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4 毫秒
1.
VEGF-C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肿瘤的新生淋巴管形成参与肿瘤的增生、侵袭和肿瘤细胞向远处转移等多种恶性过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C VEGF-C)是已知的主要淋巴管形成生长因子,它通过对肿瘤间质新生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迁移的调控,促进肿瘤的淋巴管形成.其在肿瘤局部浸润、远处转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研究VEGF-C的调控因子对于肿瘤的病理学研究和临床肿瘤防治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模拟体内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粘附的过程,用人大肠癌细胞与人多器官血管内皮细胞共同培养,观察到与不同血管内皮粘附的癌细胞数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与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内皮粘附的癌细胞数多,细胞表面微绒毛多,丝状突起细长,伪足多且长;与大隐静脉内皮粘附的癌细胞数少,细胞表面突起也细小。这表明不同的血管内皮对癌细胞的粘附是具有选择性的。  相似文献   

3.
细胞粘附分子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生物学特征之一,肿瘤的转移是一个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不仅涉及肿瘤细胞之间、肿瘤细胞与宿主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且还涉及许多生物活性分子之间复杂的相互调控机制.在这个过程中细胞粘附分子(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CAM)发挥了重要的作用CAM不仅介导肿瘤细胞与肿瘤细胞、肿瘤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肿瘤细胞与淋巴细胞以及肿瘤细胞与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的粘附,而且还介导肿瘤细胞跨内皮细胞的迁移.根据CAM的结构和功能,可将其分为钙粘素、整合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选择素和CD44分子五大主要类别.本就这五类细胞粘附分子在肿瘤转移中的作用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4.
为了模拟体内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粘附的过程,用人大肠癌细胞与人多器官血管内皮细胞共同培养,观察到与不同血管内皮粘附的癌细胞数有显著性统计学差异(P<0.05—0.01)。与门静脉、肠系膜静脉内皮粘附的癌细胞数多,细胞表面微绒毛多,丝状突起细长,伪足多且长;与大隐静脉内皮粘附的癌细胞数少,细胞表面突起也细小。这表明不同的血管内皮对癌细胞的粘附是具有选择性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本文从生物力学角度揭示在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作用下,肺癌细胞与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的粘附力学特性。方法:采用微管吸吮技术定量测定低转移人肺腺癌(PAa)细胞和高转移人肺巨细胞癌(PG)细胞与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力(Fa)及相对粘附应力(S1);并观察在卡介菌多糖核酸(BCG—PSN)作用下,Fa和S1变化。结果:①肺癌细胞与HUVEC的粘附力(Fa)PG细胞大于PAa细胞,用BCG—PSN后,其在PAa细胞呈浓度依赖性及时间依赖性下降,在PG表现在50μg/ml及以上浓度组粘附力呈明显浓度依赖性下降:②肺癌细胞与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的S1与Fa的变化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实验条件下pg细胞与HUVEC的粘附力大于PAa的细胞,且两种细胞与内皮细胞的粘附力均受BCG—PSN的抑制,表明PG细胞具有较高的血行转移潜能及BCG-PSN抗肿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在直肠腺癌淋巴管生成中的作用。方法 用免疫组化SABC染色法观察63例直肠腺癌组织中VEGF-C和淋巴管内皮透明质酸受体1蛋白表达的情况。结果 直肠腺癌组织周边部淋巴管密度比内部明显增高(P〈0.01);直肠腺癌组织周边部VEGF-C阳性细胞数比内部明显增多(P〈0.01)。VEGF-C表达阳性细胞密度和淋巴管密度呈正相关;直肠腺癌组织中VEGF-C异位表达在淋巴管内皮细胞上,而在血管中未见表达,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VEGF-C促进直肠腺癌淋巴管的病理生成,淋巴管生成提示在为肿瘤细胞提供养分的同时,也为肿瘤转移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各种不同细胞外基质成分在体外对7721细胞粘附和迁移的影响。方法运用细胞粘附实验和细胞迁移实验进行观察。结果显示随着纤连蛋白、层连蛋白、Ⅳ型胶原浓度升高,7721细胞在相应的基质上粘附及迁移能力有所上升,低浓度时增强幅度更大。Ⅰ、Ⅲ型胶原在低浓度(<5μg/ml)时表现为轻微诱导粘附和迁移作用,高浓度时(>5μg/ml)抑制粘附和迁移,且随着浓度加大抑制作用更明显。加入各种特异性抗体以及RGD三肽证明上述影响具有基质特异性。结论纤连蛋白、层连蛋白、Ⅳ型胶原可通过诱导肿瘤细胞粘附和迁移,从而促进肿瘤细胞浸润和转移;而Ⅰ、Ⅲ型胶原则相反,可抑制肿瘤细胞的浸润和转移。  相似文献   

8.
结肠癌淋巴管的形态结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人结肠癌淋巴管的形态结构 ,探讨淋巴道转移机制。方法 取手术后人结肠癌标本 2 0例 ,制备树脂包埋块半薄切片 ,光镜观察定位及超薄切片电镜观察。结果 癌肿中心区未见淋巴管 ,周围区有较多淋巴管和淋巴管内皮细胞变性 ,高尔基体和溶酶体数量增多 ,粗面内质网扩张、脱颗粒 ,内皮间连接开放 ,并可见部分内皮细胞破坏溶解。结论 结肠癌淋巴管转移可能通过内皮连接开放和对内皮细胞的破坏溶解作用进入淋巴管管壁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淋巴管内皮细胞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探讨癌浸润转移的淋巴管内皮细胞的胞内信号传导激活途径,用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法对8 例直肠腺癌患者的癌周直肠组织和癌周淋巴结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癌细胞发生淋巴管转移时,淋巴管内皮细胞pp125FAK 阳性,免疫反应产物位于内皮细胞胞质内。说明癌细胞的淋巴管转移与淋巴管内皮细胞pp125FAK 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肿瘤作为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一类疾病,对其基础理论及防治的研究是目前医学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肿瘤在宿主体内浸润和转移是肿瘤两种最重要的恶性标志.其一是肿瘤细胞的浸润过程,包括侵袭周围组织,穿越基底膜等,浸润是肿瘤转移的中心环节.尽管肿瘤因内部生长较快产生较大压力,对肿瘤的浸潤有一定的帮助,但肿瘤在更大程度上是一个主动过程:肿瘤细胞与周边细胞或ECM脱离,通过蛋白水解酶降解ECM,在经过定向运动,扩散到其它部位,肿瘤组织不断重复上述过程,其过程可以简单地模型化即粘附、降解、运动三个环节反复循环[1].其二是肿瘤细胞的转移过程,是极其复杂,多个步骤,众多因子参加.其过程可分为,第一步,进入血管或淋巴管并随血液和淋巴液迅速转移到其它部位[2].第二步,粘附到血管内皮细胞并离开血管;第三步,伴随基质成分的降解向周围组织浸润,新血管生成,形成新的转移灶.在浸润和转移复杂的过程中最为关键的是降解细胞外基质的蛋白酶的产生和作用,肿瘤细胞粘附性质和能力的改变,以及各种细胞因子的分泌.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和微淋巴管密度在黑色素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免疫组化检测黑色素瘤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表达和D2-40标记的微淋巴管密度,分析VEGF-C和微淋巴管密度的相关性及两者与黑色素瘤临床病理特点的关系?生存分析评价两者表达高低对黑色素瘤无转移生存率的影响?取黑痣为对照?结果:黑色素瘤微淋巴管密度(14.30±4.91)明显高于黑痣(7.64±3.08)(P < 0.01);黑色素瘤溃疡组的微淋巴管密度高于无溃疡组(P=0.005);VEGF-C表达和临床病理特征未发现相关性(P > 0.05),且其表达强度高低对微淋巴管密度大小及无转移生存率均无影响(P > 0.05)?而微淋巴管密度≥14.7比<14.7的黑色素瘤患者的无转移生存率缩短(P < 0.05)?结论:黑色素瘤内部存在新生淋巴管,微淋巴管密度大小和原发灶有无溃疡正相关,检测微淋巴管密度可以预测黑色素瘤淋巴结转移?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癌细胞淋巴管侵润转移机理,对8例人的直肠腺癌的癌周围组织和转移淋巴结以及5例正常人的直肠组织和淋巴结,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CAM-1和CEA的表达。结果显示癌周直肠组织中的淋巴管及转移的淋巴结中的淋巴管内皮细胞均有ICAM-1和CEA的表达。由此提示在癌细胞沿淋巴管转移过程中,ICAM-1和CEA是介导癌细胞和淋巴管内皮细胞稳定粘附的分子。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锗 Ge M1 0对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及其对高转移性黑色素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连的影响。方法 :用 3H- Td R掺入实验检测了 Ge M1 0对 A375黑色素瘤细胞增殖的影响 ;用细胞粘连抑制实验测定了 Ge M1 0对内皮细胞和 A375黑色素瘤细粘连的影响。结果 :Ge M1 0能抑制 A375黑色素瘤细胞 DNA合成 ,浓度为 1 80~ 30 0 μg/ml时抑制率最大 ,可达 73% ,作用时间 2 4 h各浓度 Ge M1 0抑制效果最强。Ge M1 0能部分阻断由L PS和 TNF刺激的内皮细胞和 A375的粘连 ,和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Ge M1 0抗癌活性不仅表现在对肿瘤细胞的直接抑制增殖作用 ,而且可以抑制高转移性黑色素瘤细胞与内皮细胞粘连 ,从而抑制转移瘤形成  相似文献   

14.
肠癌淋巴管内皮细胞局部粘附激活酶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淋巴管内皮细胞与肿瘤相互作用的分子机理,探讨癌浸润转移的淋巴内皮细胞的胞内信号传导激活途径,用冰冻切片免疫组化法对8例直肠腺癌患者的癌周直肠组织和癌吉淋巴结进行了检查。结果发现,癌细胞发生淋巴管转移时,淋巴管内皮细胞PP^125FAK阳性,免疫反应产物位于内皮细胞质内。说明癌细胞的淋巴管转移与淋巴管内皮细胞pp^125FAK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肿瘤细胞表面S型凝集素在肿瘤细胞粘着于基膜中的作用。方法:测定乳糖等对小鼠黑色素瘤B16细胞粘着于细胞外基质的影响。结果:小鼠黑色素瘤凝集素(MMA)促进细胞粘着;抗MMA抗体及乳糖明显抑制B16细胞粘着于细胞外基质及层粘连蛋白;然而,MMA等不影响B16细胞粘着于纤粘连蛋白及IV型胶原蛋白。结论:肿瘤细胞表面S型凝集素参与肿瘤细胞粘着于基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抗疟药青蒿素(ART)对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增殖、凋亡和淋巴管形成的作用。方法:腹腔注射不完全弗氏佐剂诱导小鼠淋巴管瘤形成,分离并培养小鼠淋巴管内皮细胞(LEC)。采用MTT法检测ART对LEC的生长抑制作用。倒置相差显微镜和Hoechst 33258荧光染色观察细胞核形态学变化。FITC-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仪检测LEC细胞凋亡率。基质胶实验检测LEC体外淋巴管形成。结果:5-40μmol/L的ART显著抑制LEC细胞增殖。细胞经不同浓度的ART处理后,LEC细胞出现明显的凋亡特征。FITC-Annexin V/PI双染显示,与对照组比较,ART提高了LEC细胞凋亡率,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效应关系。基质胶实验显示ART抑制LEC体外自发性管状结构形成。结论:青蒿素可作为抗淋巴管生成的抑制剂,其作用与其诱导LEC细胞凋亡有关。  相似文献   

17.
In order to investigate the inhibitory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recombinant polypeptide CH50 on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melanoma B16 cells, the recombinant polypeptide CH50 was separated and purified by 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ic technique. The melanoma B16 cells treated with purified CH50 were cultured in vitro, the number was counted at 4, 24, 48 and 72 h and their morphological changes were observed in order to detect their adhesion and spreading abilities. In in vivo study, the melanoma B16 cells were labeled with CFSE and treated with CH50 and then they were injected into mice via mouse-tail veins. After 5 h, the lung tissues were fixed by frozen section. Accumulation and invasion abilities of B16 cells on lung tissues were observed under the fluorescent microscop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 of B16 cells treated with CH50 changed greatly and the number of B16 cells treated with CH50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5). The adhesion and spreading abilities of B16 cells treated with CH50 were weakened obviously and the metastasis foci on lung tissues reduced.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recombinant polypeptide CH50 inhibited invasion and metastasis of melanoma B16 cells on tissues and could be a prospective bio-product in tumor general therapy.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恶性黑色素瘤淋巴道转移裸小鼠模型.方法:12只裸小鼠分为2组,每组6只.实验组通过裸小鼠角膜囊袋植入恶性黑色素瘤A375细胞建立恶性黑色素瘤淋巴道转移裸小鼠模型,对照组未植入瘤细胞.2周后取材,进行淋巴内皮细胞特异性抗体LYVE-1角膜全组织荧光染色,采用图像分析法测定角膜淋巴管总体面积,RT-PCR法检测角...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黑素瘤 (MM)的发病部位、性别、年龄、临床病理分型、组织浸润程度、淋巴结转移程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 1982~ 1996年日本九州大学医院部皮肤科住院治疗的 MM患者 72例 ,分析其一般资料、前驱病变、临床病理分型、TNM分类以及目前状态。结果 :发生于躯干、下肢、粘膜部位的 MM其病死率最高 ,面及足部者次之 ,上肢及手部者最低 ;结节型黑素瘤 (NM)的病死率高于其他各型 (P<0 .0 5 ) ;年龄越大其病死率越高 ;组织浸润程度与病死率呈正相关 ;有脏器转移者其病死率最高 (90 .9% ) ,转移淋巴结超过 3cm或有卫星灶者其病死率高于无淋巴结转移或有淋巴结转移但小于3cm者 (P<0 .0 1)。结论 :发生于躯干、下肢及粘膜部位的 MM、NM、侵犯至皮下组织或有卫星灶的MM、转移淋巴结超过 3cm或有脏器转移者 ,其病死高 ,临床上应予以注意  相似文献   

20.
β1整合素是一类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细胞与细胞间黏附的黏附分子。β1整合素的表达不仅与肿瘤细胞黏附侵袭有关,而且其结构或表达水平的改变与细胞增殖、凋亡密切相关。β1整合素在多种肿瘤发生、发展中表达异常,介导肿瘤的浸润、转移及扩散。对β1整合素的深入研究可为肿瘤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