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陕西医学杂志》2019,(4):488-491
目的:研究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老年脓毒性休克的抢救效果及疗效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老年脓毒性休克患者88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抗休克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EGDT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后第6 h尿量、ICU住院时间及28 d病死率,同时比较治疗前后的中心静脉压(CVP)、平均动脉压(MAP)、器官衰竭(ScvO_2)、血氧饱和度(SOFA)及APACHE II评分。并根据复苏6 h后复苏效果分为达标组和未达标组,分别为31例和13例,分析影响达标的影响因素。结果:观察组的治疗后第6 h尿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ICU住院时间和28 d病死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4 h,观察组的CVP、MAP及ScvO_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SOFA和APACHE II评分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达标组的年龄、复苏前APACHE II评分及28 d病死率均明显低于未达标组(P<0.05),复苏前MAP明显高于未达标组(P<0.05)。结论:严格按照EGDT方案(包含静脉抗生素治疗、足够的体液复苏及血液动力学支持)并不能改善老年脓毒血症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过程中的胃黏膜pH值(pHi)变化.探讨其与疾病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关系.方法 45例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入选并进行EGDT,根据EGDT达标情况将患者分为达标组和未达标组,观察EGDT前后两组患者pHi、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和24h后患者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评分(Apachell评分)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28d生存率;其后将EGDT前后患者pHi与ScvO2、Apachell评分作相关分析.结果 EGDT达标组患者治疗后pHi和Scv02分别为7.092±0.17、0.619±0.040,较治疗前(7.205±0.145、0.697±0.156)均明显升高(均P<0.01)、Apachell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而EGDT未达标组治疗前后各指标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达标组28d生存率(81.6%)明显高于未达标组(0)(P<0.01.EGDT前达标组患者中28d生存者的pHi和ScvO2分别为7.121±0.168、0.626±0.037,较28d内死亡者高(6.964 ±0.119、0.588±0437);EGDT后达标组患者中28d生存者pHi为7.256±0.101,较28d内死亡者(6.978±0.069)显著增高(P<0.01),而ScvO2无变化.EGDT前后,达标组患者pHi与ScvO2均呈显著正相关(r治疗前=0.629、0.320,P<0.01、0.05;r治疗后=0.456、0.551,均P<0.01).结论 pHi可以用于评价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EGDT效果、判断疾病严重程度,是有价值的临床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感染性休克早期根据早期目标性治疗(early goal-directed therapy,EGDT)进行液体管理能有效改善患者预后已得到大家共识,最近研究表明感染性休克后期限制性液体管理同样可以改善患者预后。文中探讨感染性休克合并急性肺损伤(acute lung injury,ALI)患者早期及后期液体管理与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的方法,将2009年9月至2011年8月收住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ICU的感染性休克合并ALI患者67例患者纳入研究,以入ICU后6 h内液体复苏后实现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8 mmHg(1 mmHg=0.133 kPa)且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70%者为早期液体复苏达标(early fluid loading,EFL),入ICU后3 d内至少1 d液体负平衡的则为后期限制性液体管理达标(conservative fluid management,CFM)。结果死亡组与存活组入组前6h液体平衡量无明显差异(P>0.05),死亡组患者3d内每日液体平衡量均为正平衡,并高于存活组(P<0.01),且3 d内累计液体量高于存活组(P<0.01),存活组第2天即出现液体负平衡。EFL达标组生存时间明显高于EFL未达标组(P<0.05),CFM达标组生存时间明显高于CFM未达标组(P<0.05),符合EFL和CFM的患者死亡率最低,只符合EFL或只符合CFM的患者死亡率次之,EFL和CFM均不符合的患者死亡率最高,APACHEⅡ评分、EFL未达标以及CFM未达标均为独立死亡危险因素。结论感染性休克合并ALI患者早期充足液体复苏联合后期限制液体复苏能更好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4.
程子昊  袁受涛 《广西医学》2015,(2):260-261,264
目的探讨末梢灌注指数变异率(△PFI)评价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择感染性休克患者50例,行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治疗后根据脓毒性休克指南推荐6 h液体复苏标准,将患者分为复苏达标组(28例)和未达标组(22例),比较两组EGDT 3 h、6 h时△PFI的差异。计算达标组3 h△PFI均数,根据该均数将50例患者分为灌注改善组14例,未改善组36例,比较两组3 h、6 h乳酸清除率及病死率的差异。结果达标组在EGDT 3 h、6 h时△PFI均明显高于未达标组(P<0.05);灌注改善组、未改善组EGDT 3 h时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 h时灌注改善组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未改善组(P<0.05)。结论△PFI能早期动态评价感染性休克复苏效果,EGDT 3 h时△PFI≥39%可作为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严重脓毒症患者液体复苏中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乳酸清除率与超声测算下腔静脉呼吸变异度(IVC-RVI)的相关性,以期为临床早期制定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2月四川省自贡市第一人民医院60例严重脓毒症患者,对所有患者根据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方案按6 h脓毒症集束化治疗行液体复苏,监测ScvO2、乳酸清除率,并经超声检查测算IVC-RVI,分析ScvO2、乳酸清除率及IVC-RVI与EGDT治疗达标的关系,比较不同预后患者复苏后6 h、12 h及24 h ScvO2、乳酸清除率及IVC-RVI,分析其对预后评估价值。结果:EGDT治疗未达标组复苏后6 h ScvO2、乳酸清除率均低于达标组,IVC-RVI高于达标组(P<0.05);复苏后6 h ScvO2、乳酸清除率低水平组患者EGDT治疗不达标风险分别是高水平组的7.500倍、4.667倍;IVC-RVI高水平组患者EGDT治疗不达标风险...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影响感染性休克早期目标导向治疗的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将实施早期液体目标导向治疗的6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复苏后6小时是否达到复苏目标分为达标组(36例)和未达标组(24例),比较两组复苏前相关血流动力学指标、年龄和APACHEⅡ评分、血乳酸水平、SOFA评分和6小时复苏容量、28天病死率。结果:两组复苏前在年龄、血压和APACHEⅡ积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率、中心静脉压、基线血乳酸、SOFA评分以及6小时复苏容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达标组28天病死率为38.89%,未达标组为83.33%。结论:年龄、复苏前血压和APACHEⅡ评分是影响早期复苏目标导向治疗的因素,达到早期液体复苏目标可明显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实施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烧伤后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选择1994年12月至2014年12月四川省医学科学院·四川省人民医院烧伤外科确诊为脓毒性休克且临床资料完整的重度烧伤成人患者134例,以《国际严重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治疗指南》(SSC)第1版颁布时间为分界点,将纳入患者分为两组,1994年12月至2004年4月收治者纳入前期组(10年)58例,2004年5月至2014年12月收治者纳入后期组(10年)76例,后期组再根据 EGDT 达标时间分为6 h 达标组、24 h达标组和未达标组。所有患者根据28 d 预后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前期组在没有 EGDT 指导下进行传统烧伤基础治疗;后期组完善中心静脉压(CVP)、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2)、血乳酸(Lac)等监测,观察 EGDT 达标时间与组织灌注指标恢复的关系。结果1)烧伤总面积及Ⅲ°烧伤面积越大,烧伤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发生率越高。2)134例患者中28 d 总病死率为49.25%。3)6 h EGDT 达标率前期组为0.00%,后期组为28.95%。与前期组比较,后期组治疗后6 h 尿量明显增多,平均动脉压(MAP)升高,28 d 病死率明显降低,复苏液体总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后期组76例患者中,EGDT 6 h 达标22例,24 h 达标28例,未达标26例。与治疗前比较,6 h 和24 h 达标组治疗后血 Lac 均明显下降,CVP、MAP、ScvO2均明显升高;6 h 达标组治疗后血 Lac 下降较24 h 达标组更明显,MAP、ScvO2上升较24 h 达标组更明显。两个达标组尿量组间无差异。24 h 达标组28 d 病死率为14.29%,6 h达标组为0.00%。结论烧伤总面积及Ⅲ°烧伤面积越大,烧伤脓毒症和脓毒性休克的发生率越高。EGDT 可能只是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死率下降的重要因素之一。与24 h EGDT 达标比较,6 h EGDT 达标能更迅速地逆转组织的缺血、缺氧,改善疾病预后,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阻抗心动描记法(ICG)在感染性休克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中的应用。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5年3月重症医学科住院治疗的感染性休克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在ICG监测下进行EGDT,比较0 h、6 h血流动力学参数;根据6 h时EGDT是否达到复苏目标,分为达标组(46例)和未达标组(22例),比较2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心排血量(CO)、心脏指数(CI)、每搏心排出量(SV)、心搏指数(SVI)、加速指数(ACI)(心脏收缩时血流在主动脉内最大加速度)、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系统外周阻力(SVR)、系统外周阻力指数(SVRI)(反映外周血管阻力)、病死率;分析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_2)与血流动力学参数的相关性。结果与治疗0 h比较EGDT治疗6 h患者CO、CI、SV、SVI、SVR、SVRI显著升高,HR显著降低(P<0.05),而LVEF、ACI无显著变化(P>0.05)。达标组初始ScvO_2、CO、CI、SV、SVI、LVEF、ACI显著高于未达标组,CVP、SVR、SVRI显著低于未达标组(P<0.05)。未达标组病死率(72.7%)显著高于达标组(41.3%)(X~2=5.883,P<0.05)。根据Spearman相关分析得出ScvO_2与CO、CI、SV、SVI均呈正相关(r=0.670、0.717、0.581、0.568,P<0.05)。结论 ICG监护系统能指导EGDT治疗,提高EGDT达标率,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 比较以压力指标右房压(RAP)和容量指标右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RVEDVI)指导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的效果,并观察达标过程中其对氧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收治的45例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22例)和实验组(23例),对照组的治疗目标为使RAP值达到12mmHg,实验组的治疗目标为经右室射血分数(RVEF)校正后的RVEDVI值达到100~200ml/m2;并记录两组患者经液体治疗前、后的RAP、肺动脉嵌顿压(PAOP)、RVEF、RVEDVI等参数和急性生理、慢性健康评分(APACHE II) 及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SvO2)的变化,同时记录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动脉血乳酸浓度,并计算治疗后6h时的乳酸清除率,后将液体复苏治疗后6h的RVEDVI差值与乳酸清除率作相关分析.结果 实验组和对照组液体复苏达标率(分别为86.9%和81.8%)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液体复苏达标的患者中,实验组的RVEDVI、RVEDVI差值、RVEF、RAP和治疗后6h的乳酸清除率均较对照组增高(均P<0.01),而两组患者的PAOP、APACHE II和SvO2的差异则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液体复苏治疗6h后两组患者RVEDVI差值与乳酸清除率呈相关性(P<0.01);达标患者乳酸清除率与复苏后SvO2呈相关性(P<0.05).结论 以RVEDVI指导老年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复苏,较传统的压力指标RAP更安全、有效,可更好改善氧代谢.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前瞻性研究,观察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达标时间对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急性肾损伤(AKI)和病死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月入住北京健宫医院ICU的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入选标准:年龄≥18岁;进入ICU时血肌酐在正常范围;无慢性肾功能衰竭或接受过肾脏替代治疗史;无心肌梗死或急性冠脉综合征。对全部患者实施包括早期目标导向治疗在内的集束化治疗,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进入ICU时的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EGDT达标时间、7天AKI发病率和28天病死率。结果入选患者103例,其中男69例,女34例;年龄56~86岁,平均年龄(68±6.6)岁;APACHEⅡ评分15~33,平均(23±4.0);7天AKI发病率为57.3%,28天病死率为41.7%。按EGDT达标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A组(≤6 h达标)、B组(6~24 h达标)及C组(24h内未达标),分别有患者56例、21例和26例。统计显示,各组之间性别、年龄、APACHEⅡ评分均无显著差异。A组7天AKI发病率显著低于B组(35.7%vs 76.2%,P0.01)和C组(35.7%vs 88.5%,P0.01),而B组和C组间无显著差异。A组28天病死率显著低于B组(26.8%vs 47.6%,P0.01)和C组(26.8%vs 69.2%,P0.01),同时B组显著低于C组(47.6%vs 69.2%,P0.01)。结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死率高,缩短早期目标导向治疗达标时间可减少患者急性肾损伤发病率和病死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容量监测下早期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EGDT)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0月在湖南省张家界市人民医院的SAP患者13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6例。在SAP急性反应期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予以传统液体复苏,观察组予以早期目标导向治疗,观察两组患者48 h液体输入量、48 h血乳酸(Lac)水平、达标后APACHEⅡ评分、血淀粉酶恢复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28 d死亡率等。结果观察组48 h液体输入量、48 h LAc水平、血淀粉酶恢复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机械通气时间均少于(或小于)对照组,达标后APACHEⅡ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并发症发生率和28 d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血容量监测下早期目标导向性液体治疗能动态反映SAP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状态,对提高临床疗效、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早期血乳酸水平、清除率对严重脓毒症、感染性休克患者第28天病死率的关系。方法:应用早期目标性液体复苏方案(EGDT)对37例严重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患者进行液体复苏,测定患者治疗0h及12h的血乳酸水平,并计算入院时APACHEⅡ评分,及治疗第28天病死率。计算12h乳酸清除率,并与APACHEⅡ评分作一致性比较。将病例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分析年龄、性别、乳酸峰值、清除率及APACHEⅡ评分与病死率的关系。结果:两组在年龄、性别、APACHEⅡ评分、乳酸峰值及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利用重复测量值的方差分析,生存组和死亡组之间的乳酸测量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不同时间段的乳酸测量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乳酸的测定值、乳酸峰值及乳酸清除率与脓毒症及感染性休克患者的28天病死率没有统计学意义上的联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使用不同复苏液对失血性休克复苏患者血浆TNF-α、IL-2的影响,以期为失血性休克患者采用液体复苏的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0年4月-2012年8月失血性休克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在出血未控制前行限制性液体复苏,对照组在出血未控制前行常规液体复苏,观察两组患者血浆TNF-α、IL-2水平的变化以及复苏期间的液体入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日平均复苏液体输入量为(1946±349)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522±540)mL,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浆TNF-α水平在复苏后60 min均高于复苏前的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浆TNF-α水平在复苏后60 min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血浆IL-2水平均在复苏后60 min高于正常值和复苏前的水平,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血浆IL-2水平在复苏后60 min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 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可显著降低失血性休克患者的出血量,稳定血流动力学,保证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血流灌注,减轻血液的过度稀释与酸中毒,降低血浆的TNF-α和IL-2水平,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51例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根据早期复苏方法分为限制性复苏组(27例)和常规复苏组(24例),通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早期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等指标进行量化分析和疗效评估。结果限制性复苏组:ISS评分30.72,复苏输液量2 089 ml,复苏时间102.72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98.36 g/L;常规复苏组:ISS评分30.90,复苏输液量2 965 ml,复苏时间246 min,复苏后血红蛋白79.90 g/L。两组I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复苏输液量、复苏时间、复苏后血红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在急诊抢救骨盆骨折合并失血性休克能使输液量更少,控制出血更好,复苏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和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在严重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液体管理中的指导意义。方法选择北京大学首钢医院重症医学科(ICU)2010年1月至2013年2月收治的106例严重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采取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分为两组。EVLWI+ITBVI组54例,以脉搏指示连续心排出量(PiCCO)技术测定EVLWI和ITBVI指导液体管理;对照组52例,常规以中心静脉压(CVP)指导液体管理。比较两组患者早期目标导向性治疗(EGDT)的达标时间和达标率,治疗1 d和3 d的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血清乳酸、血肌酐,72 h内液体管理数据,机械通气率、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28 d病死率。结果EVLWI+ITBVI组6 h的EGDT达标率比对照组高(75.9%比55.7%,P<0.05),而EGDT达标时间和24 h的EGDT达标率无显著差异(P>0.05)。EVLWI+ITBVI组3 d时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去甲肾上腺素用量、血乳酸较1 d明显下降,而对照组无显著变化;EVLWI+ITBVI组3 d时血肌酐无明显增加,而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EVLWI+ITBVI组0~6 h液体入量和液体平衡量比对照组多,其余时段入量、出量、平衡量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VLWI+ITBVI组机械通气率、机械通气的时间、住ICU时间和28 d病死率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结论与传统CVP指导的液体管理相比,ITBVI和EVLWI可以更精确评估和指导严重肺炎合并感染性休克患者的液体管理,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时间,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时机采取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对脓毒性休克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1月新乡市第二人民医院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脓毒性休克患者49例,其中23例患者(观察组)的血乳酸≥4 mmol·L-1,收缩压>90 mmHg(1 mmHg=0.133 kPa),经治疗6 h后血乳酸<2 mmol·L-1维持3 d,另26例患者(对照组)符合收缩压<90 mmHg或比基础值下降>40 mmHg、尿量<0.5 mL·kg-1·h-1、皮肤湿冷等传统的脓毒性休克临床表现。2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均行EGDT,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与治疗1、2、3 d的序贯器官衰竭评分(SOFA)。结果在治疗前及治疗1 d,观察组与对照组的SOFA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3 d,观察组的SOFA评分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选择脓毒性休克治疗的最佳时机,可促使尽早干预,改善预后,血乳酸水平为临床上诊断、治疗脓毒性休克提供了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的治疗效果。方法 163例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病人随机分成充分液体复苏(常规)组(84例)、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组(79例)。常规组在止血前早期、快速、足量补液,维持收缩压≥90mmHg(1mmHg=0.133kPa),中心静脉压(CVP)≥5cmH2O(1cmH2O=0.098kPa);限制组在止血前限制液体输入,维持收缩压在80~90mmHg,平均动脉压(MAP)在50~60mmHg,CVP在2~5cmH2O。比较两组患者的平均输液量、病死率及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平均输液量常规组为(2650±525)ml,限制组为(1780±310)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常规组死亡20例(23.81%),限制组死亡9例(11.39%),常规组的病死率明显高于限制组(P〈0.05)。且常规组存活患者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总并发症的发生率也均高于限制组(P〈0.05)。结论限制性液体复苏能降低肺挫伤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病死率,并降低存活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完全随机对照设计方案,观察红花注射液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评估及临床预后的影响,研究其治疗脓毒性休克的有效性.方法 脓毒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使用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的基础上,研究组使用红花注射液抗休克,记录各组APACHEⅡ评分,比较组间差异,抗休克治疗前后差异,比较红花注射液对脓毒性休克患者病情评估及临床预后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抗休克治疗前后总体比较、死亡亚组比较、对照组存活亚组比较,APACHEⅡ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患者28d病死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存活亚组使用红花注射液抗休克治疗前后比较,APACHEⅡ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红花注射液在促进脓毒性休克患者APACHEⅡ评分降低,改善病情,提高生存率方面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陈智峰 《海南医学》2014,(21):3133-3135
目的探索亚低温联合控制性液体复苏对失血性休克大鼠的影响。方法采用断尾法制备未控制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模型,依造模第二阶段的不同处理方式分为对照组、常温常规复苏组、亚低温常规复苏组、常温控制性液体复苏组及亚低温+控制性液体复苏组,每组均为12只。记录各组大鼠的存活时间及24 h存活率;比较各组在造模第90 min的血气分析、血乳酸和红细胞压积(Hct)水平。结果低温控制液体复苏组较常温控制液体复苏组生存时间明显延长[(15.47±5.32)h vs(9.27±4.71)h,P〈0.01)],常温控制液体复苏组24 h存活率为25%,低温控制液体复苏组为41.7%。低温控制性液体复苏组补液量最小,为(44.46±6.75)ml/kg,在造模90 min时有最高的PO2和最低血乳酸水平。结论亚低温联合控制性液体复苏可有效改善失血性休克大鼠的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的血乳酸清除率以及APACHEⅡ分值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09年1月~2013年5月广东省东莞市寮步医院感染性休克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血乳酸水平检测及APACHEⅡ评分,并根据APACHEⅡ分值分为A组(<20分)、B组(20~<30分)、C组(≥30分);对比分析三组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分值,分别统计治疗后死亡(死亡组)与存活患者(存活组)的血乳酸水平、APACHEⅡ分值及血乳酸清除率,同时,对早期血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分值作相关性分析.结果 A组患者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分值[(5.3 ±2.6) mmol/L、(12.7±4.8)分]明显低于B组[(9.6±4.3)mmol/L、(33.8±7.4)分]、C组[(14.2 ±6.2)mmol/L、(62.3±1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C组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分值明显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血乳酸水平及APACHEⅡ分值[(13.7 ±6.4)mmol/L、(53.8±12.6)分]均明显高于存活组[(7.3±4.2)mmol/L、(28.7±8.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死亡组血乳酸清除率[(3.7±2.4)%]明显低于存活组[(14.2±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分值呈负相关(r=-0.732,P<0.05).结论 通过检测血乳酸,计算早期血乳酸清除率,结合APACHEⅡ分值情况,进而对感染性休克的病情程度作出较准确判断,以改善临床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