水平比感染B基因型者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5.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肾移植术后影响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对肾移植术后的影响。方法 比较86名HCV感染和86名非HCV感染病人肾移植术后1,3,5年人/肾存活率和急、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并对死亡病例的原因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病人在肾移植术后不同时间人/肾的存活率分别为:术后1年(94.2%/90.7%和96.8%/96.0%);术后3年(88.4%/79.1%和90.7%/87.2%);术后5年(74.4%/73.3%和87.2%/81.4%)。两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31.3%和21.2%,慢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12.5%和6.5%。其中HCV感染组5年人存活率低于非HCV感染组(P<0.05),而其他各项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肝病为感染组的首位死亡原因(36.4%)。结论 HCV感染对肾移植受者术后长期存活存在负面影响,HCV感染应作为肾移植手术的相对禁忌证。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SWE)技术测量的肝脏弹性模量值(EI)及四种常用纤维化评分指标[天冬氨酸转氨酶一血小板比值指数(APRI)、Forns指数、S指数、FIB-4]评估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脏明显纤维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运用SWE技术对2016年5月至2018年7月我院120例经超声引导下肝脏穿刺活检证实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测量其肝脏EI,同时抽血检测患者的血清生化指标,计算患者的APRI、Forns指数、S指数和FIB-4。根据患者肝组织病理检查结果将其纤维化程度分为S0-S4,若≥S2者定义肝脏有明显纤维化。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肝脏弹性模量值、四种纤维化评分指标对肝脏明显纤维化的诊断价值。结果 肝脏EI与肝纤维化程度分级有较好的相关性(r=0.776,P<0.05)。肝脏EI与四种纤维化评分指标诊断肝脏明显纤维化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0.68、0.72、0.74、0.72。结论 肝脏EI可以作为一种无创评估肝脏纤维化程度的指标,其数值与纤维化评分指标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其评估肝脏纤维化的敏感性及特异性较四种纤维化评分指标高,能够对肝脏纤维化程度进行定性评估,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评估不同病理类型及穿刺组织特点对超声引导下经皮肾穿刺活检后出血的影响。方法 以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肾病内科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接受肾活检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病理类型的患者肾活检后的出血比率;分析活检组织的髓皮比、弓状动脉个数、肾小球硬化率及肾间质纤维化评分与肾活检后出血的关系以及在各种病理类型间的差异。结果 1 026例患者中超声下可探及出血343例,平均出血率33.4%,其中需治疗的大出血5例,占比0.49%。其中出血率较高的4种病理类型由高到低依次为干燥综合征肾损害(100%)、急性/亚急性肾小管损伤(66.7%)、结节硬化性肾炎(50.0%)和膜增生性/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炎(50.0%)。出血率较低的3种病理类型由低到高依次为微小病变肾病(25.3%)、膜性/非典型肾病(26.3%)、糖尿病性肾病(27.9%)。与非出血组比较,急性/亚急性肾小管损伤(P=0.032)、IgA肾病(P=0.043)出血率较高,膜性肾病/非典型肾病(P=0.003)出血率较低。活检组织中出血组的髓皮比、弓状动脉个数、肾小球硬化率、肾间质纤维化程度均高于未出血组,而仅髓皮比(P=0.032)、弓状动脉个数(P=0.0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不同病理类型间的活检组织特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常见病理类型的部分临床资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病理类型对超声引导下肾活检后出血率有影响,肾脏活检组织的髓皮比及弓状动脉个数影响了活检后的出血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血液灌流和/或血液透析对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的影响。方法 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40例规律血液透析患者治疗前后iPTH水平。结果 血液灌流和/或血液透析后iPTH水平均降低,但血液灌流组降低幅度大于血液透析组(P=0.031)。结论 血液灌流加血液透析能比单纯血液透析更有效地降低CRF患者iPTH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经皮腔内冠脉介入术对冠脉循环中肾上腺髓质素(ADM)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方法 33例冠心病患者分别于冠脉造影前后即刻、球囊扩张(PTCA)后即刻、支架置入后即刻、术后10 min采集冠状静脉窦血,同时采集股动脉血,采用放免法测定ADM、TNF-α浓度。结果 冠脉造影前后ADM及TNF-α无明显变化(P>0.05);PTCA后即刻冠状窦内ADM和TNF-α明显升高(P<0.01);支架后即刻ADM有上升趋势(P>0.05);术后10 min ADM降至术前水平。结论 冠脉造影对冠脉循环血管活性物质基本不影响;PTCA及支架术后冠脉循环中ADM和TNF-α升高,可能与球囊损伤内皮、支架对管壁的机械压迫及刺激有关,两者可能参与了PTCA及支架术后急性闭塞、再狭窄的调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经动脉化疗栓塞是否需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方法 对60例择期术前无感染原发性肝癌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术前单剂量预防应用先锋霉素Ⅴ;另一组无预防应用抗生素。比较两组术后感染率。结果 不预防性应用组感染率为3.4%(1/29),预防性应用抗生素组感染率为3.2%(1/31),两组术后感染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术前无感染原发性肝癌患者经动脉化疗栓塞没有必要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肝穿刺活检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肝组织病理情况及乙肝合并肝占位病因诊断意义。方法对87例慢性乙肝表面抗原(HBsAg)或乙肝病毒(HBV-DNA)阳性及乙肝合并肝占位患者,采用细针快速穿刺活体肝组织及肿瘤病理检查,分析肝组织损伤程度与临床诊断对照,肿瘤的分类。结果8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无症状携带者15例,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3.3%。慢性乙型肝炎轻度38例,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6.3%。慢性乙型肝炎中度12例,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50.0%。慢性乙型肝炎重度9例,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7.8%。慢性乙型肝炎伴肝硬化13例,临床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76.7%。慢性乙型肝炎并肝脏肿瘤者,肝脏都有不同程度改变。结论慢性乙型肝炎肝穿刺活检显示,临床与病理诊断存在差异,对临床表现不典型而病理改变显著者,需要进行治疗观察、随访。另外能早期发现肝肿瘤及肝肿瘤定性诊断,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2.
对近11年住院的60岁以上的老年病毒性肝炎76例进行了临床分析并讨论了老年肝炎的临床特点:1.甲肝发病显著降低。2慢肝多,3乙肝病毒感染是其慢性化的主要原因,4发病过程隐匿,5黄疸复发率高,程度深,6肝功损害广泛严重,7重症肝炎发生率高,死亡率高,8误漏诊多9合并症及并发症多。  相似文献   

13.
肝脏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综合防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乙肝终末期肝病患者肝脏移植术后乙肝复发是影响患者长期存活的重要因素.本文重点介绍肝脏移植术后乙肝复发的机制及影响因素;提出肝脏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及乙肝复发的诊断标准;探讨预防乙肝复发的各种方案的优劣,指出拉米夫定联合小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用药方案是目前报道的最为有效的预防方案.笔者认为,肝脏移植术后乙肝复发需进行综合防治,治疗从移植前开始进行,贯穿术中,术后进行长期乃至终生防治.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血清胆碱酯酶(CHE)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将317例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分成三组,即慢性乙型肝炎组111例、肝硬化组108例、肝癌组98例,将排除慢性肝肾病史的健康体检者11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均作CHE、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和胆固醇(Chol)水平测定.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组、肝硬化组和肝癌组的CHE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其中肝硬化和肝癌组降低更为明显(P〈0.01).Child-Pugh C级的肝硬化患者CHE水平最低,与Chid-Pugh A级和B级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胆碱酯酶反映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肝损害程度较敏感,动态观察胆碱酯酶的变化对判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肝炎病毒感染与酒精性肝硬化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82例年龄为25~75岁男性酒精性肝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酒精性肝病患者人数占同年慢性肝病患者的比例呈增高趋势.由1991年的4.2%增至1995年的17.5%及1996年的21.3%。患者饮酒量与其肝硬化的发展密切相关,而且并发肝炎病毒感染者的肝硬化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并发感染者。结论:中国酒精性肝病患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并发肝炎病毒感染加速酒精性肝病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土拨鼠慢性病毒性肝炎的动物模型。方法对一月龄的土拨鼠进行颈外静脉注射感染土拨鼠肝炎病毒(woodchuck hepatitis virus,WHV),使用两个剂量(高剂量:2.5×107 WID50;低剂量:5×106 WID50)感染,感染后在不同时间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测定血清中病毒DNA拷贝数,ELISA测定血清中WHsAg和WHcAb,并监测AST和ALT,肝脏活检HE染色观察病理变化,免疫组化检测WHsAg观察肝脏内病毒分布。结果感染后16周内,土拨鼠肝脏酶学AST和ALT水平均明显升高,土拨鼠血清内病毒载量在感染后第2周开始升高,16周达到高峰期,随后,低剂量组的病毒载量开始下降,而高剂量组的病毒载量仍接近106拷贝/ml。感染动物血清内可检测到WHsAg和WHcAb,肝脏病理切片显示小灶性肝细胞坏死伴炎细胞浸润及散在出血的急性肝炎症状,胞浆内可见WHsAg阳性分布。24周时,低剂量组土拨鼠血清内WHsAg和病毒DNA无法检出,提示其为急性自限性肝炎;高剂量组土拨鼠血清内依然可检测出WHsAg和病毒DNA,提示转为慢性感染。结论建立了急性病毒性肝炎转为慢性感染的土拨鼠模型,提示急性肝炎的病程发展除与土拨鼠感染年龄相关外,也与病毒感染剂量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变化。方法:收集本院确诊HBV感染恶性淋巴瘤接受化疗患者278例,检测并比较HBV感染合并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s lymphoma,HL)及非霍奇金淋巴瘤(non hodgkin lymphoma,NHL)患者化疗后肝功能变化特点。结果:HBV感染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后肝功能损害发生率47.8%(133/278)。HL组肝功能损害发生率37.0%,低于NHL组的54.7%(χ~2=8.263,P=0.003),HL组重度肝功能损害(Ⅲ度+Ⅳ度)率3.7%(4/108),低于NHL组的13.5%(23/170)(χ~2=7.271,P=0.005)。治疗前HBV-DNA>104copy/m L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42.3%(58/137),<104 copy/m L患者肝功能损害发生率53.2%(75/1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82,P=0.045);但是治疗前HBV-DNA>104 copy/m L患者重度肝功能损害发生率14.6%(20/137)高于<104 copy/m L患者重度肝功能损害发生率5.0%(7/141)(χ~2=7.355,P=0.006)。结论:恶性淋巴瘤合并乙肝病毒感染化疗后肝功能损害明显,NHL患者更易感染,临床诊疗时需注意监测并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18.
Many recent and significant advances in the field of chronic viral hepatitis, including therapy, suggest that an update on chronic hepatitis is timely.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remains a significant worldwide cause of liver cirrhosis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despite the wide availability of a long established and effective vaccine. Transmission occurs via perinatal, sexual, and parenteral routes (particularly intravenous drug abuse and although blood products still carry a risk, this is now extremely low in Western countries). Only a minority of infected adult cases develop chronic hepatitis but in children under 1 year, 90% develop chronic hepatitis. The clinical spectrum of chronic liver injury ranges from mild inflammation to end stage liver cirrhosis. Interferon alfa has been the mainstay of treatment for patients with active disease but nucleoside analogues (lamivudine and adefovir) are now available with similar efficacy. Patients with end stage liver disease and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can be offered transplantation but infection in the graft is commonplace. The combination of hepatitis B immunoglobulin and newer antiviral drugs reduce the incidence and severity of graft infection significantly. The hepatitis C virus epidemic of the latter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now affects more than 1% of populations worldwide. This RNA virus is spread parenterally and is becoming the leading indication for liver transplantation.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develop chronic hepatitis, which may be progressive, evolving to significant liver disease (cirrhosis 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in about 20% cases after decades. Treatment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interferon alfa and ribavirin is successful in up to 40% cases. Liver transplantation is a therapeutic option for some but graft infection is universal and often complicated by progressive liver fibrosis. A vaccine remains a remote prospect so that prevention is crucial. Hepatitis D virus infection occurs on a background of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nd can also cause liver damage. The response to antiviral therapy is poor. The newer "hepatitis" viruses G and TT do not cause significant liver injury.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检测慢性乙型肝炎和乙肝肝硬化患者SEN病毒(SENV)的感染情况,了解重叠感染SENV对乙肝后肝硬化发展的影响。方法:采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nPCR)对1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19例乙肝肝硬化患者和8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SENV—D/H亚型的检测,并对部分阳性血清的PCR产物进行测序。结果:SENV—H在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中的检出率(为37.8%)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26.4%),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SENV—D的检出率分别为34.5%和30.4%,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健康体检者血清中,SENV—H和D的检出率分别为13.8%和16.3%,与上述两组患者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此外,在77例有输血史患者和190例无输血史患者血清中,SENV的总检出率分别为53.2%和55.8%,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重叠SENV—H感染可能对乙肝后肝硬化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并且SENV的主要传播方式除输血外可能还存在其他途径。  相似文献   

20.
中山地区不同类型肝炎患者SEN病毒的感染状况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中山地区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患者SEN病毒的感染情况。方法设计合成SEN病毒D型和H型的型特异性引物,对乙肝病毒携带者73例、慢性乙肝124例、重症乙型肝炎58例、乙肝肝硬化63例、非甲-戊型肝炎患者57例和对照组健康体检者60人的血清进行套式PCR扩增。结果通过基因克隆和测序证实了基因扩增产物的特异性。非甲-戊型肝炎SEN病毒阳性率(66.67%)明显高于健康献血者(26.67%)(P<0.01)。慢性乙型肝炎患者(52.42%)、重症乙型肝炎患者(53.97%)、乙肝肝硬化患者(56.90%)和非甲-戊型肝炎患者(66.67%)SEN病毒阳性率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但均显著高于乙肝病毒携带者(27.39%)和健康献血者(P<0.01)。乙肝病毒携带者SEN病毒阳性率与健康献血者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SEN病毒感染与非甲-戊型肝炎发病有一定的关系。SEN病毒感染可能与乙肝病毒感染的活动和加重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