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研究绝经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病人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情况,并探讨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此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颈动脉超声检测56例绝经前SLE病人(SLE组)及42例健康女性(对照组)颈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情况。所有入选对象均无临床心血管疾病史。并对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脂蛋白a等与颈动脉斑块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 SLE组中有12例(21.4%)存在颈动脉斑块,而在对照组中仅1例存在颈动脉斑块(2.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χ2=7.57,P<0.01)。与对照组相比,SLE组血清VEGF、TC、TG、LDL水平明显增高,而HDL水平明显降低(t=2.54~3.35,P<0.05、0.01)。SLE病人中与无颈动脉斑块组比较,有颈动脉斑块组的病程明显延长,血清VEGF水平明显升高,HDL水平则明显降低(t=3.01~3.43,P<0.01)。结论绝经前SLE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高。SLE病程长及高VEGF、低HDL水平可能是SLE病人发生颈动脉斑块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绝经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女性患者血清可溶性CD40L(sCD40L)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 选择绝经前SLE女性患者59例和正常同龄女性对照42例.采用高分辨多普勒超声检测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形成,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sCD40L 水平,根据血清sCD40L 水平将SLE患者分为sCD40L升高组和sCD40L正常组.记录各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包括体重指数(BMI)、血压、空腹血糖、血脂、疾病活动评分(SLEDAI)、病程和抗狼疮治疗情况.结果 SLE组颈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及血清sCD40L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与sCD40L正常组相比,sCD40L升高组SBP、TC、TG、非HDL-c水平、颈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均明显增加,HDL-c水平降低;糖皮质激素用量、免疫抑制剂的使用及疾病活动情况均与sCD40L水平有关;sCD40L正常组SBP、TC、TG、非HDL-c、有高血压病史者所占比率、颈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均较对照组增加,HDL-c低于对照组;存在血脂异常、血压升高、颈动脉硬化及SLEDAI>9的患者其sCD40L水平明显升高,正在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sCD40L水平较未使用者低.结论 绝经前女性SLE患者颈动脉IMT及斑块检出率的增加与其血清sCD40L水平的升高有关,sCD40L通过作用于血压、血脂等传统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血脂、血压、颈动脉硬化、疾病活动及抗狼疮治疗均可影响血清sCD40L水平.  相似文献   

3.
刘秦  邵明 《广州医药》2013,44(2):8-10
目的探讨糖代谢异常的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96例,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将患者分为正常组(n=26例)、糖耐量异常组(IGT,n=36例)、2型糖尿病组(DM,n=36例)。行颈部血管彩色超声,并分析三组间与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颈动脉斑块个数的相关性。结果 IGT组及DM组的双侧颈动脉IMT平均值、斑块积分和斑块个数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GT组和DM相比无统计学意义。Logistics回归显示,收缩压(P=0.008)、年龄(P=0.021)、餐后血糖(P=0.002)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结论餐后高血糖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的心肌缺血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05年5月至2008年9月在本院经查冠脉CTA排除冠心病的高血压患者共85例,首先根据平板运动负荷试验的结果将资料分为有无心肌缺血2组,与其影响因素间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然后再分析其与颈总动脉IMT及斑块的Crouse评分、室间隔及左室壁的厚度之间的相关性;最后建立ROC曲线评估颈总动脉的IMT及斑块的Crouse评分预测心肌有无缺血的价值。结果颈动脉斑块形成被发现是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的主要危险因素(OR=4.982,P=0.004),伴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的高血压患者其心肌缺血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颈动脉无斑块形成的高血压患者(χ2=9.317,P=0.002);高血压患者的心肌缺血与室间隔及左室壁的厚度呈正相关(r=0.362,P=0.001;r=0.298,P=0.009),颈总动脉的IMT与室间隔厚度呈正相关(r=0.231,P=0.045);以Crouse评分预测高血压患者心肌有无缺血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726±0.061,P=0.001;IMT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682±0.061,P=0.006。结论颈动脉斑块形成...  相似文献   

5.
尤巧英  李成江 《浙江医学》2004,26(7):492-49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关系.方法对120名T2DM患者和50名健康人用颗粒增强免疫沉淀法测定超敏CRP(usCRP)及用高敏感B型超声仪测定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再根据所测usCRP水平将T2DM组分为低usCRP组(0~3mg/dl)80例,高usCRP组(3~10mg/dl)40例.结果高usCRP组较低usCRP组及正常对照组颈动脉平均IMT明显增厚(P<0.01),颈动脉斑块率也增高(P<0.01).在T2DM组,person相关分析显示,IMT与血清usCRP水平、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r=0.53、0.282,P<0.01、0.05);以IMT为应变量的逐步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仅变量usCRP被选入模型,usCRP的偏回归系数b为0.036,P<0.001.结论 CRP与颈动脉IMT密切相关,提示CRP可能是导致T2DM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一项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1):146-149
目的 探讨高血压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与颈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6月~2018年12月住院或门诊的高血压患者100例,所有患者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主要生化指标,并行颈动脉窦内膜-中层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检查,使用颈动脉血管B超检查IMT,根据检测结果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颈动脉IMT增厚组、颈动脉斑块形成组;依据所测的血清ALP水平四分位数分为四组:Q1组、Q2组、Q3组、Q4组。结果 四组患者颈动脉IMT、劲动脉斑块形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5)。各组两两比较,血清LDL-C水平,Q1组低于Q4组;颈动脉IMT,Q1组分别低于Q2组、Q3组和Q4组,Q2组低于Q4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Q1组、Q2组低于Q4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与年龄呈正相关(r=0.598,P=0.000),颈动脉IMT与LDL-C(low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呈正相关(r=0.468,P=0.007);血清ALP水平,颈动脉IMT增厚组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颈动脉斑块形成组高于颈动脉IMT正常组和颈动脉IMT增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IMT与血清ALP水平呈正相关(r=0.545,P=0.000);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颈动脉硬化的独立相关因素包括年龄、LDL-C及ALP。结论 血清ALP水平是一个重要的影响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因素,可作为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评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与急性脑梗死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关系。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6月本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结果分为无斑块组(n=20)、不稳定斑块组(n=28)和稳定斑块组(n=32);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0例作为对照组。以酶循环法测定血清Hcy水平,观察比较四组血清Hcy水平。另根据患者血清Hcy水平将其分为低水平组、中水平组和高水平组,比较三组颈动脉IMT厚度。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中Hcy水平升高者,无斑块组35.00%(7/20),不稳定斑块组89.29%(25/28),稳定斑块组75.00%(24/32)。四组患者血清Hcy水平的关系:对照组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F=115.15,P0.001);不同Hcy水平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内膜中层厚度(IMT值)的关系:低水平组中水平组高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4.26,P0.001);脑梗死患者血清Hcy水平与IMT值呈正相关(r=0.784,P0.01)。结论:血清Hcy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呈正相关,可作为评估急性脑梗死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CXCL16浓度与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对135名急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卒中患者行颈部血管超声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n thickness,IMT)分为IMT增厚组和IMT正常组;根据斑块情况分为无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和不稳定斑块组;根据斑块面积(carotid plaque area,CPA)四分位数间距分为4组,同时应用ELISA方法检测其血清CXCL16浓度,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血清CXCL16浓度与IMT增厚、不稳定斑块和高CPA密切相关,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高血清CXCL16浓度是IMT增厚、不稳定斑块和高CPA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1,P=0.003,P=0.005)。结论CXCL16是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检测血清CXCL16浓度可能成为发现早期动脉硬化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其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用菲利浦7500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109例2型糖尿病患者双侧颈动脉进行检查,根据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观察颈动脉有无斑块,分成A组(颈动脉IMT1.0mm及无颈动脉斑块)及B组(颈动脉IMT≥1.0mm和/或颈动脉斑块),记录年龄、体重指数、糖尿病病程;测定血糖、血压、血脂、血尿酸、纤维蛋白原。结果两组年龄、收缩压、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B=0.052,P0.05)、收缩压(B=0.029,P0.05)、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B=1.771,P0.01)、血尿酸(B=0.006,P0.05)是其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收缩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尿酸是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增厚和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应用颈动脉B超技术,对178例意识清晰的脑梗死和非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的颈动脉IMT和斑块进行检测.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08).高血压、糖尿病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密切联系(P<0.05).但是血糖和血脂水平与斑块的形成无明确关系.颈动脉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的吸烟、饮酒、性别和心电图缺血改变无明显差异.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15),颈总、内动脉IMT显著增厚.结论: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它们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清CXCL12浓度在颈动脉粥样硬化评估中的价值.方法 对2015年4月至2017年11月在大连市友谊医院就诊的113例患者(68例男性,45例女性),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CXCL12浓度.根据颈部血管超声学检查结果,按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n thickness,IMT)和斑块情况进行不同的分组,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血清CXCL12浓度与IMT增厚和不稳定斑块密切相关,IMT增厚组(IMT> 1.0 mm)血清CXCL12浓度水平显著低于正常IMT组(IMT≤1.0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血清CXCL12浓度水平低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与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低血清CXCL12浓度是IMT及斑块稳定性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8,P=0.031).结论 血清CXCL12可能会成为发现、预防和评估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心脑血管疾病的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一种生物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2.
2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中膜-内膜厚度(IMT)及粥样斑块形成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测定167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游离脂肪酸(FFA)、空腹血糖(HB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高教C反应蛋白(Ns-CRP)、纤维蛋白原(FIB),根据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的糖尿病患者颈动脉中膜-内膜厚度(IMT)分组,比较各组可能危险因素的状况。结果:2型糖尿病患者167例(男性88,女性79),其中25.75%单纯颈动脉IMT增厚,59.87%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无动脉硬化者14.38%,颈动脉IMT增厚组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中HbAlc、LDL、TG、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动脉硬化组,TG(t=58.72,p=0.015)、LDL(t=141,p=0.031)、HbAlc(t=139,p=0.023)、Ns-CRP(t=90,p=0.048),而HDL的水平低于无硬化组(t=141,p=0.03);动脉粥样斑块组中LDL水平高于动脉IMT增厚组(t=122,p=0.025);FFA与危险因素行简单相关分析发现FFA与TC(F=0.237,p=0.003)、TG(F=0.232,p=0.03)有相关性。其余危险因素无统计学差异;结论:糖尿病患者发生动脉粥样硬化比率很高,可能与长期血糖控制不良、血脂紊乱、炎症反应等各危险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子宫切除后绝经妇女血管内皮功能、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的变化及二者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高分辨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45例子宫切除后绝经妇女和45例绝经前妇女(对照组)的颈动脉IMT、粥样斑块及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low-mediated-vasodilation,FMD),分析其变化.结果 子宫切除后绝经组患者颈动脉IMT较对照组明显增厚(P<0.01),粥样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肱动脉FMD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子宫切除后绝经妇女FMD损伤,从而引起颈动脉IMT增厚及粥样斑块的形成.因此子宫切除后绝经妇女血管内皮功能损伤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从而导致子宫切除后绝经妇女心血管疾病发病率的剧增.  相似文献   

14.
穆珺  庄晓明  李然  孟岩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4):1568-1571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347例2型糖尿病患者(男174例,女173例)进行血糖、血脂、血尿酸、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测定,测量血压、计算体质指数(BMI);同时用高频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形成情况,分析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血管病变的相关性。结果 (1)男性患者的血尿酸水平显著高于女性患者(P=0.007);(2)将男女患者分别根据颈动脉血管病变情况分为3组:A组:颈总动脉内膜正常,IMT≤0.09 mm;B组,0.09 mm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吸烟、低密度脂蛋白等因素后,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尿酸水平是颈动脉硬化及颈动脉IMT增厚的危险因素;男性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硬化无相关性。(4)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女性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三酰甘油、hs-CRP呈正相关(P<0.05),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呈负相关(P<0.01);与BMI相关性接近统计学意义(P=0.051)。结论血尿酸水平是女性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硬化病变的危险因素。控制体质量和改善脂代谢紊乱,可能会减少女性患者高尿酸血症的发病。  相似文献   

15.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的相关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 本文旨在探讨颈动脉内膜 中膜厚度 (IMT)增厚和斑块形成的相关危险因素及其与脑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颈动脉B超技术 ,对 2 84例意识清晰的脑梗死和非脑血管病住院患者的颈动脉IMT和斑块进行检测。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大 ,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P <0 .0 0 1)。高血压、糖尿病及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有密切联系 (P <0 .0 5 )。但是血糖和血脂水平与斑块的形成无明确关系。颈动脉斑块组和非斑块组的吸烟、饮酒、性别和心电图缺血改变无明显差异。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P =0 .0 15 ) ,颈总、内动脉IMT显著增厚。结论 颈动脉IMT增厚和斑块形成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它们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瘦素(Leptin)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动脉舒张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50例和年龄性别相当的健康对照者3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ABC-ELISA)技术检测血清瘦素水平,用高分辨二维颈动脉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粥样硬化斑块、肱动脉内径及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的变化。结果无论男性或女性血液透析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均明显高于相应的正常对照组(P<0.01),透析患者平均IMT值、IMT增厚率和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后内径增加率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显示,血清瘦素水平是影响IMT和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变化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瘦素与血透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及肱动脉舒张功能障碍有关,可能是加速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方法: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80例,以是否伴有缺血性脑卒中(IS)包括脑梗死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分为缺血性脑卒中组(EH +IS,n=106)和单纯高血压组(EH,n=74),超声检查两组颈动脉斑块有无、斑块部位、斑块性质、数量及颈动脉内膜中层(intima-media thickness,IMT)有无增厚,并进行比较;同时,以是否存在颈动脉斑块和是否发生脑卒中作为因变量,选择性别、年龄、尿酸、总胆固醇、血糖、HDL-C、CRP、叶酸、维生素B12、同型半胱氨酸、收缩压、舒张压作为自变量,进行相关分析.结果:EH+ IS组与EH组比较,颈动脉斑块发生率明显增高(72.6%比43.2%,P=0.00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斑块发生的部位、形态、数量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IMT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是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β=0.068,OR=1.071,95% CI=1.030 ~1.113,P=0.001);颈动脉斑块增加缺血性脑卒中风险(OR=5.225,95% CI =2.293 ~11.907,P=0.001).结论: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高于无脑卒中的高血压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是高血压患者发生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测定42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和62例正常老年人的血浆HCY水平、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以及颈动脉(Carotid)、股动脉(Femoral)的斑块(Plaque)发生率.结果:糖尿病组血浆HCY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1),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均<0.05),其中合并早期糖尿病肾病者(IDN)与无并发症者(NIDN)相比,血浆HCY水平、颈动脉IMT及斑块发生率增加更明显(P均<0.05).结论:血浆HCY升高可能是老年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并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与脑梗死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6年1月-2017年10月神经内科收治的确诊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前循环区域梗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颈血管影像学检查结果将其分为无斑块组(n=31)、稳定斑块组(n=23)、易损斑块组(n=46),并选取同时期来本院进行健康体检的同年龄层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不同组研究对象的临床资料与血液检测指标。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OR=1.408,95%CI(1.028,1.924),P=0.033]、Hcy[OR=1.014,95%CI(1.003,1.025),P=0.011]、FIB[OR=2.061,95%CI(1.340,3.170),P=0.001]、年龄[OR=1.182,95%CI(0.562,1.554),P=0.001]是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危险因素。结论:纤维蛋白原、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脑梗死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颈动脉易损性斑块的发生呈正相关关系,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风险事件的预测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尿酸(UA)水平与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方法:测定104例老年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膜厚度(IMT)、血清肌酐(Cr)、血尿酸(UA)、空腹血糖(FBG)、血脂水平,按颈总动脉平均IMT将患者分为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比较各组间UA水平。分析颈总动脉IMT和血UA、空腹血糖和血脂的关系。结果:IMT正常组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血UA含量依次增高,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动脉粥样硬化组中血UA和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的血尿酸水平与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关系,血尿酸增高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在老年高血压病的临床治疗中应重视对血尿酸的调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