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陈洁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0):1143-1146
目的 了解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居民对预约门诊的接受意愿及影响因素,为今后推进预约门诊、提高预约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 在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6个家庭医生团队中,采取单纯随机抽样方法选取8个团队,依据团队提供的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居民名单,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在每个团队选取80例,共640例签约居民作为调查对象。于2015年5月,由培训合格的医护人员对签约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签约居民的基本情况、是否愿意接受门诊预约服务及影响接受门诊预约的原因等。共发放问卷640份,回收有效问卷632份,有效回收率为98.8%。结果 632例签约居民中,有538例知晓家庭医生对签约居民能够实施预约门诊服务,知晓率为85.1%;有213例愿意接受预约门诊,接受率为33.7%。签约居民接受预约门诊的原因主要有:医生相对固定〔80.8%(172/213)〕、医生了解病情〔78.9%(168/213)〕、避免排队从而节约就诊等候时间〔60.6%(129/213)〕;不接受预约门诊的原因主要有:预约和不预约区别不大〔74.7%(313/419)〕、容易忘记〔54.4%(228/419)〕、对就诊时间约束过多〔48.9%(205/419)〕。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是否患有慢性病、是否接受社区首诊、对家庭医生式服务是否满意是签约居民接受预约门诊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签约居民对预约门诊的接受率不高,年龄>60岁、患有慢性病、接受社区首诊、对家庭医生式服务满意的签约居民对预约门诊的接受率更高。建议实施基层首诊,健全医疗保险制度,提高家庭医生服务质量,完善预约门诊的预约流程,全面推进预约门诊实施。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团队参与下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探讨其对社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意愿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7-05-01至2017-06-30温州市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梧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南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的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共抽取社区居民560人。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社区家庭医生组(单纯社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与医联体全科团队组(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团队参与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对两组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意愿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对家庭医生签约知晓度、签约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560份,回收有效问卷540份,有效回收率为96.4%。两组居民性别、年龄、平均月收入、文化程度、医保类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知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医联体全科团队组居民的签约意愿高于社区家庭医生组(P<0.05)。社区家庭医生组居民就医可接受距离、就医行程时间短于医联体全科团队组(P<0.05);社区家庭医生组居民担心误诊漏诊、延误病情、用药不规范、转诊不方便发生率高于医联体全科团队组(P<0.05);两组居民担心服务态度不好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级综合医院全科团队参与下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有助于提高居民对基层卫生服务能力的认可度,提高其签约意愿,可有效推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引导居民分层就医、优化医疗资源利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了解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与利用情况。方法 分别于2013年12月、2016年6月,在前期调查基础上,对上海市长宁区10个街道/镇的签约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由本课题组研制,主要调查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与利用情况。2013年和2016年分别回收有效问卷591、651份。结果 2016年表示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非常了解”“比较了解”的签约居民数分别为34例(5.8%)、172例(29.6%),认知情况与2013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包中电话咨询、个性化健康评估、健康/亚健康人群指导、中医治未病的知晓率低于201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预约门诊、下转回访、出院随访、健康体检的知晓率与2013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77.5%(464/599)的居民签约后选择到社区医院就诊;2016年居民签约后的就诊医疗机构选择情况与2013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55.9%(333/596)的签约居民会选择签约家庭医生就诊,35.7%(214/600)的签约居民就诊前经常预约,27.0%(161/597)的签约居民愿意通过家庭医生转诊;2016年签约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就诊、就诊前预约、愿意通过家庭医生转诊情况与2013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认知仍较模糊,但就诊依从性相对较好,对预约、转诊服务的利用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4.
背景 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了解居民的知晓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效覆盖和推广。目的 了解徐州市城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情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改善居民的知晓情况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方法 于2017年6—9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择徐州市4个城区34个社区的1 450例居民,应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入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居民基本情况、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及签约现状。共发放问卷1 450份,有效回收问卷1 397份,有效回收率96.34%。结果 1 397例调查对象中,785例知晓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率为56.19%;主要知晓途径为电视媒体〔36.08%(504/1 397)〕、社区医务人员的宣传〔30.85%(431/1 397)〕。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年收入、职业、慢性病患病种类、自评健康状况、健康体检经历、两周患病情况、基层就诊经历的城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从家至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步行时间的城区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知晓情况的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慢性病患病种类、自评健康状况、健康体检经历、基层就诊经历。结论 徐州市城区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率有待提高。相比较而言,年轻、文化程度高、企事业单位职工、离退休居民、患有慢性病、自评健康较差、有健康体检经历和基层就诊经历的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知晓度较高。可以通过充分挖掘和利用城区居民中政策推广的潜在有利人群,实现政策的真实有效宣传。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上海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制度的认知、动机、需求、行为及结果评价情况,为上海市进一步推广家庭医生制度、完善家庭医生服务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选取上海市徐汇区、静安区、长宁区、虹口区、闵行区、松江区、宝山区、浦东区8个区,在每个区随机选取3个街道,每个街道随机选取4个站点,最终共选取了21个街道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3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的社区居民844人作为调查对象。于2014年7月上旬,采用自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主要从居民对家庭医生制度的认知、动机、需求、行为、结果评价5个方面,了解上海市家庭医生制度的实施效应。结果 本次发放问卷844份,有效回收问卷844份,有效回收率为100.0%。(1)对于签约家庭医生后可享受的优惠政策,有85.1%(718/844)的居民表示了解,其中非签约居民为58.7%(74/126),签约居民为89.7%(633/706),另有问卷空白缺失11人。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4.54,P=0.000)。签约居民了解家庭医生服务信息的来源:53.4%(377/706)为通过医务人员推介,21.0%(148/706)为居民区宣传栏。对于家庭医生应该提供的服务内容,69.3%(585/844)的居民认为应提供慢性病管理服务,52.7%(445/844)的居民认为应提供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服务。(2)844名社区居民中,有83.6%(706/844)为签约居民。85.7%(605/706)的签约居民是为了方便,有问题可以随时向家庭医生求助。对于不签约的原因:31.0%(39/126)认为家人健康而没有必要签约,27.8%(35/126)不知道怎么签约,27.0%(34/126)对家庭医生政策不了解。(3)58.8%(496/844)的居民看重签约医生的服务态度,46.8%(395/844)看重技术水平。63.2%(533/844)的居民希望得到家庭医生提供的门诊就诊服务,59.7%(504/844)希望获得上门就诊服务,50.6%(427/844)希望得到电话咨询服务。(4)有82.4%(570/692)的签约居民找过家庭医生就诊,有46.3%(327/706)表示只要生病首先找家庭医生。有33.0%(188/570)进行过预约服务,其中55.9%(105/188)认为预约服务很方便,29.8%(56/188)认为比较方便。有75.4%(430/570)接受过转诊服务,其中56.3%(242/430)认为转诊服务很方便,29.8%(128/430)认为比较方便。(5)有68.9%(427/620)的居民认为费用有所减少;有93.5%(533/570)的居民认为医患关系有所改善。结论 上海市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制度的认知、效果评价较好;但还需引进家庭医生,并进行激励和培训,推广家庭医生制度,满足居民的医疗需求。  相似文献   

6.
侯进  陆新建  蔡利强 《中国全科医学》2016,19(10):1137-1142
目的 了解农村社区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效果评价,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选取上海市浦东新区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辖区内20个村/居委的1 100例签约居民为本调查对象。于2015年2-3月,采用自行设计的《大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评价调查表》对签约居民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家庭医生解决社区基本医疗服务问题的能力;签约居民对社区诊疗、预约门诊、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热线咨询、电话随访、上门服务、社区走访、家庭病床、舒缓疗护、双向转诊11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项目的效果评价;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满意度。共发放问卷1 100份,回收1 046份,回收有效问卷1 033份,有效回收率为93.9%。结果 1 033例签约居民中,有350例(占33.9%)表示"社区基本医疗固定到签约医生处就诊",388例(占37.6%)表示"签约家庭医生能够解决社区基本医疗服务问题"。签约居民对社区诊疗、预约门诊、健康教育、慢性病管理、热线咨询、电话随访、上门服务、社区走访、家庭病床、舒缓疗护、双向转诊11项服务项目的评分分别为(7.68±2.25)、(7.67±1.97)、(7.64±1.97)、(8.03±1.95)、(7.55±2.03)、(7.45±2.17)、(7.22±2.53)、(7.16±2.39)、(7.09±2.40)、(7.18±2.39)、(8.13±1.95)分;满意度评分为(7.89±1.89)分。年龄、文化程度、职业、有无慢性病是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项目效果和满意度评价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签约居民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项目的评价较高且影响因素较多,但也存在着签约居民对服务有效利用率偏低的问题。建议在政府指导下加强政策支持,充分考虑居民个体因素,多举措提高全科医生综合服务技能,最终与签约居民建立固定、连续、综合的诊疗关系,建立"守健康、守费用"目标的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目前上海市闵行区社区居民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认知情况,为上海市在医疗卫生改革中进一步完善、推广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提供参考。方法 2015年4—6月,选取闵行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400名(供方),采用方便抽样法抽取闵行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社区居民700名(需方)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双方基本信息、签约情况、认为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最需要改善的方面,社区居民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知晓情况、就诊意愿、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主观需求情况,家庭医生对就诊对象了解情况、对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落实情况。结果 社区居民中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有效问卷657份,有效回收率93.9%;家庭医生中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3份,有效回收率90.8%。在社区居民中,知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432名(65.8%)。在家庭医生提供的所有服务中,社区居民需求排名前3项为健康体检,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精神卫生、传染病控制等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与健康咨询服务。家庭医生提供服务排名前3项为:慢性病建卡及随访管理、家庭病床及上门服务、双向转诊服务。在已签约的216名社区居民中,选择签约的家庭医生就诊率为50.0%(108名);家庭医生对于就诊对象是否为自己签约对象的了解率为78.2%(284/363)。居民和家庭医生认为目前服务中最需要改善的方面为家庭医生诊治水平、基本药物制度的药物种类和对于疑难杂症向专科医院的快速有序转诊。结论 供需方对于家庭医生责任制服务的认知情况存在一定差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队伍应不断提高服务能力,进一步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保证居民健康,保障家庭医生责任制的顺利实现和正常运转。  相似文献   

8.
背景京北山区的老年居民慢性病高发、经济基础薄弱、获取健康知识的途径有限、距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路途较远。目前京北山区家庭医生团队由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共同组成,二者在山区老年居民签约服务中共同发挥重要作用。目的了解京北山区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开展现状,并对山区老年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模式提出适宜建议。方法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2019年9—10月,选取北京市怀柔区北部山区的8个乡(镇),按比例抽取每个乡(镇)家庭医生团队的社区医生、乡村医生及签约老年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共计抽取社区医生141例、乡村医生133例、老年居民345例。老年居民问卷内容包含基本情况、希望家庭医生团队提供服务的方式及内容、认为获取健康资讯最有效的渠道、对该服务模式的满意度等;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问卷内容包含基本情况、开展签约服务中互联网使用情况、为老年居民提供的服务内容等。同期,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4例社区医生、24例乡村医生、16例老年居民进行个人深度访谈,了解调研对象对联动签约服务模式中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职责的认知、对该签约服务模式的看法、对互联网在该模式中应用的看法、对该签约模式发展的建议等,采用内容分析法对定性资料进行分析。结果量性研究结果显示,京北山区老年居民希望家庭医生团队提供的签约服务内容前3位依次为下乡开展大课堂宣传〔199(57.7%)〕、下乡体检〔197(57.1%)〕、送医送药下乡巡诊〔169(49.0%)〕;老年居民希望家庭医生团队开展服务的方式或渠道前3位依次为门诊诊疗服务,上门医疗服务、在社区组织健康宣教讲座;老年居民认为获取健康资讯最有效的前3种渠道依次是乡村医生/村中喇叭宣传〔253(73.33%)〕、社区医生就诊时面对面宣传〔134(38.84%)〕、张贴或发放宣传资料〔126(36.52%)〕。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老年居民对服务态度、服务效果、服务项目、沟通能力的满意度是其对"乡村医生+社区医生"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综合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健康管理服务、出诊服务、药品配送与用药指导服务、长期处方服务开展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区医生和乡村医生使用网络在线与居民交流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质性研究发现老年居民对网络在线服务需求较低,对乡村医生依赖性高;乡村医生技术水平有限;社区医生与老年居民交流少,主要以协调医疗资源为主。结论京北山区老年居民签约服务的开展离不开乡村医生和社区医生的共同努力,现阶段呈现出对乡村医生近距离服务的高度依赖,对社区医生高水平技术和医疗资源平台的需求。建议以老年居民需求为导向,发挥乡村医生地利人和的优势,发挥社区医生技术和平台优势,优化"乡村医生+社区医生"家庭医生服务团队签约服务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北京市西城区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居民的续约意愿,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随机抽样法,在北京市西城区抽取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2013年1月-2014年8月在该两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家庭医生式服务协议书》的721名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家庭医生式服务调查问卷》对纳入居民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居民基本情况,居民续约意愿,居民对家庭医生式服务的知晓、认知、利用、需求情况。结果 721名居民中,569名居民(占78.9%)存在续约意愿。知晓签约医生居民的续约意愿与不知晓居民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知晓家庭医生式服务、签约医生团队组成居民的续约意愿与不知晓居民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认知情况的各条目中,不同认知情况居民的续约意愿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接受过上门诊疗、健康评估、门诊诊疗、慢性病管理、健康咨询、健康教育服务居民的续约意愿与未接受过的居民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接受过电话随访、免费体格检查、疾病康复、家庭护理、预约转诊、预防保健服务居民的续约意愿与未接受过的居民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急/危/重症转诊、传染病防治、预防保健服务需求居民的续约意愿与无需求的居民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有常见病/多发病诊治、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服务需求居民的续约意愿与无需求的居民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是否认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可提高就诊便捷性、是否赞同社区首诊、是否认为家庭医生式服务重要、是否接受过健康教育、是否有急/危/重症转诊需求对居民续约意愿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签约居民的续约意愿较高,是否认为家庭医生式服务可提高就诊便捷性、是否赞同社区首诊、是否认为家庭医生式服务重要、是否接受过健康教育、是否有急/危/重症转诊需求是签约居民续约意愿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社区居民就诊行为的影响。方法 于2013年12月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法,在上海市长宁区的10个街道/镇抽取社区居民3 040例。采用本课题组研制的问卷对纳入居民进行调查,本文涉及的主要内容包括居民最近一次患病的就诊医疗机构、选择就诊医疗机构的原因、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情况,问卷有效回收2 750份。另于2016年6月,对该3 040例居民进行追踪调查,确定问卷有效回收的居民2 004例。结果 2013年和2016年分别有51.4%(213/414)、40.7%(209/514)的签约居民最近一次患病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签约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率高于未签约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签约居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率低于201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签约居民选择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原因排在前3位的分别为就诊方便(27.7%,180/649)、病情轻(13.4%,87/649)、费用较低(11.6%,75/649)。2013年和2016年分别有7.6%(45/589)、11.9%(77/649)的签约居民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签约居民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率高于未签约居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签约居民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率高于2013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016年46.7%(36/77)的签约居民通过家庭医生转诊,83.3%(40/48)的未签约居民通过普通门诊转诊;签约居民与未签约居民通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诊的方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居民签约后就诊行为有所改善,但转诊服务利用率较低,分级诊疗格局仍有待加强。  相似文献   

11.
背景 对于无法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诊疗的疾病,通过预约转诊通道将签约居民转至上级医院进一步诊治是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国家实施分级诊疗政策的基础。目的 分析家庭医生预约转诊服务开展情况,为其进一步改善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查看2019年1-6月浦锦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市家庭医生预约转诊信息平台,收集120例预约转诊患者基本资料和预约转诊信息平台的使用情况(预约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已签订家庭医生并在研究时间段内有过上级医院就诊记录但未预约转诊的患者120例(未预约组)。对预约组和未预约组的患者开展基于分级诊疗与家庭医生服务的电话问卷调查,分析预约转诊服务对相关业务开展的影响。结果 预约组平均年龄(65.4±8.7)岁,以老年人居多,人均预约转诊(1.5±1.0)次,平均预约周期(13.2±11.4)d;预约人次数最多的医院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南院,占70.1%(124/177),预约人次数最多的科室为消化科,占22.0%(39/177)。通过电话调查得知,两组研究对象在家庭医生姓名知晓率、家庭医生签约内容知晓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满意度、社区卫生服务满意度、区域综合医院服务满意度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医生预约转诊服务政策的实施,方便了签约居民获得上级医院号源,提高了签约居民对相关医疗服务的知晓率、满意度,有利于分级诊疗工作的开展。应加强预约转诊平台的宣传力度,增加使用频次,医联体合作单位应加强对家庭医生服务的保障力度,提高预约频次较高科室的专家号源开放数量,避免患者过长的等待时间,进一步突出通过家庭医生预约上级医院专家号源的优势。  相似文献   

12.
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居民提供优质、高效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目前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之一。家庭医生工作室是推进家庭医生服务的重要形式与载体,可以有效整合区域内医疗资源,更好地促进分级诊疗,同时提高居民的获得感和满意度。重庆市渝中区大溪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自2016年开始积极探索家庭医生工作室建设,紧扣签约服务的“签、约、服”三环节构建医防融合式家庭医生工作室,建立了“三定”(定岗、定任务、定分配)、“三优”(优化服务内容、服务流程、服务渠道)、“两衔接”(全科医生与市级专家、社区卫生与市级医院资源整合衔接)的有效签约服务模式。本文介绍了医防融合式家庭医生工作室的团队建设、服务内容及服务方式,并对其构建策略进行汇总分析,以期为其他地区的家庭医生工作室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石家庄市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改善和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提供依据。方法 2016年12月—2017年1月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石家庄市抽取8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1 047例患者采用现场自填的方法随机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居民的一般情况、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及签约情况、居民对卫生服务的满意度评价。应用统计软件对1 031份有效问卷采用统计描述、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1 031例患者家庭医生签约率达86.42%(891/1 031)。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满意度为97.09%(1 001/1 03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医生技术水平、签约家庭医生满意度、总体服务价格是社区居民满意度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石家庄市社区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居民对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情况尚可;应积极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从而促进分级诊疗制度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江苏省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现状及满意度,为进一步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多阶段抽样方法,首先在江苏省13个市每市采用典型抽样法抽取8个已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个乡镇卫生院),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在每个机构中随机抽取3名开展签约服务的家庭医生为研究对象,共计312名。于2016年11—12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问卷主要内容有:家庭医生的基本情况、签约服务工作现状、对签约服务的认知和积极性以及对签约服务的满意度。共发放问卷312份,回收有效问卷296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4.9%。结果 296例家庭医生中,每例家庭医生已签约人数为0~8 380例,中位数为220(790)例;家庭医生认为合适的签约人数为0~3 000例,中位数为200(420)例。每日工作时间为9~10 h者150例(50.7%);从事签约服务时间占总工作时间的比例为3%~99%,中位数为30%(30%);认为薪酬基本无变化者175例(59.1%);对签约服务内容认知很/比较清楚者254例(85.8%);对家庭医生职责很/比较明确者275例(92.9%);认为完全/基本能够胜任签约服务工作者260例(87.8%);很/比较积极参与签约服务工作者171例(57.8%)。城市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的满意度评分平均为(3.37±0.05)分,乡村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的满意度评分平均为(3.54±0.05)分;乡村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中机构的重视与支持、上级医院提供的转诊服务、所在社会环境及总体满意度评分高于城市家庭医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年龄、执业注册类别的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的总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文化程度、职称的家庭医生对签约服务的总满意度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家庭医生签约人数与政策指导建议存在一定的差异,需进一步推进政策实施;家庭医生投入签约服务时间有限,需加强人员配备;家庭医生自我评估良好,参与积极性较好,需继续提升服务能力;家庭医生对个人发展满意度较低,需完善激励机制。  相似文献   

15.
背景 近年来北京市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已初现雏形,其中基层首诊作为分级诊疗的基础,对提高医疗服务体系运行效率十分重要。患者作为医疗服务的需方,研究其就医选择意愿及影响因素对落实基层首诊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了解北京市患者在“生小病”时的就医选择及影响因素,从而为将患者引流至基层提出针对性建议。方法 于2019年5月在北京市16个区的48家区属二、三级医院中采用方便抽样的方式对门诊和住院患者的基层就诊选择意愿及其个人基本信息、健康状况和政策知晓情况进行调查。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患者“生小病”时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3 732例调查对象纳入本研究,其中1 541例(41.29%)患有慢性病;知晓北京开展家庭医生制度和分级诊疗制度的患者分别为1 509例(40.43%)、1 641例(43.97%),但签约了家庭医生的患者仅占12.43%(464/3 732)。1 349例(36.15%)调查对象“生小病”时会选择前往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医。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户籍、年龄、文化程度、社会医疗保险情况、家庭月收入、健康自评情况、慢性病数量、家庭医生制度知晓情况、家庭医生签约情况及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是调查对象就诊机构选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老年人、北京市户籍人口、有社会医疗保险、文化程度和收入较低、知晓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相关政策、签约了家庭医生的患者在“生小病”时更倾向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因此对于非北京户籍、无社会医疗保险患者人群,应努力提高医疗保障,加强健康宣教;同时提高基层医疗技术水平和就诊环境,加大医改政策的宣传力度,并继续扩大家庭医生签约覆盖率,吸引更多患者下沉基层。  相似文献   

16.
背景 重庆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从2011年开始,2016年全面推开,政府通过完善制度、保障经费和人员、规范服务形式和内容等措施来促使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序化、规范化、优质化,但目前关于重庆市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和签约现状的研究仍比较缺乏。目的 了解重庆市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和签约现状,为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建议。方法 于2018年3—5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选取重庆市北碚、彭水、巴南、永川、梁平、合川、沙坪坝、秀山、黔江、垫江、大足、开州12个区(县)的2 400例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居民基本情况、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情况、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情况。共发放问卷2 400份,回收有效问卷2 342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7.58%。结果 2 342例居民中有2 153例(91.93%)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总体需求。2 342例居民中已签约的有1 358例(57.98%),未签约的有984例(42.02%)。不同性别、居住地、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职业居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非常需要”排序前5位的条目是常见病多发病的及时诊治(43.42%,1 017/2 342)、孕妇/儿童/老年人体格检查与健康评估(34.93%,818/2 342)、定期体格检查/健康评估(33.69%,789/2 342)、家庭医生出诊(32.96%,772/2 342)、已经确诊的慢性病管理(32.45%,260/2 342)。健康状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情况、以往就医/签约情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情况不同的居民签约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重庆市居民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需求较大,但签约率较低,需求最大的是常见病多发病的及时诊治。居民健康状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认知情况、以往就医/签约情况、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需求都会影响居民是否签约家庭医生。政府应该加大对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普及和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制定重点人群签约服务包,促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有序进行。  相似文献   

17.
背景 上海市慢性病患者家庭医生签约率较高,然而“签而不约”现象普遍存在。目的 量化分析上海市慢性病患者对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偏好,为优化慢性病签约服务内涵、提升签约服务效率及调整签约服务包提供证据支持。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19年4-7月在上海市松江区对慢性病患者开展问卷调查。运用离散选择试验(DCE)的方法编制问卷,内容包括调查对象基本信息、DCE问题(共包括定期随访频率、药品供应可及性、家庭医生诊疗水平、健康管理活动、转诊服务便捷性、预约就诊时间弹性、医患共同决策氛围7个属性,每个属性有3个水平)。开展问卷调研的同时,对慢性病患者进行定性访谈,以了解其对于签约服务的其他需求。采用混合Logit回归模型分析慢性病患者对不同签约服务的偏好情况。结果 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有效问卷248份,有效回收率为82.7%。混合Logit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慢性病患者对不同签约服务的偏好依次为:在社区完全能配到二、三级医院药品(β=0.57,P<0.05),高水平的家庭医生诊疗(β=0.43,P<0.05),经常性的健康管理活动(β=0.36,P<0.05),高频次的定期随访(β=0.31,P<0.05),良好的医患共同决策氛围(β=0.12,P<0.05),高通畅的转诊服务便捷性(β=0.06,P<0.05),高弹性的预约就诊时间(β=0.04,P<0.05)。慢性病患者对签约服务的其他需求包括:实时健康咨询、专科医疗服务、医保报销、健康体检、康复指导、个性化健康评估等。结论 上海市慢性病患者偏好较高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药品供应可及性(在社区完全能配到二、三级医院药品)、家庭医生诊疗水平(高水平)、健康管理活动(经常,6次/月)。应加强患者偏好评估,把握偏好变化,不断优化慢性病签约服务内涵,从而满足患者的就医需求,促进卫生资源的高效供给。  相似文献   

18.
黄艳丽  曹裴娅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34):4343-4348
背景 “就诊频次”是真实反映患者对医疗机构利用情况的重要数据,但国内相关研究较少,且未对“就诊频次”反映出来的就诊行为与签约服务的关系进行研究。目的 通过真实世界数据,分析城市基层门诊服务签约/非签约患者的就诊频次特征,以及影响签约患者就诊频次的因素,以期识别不同特征的患者对基层医疗资源利用的倾向性和影响因素,帮助家庭医生团队更好地投入资源,与患者建立更为稳定的服务关系。方法 于2021年1月,通过居民健康信息中心,脱敏患者身份、联系方式和具体疾病诊断信息后,提取成都市武侯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下属18个服务站自2020-01-01至2020-12-31的门诊患者就诊行为和签约状态数据,分析患者就诊频次及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获取2020年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300 634例成年人的数据,产生了1 243 436次门诊记录,平均就诊年龄(51.5±18.4)岁,平均就诊频次(4.14±5.94)次。仅有9 448例(3.14%)患者会产生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行为,其中签约患者中仅有17人。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诊的成年人中34.73%(104 399/300 634)为签约患者,总门诊人次中63.91%(794 710/1 243 436)为签约患者就诊。86.04%(168 840/196 235)的非签约患者为偶发就诊,69.93%(137 229/196 235)病情相对简单;52.30%(55 812/104 399)的签约患者为持续管理就诊,29.90%(31 211/104 399)病情相对简单。以人数计算,签约患者主动预约到诊率为40.29%(42 061/104 399),固定就诊率为37.86%(39 522/104 399);以频次计算,签约患者主动预约到诊率为18.58%(147 685/794 710),固定就诊率为18.12%(144 009/794 710)。签约患者与非签约患者年龄、就诊频次、接受中医服务人数、特殊门诊就诊人数、就诊频次、诊断复杂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情复杂程度、是否主动预约到诊、是否固定就医、是否利用中医服务、年龄、是否在特殊门诊就诊、签约所在机构和医生签约人群规模是患者就诊频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成都市武侯区签约患者与家庭医生已建立了较稳定的服务关系。要更好地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签约服务功能:一方面可以从频繁及异常频繁就诊、中医利用度高、特殊门诊就诊这几个特征的非签约患者入手提高签约数量;另一方面可根据签约患者的影响因素特征,通过绩效考核指标的调整,进一步将签约患者就诊频次控制在合理的互动区间,以进行科学的持续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