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洪智 《中原医刊》2007,34(7):55-55
目的对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因素进行分析。方法对我院2001年3月至2005年2月收治的重型肝炎住院患者96例,从年龄、性别、临床分型、生化指标、并发症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年龄〉40岁、慢性重型肝炎出现并发症的患者预后较差,生化指标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清总胆红素(TBiL)、血清直接胆红素(DBiL)/TBiL、血清白蛋白(ALB)、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固醇(CHOL)对预后有影响。结论年龄、临床分型、并发症、AST/ALT、TBiL、DBiL/TBiL、ALB、PTA、CHOL是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γ-谷氨酰转移酶(GGT)、血氨(NH3)、总胆红素(TBiL)水平及凝血功能在血浆置换治疗前后变化的价值。方法:测定48例肝硬化患者血清ALT、AST、GGT、NH3、TBiL及血浆中凝血酶原时间(PT)及活动度(PTA),与治疗后测定值比较。结果:与治疗前比较,肝硬化患者ALT、AST、GGT、NH3、TBiL血清含量明显下降,PTA明显上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浆置换治疗后ALT、AST、GGT、NH3、TBiL、PTA值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显著性差异,检测上述各值可为临床评价肝硬化患者的血浆置换治疗对肝功能及预后治疗效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主要肝功能指标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有关研究TBil、PTA、ALB、CHO、CHE、AFP、ALT及AST/ALT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影响的文献进行系统评价。以加权平均数(WMD)作为评价指标,共纳入Meta分析的回顾性队列研究文献32篇,累计病例21949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分析各指标对预后影响的敏感程度。结果死亡组TBil水平高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PTA、ALB、CHO、CHE、AFP水平低于生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ALT及AST/AL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4,0.09)。AFP的ROC值最高为0.943(P<0.01)。结论TBil可能是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TA、ALB、CHO、CHE和AFP可能是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保护因素,ALT和AST/ALT对重型肝炎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AFP对预后的判断最为敏感,其次为PTA和CHO。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黄甘草饮对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综合治疗(如甘草酸制剂、促肝细胞生长素、门冬氨酸鸟氨酸、前列地尔、血浆等),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大黄甘草饮,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在肝功能(TBil、ALT、AST、Alb)和PTA等6项指标中,两组TBil和PTA指标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常规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大黄甘草饮,能更好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肝功能,对慢性重型肝炎的疗效优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利用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治疗慢性重型肝炎,观察其对慢性重型肝炎的治疗效果。方法 90位患者,其中治疗组48例,对照组42例。治疗组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注射用复方甘草酸苷80~200 mg,加入5%葡萄糖500 mL静脉点滴,每日1次。结果治疗组前后症状(乏力、纳差、腹胀)及腹水消退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总胆红素(TBi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过程中并发症与病死率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可有效降低TBiL与ALT、AST,促进腹水消退、减少并发症,从而降低慢性重型肝炎的病死率,提高存活率。复方甘草酸苷是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甘利欣联合拉米夫定治疗重型乙肝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2年9月—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重型乙肝患者6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与拉米夫定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甘利欣,对比分析2组的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研究组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丙氨酸转氨酶(AL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等各项肝功能指标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甘利欣联合拉米夫定治疗重型乙肝能够促进患者肝功能的恢复,并减轻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30例重型肝炎患者经非生物型人工肝支持系统(NBALSS)治疗后的转归,探讨NBALSS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0例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合NBALSS治疗,并设对照组20例常规药物治疗,比较NBALSS组和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同时观察NBALSS治疗后的不良反应。结果 30例患者经NBALSS治疗后临床症状多有明显改善,ALT、AST、TBIL、Cr均降低(p〈0.05),ChE、PTA均升高(p〈0.05);对照组常规治疗1周后,ALT、AST、TBIL、Cr、ChE、PTA无明显改变(p〉0.05);30例患者最终基本治愈及好转出院23例(76.7%),死亡7例(23.3%);与对照组相比,死亡率明显下降(p〈0.05),有统计学意义。NBALSS组68例次治疗后仅有12例次出现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7.6%。结论 NBALSS治疗能有效地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指标,降低重型肝炎的死亡率,并且不良反应发生少,对重型肝炎有肯定的辅助支持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148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蛋白(A)、球蛋白(G)及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检测及计算A/G、ALT/AST比值,与病情轻重作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随着肝实质损害的加重,A/G及ALT/AST比值逐渐缩小,表现为A/G及ALT/AST呈同步变化,二者比值与病情轻重呈负相关关系,轻、中度慢性乙肝与中度慢性乙肝及重型慢性乙肝之间则已ALT/AST比值差异有显著性(P<0.05)。该结果提示:计算A/G与ALT/AST比值对慢性乙肝的临床分类及估计病情预后有着一定的帮助,该方法简单易行。  相似文献   

9.
血浆置换对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功能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对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功能改善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血浆置换治疗青岛市传染病医院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62例,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液中的凝血功能及肝功能指标变化。结果血浆置换治疗后,重型肝炎患者的凝血功能及肝功能明显改善,PTA及胆碱酯酶(CHE)明显升高,血清胆红素和ALT、AST水平明显下降。结论血浆置换治疗可以改善重型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凝血功能指标的提升是重型肝炎患者好转的重要指标。动态观察上述指标的变化可作为判断病情进展和预后的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三项生化指标即谷草转氨酶与谷丙转氨酶比值(AST/ALT)和胆固醇(CHOL)及凝血酶原时间(PT),对240例肝炎预后的判断分析。方法: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AST/ALT、CHOL.用血凝仪测定凝血酶原时间(PT)。结果:乙型肝炎患者AST/ALT商值、胆固醇的含量、凝血酶原时间(PT)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结论:发现三项生化指标的测定在反映肝脏病变程度方面有密切关系.为临床治疗提供了寸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1.
李成 《实用医技杂志》2002,9(7):507-508
采用 EL ISA技术对 92 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血清学分析 ,其结果甲型肝炎患者 6 5例 (占 7.0 % ) ,乙型肝炎患者771例 (占 83.8% ) ,丙型肝炎患者 84例 (占 9.2 % ) ,混合和重叠感染患者 2 0例 ,表明 :甲、乙、丙三型病毒性肝炎在锦州地区均有散发存在 ,尤以乙型肝炎为主  相似文献   

12.
抗HCV为目前诊断丙型肝炎常用的方法,用HCV的非结构基因重组表达的SDS融合旦白(相当于登草热病毒约N4区),可用于检测抗HCV抗体,称为SDN超氧岐化酶/HCV多肽(C100-3),为目前制备检测抗HCV常用的抗原。依此原则,笔者自1992年~1993年检测了526例血清标本,其中肝炎患者377例,献血员129例,吸毒成瘾者20例(均为静脉注射毒品),结合肝功能,ALT、"两对半",抗HAV及抗-HBC-IgM检测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3.
应用直接酶标法对来自全国17个地区的2346份肝组织标本进行了肝内HDAg的检测,1764份HBsAg阳性标本中有167份检出HDAg,检出率为9.47%。各大地区HDAg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肝内HDAg的检出率与病理类型有关,慢性肝病和重症肝炎中HDAg检出率较高。提示:HDV感染与疾病的活动性及慢性化有关。对HDV与HBV复制关系的研究表明:HDV可以抑制HBV的复制,但两者也可同时复制,其机理尚不清楚。  相似文献   

14.
丙型肝炎(HC)86例,经临床观察发现其临床特点是:①潜伏期长短不一,长者120d短者26d,平均40.5±14.5d。②起病缓慢而隐匿。③病状轻,体征不明显,病程长。④肝功能损害程度与症状、体征不一致,往往不能及时诊治。⑤肝功能恢复慢,ALT、AST有持续升高或反复异常。⑥治疗:用治疗肝炎的常用药物仅对改善症状有一定作用,对缩短病程及肝功能恢复无效。  相似文献   

15.
为了解重型病毒性肝炎(重肝)的病原分型及其与预后的关系,应用酶联免疫法对120例重肝患者进行了甲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AV)IgM、HBV标志(HBVM)、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的检测。结果显示:抗HAV-IgM阳性19例(15.8%);HBVM阳性90例(75.0%);抗-HCV阳性29例(24.2%),其中19例合并HBV感染,单纯抗-HCV阳性6例;三型病毒标志阴性者16例(13.3%)。乙型重肝较甲型重肝、丙型重肝病死率高。慢性重肝、急性重肝较亚急性重肝预后差。HBV复制标志阳性患者预后较差。提示HBV是本地区重肝的主要病原,且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6.
本文采用固相放免法对94例慢性HBV无症状感染者血清作HBcAg检出并比较其它HBV标志物的关系。结果表明:血清HBcAg能直接反映HBV存在,其检测可作为人体内是否存在Dane颗粒及其复制程度标志,是反映HBV传染性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7.
慢性惭型肝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慢性乙型炎重叠急性戊型肝炎(慢乙肝加戊肝)的临床特点。方法:比较慢乙肝加戊肝(20例)与单纯急性戊肝(20例)的临床表现与肝功能。结果:慢乙肝加戊肝后黄疸的发生率、白蛋白/球蛋白倒置、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前白蛋白显著下降等均较单纯急性戊肝组显著(P〈0.05~P〈0.005)。结论:慢性乙肝重叠感染急性戊肝后肝功能损害严重、病死率高、预后差。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HBV血清学标记均阴性的193名医学生分别肌肉注射25,5,10μg乙肝疫苗,按0,1,6月方案接种,并随访观察1年.注射3次乙肝疫苗后,3个剂量组的抗-HBs应答率均在90%以上,在首次注射后1,4,7,12月时,无论是抗-HBs应答率或抗-HBs S/N均值在3个剂量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别。本观察近期结果提示,在医学生中接种2.5μg剂量疫苗代替常规的10μg疫苗,可以节省资金,扩大接种人数,缓和乙肝疫苗供应紧张状况。  相似文献   

19.
某医科大学学生中病毒性甲型与乙型肝炎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作者调查了某医科大学712名新生的甲、乙型肝炎感染情况。发现:抗-HAV阳性533人,占74.86%,HBsAg阳性13人,占1.83%,抗-HBc阳性113人,占15.87%,抗-HBs阳性207人,占29.07%。抗-HBs的S/N值(标本与阴性对照比值)>50者44人,占6.18%,HBV感染率为为35.39%。对251人追踪1年的观察中,无一人感染乙肝,有4人感染甲肝,均为隐性感染。建议在招生时严格把好HBsAg筛检关,尽量减少HBsAg漏检,并对无乙肝保护力的学生给予乙肝疫苗接种,预防乙肝感染。  相似文献   

20.
在一个HBV高感染人群中肝活检289例,包括慢性无症状肝炎39例,无任何临床表现的慢性无症状携带者(ASC)218例,短暂无症状携带者10例和携带状态结束者22例。在ASC中CAH(有或无肝硬化)7.3%、CPH22.0%、CLH10.6%、轻微病变48.2%、肝组织正常者11.9%。无症状肝炎的病变相对较重,短暂携带者病变轻微,携带状态结束者尚有少数慢性肝炎。在257例慢性HBV感染者中,有无症状CAH26例(10.1%)、无症状CPH61例(23.7%),强调它们在HBV感染结构中的重要地位。肝轻微病变占ASC的半数,可能是相当稳定的一种对HBV持续感染的低反应状态。上述结果可能构成高发地区HBV感染的特点:无症状感染众多,肝组织病变率高以及低反应感染状态常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