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研究老年冠心病血管内超声结果,找出其与不同程度尿酸血症的相关性,为老年冠心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依据。方法:对自2016年10月—2018年2月期间在我院确诊为冠心病的老年患者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并测量患者血清中尿酸的水平。对两组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纳入的 384 例研究对象根据他们血清尿酸浓度分为低(≤ 199 ummol/L)、中(200 ~ 399 ummol/L)和高(≥ 400 ummol/L)尿酸血症三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血清尿酸浓度的升高对女性基本生理指数无明显影响(P > 0.05),但显著影响了男性患者体重指数、高血压和血脂(P < 0.05)。尽管三组患者在血管外弹力膜面积、脂质池面积、斑块体积、斑块最大/最小厚度和平均血管直径方面相似,但高浓度血清尿酸(高/中尿酸血症)患者斑块的面积显著大于低浓度血清尿酸患者(低尿酸血症)(P < 0.05),而其斑块纤维帽厚度却显著低于低尿酸血症组患者(P < 0.05)。与之相一致,血清尿酸水平的提高增加了钙化冠脉斑块的比例,尤其是深部钙化冠脉斑块的比例。结论: 高血清尿酸老年患者的冠心病斑块呈现不稳定性:纤维帽变薄、斑块面积和钙化现象增加。通过控制血清尿酸浓度来改善冠心病斑块这些不稳定特征将是临床治疗这类患者人群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60岁以上冠心病人群血管内超声结果,找出其与不同程度尿酸血症的相关性,为老年冠心病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数据依据。方法:对2016年10月—2018年2月儋州市人民医院确诊为冠心病的60岁以上患者进行血管内超声检查,并测量患者血清中的尿酸水平。对两组数据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结果:纳入的 384 例研究对象根据血清尿酸浓度分为低(<200 μmol/L)、中(200~<400 μmol/L)和高(≥ 400 μmol/L)尿酸血症3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血清尿酸浓度的升高和男性基本生理指数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 < 0.05),但这种关联在女性患者中并未观察到(P > 0.05)。尽管3组患者在血管外弹力膜面积、脂质池面积、斑块体积、斑块最大/最小厚度和平均血管直径方面相似,但高浓度血清尿酸(高/中尿酸血症)患者斑块的面积显著大于低浓度血清尿酸患者(低尿酸血症)(P < 0.05),而其斑块纤维帽厚度却显著低于低尿酸血症组患者(P < 0.05)。与之相一致,血清尿酸水平的提高和钙化冠脉斑块的比例,尤其是深部钙化冠脉斑块的比例呈正相关性。结论:高血清尿酸60岁以上患者的冠心病斑块呈现不稳定性:纤维帽变薄、斑块面积和钙化现象增加。通过控制血清尿酸浓度来改善冠心病斑块不稳定的特征将是临床治疗这类患者人群的重点所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血清妊娠相关血浆蛋白A(PAPP-A)水平与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经过量化冠状动脉造影证实冠状动脉狭窄处于临界病变的冠心病患者110例,分为介入组(A组)58例和非介入组(B组)52例,用血管内超声(IVUS)定量检测两组冠状动脉临界病变斑块显像指标;入选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为对照组(C组)50例。用ELSLA法测定三组血清PAPP-A水平,比较血清PAPP-A水平与IVUS检测指标的相关性。结果:A组血清PAPP-A水平明显高于B组及C组(P均<0.01),有统计学差异。IVUS显示A组病变血管的斑块面积和血管重构指数、斑块负荷和偏心指数均显著大于B组,P均<0.05;最小管腔面积明显小于B组(P<0.05)。A组斑块多为不稳定性斑块,血清PAPP-A水平与斑块偏心指数、血管重构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最小管腔面积成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PAPP-A与IVUS测定的斑块易损指标相关,可作为评价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指标。  相似文献   

4.
冠状动脉不同性质斑块的血管内超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要】目的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血管斑块性质的关系及冠脉不同性质斑块的血管内超声(IVUS)表现。方法 在行冠脉介入治疗前,应用IVUS观察152例冠心病患者病变血管,测量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CSA)、最小管腔面积(MLA)、斑块面积、斑块负荷、脂核大小、脂核负荷、斑块纤维帽厚度、重构指数、斑块破裂情况,夹层和血栓形成等。结果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全部表现为破裂斑块和不稳定斑块,80%的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表现为破裂斑块和不稳定斑块,而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主要表现为稳定斑块;破裂斑块和小稳定斑块表现为EEMCSA、斑块面积、斑块负荷、脂核而积和脂核负荷增大,MLA更小,纤维帽更薄,正性重构、夹层和血栓较多,而稳定斑块主要表现为负性重构,无央层和血栓发生。结论冠心病患者临床表现与冠脉病变血管斑块性质关系密切,不同性质斑块的IVUS表现各不相同。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双源CT(DSCT)对冠状动脉斑块特征的评价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5年5月在北京市昌平区中医医院心内科诊治的拟诊为冠心病的患者91例,均于入院3 d内行DS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血管内超声(IVUS)检查。观察DSCT对冠状动脉狭窄的显示情况,比较DSCT冠状动脉成像与IVUS的斑块成分、外弹力膜截面积、血管腔截面积、斑块负荷以及血管狭窄程度的差异。结果 DSCT共显示冠状动脉狭窄173处,以左前降支多发,中度及重度狭窄多见。DSCT冠状动脉成像共显示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及钙化斑块各52处、56处和46处,以IVUS为标准,DSCT冠状动脉成像对脂质斑块、纤维斑块及钙化斑块的诊断准确率为86.7%、91.8%、95.8%。DSCT冠状动脉成像与IVUS的外弹力膜截面积、血管腔截面积、斑块负荷以及血管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SCT冠状动脉成像可以准确地显示冠状动脉狭窄、斑块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轻中度狭窄病变进行了血管内超声(IVUS)的检查,识别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斑块的病变特征及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患者96例。其中,CAG检查显示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直径狭窄率20%~70%)者68例,冠状动脉重度狭窄(直径狭窄率>70%)者28例。所有患者行冠状动脉造影期间同时行血管内超声检查。血管内超声对病变血管分别进行测量外弹力膜内横截面积(EEMCSA)、最小管腔面积(MLA)、斑块面积(EEMCSA-MLA)、斑块负荷(斑块面积/EEMCSA)、纤维帽的厚度、脂核大小、脂核比例、重塑指数(RI)、夹层和血栓的比例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进行了冠状动脉造影和IVUS检查,在CAG检查中轻度狭窄的病变,在IVUS检查中可见到不稳定斑块的存在。轻中度狭窄组冠状动脉内软斑块、偏心斑块和薄纤维帽多见,正性重构多见而钙化少,斑块破裂的比例明显高于重度狭窄组(P<0.05)。重度狭窄组斑块多表现为硬斑块、钙化、无重构和负性重构(P<0.05)。结论CAG显示轻、中度狭窄的患者进行IVUS检查是必要的。IVUS诊断不稳定斑块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临床上可作为冠状动脉轻中度狭窄病变是否需介入干预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广西壮族与汉族冠心病患者血管内超声显像特点,为少数民族冠心病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在心内科确诊为冠心病的壮族患病人群及汉族患病人群血管内超声及冠脉造影检查结果,在此基础上结合患者一般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研究。结果共纳入57例患者,其中壮族人群患者(壮族组)16例及汉族人群患者(汉族组)41例。两组纳入研究人群在冠心病的风险因素、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血脂异常病史、吸烟史、家族阳性史,及患病年龄、性别所占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人群病变血管均以LAD为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壮族人群组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15.62±4.35)mm2比汉族人群组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13.29±3.47)mm2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4);壮族人群组的斑块面积(9.25±4.08)mm2比汉族人群组的斑块面积(11.82±3.99)mm2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4,P=0.04);壮族人群组的斑块纤维帽厚度(0.46±0.31)mm比汉族人群组的纤维帽厚度(0.65±0.31)mm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1,P=0.04);且壮族人群组的重构指数、斑块最大厚度均比汉族人群组明显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8、-2.42,P=0.01、0.02)。而在斑块负荷、脂质池面积、平均血管直径、斑块偏心指数、斑块最小厚度、斑块钙化类型两组研究人群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壮族人群的斑块以纤维帽较薄、斑块最大厚度大、血管外弹力膜面积大、正重构较多的不稳定性斑块为主,而汉族人群的斑块则以纤维帽较厚、斑块最大厚度小、血管外弹力膜面积小、正重构较少的稳定性斑块为主,因此壮族冠心病人群临床治疗应更注重不稳定斑块的改善与预防。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管内超声(IVUS)在左冠状动脉主干(左主干)病变诊断中的选择性应用。方法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显示左主干正常或近似正常,同时接受了IVUS检查左前降支(LAD)和(或)左回旋支(LCX)的患者,共24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中有或伴有左主干严重病变患者的临床及CAG特征。左主干严重病变定义为最小管腔面积(MLA)≤6.0cm~2,非严重病变定义为MLA>6.0cm~2。结果IVUS发现左主干严重病变45例,非严重病变197例。左主干严重瘸变组更多见于合并前降支近段病变及主干钙化(P<0.05或0.01)患者。结论在CAG显示左主干近似正常的患者中,前降支近段病变及左主干钙化是选择IVUS检查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与血管内超声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IVUS)对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病变进行临床对比分析。方法:对125名有典型心绞痛的患者进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测,按心绞痛性质分为稳定型心绞痛组(SA组)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组),比较两组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斑块形态和性质的差异。结果:冠状动脉造影显示的病变血管及狭窄程度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但是血管内超声显示,UA组病变以脂质斑块多见,SA组病变则以纤维斑块和钙化斑块多见,UA组病变自发性内膜撕裂和血栓形成的比例明显高于SA组。结论:IVUS对于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特点的诊断明显优于冠状动脉造影,对冠状动脉介入手术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等炎症因子和斑块血管内超声指标对冠心病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选取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89例(ACS组)、稳定性心绞痛(SA)患者72例(SA组),分别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的血管外弹力膜面积(EEMCSA)、最小管腔面积(MLA)、斑块负荷、脂核负荷、斑块纤维帽厚度、重构指数、斑块破裂情况、血栓等;应用ELISA法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浆hs—CRP和基质金属蛋白酶前体1(proMMP-1)的浓度;随访1年观察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死亡、急性心肌梗死以及各种血管重建等)的发生情况。结果较之SA组,ACS组患者病变斑块表现为EEMCSA、斑块负荷、脂核负荷更大、正性重构更多以及MLA更小、纤维帽更薄、破裂斑块、易损斑块和血栓更多见(P〈0.05或0.01);而且hs—CRP和proMMP-1水平更高(P〈005或0.01)。hs—CRP与EEMCSA、脂核负荷、斑块负荷、纤维帽厚度、斑块类型均相关(P〈0.05或0.01),ProMMP-1则仅与斑块类型相关(P〈O01);吸烟、HDL—C、hs—CRP、肌钙蛋白I均与MACE独立相关(P〈0.05或0.01)。结论hs—CRP与斑块不稳定性相关,是冠心病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合相关血管内超声指标可对冠心病患者预后进行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血清胆红素、尿酸、血脂与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及狭窄程度的关系。方法 116例患者均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并测定血清胆红素、尿酸及血脂水平,采用Gensini评分系统衡量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依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 ,分为对照组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oronary heart disease,CHD)组,其中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多支病变组,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血清胆红素、尿酸及血脂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CHD组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IL)、间接胆红素(indirect bilirubin,IBIL)浓度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CHD组血清尿酸(uric acid,UA)水平、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血清甘油三脂(triglyceride,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于对照组(P〈0.01);血清TBIL、DBIL、IBIL、HDL-C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Gensini积分的增加而明显降低,与之呈负相关(P〈0.01),血清UA、TC、TG、LDL-C水平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和Gensini积分的增加而显著升高,与之呈正相关(P〈0.01)。结论血清胆红素浓度降低、尿酸升高、血脂异常与CHD的发生和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临床观察和评定冠状动脉病变发展(病变范围或/和狭窄程度)的指标。  相似文献   

12.
丁可可 《中外医疗》2010,29(26):6-7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SUA)水平与冠心病(CHD)的关系。方法 248例疑似冠心病患者,经冠状动脉造影分为冠心病组182例和非冠心病组66例;冠心病组分为单支病变组78例,双支病变组48例,三支病变组56例。测定血清尿酸(SUA),同时记录年龄、性别、吸烟、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因素。结果冠心病患者血清尿酸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增加,血清尿酸水平明显增加(P〈0.05);双支病变组、三支病变组血清尿酸均高于单支病变组。结论血尿酸水平升高可能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SUA水平可反映冠状动脉病变程度。  相似文献   

13.
曹勇 《西部医学》2010,22(11):2014-2016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颈动脉斑块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选取194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及86例对照组,冠心病组又分为单支、双支、多支病变亚组,分别测定冠心病患者与对照组颈总动脉与颈动脉分叉处内膜中层厚度(IMT)、等级评分、Crouse积分、血尿酸浓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冠心病组颈总动脉与颈动脉分叉处IMT、等级评分、Crouse积分、血尿酸浓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冠心病组,随病变分支的增多,颈动脉超声检查指标与血尿酸随之升高(P〈0.05或P〈0.01)。结论颈动脉IMT、等级评分、Crouse积分、血尿酸浓度与冠心病相关,是冠心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运用64层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和外周血管超声分析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颈动脉、足背动脉病变性质等方面的特征.方法 选取2010年12月至2013年10月期间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老年科和心内科住院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共129例,根据有无2型糖尿病(T2DM)病史分为:老年冠心病组(n=69)和老年T2DM合并冠心病组(n=60).经64层双源螺旋CT检查、颈动脉和足背动脉超声检查对比2组患者冠状动脉、颈动脉、足背动脉病变性质的差异.结果 64-DSCT显示老年T2DM合并冠心病组冠脉病变以多支病变为主,与老年冠心病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T2DM合并冠心病组颈动脉和足背动脉超声斑块检出率分别为81.6%和55%,均高于老年冠心病组的65.2%和3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老年T2DM合并冠心病组易损斑块的检出率较老年冠心病组高,且老年T2DM合并冠心病组IMT、斑块积分均高于老年冠心病组,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双支病变组和多支病变组外周血管斑块数较单支病变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冠脉病变以多支血管病变为主,颈动脉、足背动脉病变以易损斑块为主.颈动脉和足背动脉超声可以预测冠脉病变,外周血管斑块数越多,冠脉病变的支数越多.  相似文献   

15.
斯红萍  胡丽艳  卢亮 《浙江医学》2010,32(4):501-503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尿酸的表达及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10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进行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测量,确定其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情况。并根据超声检查结果,对不同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者(包括斑块形成者、IMT增厚者)及IMT正常者]的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血压、血hs—CRP、尿酸等进行检测,并作组间比较及血hs—CRP和尿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超声检查结果示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7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与IMT正常者TC、TG、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无明显差异(P〉0.05),但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hs—CRP浓度和尿酸水平均明显高于IMT正常者(均P〈0.05)。斑块形成者及IMT增厚者血hs—CRP浓度和尿酸水平均显著高于IMT正常者f均P〈0.01);而且斑块形成者血hs—CRP浓度明显高于IMT增厚者(P〈0.05),但尿酸水平与IMT增厚者并无明显差异(P〉0.05)。hs—CRP浓度及血尿酸水平均与IMT呈明显正相关(均P〈0.05)。结论hs—CRP及血尿酸与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尿酸 (UA)及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水平与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对326例疑诊冠心病(CHD)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CAG),将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阴性者160例作为对照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阳性者166例作为冠心病组.对两组患者的血脂、尿酸进行比较,并将冠心病组按病变程度分为单支、双支、三支病变组,进行血清UA、non-HDL-C结果比较. 结果 冠心病组UA和non-HDL-C高于非冠心病对照组(P〈0.05).冠状动脉病变支数越多,血清UA、non-HDL-C水平越高,以三支病变组升高最为明显,与单支病变组、双支病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non-HDL-C、UA水平与冠状动脉硬化严重程度呈正相关,non-HDL-C比LDL-C对CAD的发生有更好的预测评价作用,高水平UA可能是导致CH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超声结构和脉压差、血脂、血糖、血尿酸的相关关系。【方法】采用百胜DU8型彩色超声诊断仪,5~12MHz探头,将368例患者按颈动脉硬化程度分为内膜中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分别测定其与对照组的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血尿酸、脉压差,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脂、血糖、血尿酸、脉压差的关系。【结果】斑块形成组和管腔狭窄组血脂、血糖、血尿酸、脉压差显著高于内膜中膜增厚组和对照组(P〈0.05)。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血尿酸、脉压差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总胆固醇、甘油三脂、血糖、血尿酸、脉压差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及时检测患者血脂、血糖、血尿酸、脉压差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情况,评价病变程度,对疾病的早期防治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8.
邹文淑  沈燕  杨波  陈德助  罗雪 《四川医学》2010,31(12):1816-1818
目的探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1例应用高频多普勒超声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斑块情况,并同时抽取空腹静脉血测定血尿酸(SUA)、尿素(BUN)、肌酐(Sc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等生化指标。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分为颈动脉IMT正常组(IMT≤0.9mm)、颈动脉IMT增厚组(IMT1.0~1.3mm)及颈动脉斑块形成(IMT≥1.3mm)3组,采取统计学方法分析生化指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EH)颈动脉内膜-中层厚(IMT)3组间血尿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随着血尿酸水平增高,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相应增加,提示尿酸可能参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的发展,血尿酸与老年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具有相关性,故对高血压患者常规定期检测颈动脉IMT及血尿酸,可以及早发现动脉粥样硬化(AS),预防心脑血管危险因素,早期积极降压达标,控制高尿酸血症,可以延缓老年高血压患者发生AS,保护心脑肾等重要器官,从而减少急性心脑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