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2 毫秒
1.
目的 比较CT定位下床旁行经皮穿刺置管引流(percutaneous catheter drainage,PCD)术与CT引导下PCD术在腹部疾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安全实用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收治的57例行PCD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随机原则分:CT定位下床旁行PCD(CT定位组)和CT引导下行PCD(CT引导组),记录各组穿刺置管时间、腹部症状缓解时间、引流时间、穿刺费用、治愈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PCD术,CT定位组的治愈率为89.29%(25/28),CT引导组为 93.10%(27/29),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9,P>0.05)。两组的平均穿刺置管时间、腹部症状平均缓解时间、平均引流时间、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20.48±4.67)min vs.(18.52±3.71)min、(1.81±0.74)d vs.(1.74±0.71)d、(12.84±4.25)d vs.(11.78±3.97)d、(12.96±3.55)d vs.(11.85±3.26)d],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10、0.376、0.629、1.078,P>0.05)。 在穿刺费用上,CT定位组(578.5±20.08)元,较CT引导组(1501.8±144.73)元明显减少,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32.948,P=0.01)。CT定位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29%,包括穿刺处疼痛1例,托管1例,堵管1例,出血1例;CT引导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0.34%,包括穿刺处疼痛2例,堵管1例,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205,P>0.05)。所有患者恢复顺利,随访6个月,失访4例,无复发者。结论 CT定位和CT引导下PCD术可达到同等的效果、创伤小、安全实用。虽CT定位下费用低,但技术上要求高,且临床应用范围有一定局限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超声定位在急诊ICU股静脉置管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急诊ICU需股静脉置管患者90例,以随机分组原则分为传统定位组、超声引导组、超声定位组。传统定位组以传统解剖结构为定位标准进行股静脉穿刺置管;超声引导组以超声实时指引进行股静脉穿刺置管;超声定位组在术前利用超声探查股动静脉解剖位置,并以此为指引进行股静脉穿刺置管。3组股静脉穿刺均为同一人操作以保证操作者熟练程度一致。比较3组的一次穿刺成功率、操作总时间、机械损伤和感染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传统定位组、超声引导组、超声定位组一次穿刺分别为17例(53.3%)、28例(93.3%)、27例(83.3%),三组一次穿刺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417,P=0.001);超声引导组优于传统定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756,P=0.001),超声定位组优于传统定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23,P=0.007)。传统定位组、超声引导组、超声定位组操作时间分别为19.43±4.69 min、15.39±4.46 min、15.79±4.08 min,三组操作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611,P=0.001);超声引导组和超声定位组均优于传统定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传统定位组、超声引导组、超声定位组机械损伤分别为7例(23.3%)例、0例、1例(3.3%),感染分别为3例(10.0%)、4例(13.3%)、2例(6.7%),三组机械损伤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40,P=0.005),仅超声引导组优于传统定位组(P<0.05)。三组感染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超声引导法相似,超声定位法操作便捷、一次穿刺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优于传统定位法,值得急诊ICU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文通过对比分析两组医生分别采用两种不同入路途径进行超声引导下肾穿刺活检取样成功率,实现不同入路途径的优缺点比较,为初学者提供操作指导。方法本文研究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对不同入路途径下超声引导下肾穿刺活检取样成功率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方法为:对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在我科进行超声引导下肾穿刺活检术的142名患者根据进针途径的不同分成两组,其中A组患者69人,采用头端进针;B组患者73人,采用尾端进针;两组患者的年龄基本匹配。第二部分,对不同医生操作下超声引导下肾穿刺活检取样成功率进行对比分析,具体方法为:对我科具备操作资质的医师进行分组,其中Ⅰ组为操作次数超过100例的医生,Ⅱ组为操作次数不超过20例的医生。患者就诊时,两组医生间隔操作,进针途径随机抽取。超声引导下使用自动活检枪,18G组织切割针行右肾下极穿刺活检,记录穿刺进针次数,有效样本数。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足够的标本;Ⅰ组医师两组不同入路的操作次数、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组的医师A组的操作次数明显高于B组,成功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里Ⅰ组医师的成功率明显高于Ⅱ医师,操作次数低于Ⅱ医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里Ⅰ组医师与Ⅱ医师的操作次数、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头端进针途径较尾端进针途径具有进针次数少等各种优点,但该操作对操作者的要求较高,需要初学者勤加练习。由于肾穿刺活检的并发症的发生率与穿刺次数相关,所以,初学者如自头端进针途径取材两次均不满意,需及时更换操作者或更换穿刺入路采取自尾端进针,以避免过度损伤肾脏及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尿道表面麻醉在输尿管中下段结石中的疗效性、安全性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患者共307例,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局麻组及硬膜外麻醉组。其中尿道表面麻醉患者168例,硬膜外麻醉组139例。观察其术中疼痛评分、一次性结石清除率、并发症、住院时间、患者满意度及住院费用。结果:在一次性结石清除率(97.02% vs. 96.40%, χ2=0.093,P=0.760)、并发症发生率(3.57% vs. 3.60%, χ2=0.088,P=0.767)、患者满意度(7.4±3.4 vs. 7.6±2.9,t=1.490,P=0.137)等方面2组患者无显著差异;疼痛评分方面硬膜外麻醉组优于尿道表面麻醉组(3.8±2.6 vs. 1.9±0.7,t=8.366,P=0.000),而在住院时间(3.6±1.9 vs. 4.2±3.1,t=2.081,P=0.038)及住院费用(0.9±0.4 vs. 1.3±0.5,t=7.787,P=0.000)方面尿道表面麻醉组明显优于硬膜外麻醉组。结论:尿道表面浸润麻醉处理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是一种安全、可行、经济的方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APP/PS1/LC3三转基因小鼠的构建及自噬流情况。方法:将CAG-mRFP-eGFP-LC3转基因自噬流模型小鼠与APP/PS1双转基因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模型小鼠交配繁殖,对产下的子代进行基因分型鉴定,选出同时含有 CAG-mRFP-eGFP-LC3基因和APP/PS1的小鼠为APP/PS1/LC3三转基因小鼠,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小鼠行为学变化。取6月龄APP/PS1/LC3三转基因小鼠和同窝CAG-mRFP-eGFP-LC3 单转基因小鼠各6只,断头取脑后在透射电镜及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自噬流的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老年斑的形成,用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标志物。结果:基因分型证实APP/PS1/LC3三转基因小鼠构建成功。Morris水迷宫显示,6月龄APP/PS1/LC3三转基因小鼠找到平台的平均潜伏期和路程均明显增加(F=87.096,P=0.000;F=41.583,P=0.000),穿越平台的次数明显减少(2.000±0.707 vs. 4.800±0.800,t=2.622,P=0.031)。透射电镜下观察,6月龄APP/PS1/LC3三转基因小鼠脑神经元内出现更多的自噬小泡。荧光显微镜下观察,与同窝CAG-mRFP-eGFP-LC3单转基因小鼠比较,6月龄APP/PS1/LC3三转基因小鼠海马区自噬体及自噬溶酶体数量均明显增高(5.894±0.742 vs. 14.820±3.350,t=0.017,P=0.000;1.204±0.420 vs. 1.840±0.559,t=3.156,P=0.005),大脑皮质内自噬体数量亦明显升高(1.943±0.415 vs. 10.030±4.382,t=6.364,P=0.000),但自噬溶酶体数量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0.562±0.207 vs. 0.686±0.195,t=0.156,P=0.878)。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6月龄APP/PS1/LC3三转基因大脑皮质及海马区域出现明显老年斑,而同窝CAG-mRFP-eGFP-LC3单转基因小鼠脑内未见老年斑。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同窝CAG-mRFP-eGFP-LC3单转基因小鼠比较,APP/PS1/LC3三转基因小鼠脑内APP蛋白明显升高(0.294±0.070 vs. 0.690±0.275,t=3.423,P=0.007),自噬相关蛋白LC3、 Beclin1、P62水平均增高(0.241±0.004 vs. 0.534±0.019,t=37.170,P=0.000;0.479±0.020 vs. 1.180±0.255,t=6.820,P=0.000;0.188±0.007 vs. 0.356±0.021,t=18.850,P=0.000),但溶酶体膜蛋白LAMP1表达水平降低(1.450±0.065 vs. 0.773±0.043,t=8.705,P=0.000)。结论:APP/PS1/LC3三转基因小鼠自噬被激活,但自噬溶酶体降解受阻,是研究AD自噬流水平的理想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6.
马海云 《基层医学论坛》2012,16(18):2319-2320
目的观察静脉留置针采用两种不同角度进行穿刺对患者穿刺成功率和留置时间的影响。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与皮肤成15°-30°角进针,观察组采用与皮肤成30°-40°进针,观察2组穿刺成功率及留置时间。结果观察组穿刺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留置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静脉留置针与皮肤成30°-40°角进针可提高穿刺成功率,并延长留置时间。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加速康复外科(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在肾上腺和肾脏肿瘤手术中应用的效果。方法:将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拟行手术治疗的肾上腺肿瘤、肾脏肿瘤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ERAS组和常规组,按照预设的纳入排除标准,最终ERAS组纳入89例,其中肾上腺肿瘤38例、肾癌15例、肾囊肿36例。常规处理组纳入100例,其中肾上腺肿瘤49例、肾癌16例、肾囊肿35例。ERAS组按照预设的加速康复外科措施进行围手术期处理,比较2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结果:与传统组相比,ERAS组的术后首次饮水时间[(3.1±1.7) h vs. (7.8±3.5) h,t′=-11.419,P=0.000]、术后首次进食时间[(7.6±3.7) h vs. (13.0±6.9) h,t′=-6.611,P=0.000]和术后首次下床时间[(9.1±4.9) h vs. (26.9±16.3) h,t′=-10.449,P=0.000]明显提前;术后留置尿管时间[(10.1±4.5) h vs. (23.2±15.4) h,t=-8.165,P=0.000]、术后肛门排气时间[(10.0±7.6) h vs. (15.0±9.0) h,t′=-4.157,P=0.000]和术后住院天数[(2.7±1.8) d vs. (3.6±2.1) d,t′=-3.128,P=0.002]明显缩短;术后2 h VAS疼痛评分[(3.3±0.8) vs. (4.3±0.8),t=-8.925,P=0.000]和术后首次下床时VAS评分[(2.5±0.6) vs. (3.4±0.7),t=-8.662,P=0.000]降低;手术时间[(55.8±32.5) min vs. (58.5±31.8) min,t′=-0.557,P=0.578]、术中出血量[(48.2±39.2) mL vs. (48.3±34.6) mL,t′=-0.008,P=0.994]、术后并发症(3/89 vs. 6/100, ?字2=0.712,P=0.398)、引流管留置时间[(24.4±16.2) h vs. (27.0±15.3) h,t′=-1.143,P=0.255]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ERAS理念运用于肾上腺和肾脏肿瘤手术的围手术期是安全有效的,能够明显加速患者术后康复,提高患者舒适感,缩短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8.
范彬  梅孟雪  黄芬  梅赣红 《当代医学》2021,27(7):111-11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留置针技术在老年静脉穿刺困难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在本院接受住院治疗的200例静脉穿刺困难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盲穿法穿刺,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留置针技术进行穿刺,比较两组穿刺次数、留置针留置时间及非计划拔管、静脉炎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穿刺次数少于对照组,留置针留置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非计划拔管率、静脉炎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老年穿刺困难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留置针技术进行穿刺,能减少穿刺次数,缩短置管时间,减少非计划拔管、静脉炎发生,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30例需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的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进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记录从消毒铺巾至成功置入颈内静脉导管需要的穿刺时间、穿刺次数、成功率及有无并发症。结果30例患者在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均一次成功,成功率为100%,平均穿刺时间为(4.2&#177;1.3)min,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行颈内静脉穿刺置管具有安全、有效和不良反应少的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咀嚼口香糖能否加速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脊柱病区2016年1月至2016年9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且行腰椎后路融合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共65例,按术后是否咀嚼口香糖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30例)于术毕麻醉清醒后6 h开始咀嚼益达无糖木糖醇口香糖,每4小时1次,每次2粒,每次至少咀嚼15 min,至肛门首次排气后改为每8小时1次,直至术后第5天;对照组患者(35例)术后不咀嚼口香糖,仅接受常规护理。2组患者术后均禁食,肛门排气后开始进食流质饮食,并逐步过渡到正常饮食。比较2组患者术后首次闻及肠鸣音时间,肛门首次排气时间、首次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以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咀嚼口香糖能明显缩短患者术后首次闻及肠鸣音时间[(12.35±2.87) h vs. (17.10±2.59) h,t=-7.007,P=0.000]、肛门首次排气时间[(17.34±2.86) h vs. (24.12±3.18) h,t=-8.974,P=0.000]及首次排便时间[(51.89±5.16) h vs. (74.81±4.76) h,t=-18.612,P=0.000],但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11.67±2.12) d vs. (12.03±2.33) d,t=-0.650,P=0.518]、住院费用[(66 554.13±16 325.18)元vs. (65 707.26±11 765.25)元,t=-0.493,P=0.809]及并发症发生率(10/30 vs. 12/35, ?字2=0.007,P=0.936)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咀嚼口香糖可以加速腰椎后路融合术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恢复。上述结论尚需大样本、多中心的前瞻性研究来验证。  相似文献   

11.
小儿耳鼻喉手术麻醉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莉  解雅英 《内蒙古医学杂志》2006,38(12):1158-1160
因小儿耳鼻喉手术刺激强,时间短,且常与气道相关,故麻醉的控制有一定难度,现对国内外现阶段小儿耳鼻喉手术麻醉的改良方法及新观点进行评述,以期对临床工作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Adenovirus infection in intussusception in children in Taiwan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E J Clarke  I A Phillips  E R Alexander 《JAMA》1969,208(9):1671-1674
  相似文献   

13.
随着国内外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等的飞速发展,我国医药技术在2001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提前完成了我国所承担的人类基因组汁划中的1%测序任务,到2000年,中国科学家在功能基因研究和基因组多样性领域共完成研究论文1850篇,遍及医药各领域,研究手段和水平可于国际先进水平媲美,中国完全有条件在“后基因时代”成为主角之一。  相似文献   

14.
为探讨成都市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儿童支气管肺炎单病种费用水平以及不同收费项目占总费用的比例特点及控制医疗费用的有效途径,为患者自主选择就诊医疗机构提供参考指导,对成都市卫生局所属不同级别医院儿童支气管肺炎住院医疗费用分析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来自成都市卫生局2  相似文献   

15.
16.
Thirty-two children with malaria were admitted to Dudley Road Hospital, Birmingham, in the 1970s. None was admitted before 1974 and there was a rapid increase after that. All the infections were due to Plasmodium vivax and occurred in children of Asian immigrant families who had been born in or had visited India or Pakistan apart from one infant born in England who acquired the disease transplacentally. All presented within 12 months of entering or re-entering the United Kingdom. The clinical features of the 32 patients have been analysed and it is suggested that more effort should be made to educate travellers about the need for anti-malarial chemoprophylaxis and the necessity to continue it for one month after return.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