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水平与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2年6月收入RICU的49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按患者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测定入住RICU后0、6、24、48 h动脉血乳酸水平,分析比较两组患者动脉血乳酸检测结果。结果两组患者入住RICU时,动脉血乳酸水平均高于正常范围,随治疗开始乳酸水平逐渐降低,存活组患者入院后0、6、24、48 h动脉血乳酸水平显著低于死亡组,存活组6 h乳酸清除率显著高于死亡组。结论动脉血乳酸水平较高的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差,入院ICU后6 h乳酸清除率较低的患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动态监测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评分与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分析2011年7月—2013年10月该院收治的58例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水平的动态变化,将患者按预后分为死亡组与存活组,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评分,并通过比较不同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来评价患者的预后。结果存活组与死亡组相比较,在年龄(t=2.645,P〈0.05)、初始乳酸(t=3.306,P〈0.05)、24 h乳酸清除率(t=-6.755,P〈0.05)、APACHEⅡ评分(t=5.538,P〈0.0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两组在APACHEⅡ评分及初始乳酸值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在死亡人数(χ2=4.852,P〈0.05)及年龄(t=2.093,P〈0.05)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动态监测血乳酸是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乳酸清除率及APACHEⅡ评分与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对于高乳酸患者应尽早治疗,改善器官灌注及组织缺氧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乳酸及乳酸清除率与ICU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ICU的感染性休克患者共94例。对人选患者均经过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测定患者入ICU时(0h)、人ICU后6h、24h血乳酸值,计算6h、24h的乳酸清除率,分析血乳酸水平、乳酸清除率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共94g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46例,女48例,年龄42—92岁,死亡组人住0h、6h、24h的血乳酸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存活组6h和24h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结论血乳酸水平动态变化及乳酸清除率和感染性休克的严重程度和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血乳酸对危重症患者预后的影响一直是一个跨学科的研究热点,很多结论肯定了血乳酸在分析病情、指示预后的重要意义,血乳酸升高的程度越高、持续时间越久、乳酸清除率越低,患者的预后也就越差.本文对感染性休克与血乳酸的相关性进行概述,并从乳酸的产生、代谢清除过程和升高原因等方面作一综述,深入探讨血乳酸动态监测对感染性休克的评价作用,阐述血乳酸在感染性休克患者病情、预后评价和指导治疗上的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乳酸和乳酸清除率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将65例脓毒症患者按存亡情况分为存活组(39例)和死亡组(26例),比较两组的血乳酸和乳酸清除率、APACHEⅡ评分、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MODS)发病率。结果:存活组入院0 h、6 h、24 h的血乳酸浓度明显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存活组6 h乳酸清除率和24 h乳酸清除率≥10%几率明显高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PACHEⅡ评分、MODS发病率明显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6 h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评分呈负相关(r=-0.427,P<0.01),24 h动脉血乳酸水平与APACHEⅡ评分呈正相关(r=0.372,P<0.01)。结论:血乳酸和乳酸清除率对脓毒症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显著,临床可根据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的变化,制定针对性的治疗方案,以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疗效及预后的快捷、有效、简便、实用指标.方法:选取68例ICU感染性休克患者,入ICU时行APACHEⅡ评分并检测其动脉血乳酸值,在6小时后复检,计算出该患者6小时血乳酸清除率;根据疾病的转归,将患者分为存活组47例和死亡组21例;根据6小时血乳酸清除率的高低,将患者分为a组(低乳酸清除率组30例)、b组(中乳酸清除率组22例)、c组(高乳酸清除率组16例).结果:与死亡组相比,存活组6小时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而入ICU时的血乳酸水平和APACHEⅡ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小时乳酸清除率越高,6小时目标治疗达标率越高(P<0.05),MODS并发率及病死率越低(P<0.05),且6小时乳酸清除率>20%时,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6小时血乳酸清除率是评估感染性休克患者疗效及预后早期、敏感、定量的指标,是一种快捷、有效、简便、实用的评估方法,对提高感染性休克患者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早期测定动脉血乳酸及早期乳酸清除率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病情及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选取严重脓毒症患者44例,于人院时测定动脉血乳酸值,并于人院6h后再测定动脉血乳酸值,计算乳酸清除率。根据清除率结果分为高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组和低乳酸清除率(乳酸清除率〈10%)组,比较两组的死亡率。根据随访30天患者生存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比较入院时两组动脉血乳酸水平及6h乳酸清除率。结果:(1)高乳酸清除率组29例,死亡8例(27.59%);低乳酸清除率组15例,死亡11例(73.33%),两组病死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初始血乳酸浓度:死亡组为(6.72±1.82)mm01/L,存活组为(3.62±1.02)mmo儿,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乳酸清除率:死亡组为(12.12±7.52)%,存活组为(30.12±10.88)%,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测定动脉血乳酸值及早期乳酸清除率可以评估严重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及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休克患者血清乳酸及乳酸清除率的变化,并评估其对患者预后及转归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本院2012年1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80例休克患者,分为乳酸正常组(<2.0 mmol/L)46例和乳酸组(≥2.0 mmol/L)34例;低乳酸清除率组(<10%)35例和高乳酸清除率组(≥10%)45例;生存组65例和死亡组15例。检测血清乳酸和乳酸清除率,并对各组患者进行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评分),记录机械通气及病死例数。结果乳酸组、低乳酸清除率组及死亡组患者的APACHEⅡ评分分别为(24.45±4.71)分、(25.44±6.02)分和(25.04±6.17)分,均高于乳酸正常组、高乳酸清除率组和生存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乳酸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机械通气和死亡率分别为23.53%(8/34)、14.71%(5/34)和25.71%(9/35)、14.29%(5/35),均高于乳酸正常组和高乳酸清除率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24 h、48 h乳酸浓度分别为(11.62±4.05) mmol/L和(14.62±2.88) mmol/L,均高于生存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患者乳酸清除率为(9.68±3.91)%,低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乳酸及乳酸清除率与休克患者的病情发展和预后密切相关,血清乳酸越高、血清乳酸清除率越低,休克患者病情发展较重且预后较差。动态监测血清乳酸和乳酸清除率对休克患者的治疗和预后的判断及临床治疗指导具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浓度及血乳酸清除率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6月收住我院ICU的3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采用早期目标指导治疗(EGDT),按患者的预后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测定入住ICU即刻、入院6 h动脉血乳酸浓度,计算6 h乳酸清除率,以乳酸清除率≥10%为界分为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两组患者的28 d病死率.结果 存活组与死亡组患者入院即刻血乳酸、6 h血乳酸浓度及6 h乳酸清除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6 h内高乳酸清除率组与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浓度增高及6 h低乳酸清除率患者预后不良,6 h乳酸清除率具有良好的评估预后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袁俊  杭佑宝 《吉林医学》2013,(28):5765-5767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和早期乳酸清除率对感染性休克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对感染性休克患者69例分别于入院时、入院6 h、入院24 h测定动脉血乳酸,计算早期乳酸清除率,记录患者入院后第一个24小时急性生理学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Ⅱ,APACHIEⅡ)评分;以住院28 d是否存活为预后判断的标准,将符合条件的患者分为死亡组(28例)和存活组(41例),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动脉血乳酸浓度、APACHIEⅡ评分。以6 h乳酸清除率高低分A、B、C三组:A组(乳酸清除率≤10%)、B组(乳酸清除率10%30%)和C组(乳酸清除率≥30%),比较三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存活组入院时、6 h、24 h动脉血乳酸浓度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乳酸清除率≥30%)和B组(乳酸清除率10%30%)和C组(乳酸清除率≥30%),比较三组患者的病死率。结果:存活组入院时、6 h、24 h动脉血乳酸浓度均低于死亡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组(乳酸清除率≥30%)和B组(乳酸清除率10%30%)病死率均低于A组(乳酸清除率≤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态监测感染性休克患者动脉血乳酸具有重要意义,高动脉血乳酸浓度和早期低乳酸清除率者病死率高、预后差,6 h乳酸清除率可作为判断感染性休克患者预后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李腾  刘志 《医学研究杂志》2017,46(8):152-156
目的 评价早期目标乳酸清除率对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治疗作用。方法 检索2016年3月5日之前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和万方的文献。纳入标准:研究类型为随机对照试验(RCT);研究对象为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结局指标为28天病死率、ICU住院时间以及总住院时间。采用Revman5.3软件对所提取文献资料进行Meta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5篇RCT,包含860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表明早期目标乳酸清除率治疗可以降低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的28天病死率(RR=0.73,95% CI:0.60~0.88,P<0.01),缩短ICU住院时间(WMD=-2.41,95% CI:-4.68~-0.14,P<0.05),但是对总住院时间无影响(WMD=-0.13,95% CI:-4.58~4.31,P=0.95)。结论 早期目标乳酸清除率治疗可以降低严重脓毒症或脓毒性休克患者的28天病死率,缩短ICU住院时间,但是不影响总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2.
高言国  张彧 《医学综述》2009,15(11):1759-1760
目的比较应用多巴胺与去甲肾上腺素联用多巴酚丁胺对脓毒性休克(SS)患者血流动力学和乳酸清除率(LCR)的影响。方法35例SS患者经过充足的液体复苏使肺动脉楔压维持在12~15mmHg,随机分A组(17例)和B组(18例)。测定并计算A、B组治疗前、治疗后6、12、24h各个时间点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外周血管阻力指数、心脏指数、平均动脉压和LCR。结果用药后两组同一时间点,B组12、24h的平均动脉压(>80.5mmHg为达标)、外周血管阻力指数、心脏指数明显高于A组(P<0.05),A组的24h乳酸清除率比B组水平高(P<0.01),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去甲肾上腺素加多巴酚丁胺治疗SS能更好地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和提升血压,提高LCR。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动脉血乳酸和乳酸清除率在感染性休克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2例感染性休克患者治疗前予动脉血乳酸测定及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早期目标导向治疗(EGDT)后根据疗效分为达标和未达标组,并根据28d病程转归分为存活和死亡组,分别比较各组间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的差异。结果达标组6h血乳酸和乳酸清除率与未达标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PACHEⅡ无统计学差异(P〉0.05),存活组24h血乳酸、乳酸清除率和APACHEⅡ与死亡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动态血乳酸变化和乳酸清除率可作为感染性休克评价疗效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临床医师对全身性感染及其并发症等概念的知晓情况。方法对北京协和医院内科ICU工作的医生进行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总共20名接受调查的医生中,全身性感染、严重全身性感染及感染性休克的中文译名分别有6、9和3种;仅有1名医生正确回答了全身性感染的定义及诊断标准;正确回答严重全身性感染及感染性休克的定义与诊断标准者分别有6人及3人;ICU医生回答问题的正确率与其他专科医生无差异。结论临床医生对于全身性感染及其并发症的了解情况不容乐观;应进一步加强相关知识的培训。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血乳酸清除率评估老年重症肺炎患者与预后的关系和意义。方法对62例老年重症肺炎入科时动脉血乳酸水平与治疗6h血乳酸清除率及患者的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并将患者分成存活组和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比较其上述指标的差异性。结果存活组、死亡组患者治疗前动脉血乳酸水平分别为(5.20±1.56)mmol/L及(5.60±1.40)mmol/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存活组6h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1);高乳酸清除率组和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治疗前动脉血乳酸水平分别为(5.30±1.54)mmol/L及(5.70±1.39)mmol/L,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高乳酸清除率组与低乳酸清除率组的呼吸衰竭发生率、休克发生率、死亡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早期乳酸清除率可用于早期评估老年重症肺炎的预后,并指导进一步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多项综合治疗是否可以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方法采用前后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共有33名患者入组。其中有15例患者实施多项综合治疗,另18例患者实施常规治疗,前者为研究组,后者为对照组。根据拯救全身性感染战役(surviving sepsis campaign,SSC)指南,观察早期多项综合治疗(早期目标治疗、早期经验性应用高效广谱抗生素、控制血糖、静脉应用小剂量激素)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包括感染性休克时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CVP),治疗后CVP、治疗前后血液乳酸含量、患者早期的输液量、血糖、ICU住院天数、28d病死率、ICU病死率、出院病死率。结果2组患者入选时的病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研究组在休克后6h内输液量多于对照组,〔(2816.67±1469.41)mLvs(1882.22±1024.63)mL,P=0.040〕。研究组治疗6h后的CVP高于对照组〔(11.2±4.74)mmHgvs(7.35±3.95)mmHg,P=0.018〕。24h后研究组CVP仍高于对照组〔(10.53±2.67)mmHgvs(5.76±1.60)mmHg,P=0.000〕。研究组28d病死率低于对照组(33.7%vs72.2%,P=0.038)。研究组有40%患者应用小剂量激素,对照组未应用激素。2组患者前3d血糖、ICU病死率、住院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早期多项综合治疗可以更好的改善感染性休克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酸清除率联合碱剩余对严重脓毒症目标性治疗效果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ICU2006年1月至2009年1月临床资料完整的60例严重脓毒症患者,根据28 d转归分为生存组38例,死亡组22例,比较目标性治疗6 h后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乳酸、碱剩余、乳酸清除率、6 h和48 h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将目标性治疗6 h后碱剩余及乳酸清除率与48 h APACHEⅡ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经目标性治疗6 h后生存组患者乳酸清除率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碱剩余亦明显高于死亡组(P<0.05),而血乳酸和入院6 h APACHEⅡ评分生存组与死亡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6 h的碱剩余及乳酸清除率与48 h APACHEⅡ评分均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乳酸清除率联合碱剩余可以评估严重脓毒症目标性治疗的疗效和判断预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ICU内血流感染所致脓毒性休克患者早期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对其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重症外科ICU内血流感染相关脓毒性休克患者42例,依据预后分为存活组(31例)和死亡组(11例)。收集两组患者早期复苏阶段不同时间点的乳酸水平及乳酸清除率,计算组间差异,探讨乳酸指标与预后的相关性;通过描绘各乳酸指标受试者的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比较ROC曲线下面积,获得与预后相关性最好的乳酸指标。结果复苏开始以后0,6,12 h的乳酸值以及6,12 h乳酸清除率存活组与死亡组间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 h的乳酸值的ROC曲线下面积最大。结论乳酸及乳酸清除率可用于ICU内血流感染相关脓毒性休克患者预后的评估,相比较其他时间点的乳酸指标,复苏12 h后的乳酸值与预后相关性更大  相似文献   

19.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different Chinese medicine (CM) syndromes and variations in microcirculation in septic shock patients. Methods: seventy Septic shock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four groups: heat damaging qi-yin group (HDQY, 23 cases); yin exhaustion and yang collapse group (YEYC, 26 cases); excessive heat in Fu organ group (EHFO, 10 cases); and heat damaging nutrient-blood group (HDNB, 11 cases). Sublingual microcirculation parameters were observed by sidestream dark-?eld (SDF) imaging and scored by Acute Physiology and Chronic Health Evaluation Ⅱ (APACHE Ⅱ) and the Sequential Organ Failure Assessment (SOFA), and parameters of microcirculation perfusion variations and prognos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ose with qi-yin heat damage, perfused vessel density (PVD) in other groups decreased dramatically (P<0.05), and APACHE Ⅱ scores increased signi?cantly (P<0.05). In addition, the recovery time was prolonged substantially (P<0.05), and the mixed venous oxygen saturation (SVO2) decreased (P<0.05). Blood lactic acid increased signi?cantly (P<0.05), and the mixed SVO2 decreased (P<0.05), in the YEYC group. Compared with the thermal injury camp blood group, sublingual microcirculation parameter variations showed no obvious difference in the YEYC and EHFO groups (P>0.05). There were sign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CM syndromes and APACHE Ⅱ scoring in different groups (r=0.512, P<0.05). There were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PVD and APACHE Ⅱ scoring (r=–0.378, P=0.043), the proportion of perfused vessels (PPV) and APACHE Ⅱ scoring (r=–0.472, P=0.008), as well as between the microvascular ?ow index (MFI) and APACHE Ⅱ scoring (r=–0.424, P=0.023) in different patients. Conclusion: Sublingual microcirculation may serve as a clinical diagnostic parameter of the patient condition, as well as being a prognostic indicato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