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A20是炎症信号传导的中心调节因子-NF-κB抑制因子,而近年研究发现A20更重要的功能是作为一个肿瘤抑制因子,其缺失在淋巴细胞肿瘤的发生中有重要的作用。综述近年所报道的A20生物学功能、分子机制及其在淋巴细胞肿瘤中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恒河猴免疫缺陷病毒SIVmac239感染CD4+T淋巴细胞后,能否产生某些可抑制B淋巴细胞生长的活性因子。方法用MTT实验观察不同时间收集的SIVmac239感染的CD4+T淋巴细胞上清液和未感染SIVmac239的CD4+T淋巴细胞(C8166)的上清液对猕猴B淋巴细胞(MM133)生长的抑制作用情况。结果SIVmac239感染的CD4+T淋巴细胞上清含有抑制猕猴B淋巴细胞生长的因子,并且,其抑制效果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加。结论SIVmac239感染CD4+T淋巴细胞可产生抑制B淋巴细胞生长的因子。  相似文献   

3.
观察了伯氏疟原虫的免疫抑制因子对小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作用。结果,注射免疫抑制因子小鼠牌细胞中的CD4T细胞阳性百分数明显下降,CD6T细胞则明显升高,CD4/CD8T细胞幽会显著降低;注射因子对小鼠皮肤抗DNCB的DTH反应也明显下降。提示:免疫抑制在子具有诱导、激活CD8T细胞活性的功能,使其数目增多,同时造成CD4T细胞百分数相对下降,通过抑制DTH反应耐影响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4.
该综述概述了不同淋巴细胞亚群存有刺激或抑制造血细胞生长的一些实验证据(表1):特别是某些淋巴细胞亚群和静息NK细胞释放的白细胞介素(IL)和粒细胞·巨噬细胞系集落刺激因子(GM-CSF)的刺激造血细胞生长作用;和另一些受刺激的NK细胞、B淋巴细胞、淋巴因子激活的杀伤细胞(LAK)和抑制性T淋巴细胞亚群所释放的干扰素(IFN)和肿瘤坏死因子(TNF)则抑制造血细胞的生长.大多数体外实验表明,这些作用主要是通过体液调节实现的,亦有证据指出,淋巴细胞与血细胞间表面分子的相互作用参与了造血调控.对淋巴细胞亚群间生理关系的系统研究将丰富造血调控模式的内容,为临床应用提供有用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本文用胸腺因子作用于小鼠,以酸性α-醋酸萘酯酶(ANAE)染色,标记小鼠末梢血液 ANAE 阳性 T 淋巴细胞,测定胸腺因子对血液淋巴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胸腺因子有明显提高小鼠血液 ANAE~ T 淋巴细胞总数的作用,其中颗粒型与分散型阳性 T 细胞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现象。根据结果,本文讨论了胸腺因子对淋巴细胞的免疫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从猪脾联合制备转移因子与淋巴细胞抑制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透析及分级沉淀等技术从猪脾同时制得了转移因子(TF)和淋巴细胞抑制因子(LIF)。在实验浓度5μg/ml,50μg/ml,100μg/ml下,LIF对植物血凝素(PHA)诱导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PBL)转化具有抑制作用。其主要组成为多肽及微量核酸类物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等电聚焦电泳证明它是不均一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结核性胸膜炎病人胸水中T淋巴细胞及正常人血清中T淋巴细胞对B淋巴细胞抗PPD抗体产生的影响。方法:应用体外细胞培养的方法,常规ELISA间接法检测B、B+P、B+T和B+P+T四组培养上清中抗PPDIgG水平。结果:健康人T淋巴细胞对B细胞及含PPD的B细胞产生抗PPD抗体无明显影响;而结核性胸膜炎病人病变局部T细胞在无PPD存在的情况下对B细胞产生抗PPD抗体无抑制作用,反而能辅助其抗体的产生,而在PPD存在的情况下,T细胞明显抑制B细胞产生抗PPDIgG。结论:结核性胸膜炎病人T淋巴细胞使B+P组产生抗PPDIgG水平下降的原因不是B细胞本身分泌免疫球蛋白功能受损,而是功能上受抑制。抑制的因素不是来自于T淋巴细胞本身,而是PPD抗原的间接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调节因子(Aire)基因的缺失对小鼠脾脏T/B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利用淋巴细胞转化实验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分别检测T/B淋巴细胞在受到特异性及非特异性刺激后的增殖情况以及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分泌状况。结果:与对照鼠相比,Aire^≠鼠的脾脏T/B淋巴细胞增殖功能并未受到显著影响;T/B淋巴细胞分泌IL-2和Ig的能力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ire基因不影响外周免疫器官T/B淋巴细胞的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对淋巴细胞体内迁移的影响。方法:选用近交系小鼠为实验动物,背部剃毛,皮内注射细胞因子,同时尾静脉输注3H—UR标记的淋巴细胞。20h后,切取注射区皮块,制样后测定样品计数率。经计算后将计数率转换成细胞浓度因子(Cell concentration factor,CCF),用CCF值反应淋巴细胞迁移的水平。结果:lL-2注射区淋巴细胞迁移量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O.05),而且IL-2与肿瘤坏死因子-a联合应用时,亦没有协同作用。结论:提示在复杂的体内环境中,IL-2对小鼠脾淋巴细胞体内迁移无明显诱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用光镜和电镜对鼻咽癌中淋巴细胞杀伤现象进行了观察研究,结果发现鼻咽癌组织中淋巴细胞杀伤现象很普遍,主要表现为淋巴细胞对癌细胞膜和胞核的直接破坏,出现胞质和胞核新月状缺损和溶癌现象.淋巴细胞的杀伤现象机理至今还不清楚,可能与T淋巴细胞释放的淋巴毒素密切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和缓解期患者外周血B细胞和T细胞CD分子检测并了解其变化。方法 用荧光单抗CD19^ 、CD4^ 、CD8^ /CD28^ 对B细胞和T细胞亚群进行标记和记数。结果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与缓解期患者相比,体内辅助性T淋巴细胞无明显变化,抑制性T淋巴细胞增加,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减少,B淋巴细胞二者间无差异。结论 因慢性支气管炎急性期危重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变化,造成免疫功能紊乱。因此,在治疗疾病过程中,除对症处理外,另须配合使用提高免疫功能的药物,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血液异型淋巴细胞检测结果的实验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病毒感染血液中异型淋巴细胞比例增高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光学显微镜对病毒性感染患者血片中异型淋巴细胞进行分型统计。结果  145例中I型 (泡沫型 )异型淋巴细胞检出 93例 (占6 1.5 % ) ,Ⅱ型 (不规则型 ) 31例 (占 2 3.4 % ) ,Ⅲ型 (幼稚型 ) 2 1例 (占 15 .1% )。结论 除EB病毒感染容易引起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外 ,其它病毒感染同样会引起异型淋巴细胞的增多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ITP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及B细胞的比值变化。方法:采用荧光免疫法用淋巴细胞分离液配制单个细胞,温育后加入抗体,计算阳性百分率。结果:患儿组 T3、T4与健康组差异不显著,TS及 B细胞患儿组与健康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ITP患儿可出现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功能紊乱。  相似文献   

14.
测定脐带血和成人血的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结果提示:脐带血的CD3.CD4.CD8较成人低,两者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说明胎儿的免疫力低于成人,但脐血的T淋巴细胞在胎儿生长发育的过程中起着相当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和MTT法观察了云芝糖肽对由植物血凝素诱导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增殖和T细胞亚群变化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50-100μg/mLPSP对经PHA诱导的人PBL增殖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该浓度的PSP也能促进细胞从G1期进入S期,并可使CO^4+细胞明显升高,使CD^+4/CD^+细胞比例增加,提示PSP具有免疫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郑福萍 《中外医疗》2013,(34):35-36
目的 研究HFMD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6例HFMD和53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3+T、CD4+T、CD8+T、CD16+56+NK、CD19+B细胞的百分率;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IgG、IgA及IgM含量.结果 HFMD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4+/CD8+比值、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及CD19+B淋巴细胞百分率均明显增高(P 〈0.05);血清IgG水平升高(P〈0.001);CD15+56+NK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P〈0.02);CD3+T、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及血清IgM、Ig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HFMD体内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监测HFMD体内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对于HFMD的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黄芩苷对小鼠T、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黄芩苷对小鼠T、B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用尼龙棉柱分离T、B淋巴细胞,MTT比色法检测不同浓度黄芩苷单独作用及其与丝裂原(ConA,LPS)共同作用对小鼠T、B淋巴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结果 0.25~2 mg/mL的黄芩苷显著促进T淋巴细胞增殖(P<0.01),0.125~2 mg/mL的黄芩苷显著增强ConA诱导的T淋巴细胞增殖作用(P<0.01).0.25~2 mg/mL的黄芩苷显著促进B淋巴细胞增殖(P<0.05或P<0.01),且显著增强LPS诱导的B淋巴细胞增殖作用(P<0.05或P<0.01).结论 黄芩苷显著促进小鼠T、B淋巴细胞增殖,并与ConA、LPS对T、B淋巴细胞有协同刺激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反应性关节炎(ReA)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以及血清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6例ReA患者和53例健康对照组外周血CD3+T、CD4+T、CD8+T、CD16+56+NK、CD19+B细胞的百分率;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IgG 、IgA及IgM含量.结果:ReA患者与正常对照组比较,CD4+T淋巴细胞百分率、CD4+/CD8+比值及CD19+B淋巴细胞百分率均明显增高(P<0.01);血清IgG水平升高(P<0.05);CD15+56+NK细胞百分率明显降低(P<0.01);CD3+T、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及血清IgM、IgA含量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反应性关节炎患者体内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紊乱,监测ReA患者体内淋巴细胞亚群和免疫球蛋白水平,对于ReA的免疫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9.
麻诊患儿免疫状态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麻疹患儿急性期与复期的免疫状态,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测定30例麻疹患儿T细胞亚群、自然杀伤细胞(NK)和B细胞,用ELISA法测定免疫球蛋白(IgM),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补体C3和C4。结果:急性期CD3^ 和CD4^ 比例下降,CD8^ 比例上升,CD4^ /CD8^ 比例倒置,NK细胞比例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性(P<0.01)。恢复期CD3^ 和CD4^ 比例逐渐上升,CD8^ 和NK细胞比例逐渐下降,CD4^ /CD8^ 比例上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性(P>0.05)。CD19^ 、C3和C4于急性期和恢复期间的差异无显性。麻疹特异性免疫球蛋白(IgM)阳性例数与差异有显性(P<0.05)。结论:麻疹患儿机体细胞免疫抑制以CD3^ 和CD4^ 下降为主,临床治疗应针对CD3^ 和CD4^ 下降相关的免疫抑制进行。  相似文献   

20.
作者用自行标记的~(125Ⅰ)-(±)心得静作特异配基测定家兔外周血淋巴细胞β-肾上腺素能受体(β-AR)在糖皮质激素作用前后的变化情况。实验测得正常情况下家兔血淋巴细胞β-AR最大结合容量Bmax=1.36±0.36 fmol/10~6cells,KD=0.16±0.04nM,n=5。注射氢化泼尼松后Bmax=2.11±0.36fmol/10~6cells,KD=0.17±0.02nM,T检验表明两组Bmax值有显著差异,而KD无显著差异;停药三周复测,Bmax=1.22±0.22fmol/10~6cells,KD=0.18±0.07nM,表明已恢复到用药前的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