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可视化超声技术在重症病人疑难血管穿刺中的应用。方法收集ICU外周疑难血管穿刺病人120例,随机分为2组,60例病人按照传统穿刺法为对照组,60例病人按照可视化多普勒超声引导法穿刺作为观察组,观察对比2组的穿刺时间、一次性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和总成功率较高,皮下血肿、局部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观察组穿刺成功所用时间较少(P < 0.01)。结论将可视化超声技术应用在重症病人疑难血管穿刺中,能够显著提高一次性和总体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且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微信公众号在CT增强检查健康宣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CT增强检查的24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健康宣教,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进行健康宣教。比较2组病人的宣教知识知晓度、检查并发症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等。结果2组病人宣教前知识知晓度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人宣教后知识知晓度及护理满意度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 < 0.01)。结论CT增强检查采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开展健康宣教,有利于改善宣教效果,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满意度,建议有条件的医院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在CT增强检查静脉穿刺困难患者中留置针穿刺的可行性及操作要点。方法:将46例血管情况差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应用常规留置针穿刺法进行穿刺;将43例常规穿刺失败患者纳入实验组,应用超声引导留置针穿刺法进行穿刺。采用卡方检验法,比较2组穿刺成功率、穿刺并发症;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法,比较2组患者选血管用时、穿刺次数、进针次数。结果:46例常规穿刺患者3例穿刺成功,43例超声引导穿刺均成功,其中一次穿刺成功38例,二次穿刺成功5例,穿刺成功率高达100%,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一次穿刺成功率(χ2=70.940,P=0.000)、总成功率(χ2=77.770,P=0.000)均有明显差异,其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降低(χ2=15.151,P=0.000);选血管用时明显缩短(3.65±1.57 vs. 36.86±7.11,t=32.412,P<0.01);穿刺次数明显减少(1.12±0.32 vs. 3.56±0.50,t=31.866,P<0.01);进针次数明显减少(1.21±0.47 vs. 7.56±1.65,t=23.685,P<0.01)。结论:将超声引导留置针穿刺术应用于CT增检查静脉穿刺困难患者中,提高了穿刺成功率,减轻了患者痛苦,为患者顺利完成CT增强检查提供了保障,其操作简单、安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全程可视化桡动脉穿刺置管方法在肥胖病人麻醉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体质量指数≥28 kg/m2拟行手术,需要动脉穿刺置管病人10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长轴平面内组(L组)和超声引导短轴平面外组(S组);比较穿刺一次成功率、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穿刺并发症等。结果L组穿刺一次成功率高于S组(P < 0.05);S组4例出现穿刺部位血肿,均更换对侧桡动脉穿刺成功,L组未发生穿刺部位血肿,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2组病人穿刺时间、穿刺次数、穿刺针使用数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长轴全程可视化桡动脉穿刺置管操作成功率高于超声引导短轴平面外技术。  相似文献   

5.
陶莲德  张莉  袁志平  王静  邹翰琴  王培忠 《西部医学》2011,23(7):1362-1363,1366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改良经肘上外周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PICC)的应用效果。方法将92例需行PICC置管但血管条件差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行常规PICC,观察组在超声引导下经肘上3 cm处行PICC。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血栓形成、穿刺部位渗血、脱管堵管和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的满意度、舒适度。结果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相关并发症总发生率、患者置管满意度和舒适度方面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中观察组置管成功率为100%(40/40),高于对照组的88%(46/52);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2/40),低于对照组的34.7%(18/52);满意度和舒适度分别为92.5%(37/40)、85.0%(34/40),高于对照组的57.7%(30/52)、48.1%(25/52)。结论与常规PICC相比,超声引导下经肘上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成功率高,患者并发症少,提高了患者满意度和舒适度。  相似文献   

6.
陈娟 《蚌埠医学院学报》2020,45(9):1180-118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单侧全膝关节置换术病人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A、B组,各60例,A组行大转子下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B组行腘窝上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比较2组坐骨神经阻滞指标,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维持时间及阻滞效果等。结果B组操作完成时间明显短于A组(P < 0.01),穿刺次数明显少于A组(P < 0.01),穿刺深度明显小于A组(P < 0.01),穿刺成功率、阻滞成功率和病人满意度均明显高于A组(P < 0.01)。2组阻滞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人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评分均明显高于A组(P < 0.01)。2组术后8 h疼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病人术后8 h股后肌群肌力均达到Ⅲ级及以上,明显优于A组(P < 0.01)。结论超声引导腘窝上外侧入路坐骨神经阻滞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中操作穿刺时间较短,进针深度更浅,穿刺及阻滞成功率较高,病人满意度高,股后肌群肌力较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不同时机局麻后PICC置管所致疼痛和穿刺次数进行比较。方法选择2018-2019年在蚌埠市某三甲医院进行PICC置管的病人90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穿刺后麻醉)和观察组(穿刺前麻醉),每组各45例。评估2组穿刺对病人疼痛及穿刺次数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局部疼痛程度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穿刺次数多于对照组(P < 0.05)。观察组局麻前血管直径大于局麻后(P < 0.05),局麻前后血管距皮的距离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超声引导下改良塞丁格技术PICC置管时,穿刺前麻醉与穿刺后麻醉对于病人的疼痛无影响,但穿刺前麻醉会导致血管收缩,增加穿刺难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改良钝性分离技术在血小板减少病人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行PICC置管且血小板 < 100×109/L、凝血功能正常的44例住院病人,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1例病人采用可撕裂外鞘与扩张器组装后钝性扩皮置管,观察组23例病人采用改良钝性分离扩皮技术置管。比较2组一次送鞘成功率、置管后第1、3、5天穿刺部位疼痛程度以及置管后24h出血量和7d内维护次数。结果观察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为95.65%(22/23),对照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为85.71%(18/2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疼痛程度较对照组低(P < 0.05)。观察组置管后24 h穿刺点渗血纱布层数及置管后7 d内换药次数均较对照组少(P < 0.05和P < 0.01)。结论采用改良钝性分离技术,对于血小板减少病人可明显减少穿刺点出血量及导管维护次数,减轻疼痛与紧张,提高病人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彩超引导下球囊扩张术与外科重建内瘘术在治疗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距吻合口2 cm以内)时的疗效是否一致。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病人,根据手术方式分为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组(A组)36例,外科手术组(B组)33例。随访并比较2组第1、3、6个月的通畅率。结果A组透析时间(4.11±3.06)年,临床成功率97%,技术成功率100%。B组透析时间(3.85±2.81)年,临床成功率94%,技术成功率100%。A组第1、3、6个月的通畅率高于B组(P>0.05)。术后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个月的内瘘狭窄处血管内径与肱动脉血流量2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1个月的血管内径和血流量均明显大于术前(P < 0.01)。结论彩超引导下球囊扩张术与外科手术治疗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具有相同的疗效,因为前者具有操作简便,术后即可透析,保存病人血管资源等优势可以推荐作为动静脉内瘘吻合口近心端狭窄首选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反Allen试验在经同侧桡动脉二次冠状动脉介入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经同侧桡动脉二次冠状动脉介入诊疗病人154例,按照反Allen试验结果分为反Allen试验阳性组(阳性组)118例和反Allen试验阴性组(阴性组)36例,采集病人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阳性组男性病人比例高于阴性组(P < 0.05);桡动脉穿刺成功率为98.31%(116/118),明显高于阴性组的36.11%(13/36)(P < 0.01);阳性组穿刺成功者的穿刺时间少于阴性组(P < 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穿刺成功的SpO2最佳界值为89%,AUC为0.961,敏感度为87.6%,特异度为96.0%(P < 0.01)。结论反Allen试验的定性及定量结果对指导穿刺部位的选择、提高穿刺成功率、缩短穿刺时间、减轻病人痛苦等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彩色超声引导下行下腔静脉滤器(VCF)置入术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实用价值。方法收集行VCF置入术的203例病人资料,其中21例在彩色超声引导下放置VCF(超声引导组),182例在DSA下放置VCF(DSA引导组),比较2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时间、滤器倾斜率、手术成功率及随访期间VCF相关并发症。结果2组手术成功率、滤器倾斜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引导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手术时间均低于DSA引导组(P < 0.05~P < 0.01)。术后随访3~6个月均未出现VCF相关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和DSA引导VCF置入均有很好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对于造影剂过敏、肾功能不全及搬动困难者更适宜,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以追踪方法学为指导的护理干预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心力衰竭(HF)病人乐观倾向及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80例AMI合并HF病人,根据入院顺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2组均行经皮冠脉介入术,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以追踪方法学为指导的护理干预,连续干预1个月。比较2组桡动脉穿刺后并发症、护理满意度及干预前后乐观倾向(LOT-R)评分、创伤后成长(PTGI)评分、自护能力(ESCA)评分、健康行为(HPLPⅡ)评分。结果实验组桡动脉穿刺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0%,低于对照组的20.00%(χ2=4.11,P < 0.05)。干预1个月后,2组LOT-R评分、PTGI评分、ESCA评分、HPLPⅡ评分均明显高于干预前(P < 0.01),且实验组各项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1)。实验组护理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 < 0.05)。结论以追踪方法学为指导的护理干预应用于AMI合并HF病人,有利于减少桡动脉穿刺后并发症,提高乐观倾向,促进创伤后成长,增强自护能力,主动采纳健康行为,提升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与传统C臂机引导微球囊压迫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和并发症。方法选取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45例, 分为DSA组(n=20)和C臂机组(n=25)。DSA组采用DSA机精准引导微球囊压迫术, C臂机组采用传统C臂机引导微球囊压迫术, 比较2组病人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入射体表剂量、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DSA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入射体表剂量均高于C臂机组(P < 0.05和P < 0.01);DSA组手术时间明显低于C臂机组(P < 0.01);2组临床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臂机组并发症发生率高于DSA组(P < 0.05)。结论2种手术方式都有较好临床疗效, DSA引导微球囊压迫术具有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和降低并发症的优点, 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经皮经肝胆囊穿刺引流术(PTGD)对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治疗价值。方法选择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人128例,按是否行PTGD分为观察组(64例,行PTGD引流术)和对照组(64例,不行胆囊穿刺),2组均给予相同的常规治疗。比较2组病人治疗后指标[腹胀缓解时间、排气时间、住院时间、白细胞(WBC)、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降钙素原(PLT)、乳酸、Bahhazar CT评分]、并发症情况包括胰周积液、胰周感染、胰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及病死率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病人腹胀缓解时间、排气时间、胰周积液率、胰周感染率、住院时间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2组病人胰瘘率、ARDS率、MODS率和病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室检查,2组病人入院时WBC、ALT、胆红素、PCT、乳酸和Balthazar C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入院3 d和6 d时WBC、ALT、胆红素、PCT和乳酸值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入院7 d时Balthazar CT评分值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P < 0.01)。结论PTGD效果好、安全性高,可明显改善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行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引流对重症急性胰腺炎(SAP)病人肠道细菌移位及炎症介质的影响。方法选择SAP病人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人发病至入院时间将SAP病人分为观察组(发病至入院≤48 h)与对照组(发病至入院时间>48 h),各50例,2组病人入院均接受超声引导下腹腔穿刺置管引流。比较2组病人肠道菌群数目(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和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4及IL-10含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病人致病菌大肠埃希菌菌群数及葡萄球菌菌群数明显减少,有益菌菌群数乳酸杆菌、双歧杆菌菌群数明显增加(P<0.01);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观察组病人外周血IL-6、TNF-α含量均明显减少,IL-4、IL-10含量均明显增加(P<0.01)。结论早期超声引导腹腔穿刺引流可以减少SAP病人肠道细菌移位,减轻机体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改良输尿管镜狄激光碎石术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119例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病人临床资料,其中60例采用常规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常规组),59例采取改良的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改良组),观察2组一次进镜成功率、进镜时间、手术总时间、结石清除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常规组与改良组一次进镜成功率分别是83.3%和96.6%,2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改良组进镜时间较常规组缩短(P < 0.05),总手术时间明显降低(P < 0.01);常规组与改良组术后4周的结石清除率分别为81.7%和96.6%,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2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输尿管镜钬激光碎石术通过调整进镜方式、控制碎石的能量与频率、注意进水压力及速度能有效防止结石上移,利于结石清除,减少手术总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未见明显上升,进一步提升手术效果及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郑桂芳  段美玲 《西部医学》2011,23(3):573-574
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病人最佳注射针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10月南充市中心医院CT室增强扫描的病人200例,随机分为蝶形针组和留置针组,每组各100例,比较两组病人静脉穿刺成功率、静脉外渗率、病人满意率及成本。结果蝶形针组病人静脉穿刺成功率97%,静脉外渗率5%,病人满意率87%,成本4元;留置针组病人静脉穿刺成功率100%,静脉外渗率0,病人满意率95%,成本17.6元.两组比较,留置针组静脉外渗率、病人满意率均优于蝶形针组(P〈0.05),但成本高于蝶形针组13.6元,静脉穿刺成功率两组无差异性(P〉0.05)。结论为了减少CT增强病人注射的并发症,保护病人血管,提高病人满意率,选用留置针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术前肺超声评分(LUS)与病人临床资料的相关性,探讨其在术后肺部并发症(PPC)预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60例择期行肺癌根治术的老年病人,按是否发生PPC分为2组:有并发症组(PPC组)25例和无并发症组(nPPC组)35例。术前进行肺超声检查,计算LUS;记录病人的术前氧分压(PO2)、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手术机械通气时间、总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记录PPC发生情况。分析LUS与各项监测指标的相关性;应用ROC曲线评价LUS预测病人发生PPC的价值。结果nPPC组术前LUS为(12.34±1.88)分,PPC组术前LUS为(14.88±2.22)分,LUS与年龄、PO2、氧饱和度、呼吸频率、总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PPC均呈正相关关系(P < 0.05~P < 0.01)。PPC组LUS、总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均高于nPPC组(P < 0.05~P < 0.01)。以LUS 12.5分预测病人发生PPC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8.0%、57.1%。结论LUS可定量评估老年病人肺癌根治术PPC的发生,可以指导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改良双孔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的临床应用。方法选取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病人108例,其中54例行改良双孔LC作为观察组,54例行三孔LC作为对照组。观察并比较2组临床疗效。结果2组术中手术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病人手术时间较长,术后疼痛较轻,术后抑郁焦虑评分减低,术后瘢痕评分及病人美容满意度也明显改善(P < 0.05~P < 0.01)。术后2组病人抑郁焦虑程度均较术前显著降低,观察组降低的程度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结论改良双孔LC安全可靠,手术创伤更小,术后恢复快,术后疼痛轻,病人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一种新型扩皮送鞘法在同步放化疗肿瘤病人行超声引导下改良赛丁格技术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20例同步放化疗行PICC置管的肿瘤病人随机分为A、B、C 3组,各40例。A组采用扩皮刀纵向扩张穿刺点后推进微插管鞘的方法,B组采用扩张器与导管鞘组件扩张穿刺点后送鞘的钝性分离法,C组采用新型小切口联合盲穿针外鞘、扩张器组装钝性分离法。比较3组置管病人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术中疼痛评分及术后穿刺点渗血情况。结果A组及C组病人均一次性扩皮送鞘成功,成功率为100%;B组病人3例钝性扩皮失败后改扩皮刀再次扩皮送鞘成功,成功率为92.5%;3组病人的一次性送鞘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置管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A组评分高于B组和C组,C组高于B组(P < 0.05~P < 0.01)。C组病人穿刺点渗血情况低于A组和B组(P < 0.05)。结论采用新型小切口联合盲穿针外鞘、扩张器组装钝性分离法行PICC置管扩皮,不仅一次性送鞘成功率高,而且可减轻置管术中疼痛、减少术后穿刺点局部渗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