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研究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Rabbit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rBMSCs)的体外分离培养,观察其生长特性并探讨其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成脂肪细胞的途径,为种子细胞的选择提供一定的实验基础。方法:乌拉坦麻醉下耳缘静脉空气栓塞处死兔子,无菌条件下取出兔股骨,用percoll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相结合进行体外培养、传代,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取第3代细胞向成骨细胞和成脂肪细胞诱导,14 d后成骨细胞诱导组检测碱性磷酸酶,成脂肪细胞诱导组进行油红O染色。结果: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可成功获得rBMSCs,具有活跃的增殖能力。第3代细胞的生物学特征基本一致,并能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及成脂细胞。成骨细胞诱导组碱性磷酸酶检测表达呈强阳性,成脂肪细胞诱导组油红O染色见胞浆内出现大量红染脂滴。结论:percoll密度梯度离心法+全骨髓贴壁培养法可成功分离和培养rBMSCs,其生长稳定,增殖力强,能定向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及成脂细胞,可见rBMSCs是组织工程的优良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同种异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体外的共培养,并行多向分化诱导鉴定。方法 分别通过全骨髓直接培养法及密度梯度法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各传至第3代后,取等量细胞,混合后共培养,共培养之细胞再次传代后,分别进行成骨细胞、成脂肪细胞诱导,并分别行碱性磷酸酶、Von Cossa及油红染色鉴定。结果 全骨髓直接培养法原代细胞形态不均一,但是增殖能力好;密度梯度法分离得到的细胞较为均一,但增殖力不如全骨髓直接培养法。经过3代传代后,细胞均可获得相对纯化。共培养细胞增殖力较好,细胞形态较为均一,且未出现因免疫排斥导致的细胞死亡。共培养之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经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和脂肪细胞形态(分别经碱性磷酸酶、Von Cossa染色和油红染色证实)。结论 采用全骨髓直接培养及密度梯度离心法,经3-5代培养后均可获得相对纯化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同种异体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生长良好,不发生免疫排斥,证实该类细胞的免疫原性极低。在体外,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诱导分化为成骨细胞、脂肪细胞,表明它具有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3.
非诱导条件下犬骨髓基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研究体外培养骨髓基质细胞(BMSC)的生长特点和非诱导条件下的成骨特性。方法 采用犬来源BMSC体外扩增培养,观察非诱导条件下BMSC生长变化和成骨分化。结果 形态学观察表明,BMSC贴壁细胞呈集落生长,有成纤维细胞样外观,未加入成骨诱导剂,细胞形态发生变化,钙沉积出现,碱性磷酸酶(ALP)表达。3代内扩增的BMSC有成骨活性,但原代细胞成骨活性优于传代后细胞。结论 体外培养BMSC能大量扩增,具有自然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是骨组织工程理想的种子细胞。本实验所培养的BMSC具有骨祖细胞特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儿童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条件,为儿童骨组织工程研究选择种子细胞。方法 将儿童髂骨内骨髓分别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全骨髓法培养,待细胞长满培养瓶后传代,选取正常生长骨髓基质细胞第3代绘制生长曲线并测定细胞内骨钙素(OCN)及培养液中碱性磷酸酶(ALP)含量。培养期间用倒置相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结果 原代儿童骨髓基质细胞呈长梭形、三角形或多角形,存在有集落样生长特性,传代后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且生长、增殖稳定,细胞内OCN及培养液中ALP含量在1周左右达到高峰。结论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全骨髓法获得儿童骨髓基质细胞,经培养、传代后,可以得到大量稳定增殖的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研究兔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的体外获取方法、生物学鉴定以及新型靶向性非病毒载体介导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基因在BMSC中的瞬时转染和表达,为下一步的骨组织工程基因治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取4周龄新西兰大白兔骨髓,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全骨髓培养法获取BMSC,通过倒置相差显微镜、B rdU标记染色观察其形态学特征和生长状况,免疫组化观察其表面抗原表达情况。固相合成法合成含RGD肽K16GRGDSPC(K16-RGD)。以K16-RGD为载体介导TGF-β1基因转染兔BMSC,免疫组化检测其瞬时转染和表达效率。结果:分离培养的细胞在第10~12代以前生长性状稳定,增殖能力强。免疫组化检测兔BMSC表达CD90、CD44,但不表达CD34、CD45、CD11b和层黏连蛋白Lam in ine。与全血培养法相比较,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的BMSC纯度更高。K16-RGD介导TGF-β1基因瞬时转染效率可达(21.6±4.3)%。结论:分离培养的细胞成分较为单一,具有干细胞特性;TGF-β1基因能在BMSC中转染和表达,为下一步利用BMSC、K16-RGD和TGF-β1基因进行骨组织工程基因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目的 明确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n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在体外全骨髓培养条件下的生物学特性及其向成骨细胞分化的能力,探索更为简便有效的BMSCs体外培养方法.方法 提取大鼠原代BMSCs,用酠EM完全培养基和成骨诱导条件培养基体外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和HE染色观察细胞形态;台盼蓝活细胞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ALP检测试剂盒检测ALP含量变化和von Kossa染色检测细胞矿化结节,以判断细胞是否向成骨细胞分化.结果 全骨髓培养法在体外培养的大鼠原代BMSCs贴壁生长,呈梭形或多角形;使用Dex-SaMEM向成骨诱导后的BMSCs具有与成骨细胞在体外培养时相似的特征,倍增时间延长;合成ALP能力显著增强(P<0.05),von Kossa染色出现阳性的棕褐色或棕黑色团块的钙化结节.结论 全骨髓培养法取材方便,经成骨诱导培养的BMSCs表现出成骨细胞的形态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该方法可作为骨组织工程种子细胞培养的常规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体外分离、培养、扩增的方法,并进行生物学活性观察。方法穿刺抽取新西兰大耳白兔骨髓5ml,通过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取MSCs,体外贴壁培养、扩增、传代,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及各代细胞形态、数量生长情况,描绘生长曲线。第2代细胞用矿化液连续培养后,进行ALP及矿化结节染色。结果体外成功建立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扩增传代的方法,能够连续传至8~9代;矿化液培养的细胞ALP及矿化结节染色阳性。结论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在体外成功培养,具有向成骨细胞诱导分化的特性,可以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8.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分离、培养和鉴定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大鼠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的条件及生物学特性并加以鉴定.方法:取Wistar大鼠骨髓,分离培养骨髓基质细胞(BMSC),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其形态,传代后观察其生长特性,用免疫组化方法加以鉴定.结果:原代培养20d后可分离得到BMSC,在5代以前生长形态相对稳定,典型的BMSC可分为两个类型.结论:BMSC具有贴壁生长特性,较易对其进行分离扩增,增殖速度快,可用于多种疾病的细胞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体外培养方法、生长规律及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条件。方法采用全骨髓培养法分离成年大鼠BMSCs,经条件培养液诱导培养后,进行形态学观察及碱性磷酸酶活性、细胞矿化作用、骨钙素(OCN)等的测定。结果原代培养的BMSCs先形成细胞集落,14 d时集落融合;传代细胞体积变大,约5~7 d传代1次。诱导条件下,细胞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增高,并出现了矿化结节。经过体外成骨诱导的BMSCs表现出增殖、聚集、结节和矿化期的阶段性形态特征。在矿化期OCN表达呈阳性。结论BMSCs易于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体外成骨定向诱导的BMSCs具有典型的成骨细胞的形态和功能性特征,可以作为骨组织工程的种子细胞。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体外分离培养的人和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的生长情况和生物学特性.方法 骨髓穿刺抽取健康成人的骨髓,SD大鼠处死后从股骨取骨髓,采用密度梯度法分离出BMSCs,MTT法测定两种细胞的生长曲线,用成骨、成脂培养基对细胞进行定向诱导分化.结果 两种原代培养的BMSCs生长到第3代后,细胞形态均一、呈梭形排列,生长曲线提示人的BMSCs第9、15代仍有较强的增殖能力,第20代后增殖速度明显减慢.大鼠的BMSCs第8、16代增殖能力也很强,第30代 仍有活力.2种干细胞都能成功诱导分化为骨细胞和脂肪细胞.结论 人和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均能在体外分离培养,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能力更强于人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相似文献   

11.
体外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可行性,为中枢神经组织损伤修复寻找种子细胞的理想来源.方法:无菌取成大鼠长骨骨髓,密度梯度离心分离后获得骨髓基质细胞(BMSC),在神经干细胞培养液及细胞因子等条件下诱导其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结果:增殖培养24~72h见细胞分裂像和克隆单位;继续增殖培养仍可见细胞克隆(干细胞特性);诱导培养第10日有成熟神经细胞形成.说明BMSC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经过多种因子的"程序性"作用,可以向神经干细胞、成熟神经元及胶质细胞方向分化.结论:在适宜培养条件及诱导因子联合作用下,BMSC可成功诱导出神经元样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兔骨髓基质细胞体外培养的生长行为及增殖、分化情况,探讨由骨髓分离培养神经干细胞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无菌条件下行骨穿术,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获取骨髓基质细胞,利用多种增殖、分化诱导因子和神经干细胞培养液进行培养、分化诱导,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鉴定。结朵: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中能形成NESTIN抗原阳性的细胞克隆团,进一步分化,部分细胞胞体增大并出芽,逐渐发育成为较成熟的长突起细胞,长突起相互连接、交织成网并建立纤维联系。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易于取材、体外培养和增殖,在一定诱导条件下可以生成神经干细胞。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米诺环素在体内外干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后对其生长的影响。方法大鼠脊髓损伤后,经口给予米诺环素,并将带有GFP基因的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局部移植到损伤脊髓,在体外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给予不同剂量的米诺环素进行干预。利用荧光显微镜计数细胞,采用MTT法描绘细胞生长曲线来观察干细胞的生长状况。结果米诺环素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实验性脊髓损伤,在损伤中心可以观察到更多的移植细胞,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合适剂量米诺环素的干预下呈现出更加旺盛的生长趋势。结论合适剂量的米诺环素可以促进体内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损伤脊髓内更多地迁移到损伤中心,而对于体外培养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米诺环素会促进其增殖。  相似文献   

14.
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培养扩增及表面标志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目的 建立体外分离培养大鼠骨髓间质干细胞(MSC)方法.探讨MSC的扩增与鼠龄的关系及其部分细胞表面标志的动态改变。方法 分别取2月龄和5月龄鼠骨髓,经密度梯度离心后取单核细胞层接种.待细胞长满后进行传代.隔日行细胞计数。对2月龄鼠的4代MSC分别进行表面标志抗原动态观察。结果2月龄鼠MSC的扩增率明显高于5月龄鼠MSC。流式细胞仪鉴定显示随着传代次数增多,CD29阳性率趋向升高;CD90阳性率趋于降低;CD34与CD45阴性率趋于升高。结论 进行大鼠MSC培养扩增时MSC的取材可能要考虑大鼠月龄。在MSC培养扩增的过程中其表面抗原标志会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能表示了细胞纯度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Some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uman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 (MSCs) cultured in vitro were observed, hMSCs were isolated from bone marrow and purified by density gradient eentrifugation method, and then cultured in vitro. The proliferation and growth characteristics of hMSCs were observed in primary and passage culture. MSCs of passage 3 were examined for the purify by positive rate of CD29 and CD44 through flow eytometry. Human bone marrow MSCs showed active proliferation capacity in vitro. The purify of MSCs separated by our method was higher than 90%. It was concluded that hMSCs have been successfully cultured and expanded effectively. It provided a foundation for further investig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MSCs。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γ射线照射剂量及照射后培养时间对体外培养的骨髓基质细胞 (BMSC)损伤的影响。方法 :体外培养的BMSC随机分为正常组和不同剂量照射组 ,利用流式细胞仪 (FCM)、HE染色等技术观察处理后BMSC凋亡率和坏死率的变化。结果 :照射剂量从 0增至 5 0Gy时 ,凋亡率和坏死率随照后培养时间的延长其增加的幅度较小 ,当照射剂量从 5 0Gy增至 70Gy时 ,其增加幅度较大 ;当剂量大于 70Gy时 ,BMSC的损伤主要表现为坏死率的相对增高。结论 :BMSC的凋亡和坏死与照射剂量和照后培养时间有关 ,且表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相似文献   

17.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培养及生物学特性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体外培养的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部分生物学特性。方法:自健康人骨髓中分离出MSCs,进行原代培养,第5d首次更换培养液,以去除未贴壁细胞,以后每周换液2次,细胞铺满整个培养瓶底90%时开始传代培养。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原代及传代细胞形态及生长特性,并绘制传代细胞的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第3代MSCs细胞表面分子CD29、CD44,以进行MSCs鉴定。结果:MSCs体外培养为贴壁生长。MSCs原代培养约18~21d才达传代要求;传代培养细胞生长潜伏期仅24~36h,对数增长期约3~5d,之后为平台期,4~6d传1代。传至第8代,出现凋亡征象。第3代MSCs细胞表面CD29、CD44的表达率分别为90.6%和91.5%,MSCs均一性较高。结论:从人骨髓中分离出的MSCs在体外环境中具有很强的自我更新和分裂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8.
刘永亮  叶钢  方针强 《重庆医学》2008,37(8):842-844
目的原代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观察体外培养中MSCs的生物学特性及多向分化潜能。方法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培养法,体外分离、纯化、扩增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观察形态学特点,测绘传代MSCs生长曲线,检测细胞周期及表面标记,体外诱导MSCs向成骨细胞、成脂肪细胞分化并鉴定。结果原代及传代MSCs为长梭形成纤维细胞样细胞;生长曲线显示传代细胞具有类似的生长规律;流式细胞仪分析MSCs CD44表达阳性,CD45表达阴性;细胞周期分析显示87%以上细胞处于G0/G1期;经成骨细胞诱导,细胞碱性磷酸酶染色阳性;经成脂肪细胞诱导,细胞内出现红染脂滴。结论通过密度梯度离心联合贴壁培养法可大量扩增、纯化MSCs,所获细胞具有高度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并比较两种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离培养方法及选取GFP-BMSCs作为移植实验示踪的种子细胞可行性。方法通过骨片培养法(A法)和全骨髓贴壁法(B法)培养扩增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参照不同的培养方法优化其换液方式;观察两种培养方法原代及传代GFP小鼠骨髓MSCs形态变化;取第3代细胞进行生长曲线测定及多向分化功能检测;观察GFP小鼠骨髓MSC经多次传代及诱导分化后绿色荧光的稳定性。结果 1)A法原代培养可见贴壁细胞增殖形成大小不等的克隆集落,并向周围进一步扩展、融合,而B法在原代培养时由于混杂较多血液系统细胞,传代至3、4代即可获得较纯的BMSCs;2)观察其生长曲线,A法细胞扩增速度快,纯度高,B法细胞由于受杂细胞的影响,扩增难度大;3)BMSCs可被诱导成脂肪细胞,油红O染色可见红色脂肪颗粒;在成骨分化过程中可见骨结节结构形成;4)GFP-BMSCs传代后生物学特性稳定,传代至5代及诱导分化后其GFP表达仍为强阳性。结论与传统全骨髓贴壁法相比,骨片培养法可在原代或1代就获得高浓度的足量干细胞,GFP-BMSCs经多次传代后荧光不减退,可作为体内细胞示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