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D)小鼠海马神经元蛋白激酶C(PKC)的变化特征。方法将3月龄雄性昆明小鼠60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模型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VD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但不结扎。术后第29天、30天,采用跳台实验和水迷宫实验测试2组小鼠行为学改变,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2组海马CA1区神经元PKC表达的变化。结果模型组小鼠在跳台实验和水迷宫实验中的学习、记忆成绩均低于假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小鼠PKC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平均光密度值(0.27±0.07),显著低于假手术组(0.32±0.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D小鼠海马神经元PKC表达减少,推测此现象参与了VD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2.
反复缺血再灌注制备小鼠血管性痴呆模型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应用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的小鼠血管性痴呆(VD)模型进行评价,为VD的基础研究提供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50只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n=30)和假手术对照组,模型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丝线结扎方法、经连续3次反复缺血再灌注,制备VD模型;对照组仅分离双侧颈总动脉,但不阻断血流。测试2组小鼠的学习记忆成绩;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形态学变化,并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测该区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表达的变化。结果跳台试验中模型组小鼠术后第29d的反应时间(125.4±32.5)s较对照组(24.9±2.9)s明显延长(P<0.01),错误次数增多(P<0.01);术后第30d的潜伏时间(80±29)s较对照组(200±37)s明显缩短(P<0.01),错误次数增多(P<0.01)。水迷宫试验中模型组小鼠术后第29d、30d游完全程时间[(143±17)s,(162±11)s]较对照组[(68±8)s,(52±5)s]明显延长(P<0.01),错误次数增多(P<0.01)。海马CA1区ChAT免疫组化观察中模型组阳性神经元面密度值为0.086±0.009,较假手术组(0.123±0.015)明显降低(P<0.01)。结论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的小鼠模型是研究血管性痴呆较为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3.
电针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神经元c-fos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观察电针对血管性痴呆(VD)小鼠海马神经元凋亡及相关基因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以反复脑缺血再灌注法复制VD小鼠模型,电针肾俞、膈俞和百会穴,对照组灌胃喜得镇,分别于治疗1d和7d后,以FCM法检测小鼠海马细胞凋亡率、cfos表达。结果术后1d,模型小鼠海马细胞凋亡率(6.86±1.10)较假手术组(3.59±0.70)明显增高(P<0.01),术后7d(13.49±1.72)较术后1d还高(P<0.01)。术后1d,模型小鼠海马细胞cfos表达(1.08±0.33)较假手术组(1.00±0.25)有升高趋势(P>0.05),7d时(2.65±0.29)则显著升高(与术后1d和假手术组比较,均P<0.01)。电针在两个时点均可上调小鼠海马细胞cfos的表达(2.26±0.31,3.76±0.41),降低细胞凋亡率(3.68±1.48,6.36±1.52),与模型组相比均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电针具有抑制细胞凋亡、保护神经元的作用,这可能是电针改善VD小鼠智能的作用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D)小鼠海马神经元中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ERK_1、ERK_2)的表达特征,探讨其在VD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备小鼠VD模型,设立假手术组作为对照。术后第29、30天,经跳台试验和水迷宫试验对2组小鼠进行行为学成绩测试,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2组小鼠海马神经元中ERK的表达变化。结果VD模型小鼠学习、记忆成绩较假手术组显著下降(P<0.05)。模型组小鼠海马CA1区ERK_1、ERK_2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湿著减少(P<0.05)。结论海马神经元内ERK表达减少可能参与了VD的发病机制,应用能促进ERK表达的药物可能成为治疗VD的有效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赤土茯苓苷 (Smiglabran,Smi)对小鼠海马 CA1 区神经元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造成小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分别观察了不同再灌注时间 (1、3、5 d)小鼠的存活率及海马 CA1 区神经元的普通病理改变 ,同时观察了赤土茯苓苷对上述改变的影响。结果 :Smi10 0、2 0 0 mg/ kg能明显提高脑缺血后再灌流 3d、5 d小鼠的存活率 ,脑缺血再灌注的早期 ,海马 CA1 区神经元数目及形态即发生改变 ,再灌注 5 d时光镜下绝大部分细胞脱失 ,而用药组 (Smi10 0、2 0 0 mg/ kg)小鼠海马 CA1 区神经元在相应时间点上形态数目变化较轻 ,5 d时仍有超过半数以上 (6 8.1%、74.1% )细胞存活 ,细胞密度分别为 (95 .4± 8.0 )个 / 2 mm和 (10 3.8± 3.2 )个 / 2 mm,明显高于缺血对照组 (5 1.8± 7.8)个 / 2 mm,P <0 .0 0 1。结论 :Sm i对小鼠短暂脑缺血再灌注造成的海马 CA1 区神经元的病理损伤具有显著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海马 CA1区神经元形态学观察 ,探讨高血糖对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影响。方法 :术前给大鼠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和葡萄糖造成正常血糖和高血糖状态 ,参考 Zea- L onga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及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后 1、3、7d取材 ,进行 HE染色 ,观察正常神经元。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 1、3、7d正常血糖组海马 CA1区正常神经元计数为 1 76.0 0± 4.2 4 ,1 1 0 .75± 7.89,5 9.0 0± 8.41 ;高血糖组为1 68.2 5± 7.1 4,89.5 0± 8.2 0 ,39.75± 8.42 ,3d和 7d时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 P<0 .0 5 )。结论 :高血糖可加重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 CA1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相似文献   

7.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Caspase-3的表达及纳洛酮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aspase-3在缺血再灌注大鼠海马神经元中的表达及纳洛酮的影响。方法:用插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cerebralarteryocclusion,MCAO)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左侧MCAO1h,再灌注23h后处死,对照组给予生理盐水,纳洛酮组给予纳洛酮,海马区Caspase-3的表达通过免疫组化来测定;缺血侧海马区凋亡细胞数采用TUNEL法测定。结果:对照组、纳洛酮组、假手术组缺血侧海马区平均密度值分别为0.130±0.012、0.062±0.004、0.053±0.006。对照组大鼠缺血侧海马区Caspase-3的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增强(P<0.01),给予纳洛酮处理后,Caspase-3的表达减弱(P<0.01)。对照组缺血侧海马区许多神经元有凋亡现象,纳洛酮组凋亡神经元减少,假手术组偶见凋亡神经元。结论:短暂的脑缺血可导致海马区Caspase-3的表达增加,凋亡神经元增多。海马区Caspase-3的激活与神经元的凋亡相关,纳洛酮可抑制海马区Caspase-3的表达,减少神经元的凋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人参总皂甙(GS)对不完全性脑缺血及再灌注不同时间后海马CA1区一氧化氮合酶(NOS)的影响及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加放血的方法制成大鼠不完性脑缺血及再灌注模型,以还原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NADPH-d)组织化学方法观察缺血及再灌注后海马CA1区NOS阳性神经元变化及GS对其的影响.结果单纯缺血组海马CA1区在缺血30min时NOS阳性细胞数最高(44.5±7.42),为假手术组2倍,再灌注2h、12h、24h、3d后逐渐下降,5d时恢复正常水平(21.12±3.50),缺血再灌注3d、5d时出现神经细胞损伤.GS能抑制缺血30min及再灌注各时程中NOS阳性神经元数量变化,并能预防缺血再灌注后迟发的神经元损害.结论GS对大鼠不完全性脑缺血及再灌注不同时程后海马CA1区NOS的异常表达有抑制作用,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海马CA1区神经元形态学观察,探讨高血糖对海马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影响.方法术前给大鼠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和葡萄糖造成正常血糖和高血糖状态,参考Zea-Longa 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及再灌注模型.于再灌注后1、3、7d取材,进行HE染色,观察正常神经元.结果缺血再灌注后1、3、7d正常血糖组海马CA1区正常神经元计数为176.00±4.24, 110.75±7.89, 59.00±8.41;高血糖组为168.25±7.14,89.50±8.20,39.75±8.42,3d和7d时两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高血糖可加重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迟发性神经元死亡.  相似文献   

10.
李兵  章翔  张志文  张戈  蒋小帆 《医学争鸣》2000,21(9):1070-1072
目的 观察大鼠全脑缺血后经脑室注射胰岛素对海马区神经元病理形态学改变的影响 ,探讨胰岛素对海马区神经元迟发性死亡的作用 .方法 利用改良四血管闭塞法 ,建立大鼠全脑缺血模型 .缺血再灌注后即刻经脑室注 1U胰岛素 ,于缺血再灌注后 1,3,5和 7d断头取脑 ,光镜下计数海马区正常神经元 .结果 缺血再灌注后 3,5及 7d治疗组鼠海马 CA1区正常神经元计数为 1(6 8.6± 10 .9) ,(133.5±10 .5 ) ,(10 5 .6± 10 .1) ,缺血组则为 (87.4± 5 .1) ,(4 5 .4±6 .1) ,(10 .5± 3.4) .两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 (P <0 .0 1) .结论 胰岛素对缺再性脑损伤具有中枢直接保护作用 ,且这种保护作用可减轻海马区神经元的迟发性死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盐酸多奈哌齐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CAl区CalpainI-Cdk5/p25通路表达的影响。方法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盐酸多奈哌齐治疗组。分别于脑缺血一再灌注后第4周、6周和第8周应用免疫组化观察海马CAl区CalpainI的表达,Western-blot方法测定Cdk5/p25的表达。结果术后4周、6周和8周时模型组小鼠海马CAl区CalpainI的表达分别为(0.098±0.009)、(O.129±0.01)、(0.116±0.01),显著高于假手术组的(0.03±0.003)、(0.031±0.003)、(0.029±0.003)(P〈0.05);模型组Cdk5的表达为(0.54±0.05)、(0.73±0.07)、(0.7±0.06),假手术组为(0.23±0.02)、(0.31±0.02)、(0.33±0.02),差异有显著性(P〈0.05);模型组p25的表达分别为(0.44-4-0.04)、(0.51±0.04)、(0.55±0.06),显著高于假手术组的(0.19±0.02)、(0.24±0.02)、(0.2±0.02)(P〈0.05)。多奈哌齐治疗组小鼠在术后4周、6周和8周时海马CAl区CalpainI表达为(0.041±0.004)、(0.054-4-_0.004)、(0.046±0.003),较模型组显著降低俨〈0.05),Cdk5的表达为(0。28±0.02)、(0.33±0.03)、(0。38±0.02),p25的表达为(0.26±0.02)、(0.25±0.03)、(0,21±0,02),分别显著低于模型组小鼠(P〈0.05)。结论盐酸多奈哌齐改善小鼠学习和记忆的能力可能与其降低CalpainI-Cdk5/p25通路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十二指肠腔内套管置入术(endoluminalsleeve,ELS)对非肥胖型2型糖尿病(type2 dabetesmellitus,T2DM)大鼠糖代谢的影响。方法24只雄性自发性糖尿病Goto—Kakizaki(GK)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手术(ELS)组和假手术(sham-operation,SO)组,每组12只。观察术前(0周),术后1、3、6、12、24周2组空腹血糖(fastingplasmaglucose,FPG)水平,术前(0周),术后6、24周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ralglucosetolerancetest,OGTT),描绘血糖随时间变化曲线,计算葡萄糖耐量曲线下面积(areaunderthecurve,AUC),并测定葡萄糖负荷2h后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peptide-1,GLP-1)水平。结果术前2组大鼠间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术前比较,ELS组术后1、3、6、12、24周FPG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内=5.982,P=0.023),术后6、24周AUC、血糖峰值低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内=11.602,P=0.003),且OGTT血糖峰值出现时间由原来的60min提前到30min,葡萄糖负荷后的GLP-1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内=43.24,P=0.012);SO组术后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十二指肠腔内套管置入术对非肥胖型T2DM大鼠具有稳定控制血糖和改善糖耐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长时间动态变化,初步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血管性痴呆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7d组、模型15d组、模型1m组、模型2m组和模型4m组,每组10只。免疫组化分析海马组织BDNF的表达情况。结果①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7d组大鼠海马的BDNF表达增多,CA1区BDNF阳性神经元排列密集,着色深,染色清晰;模型组大鼠15d组、1m组、2m组和4m组各时点海马BDNF阳性细胞均比假手术组明显减少,分布稀疏,显色较浅,有的BDNF阳性细胞呈萎缩状,胞体明显缩小。②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7d组BD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及总面积增多(P〈0.01),而模型15d组、1m组、2m组及4m组大鼠的海马BDNF阳性神经元表达明显减少(P〈0.01)。模型大鼠各组间比较,BD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及总面积逐渐减少(P〈0.05,P〈0.01),但模型2m组和4m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BDNF在VD大鼠脑缺血再灌后早期对海马缺血的神经元起保护作用,后期BDNF的保护作用减弱在血管性痴呆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白藜芦醇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30只SD大鼠完全随机法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和实验组,每组10只.模型组大鼠在腹腔注射硝普钠降低血压的基础上,反复夹闭、再通双侧颈总动脉制备VD大鼠模型,术后第2天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连续28 d;假手术组大鼠手术过程与模型组相同,但术中不注射硝普钠、不阻断双侧颈总动脉,术后处理同模型组;实验组大鼠手术过程与模型组相同,术后第2天给予白藜芦醇溶液灌胃,连续28 d.造模后第21天进行Y-迷宫测试、造模后第28天进行Morris水迷宫测试,检测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并测定大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一氧化氮(NO)含量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学习和记忆能力明显下降;大脑皮层及海马组织NOS及NO含量升高,GSH-PX活性下降(均P〈0.05).与模型组比较,实验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提高;大脑皮层及海马组织NOS及NO含量下降,GSH-PX活性升高(均P〈0.01).结论:白藜芦醇对VD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具有一定改善作用,可能通过提高大鼠脑组织的抗氧化能力而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应用丁苯酞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海马细胞凋亡及p38MAPK磷酸化的影响,以探讨其机制.方法 用两血管法(2VO)建立血管性痴呆(VD)模型.将60只3月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VD模型组、假手术组和丁苯酞组.丁苯酞组给予120 mg·kg-1·d-1的丁苯酞溶液2 ml灌胃,VD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等量的2 ml植物油灌胃,1月后应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分别测试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TUNEL法检测海马CA1区细胞凋亡,蛋白印迹(Westem blot)法观察大鼠海马区p38MAPK磷酸化变化.结果 前3d丁苯酞组隐蔽平台逃避潜伏期[分别为(48.72±7.01)s,(42.41 ±4.06)s,(40.34±2.46)s],明显小于模型组隐蔽平台逃避潜伏期[(82.71±8.27)s,(80.36±9.65)s,(77.74±6.33)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丁苯酞组原平台象限时间、穿越原平台次数[(26.45±4.66)s,(1.84±0.82)次],大于模型组原平台象限时间、穿越原平台次数[(18.67±5.39)s,(1.32±0.61)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大鼠海马区细胞凋亡、磷酸化p38MAPK的表达(p-p38MAPK/β-action光密度值)的比较:丁苯酞组分别为[(153.65±9.85)个,(0.42±0.04)],明显低于VD模型组[(209.46± 11.49)个,(0.88±0.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丁苯酞能显著改善VD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是通过抑制p38MAPK通路,进一步抑制海马区细胞凋亡而实现的,这可能是丁苯酞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应用3.0T高场磁共振3D-TOF序列对抑郁症模型大鼠的大脑中动脉血管进行研究,明确大脑中动脉血管在抑郁模型大鼠中的变化.方法 将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抑郁组,每组20只.对照组不处理,抑郁组按制备抑郁模型处理.分别于0,4,6,8周对其进行MR扫描,并采用Mimics软件进行血管勾画.对比分析大脑中动脉直径及长度变化及与建立抑郁大鼠模型时间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抑郁模型应激周数的增加,抑郁组大鼠大脑中动脉相应发生改变,即于第4周发生管径显著变细[左侧直径:对照组(0.31±0.05)mm,抑郁组(0.28±0.04) mm,t=2.76,P<0.05;右侧直径:对照组(0.30±0.05) mm,抑郁组(0.27±0.03) mm,t=2.61,P<0.05],第6周长度显著减少[左侧长度:对照组(5.6±0.77)mm,抑郁组(4.9±0.73) mm,t=2.84,P<0.05;右侧长度:对照组(5.5±0.76) mm,抑郁组(4.8±0.72) mm,t=3.11,P<0.05],第8周管径与长度较对照组均发生更为显著改变[左侧直径:对照组(0.31±0.05) mm,抑郁组(0.22±0.02) mm,t=5.50,P<0.01;右侧直径:对照组(0.30±0.04) mm,抑郁组(0.21±0.02) mm,t=5.57,P<0.01;左侧长度:对照组(5.6±0.78) mm,抑郁组(4.3±0.70) mm,t=5.49,P<0.01;右侧长度:对照组(5.5±0.79) mm,抑郁组(4.2±0.71) mm,t=5.45,P<0.01].结论 抑郁大鼠大脑中动脉的改变一定程度揭示了其脑血管和抑郁症疾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二氢麦角碱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胆碱能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二氢麦角碱对血管性痴呆小鼠海马胆碱能系统的影响。方法通过双侧颈总动脉线结、连续3次缺血-再灌注,制作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并设立假手术组、二氢麦角碱组;术后d29、d30分别测试学习和记忆成绩;应用动力学法测定小鼠海马AchE活性,原位杂交法测定海马CA1区ChAT mRNA水平,免疫组化测定海马CA1区AchR的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学习和记忆成绩均降低(P〈0.05),且海马AchE活性降低(P〈0.05),CA1区ChAT mRNA和AchR水平也降低(P〈0.01);而与模型组比较,二氢麦角碱组学习和记忆成绩均改善(P〈0.05),且海马AchE活性增高(P〈0.05),CA1区ChAT mRNA和AchR水平也增高(P〈0.01)。结论小鼠海马胆碱能系统功能降低可能参与了血管性痴呆的分子生物学发病机制;二氢麦角碱可以升高其胆碱能系统功能而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嗅三针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ChAT、AchE活性的影响作用。方法:成年SD雄性大鼠40只,体重(300±20)g。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VD模型组、VD嗅球损毁模型组、嗅三针组,每组10只。制作VD大鼠模型和VD并损毁嗅球大鼠模型,通过嗅三针电刺激方法,测试大鼠水迷宫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胆碱乙酰化酶(ChAT)、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结果:水迷宫定位航行试验显示,平均逃避潜伏期和平均游泳路程比较,VD模型组明显长于正常对照组(P〈0.01);嗅三针组明显短于VD模型组和VD嗅球损毁模型组(P〈0.01);VD嗅球损毁模型组与VD模型组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海马ChAT、AchE活性比较,VD模型组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嗅三针组高于VD模型组和VD嗅球损毁模型组(P〈0.05);VD模型组与VD嗅球损毁模型组之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嗅三针能够显著增强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并且能提高海马ChAT和AchE活性,其治疗效应依赖于嗅觉传导通路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