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新疆82例遗传性乳腺癌 BRCA基因突变检测,了解新疆遗传性乳腺癌 BRCA1/2基因突变位点及携带情况。方法以来自新疆地区的82例符合遗传性乳腺癌标准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 DNA,对 BRCA1/2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扩增。BRCA1/2基因突变分析由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进行预筛,结果进行DNA测序证实。统计分析 BRCA1/2基因突变情况。结果82例遗传性乳腺癌,共发现8例(9.76%)BRCA基因突变,其中 BRCA1突变4例,BRCA2突变4例;4例 BRCA突变(2073delA移码突变、W372X无义突变、6873delCTCC移码突变、9481delA移码突变)在BIC数据库中未见报道。在三阴性乳腺癌中BRCA1突变率高(5/30,16.7%)。结论遗传性乳腺癌 BRCA基因突变率高于散发性乳腺癌;三阴性乳腺癌BRCA1突变的比例高;在新疆多民族地区未发现BRCA基因突变热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新疆地区维、汉两族早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病理确诊的65例(维族35例,汉族30例)早发性乳腺癌标本,运用酶链聚合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DNA测序方法检测BRCA1基因突变情况,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65例早发性乳腺癌(发病年龄≤35岁)BRCA1的突变率为21.5%(14/65),35例维吾尔族早发性乳腺癌BRCA1突变率为34.3%(12/35),30例汉族早发性乳腺癌BRCA1突变率为6.7%(2/30)。65例早发性乳腺癌BRCA1突变的位点为第2、第10、第18号外显子,共发现14个突变位点,位于Exon10共11个,其中10个可引起氨基酸错义突变,3个无义突变;位于Intron18上的1个拼接点突变。65例早发性乳腺癌中BRCA1基因突变者和未突变者在淋巴结转移状况、P53和Ki-67表达情况、组织学分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疆维地区维族、汉族早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突变位点可能是新疆维族早发性乳腺癌的遗传易感性位点,与早发性乳腺癌发病存在关联。BRCA1突变者主要临床表现为淋巴结转移多,P53突变率高、Ki-67蛋白高表达等,提示早发性乳腺癌可能发病早、恶性程度高。  相似文献   

3.
广东省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广东省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的BRCAI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与ER、PR、HER2和ALN等表达的关系.方法 抽取广东省58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对BRCA1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扩增,突变分析由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进行预筛后,进行DNA测序方法证实.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中ER、PR、HER2和AL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BRCA1基因突变的关系.结果 58例乳腺癌患者中,2例年龄<35岁的患者发生BRCA1致病突变,而且其中1个为新发现的拼接点突变(331G→A).BRCA1基因突变位点与ER、PR、HER2和ALN的表达无关.结论 广东省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家族性乳腺癌患者的BRCA1基因突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西方围家;331G→A致病突变位点可能是广东省早发性乳腺癌的特有突变位点;基因突变位点可能与ER、PR、HER2和ALN等组织学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新疆地区汉族和维吾尔族早发性、三阴性乳腺癌易患基因1(BRCA1)基因的突变情况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选取2012年7月-2014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早发性(发病年龄≤35岁)、三阴性乳腺癌患者60例,其中汉族30例,维吾尔族30例,运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和DNA测序检测BRCA1基因突变,并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60例早发性、三阴性乳腺癌患者BRCA1突变率为18.3%(11/60),其中维吾尔族患者BRCA1突变率为30.0%(9/30),汉族患者BRCA1突变率为6.7%(2/30),两者突变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454,P=0.019)。60例患者BRCA1突变的位点共11个,其中8个可引起氨基酸错义突变,2个移码突变,1个拼接点突变。BRCA1基因突变者与无突变者民族、淋巴结转移个数、Ki-67表达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疆地区维吾尔族和汉族早发性、三阴性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存在差异,BRCA1突变者临床表现淋巴结转移多、Ki-67蛋白高表达,提示早发性、三阴性乳腺癌可能发病早,恶性程度高。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以前在上海地区家族性乳腺癌人群中发现的BRCA1基因突变是否在扩大的样本中有重复出现。方法对来自国内4个乳腺癌临床研究中心的60个独立的汉族家族性乳腺癌家系进行检测,家系中至少有2个一级亲属或3个二级亲属患原发性乳腺癌。从外周血白细胞中提取基因组DNA,对以前报道过的BRCA1基因致病性突变(1100delAT、WS17-1G〉T、IVS21+1G〉C和5640delA)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分析-DNA直接测序的方法进行特异性分析。选取4个与BRCA1基因连锁的标记(D17S855、D17S1322、D17S1326和D17S1327)进行等位基因型分析。结果在来自中国北方的2个家系中发现有重复出现的BRCA11100delAT突变,并在其中一例的患病亲属中发现携带相同的突变。在检测的片段中还发现了1个新的致病性突变.BRCA15589del8。用与BRCA1基因连锁的标记进行等位基因型分析显示,两个来自中国北方的BRCA1 1100delAT突变携带病例有相同的等位基因型,而与前期研究中发现的上海地区此突变携带者的等位基因型有所差异。BRCA11100delAT突变在所有检测家系中出现的频率为3.16%(3/95)。结论首次在中国大陆家族性乳腺癌人群中发现BRCA1基因有重复出现的突变。BRCA11100delAT突变可能是中国家族性乳腺癌人群中BRCA1基因的突变热点;在中国北方人群中,此突变可能有“始祖效应”,需要在大规模人群中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广东省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的BRCAI基因突变情况及其与ER、PR、HER2和ALN等表达的关系.方法 抽取广东省58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对BRCA1基因的全部编码序列进行扩增,突变分析由变性高效液相色谱分析(DHPLC)进行预筛后,进行DNA测序方法证实.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中ER、PR、HER2和AL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与BRCA1基因突变的关系.结果 58例乳腺癌患者中,2例年龄<35岁的患者发生BRCA1致病突变,而且其中1个为新发现的拼接点突变(331G→A).BRCA1基因突变位点与ER、PR、HER2和ALN的表达无关.结论 广东省早发性乳腺癌患者和家族性乳腺癌患者的BRCA1基因突变的发生率明显低于西方围家;331G→A致病突变位点可能是广东省早发性乳腺癌的特有突变位点;基因突变位点可能与ER、PR、HER2和ALN等组织学表达无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本实验旨在研究内蒙古地区汉族散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 1基因第11外显子有无突变.方法 选择内蒙古地区69例汉族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提取DNA,采用聚HTK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和基因测序技术方法检测BRCA 1基因第11外显子.统计分析BRCA 1基因突变情况.结果 69例散发性乳腺癌中BRCA 1基因第11外显子上共发现2例突变(2073delA移码突变和W372X无义突变).结论 内蒙古地区汉族散发性乳腺癌中BRCA1基因第11外显子发现2例突变,均已收录于NCBI数据库中;尚未发现国内文献报道的在中国汉族群中可能具有部分始祖效应的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8.
乳腺癌BRCA1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乳腺癌易感基因 (BRCA1基因 )是一种抑癌基因。本研究检测BRCA1基因在乳腺癌中的突变情况 ,探讨BRCA1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关系。方法 选取 89例乳腺癌患者标本作实验组 ,另取非癌乳腺组织标本 30例作对照组。每一例标本分别捣碎 ,分别用酚 -氯仿抽提法提取DNA ,每例DNA用PCR扩增BRCA1基因的 2、5、1 7、2 0等 4个外显子。分别将每例病人每个外显子的PCR扩增产物进行SSCP分析 ,对出现异常区带的PCR扩增产物进行DNA测序 ,与基因库序列比对分析其突变情况。结果  30例非癌乳腺组织未检测出BRCA1基因突变 ,89例乳腺癌共检测出 4例突变 ,其中 2例为 5外显子的错义突变 (2 73C >G ,2 87A >T) ,2例为 1 7外显子的错义突变 (5 1 1 5T >C ,5 1 1 6A >G)。乳腺癌BRCA1的基因突变率为 4 5 %(4 / 89)。结论 BRCA1突变与乳腺癌有关系 ,检测BRCA1基因突变对于乳腺癌患病风险评估及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卵巢癌患者BRCA1和BRCA2编码区基因突变频率及位点多态性。方法采用多重PCR技术,对107例卵巢癌患者行遗传性乳腺癌/卵巢癌基因BRCA1/2检测,对突变位点进行分析,检测有无单碱基突变、小片段插入及缺失突变以及突变的致病性,计算致病性突变频率,并分析突变基因与肿瘤免疫组化特征的关系。结果 107例患者中共发现BRCA1致病性突变7例,BRCA2致病性突变2例,均为错义杂合突变,总突变率为8.42%。而可能良性突变或意义不明突变共7例,大部分致病性突变为杂合移码突变(n=6),而无义杂合突变3例(2例BRCA2致病性突变均为无义杂合突变),无单碱基突变;携带BRCA1/2基因致病性突变患者的肿瘤标记物表达多为阳性,该基因突变与卵巢癌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糖类抗原125(CA125)及Ki67的表达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癌患者BRCA1/2基因移码突变导致蛋白的翻译提前终止,增加了癌症风险,而突变位点的多态性与卵巢癌免疫指标的表达密切相关,可能是介导肿瘤恶性进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0.
杨云振  余辉  崔振  余建军 《宁夏医学杂志》2010,32(2):108-110,F0003
目的研究宁夏地区汉族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情况及突变位置。方法抽取已经确诊55例乳腺癌患者的外周血标本,对照组为30例健康女性查体的外周血标本,应用PCR法(聚合酶链反应)和DNA序列直接测定的方法检测BRCA1基因突变。结果(1)55例乳腺癌BRCA1的突变率9.09%(5/55),其中17例早发性乳腺癌(≤35岁)BRCA1突变率23.53%(4/17),高于晚发性乳腺癌基因突变率的2.63%(1/3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4,P〈0.05);(2)5例BRCA1基因突变的乳腺癌中有3例ER、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均为阴性,即三阴乳腺癌,其比例为60%(3/5),而非BRCA1突变的乳腺癌中三阴比例为10.00%(5/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P〈0.05);BRCA1基因突变相关性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率为100%(5/5),高于非BRCA1基因突变相关性乳腺癌62%(31/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6,P〈0.05)。结论BRCAI突变可能与宁夏地区汉族散发性乳腺癌尤其是早发性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并与三阴乳腺癌有密切关系,且提示预后可能较差。  相似文献   

11.
CA1基因在早发性乳腺癌中的突变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Ding X  Lang J 《中华医学杂志》2000,80(2):111-113
了解早发性乳腺癌和BRCA1基因异常的关系。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研究了10例早发性乳腺癌患者BRCA1在外显子2,11和20的基因突变情况。结果10例患者PCR扩增产物均显示单一条带,与正常对照的相应片断长度一致。结论BRCA1在早发性乳腺癌中可能具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2.
Thirty patients with early onset breast cancer or familial breast cancer from Malaysia were analysed for germline mutation in the early onset breast cancer I gene (BRCA1). Direct sequencing of the entire coding region of BRCA1 identified a frameshift mutation, c.5447-5448insC (insC5447) (codon 1776 of exon 21) in a patient aged 32 of the Malay ethnic origin, who had no family history of breast and/or ovarian cancer. Eight polymorphisms (2201C > T, 2430T > C, P871L, E1038G, K1183R, 4427T > C, S1613G and IVS8-57delT) were identified in the samples tested.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筛查年轻乳腺癌BRCAl基因的突变位点及SNP携带情况,探讨BRCAl基因突变与年轻乳腺癌发生的关系.方法 来自我院2004年1月-2006年8月收集的乳腺癌组织共30例,其中5例有至少1个一级亲属患乳腺癌,发病年龄≤35岁.由乳腺癌组织提取基因组DNA,对BRCAl基因第2、11C、11F、11L、11I、16、20外显子的编码序列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DNA直接测序证实,利用DNA Star-MagAlign软件进行序列比较.结果 BRCAl基因中共发现14个序列变异,有3个移码突变(cDNA2639、2640delTA、3343delG及3398delT)和11个点突变(cDNA 2570 C>T、cDNA2620 A>T、1473A>G、1561C>T、1594G>A、2206A>G、2227T>C、2659C>A、2806T>C、3307A>G、3375G>A),其中3个乳腺癌家族史阳性.突变率为10%(3/30).第16及20外显子未发现突变.结论 BRCAl突变主要位于第11号外显子上,乳腺癌家族史阳性的年轻乳腺癌突变率高,3个移码突变可能与年轻乳腺癌发生相关.  相似文献   

14.
中国汉族乳腺癌家系中BRCA1和BRCA2基因的胚系突变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Zhou YZ  Sun Q  Lin SQ  Wang J  Liu B  Li JX  Zhou YD  Ye J  Han H  Fang FD 《中华医学杂志》2004,84(4):294-298
目的 检测中国家族性乳腺癌中BRCA1和BRCA2的胚系突变位点。方法 对象为来自汉族的14个乳腺癌家系中的15例乳腺癌患者、散发性乳腺癌患者76例和正常对照100名,知情同意后取其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DNA,用15例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和2份pool DNA(每份pool DNA含50名正常对照者的等量DNA)作为样本,对BRCA1基因外显子4、8、11、18、19、20和部分内含子区域,BRCA2基因外显子1~14、外显子17~24和外显子27及部分内含子区域进行序列测定。用DNA Star软件进行序列比较分析,筛查基因突变位点及多态性位点,对有意义的突变位点在正常对照和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中进行基因分型。结果 在BRCA1的外显子11上发现6个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位点,2个不改变氨基酸编码,4个改变氨基酸编码。其中2个为致病性位点:一个致病位点为G 1235A(Trp 372 stop),导致蛋白质合成终止,该位点仅在1例29岁的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发现;另一致病位点C 1196 T(Pro 359 Leu)也只在1例37岁的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发现,该位点在正常对照和散发性乳腺癌患者中进行基因分型后均为野生型,并在相关的文献和乳腺癌信息中心网站的突变数据库中均未检索到,为一新的中国家族性乳腺癌特有的致病位点。在BRCA2的外显子3、10及11中发现8个SNP位点,5个不改变氨基酸编码,3个改变氨基酸的编码,其中2个位点A 1093 C(Asn 289 His)和A 3199 G(Asn 991 Asp)在2个pool DNA样本中均为野生型。结论 在BRCA1上发现两个致病的SNP,可能与早发型乳腺癌有关,其中一个可能是中国家族性乳腺癌特有的新的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中国湖南人群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磷酸酶张力蛋白同源物基因(phosphatase and tensin homolog,PTEN)和Nijmegen断裂综合征1(Nijmegen breakage syndrome 1,NBS1)基因的突变特点及潜在意义。方法:纳入131例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患者,采用变性高效液相色谱法(denaturing 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DHPLC)对PTEN基因所有外显子以及NBS1基因外显子5和外显子6的突变位点进行筛查,然后采用DNA直接测序证实。结果:在131例患者中,有2例发生PTEN基因插入突变IVS4+109insTCTTA,其突变频率为1.15%;首次发现PTEN基因的2个突变225 A>C(Thr 160 Pro)与IVS5+13T>C,另一个已报道的错义突变为rs121909229 G>A(Arg 130 Gln)。在NBS1基因上发现3个突变,其中IVS6+43A>G与IVS6+127A>G为首次发现,另一个已报道的同义突变为rs1805794 G>C(Glu 185 Gln)。结论:新发现的PTEN和NBS1突变可能是中国湖南人群家族性和早发性乳腺癌的特有突变位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新疆地区哈萨克族散发性乳腺癌中 BRCA1和 BRCA2基因的突变频率及分布情况。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13年10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来自新疆地区的哈萨克族乳腺癌患者86例(病例组)和哈萨克族健康女性70例(对照组),由外周静脉血提取基因组 DNA,对乳腺癌易感基因1(Breast Carcinoma 1,BRCA1)外显子2、10、18、20和乳腺癌易感基因2(Breast Carcinoma 2,BRCA2)外显子10、11及外显子-内含子拼接区进行DNA直接测序,并鉴定突变位点。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共检测到的18个突变位点中,rs80357374、rs4987117为未知功能变异,其余均为多态性改变。在病例组和对照组中分别检测到195个和143个变异序列。病例组 rs1799950、rs1801499、rs1799944的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中国人群中尚未检测到 rs80357374,Intron18-268为新发突变位点,但在对照组中均检测到2个基因突变。两组中携带4个以上突变的患者人数占各组携带者的56.9%、39.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BRCA2突变频率高于BRCA1,但2个基因突变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哈萨克族乳腺癌患者BRCA1和BRCA2突变频率高,且相当一部分受试对象同时携带多个突变位点,这可能是哈萨克族人群的特有遗传特征。rs1799950、rs1801499、rs1799944这3个位点可能增加哈萨克族人群罹患乳腺癌的风险,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验证。  相似文献   

17.
家族性乳腺癌患者115例的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中国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BRCA1/2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和特性.方法 研究对象为来自全国4个乳腺癌医疗中心的115例家族性乳腺癌患者(包括前期研究的35例),应用DHPLC和DNA序列测定技术对这些患者进行BRCA1/2基因全编码区的突变检测.结果 在115例患者中,共发现11例BRCA1基因突变和3例BRCA2基因突变,总的突变发生率为12.2%.根据家系中乳腺癌患者个数分层后,突变携带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是携带BRCA1/2基因突变的家系中先证者和所有乳腺癌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显著早于突变阴性的家系(P<0.01),同时家系中年轻的乳腺癌患者越多,突变携带率就越高.结论 在中国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患者的发病年龄能有效地预测BRCA1/2基因突变的携带率,但是家系中乳腺癌患者个数的预测功能却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