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背景 目前客观营养状态评估工具在心力衰竭患者中的研究较少,且尚无公认的心力衰竭患者营养评估方法。目的 利用老年人营养风险指数(GNRI)评价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营养状态对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12月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心脏中心住院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293例,根据GNRI评估的营养状态分为有营养不良风险GNRI≤98为GNRI 1组(n=100)和无营养不良风险GNRI>98为GNRI 2组(n=193)。从电子病历中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主要包括一般资料、入院时患者心率及血压、美国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实验室检查指标及心脏超声检查指标。对研究对象进行电话随访,随访截止日期为2019-04-25,终点事件定义为全因死亡。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GNRI、体质指数(BMI)、清蛋白分别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事件的预测价值,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分析不同GNRI对患者的生存影响;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讨GNRI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风险的影响。结果 随访中位时间是509(253)d。GNRI〔ROC曲线下面积(AUC)=0.702,95%CI(0.633,0.772),最佳截断值为97.87〕预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事件能力优于清蛋白〔AUC=0.657,95%CI(0.586,0.728),最佳截断值为35.65 g/L〕及BMI〔AUC=0.645,95%CI(0.572,0.718),最佳截断值为22.88 kg/m2〕。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发现,GNRI 2组生存率高于GNRI 1组(P<0.001)。对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及有可能影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的因素进行单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风险比(HR)=1.048,95%CI(1.026,1.071)〕、GNRI分组〔HR=3.283,95%CI(2.085,5.171)〕、糖尿病史〔HR=1.955,95%CI(1.245,3.071)〕、陈旧性脑梗死史〔HR=1.779,95%CI(1.131,2.800)〕、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HR=0.470,95%CI(0.300,0.763)〕、住院时间〔HR=1.036,95%CI(1.018,1.054)〕、舒张压〔HR=0.984,95%CI(0.969,0.999)〕、NYHA分级〔HR=1.546,95%CI(1.066,2.240)〕、血红蛋白〔HR=0.987,95%CI(0.979,0.995)〕、肌酐〔HR=1.003,95%CI(1.001,1.005)〕、肾小球滤过率(GFR)〔HR=0.985,95%CI(0.975,0.995)〕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事件的影响因素(P<0.05)。将上述指标进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30,95%CI(1.006,1.054)〕、GNRI分组〔HR=2.821,95%CI(1.727,4.616)〕、糖尿病史〔HR=2.031,95%CI(1.261,3.273)〕是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死亡风险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营养不良是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GNRI评估营养状态有助于预测住院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且其预测价值优于清蛋白、BMI。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并分析影响糖尿病足(DF)患者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2013 年1 月—2015 年 12 月于阜阳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DF 患者201 例,电话随访3 年,依据患者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和存活 组。分析两组一般资料、生化特征、病死率及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死亡组糖尿病病程、DF 病程及糖化血 红蛋白(HbA1c)高于存活组(P <0.05),两组有无心脑血管病史和有无截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DF 患者的3 年累计病死率为16.9%,Kaplan-Meier 生存分析结果示糖尿病病程、DF 病程、HbA1c、截趾及 心脑血管病史均影响DF 患者的生存率(P <0.05);多因素Cox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Rl ^ R=1.052(95% CI : 1.020,1.085)]、糖尿病病程[Rl ^ R=1.094(95% CI :1.036,1.156)]、DF 病程[Rl ^ R=23.357(95% CI :5.752, 94.853)]、HbA1c[Rl ^ R=2.185(95% CI:1.549,3.082)] 及心脑血管病史[Rl ^ R=2.625(95% CI:1.265,5.448)] 是影响DF 患者死亡的危险因素。结论 DF 患者的病死率受多种因素影响,与年龄、糖尿病病程、DF 病程、 HbA1c 及心脑血管病史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踝臂指数(ABI)及经皮氧分压(TcPO2)预测2型糖尿病(T2DM)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访研究,选取海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2015年1月—2016年6月住院患者中排除已并发心脑血管疾病及其他严重疾病的T2DM患者198例,测定ABI及TcPO2并院外随访,终点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探索T2DM患者MACE的风险因子;采用生存曲线分析ABI与TcPO2预测T2DM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价值。结果 失访18例,共180例患者纳入分析,平均随访(19.5±4.7)个月,其中28例(15.6%)T2DM患者发生了MACE。生存分析曲线表明,ABI≤0.9组发生MACE的比率(66.7%)明显高于ABI>0.9组(19.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cPO2正常组及异常组的生存曲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分析表明ABI可作为T2DM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预测因子(RR=0.142,P<0.01),且这种预测价值在校正年龄、吸烟史、糖尿病病程、收缩压、总胆固醇(TC)后仍然存在(RR=0.176,P<0.05);TcPO2与T2DM患者MACE无显著相关性(RR=1.544,P>0.05)。结论 ABI可作为2型糖尿病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预测指标,尚无法证明TcPO2对心脑血管事件具备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4.
背景急性主动脉夹层(AAD)多见危重症,而高血糖是影响危重症患者死亡率的不良因素。目的探讨AAD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与院内死亡率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8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非糖尿病AAD患者的病例资料,根据入院时血糖水平分为:高血糖组(>7.8 mmol/L)和正常血糖组(≤7.8 mmol/L)。收集AAD患者基本信息及入院时实验室检查结果,以住院期间全因死亡或术后30 d无终点事件发生为观察终点。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AAD患者入院时血糖水平与院内死亡的关系,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曲线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入院时血糖水平对AAD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价值;采用Cox回归模型分析AAD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491例AAD患者中高血糖组165例(33.6%),正常血糖组326例(66.4%)。高血糖组患者院内死亡率较正常血糖组高(19.4% vs 10.4%,χ2=4.172,P=0.006)。在未调整模型中,高血糖组患者院内死亡风险为1.943〔95%CI(1.199,3.150),P=0.007〕;调整年龄、性别后,高血糖组患者院内死亡风险为1.900〔95%CI(1.171,3.082),P=0.009〕;调整年龄、性别、高血压、冠心病、吸烟、Stanford分型、收缩压及舒张压后,高血糖组患者院内死亡风险为1.840〔95%CI(1.124,3.010),P=0.015〕。入院时血糖预测AAD患者院内死亡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612(0.546,0.696),入院血糖截断值为9.4 mmol/L时,灵敏度为37.9%,特异度为84.9%。经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Stanford A型〔HR=4.277,95%CI(1.942,9.420),P<0.001〕和血糖〔HR=1.864,95%CI(1.617,2.113),P=0.007〕为AAD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结论入院时血糖水平是AAD患者院内死亡的影响因素,且高血糖水平可能会增加AAD患者院内死亡风险。  相似文献   

5.
陈祖鹏  张昕  黄李法  李徐  徐震  竺国充 《浙江医学》2015,38(22):1816-1819
目的分析自发性小脑出血昏迷患者的生存情况,探讨影响远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随访分析82例小脑出血后格拉斯哥评分(GCS)≤8分的患者,对研究对象10项基线特征进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单因素患者生存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随访期内死亡患者53例,4例失访,中位生存期(四分位数间距)为22.0(38.0)个月。单因素分析表明,原发性心脑血管事件(P=0.013)、脑室积血(P=0.019)和GCS评分≤5分(P=0.013)为预后的危险因素。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同样表明原发性心脑血管事件(HR=1.959,95%CI1.082~3.545)、脑室积血(HR=2.019,95%CI1.165~3.948)、GCS评分≤5分(HR=1.813,95%CI1.008-3.261)对生存率有显著影响。手术可以提高生存率和延长生存时间,但无统计学意义(P=0.812)。结论小脑出血昏迷患者的病死率仍较高,决定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为原发性心脑血管事件、脑室积血和GCS评分≤5分。  相似文献   

6.
张秋实  谢晓林  林萍  边昶 《浙江医学》2022,44(8):866-869
目的探讨抑郁对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至2019年4月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MINOCA患者318例,诊断为抑郁85例(抑郁组),非抑郁233例(非抑郁组),随访3年观察两组患者的主要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情况。主要终点为全因死亡;次要终点为发生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肌梗死复发、心力衰竭和缺血性脑卒中。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对患者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随访期间,发生全因死亡47例,发生心血管事件86例。抑郁与全因死亡率和心血管事件显著相关(均P<0.05),抑郁是全因死亡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HR=2.13,95%CI:1.74~2.72,P<0.05;HR=2.48;95%CI:2.11~2.78,P<0.05)。结论抑郁与MINOCA患者临床预后的不良风险增加有关,积极治疗抑郁症状可能改善MINOCA患者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7.
背景 基线总胆固醇(TC)是新发脑卒中的影响因素,但目前国内外尚缺乏关于TC纵向轨迹对新发脑卒中影响的前瞻性队列研究。目的 探究TC纵向轨迹对新发脑卒中的影响。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基于开滦研究队列,选取2006年度TC资料完整且既往无脑卒中病史的基线观察人群(n=95 943),根据TC水平分为理想水平组(TC≤5.2 mmol/L,n=59 065)、边缘升高组(5.2 mmol/L6.2 mmol/L,n=10 548),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单次TC测量值对新发脑卒中的影响。选取其中2008、2010年度TC资料完整且2010年度前无脑卒中病史者(n=51 394)作为重复测量观察人群,随访(6.77±1.00)年,每年收集1次新发脑卒中事件发生情况,依据TC纵向轨迹分为低-稳定组22 116例(43.03%)、中-稳定组24 441例(47.56%)、高-稳定组4 837例(9.41%),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TC纵向轨迹对新发脑卒中的影响。结果 在基线观察人群中,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了性别等影响因素后,与理想水平组相比,高胆固醇血症组发生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出血性脑卒中的HR(95%CI)分别为1.13(1.03,1.23)、1.21(1.11,1.33)、0.80(0.65,0.99)。随访期间,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累积发病率均随TC纵向轨迹的增高而增高(P<0.05)。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性别等影响因素后,与低-稳定组相比,中-稳定组、高-稳定组发生脑卒中的HR(95%CI)分别为1.21(1.08,1.35)、1.32(1.11,1.57),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HR(95%CI)分别为1.25(1.09,1.43)、1.34(1.05,1.72),发生出血性脑卒中的HR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增加校正2010年度TC水平后,与低-稳定组相比,中-稳定组、高-稳定组发生脑卒中的HR(95%CI)分别为1.21(1.07,1.37)、1.33(1.05,1.67),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HR(95%CI)分别为1.28(1.13,1.44)、1.44(1.20,1.72),发生出血性脑卒中的HR值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010年度TC水平对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次TC测量值升高是新发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是新发出血性脑卒中的保护因素;TC纵向轨迹水平升高是新发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与新发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无统计学关联。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MS)患者干预6年慢性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探讨MS对慢性并发症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8年8月北京劲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的2型糖尿病(T2DM)患者441例,根据是否合并MS将患者分为糖尿病合并MS组(n=290)和糖尿病组(n=151)。所有患者进行干预随访,每6个月详细记录BMI、腰围、臀围、腰臀比、颈围、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2 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尿素氮、肌酐、血尿酸,每年记录大血管、微血管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时间为6年。慢性并发症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采用Cox回归分析。结果 (1)糖尿病合并MS组慢性并发症总体发生率(17.6%,51/290)高于糖尿病组(9.3%,14/1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Kaplan-Meier生存曲线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2,P=0.028)。(2)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糖尿病合并MS患者发生慢性并发症的风险是不合并MS患者的1.88倍〔95%CI(1.06,3.85),P=0.031〕;调整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后,合并MS患者发生慢性并发症的风险是不合并MS患者的2.24倍〔95%CI(1.24,4.04),P=0.047〕。(3)糖尿病合并MS组干预前BMI、腰围、臀围、腰臀比、颈围、SBP、DBP、FPG、2 hPG、HbA1c、TG、LDL-C、血尿酸均高于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BMI、腰围、臀围、腰臀比、颈围、FPG、2 hPG、HbA1c仍高于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合并MS患者干预后慢性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高于不合并MS患者,合并MS增加了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相似文献   

9.
张莹  杜鑫  李劼  马琳  张树华  吴寿岭 《中国全科医学》2021,24(20):2532-2536
背景 颈动脉内中膜(CIMT)增厚、高血压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均密切相关,然而探讨二者结合与心脑血管疾病(CVD)关系的大型研究较少见。目的 探讨CIMT增厚联合高血压与新发CVD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随机选取参加2006年7月-2007年1月开滦(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健康体检的中老年人群(≥40岁)5 440例作为研究对象,并于2010年复检时对该人群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流行病学调查内容、人体测量学指标、生化指标及生活习惯定义见本课题组前期研究。依据患者是否存在CIMT增厚及高血压进行分组,第一组:CIMT正常(CIMT<1.0 mm)无高血压;第二组:CIMT增厚无高血压;第三组:CIMT正常(CIMT<1.0 mm)合并高血压;第四组:CIMT增厚合并高血压。以完成2010年体检时间为随访起点,以发生CVD(包括脑卒中、心肌梗死)为终点事件,随访截止日期2017-12-31。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CVD累积发病率的生存曲线,累积发病率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探讨CIMT增厚联合高血压对新发CVD的影响。结果 随访时间(6.84±0.89)年,4组CVD累积发病率分别为1.28%、2.96%、5.73%和8.37%;4组CVD累计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10,P<0.001)。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与第一组相比,第二、三、四组新发CVD的HR(95%CI)分别是1.15(0.55,2.37)、3.34(2.15,5.19)、3.16(1.91,5.12)。经性别分层后,男性:与第一组相比,第二、三、四组新发CVD的HR(95%CI)分别是1.35(0.62,2.94)、3.46(2.04,5.89)、3.29(1.84,5.90);女性:与第一组相比,第三、四组发生CVD的HR(95%CI)分别是2.53(1.13,5.65)、2.67(0.98,7.31)。排除药物干扰进行敏感性分析,在删除降压药干扰后第四组的HR高于第三组(P<0.05)。分别剔除服用降脂药、降压药、降糖药人群后,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在未服用降脂药、降压药、降糖药人群中,相对于第一组,第四组发生CVD的HR(95%CI)分别是3.36(2.02,5.59)、3.19(1.19,5.71)、3.59(2.06,6.25)。结论 CIMT增厚联合高血压与新发CVD的发生存在密切关系,可为临床预防CVD的发生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持续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 CAPD)患者累积生存率,分析CAPD患者结局的预测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观察研究方法,连续纳入符合观察条件的CAPD患者148例,调查生活方式并检测腹膜透析前基线肾功能和血清生化指标,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生存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局影响因素。结果中位随访时间78个月,CAPD患者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71.2%和53.7%,心脑血管死因占53.2%,血清钙磷乘积是心脑血管死因的独立影响因素;中三分位血清钙磷乘积比高三分位血清钙磷乘积死亡风险减少76.2%(OR=0.238,95%CI 0.070~0.814,P=0.022)。多因素Cox比例模型分析显示,高龄、低血清白蛋白(albumin,Alb)和总淋巴细胞计数(total lymphocyte count, TLC)是CAP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因子。与<60岁的患者比较,年龄60~75岁和>75岁患者死亡风险显著增加(HR=2.176,95%CI 1.213~3.902,P=0.009;HR=3.584,95%CI 1.914~6.636,P<0.001);与血清Alb>30g/L的患者比较,血清Alb 25~30g/L和Alb<25g/L的患者死亡风险增加(HR=1.753,95%CI 1.009~3.046,P=0.047;HR=2.075,95%CI 1.125~3.829,P=0.020);与低三分位TLC比较,中三分位TLC的患者死亡风险减少50.8%(HR=0.492,95%CI 0.276~0.876,P=0.016)。结论心脑血管事件是CAPD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基线高龄、低血清Alb和TLC是CAPD患者全因死亡风险的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11.
背景 在全球范围内原发性高血压病都是一种高发疾病,又多发心、脑、肾等靶器官损伤的并发症,其中以心血管疾病最为常见。目的 筛选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血管风险因素,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血管风险预防和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随访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2001-2013年中医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人群,随访时间为2015年1月-2016年12月。以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集一般资料、病情病史特征、实验室指标、血管功能及心功能检查指标、中医证候等相关指标,以及心血管风险发生情况。使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筛选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血管风险因素。结果 本研究最终纳入98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年龄为(55.8±5.8)岁,病程(10.6±4.2)年,其中284例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COX回归单因素分析及共线性诊断提示:不同年龄、性别、病程、体质指数(BMI)、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吸烟史、情绪、饮食习惯、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血Na+、平均踝-臂血压指数(ABI)、平均动脉压、血流介导的血管舒张功能(FMD)、头痛、水肿、气虚血瘀证、阴虚阳亢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病预后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回归多因素分析提示病程〔HR(95%CI)=1.282(1.131,1.322)〕、性别〔HR(95%CI)=2.719(1.619,4.566)〕、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HR(95%CI)=1.547(1.214,1.970)〕、BMI〔HR(95%CI)=1.023(1.003,1.993)〕、饮食习惯〔HR(95%CI)=1.625(1.160,2.278)〕、Hcy〔HR(95%CI)=1.022(1.008,1.037)〕、平均ABI〔HR(95%CI)=0.058(0.015,0.223)〕、平均动脉压〔HR(95%CI)=1.204(1.064,1.987)〕、FMD〔HR(95%CI)=0.959(0.909,0.994)〕、头痛〔HR(95%CI)=1.344(1.055,1.712)〕、水肿〔HR(95%CI)=39.079(4.716,323.841)〕、气虚血瘀证〔HR(95%CI)=1.327(1.171,1.870)〕、阴虚阳亢证〔HR(95%CI)=1.085(1.063,1.880)〕、肝肾阴虚证〔HR(95%CI)=1.172(1.086,1.595)〕、阴阳两虚证〔HR(95%CI)=1.204(1.143,2.439)〕与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血管风险关系密切(P<0.05)。结论 病程、性别、早发心血管病家族史、BMI、饮食习惯、Hcy、平均ABI、平均动脉压、FMD、头痛、水肿、气虚血瘀证、阴虚阳亢证、肝肾阴虚证、阴阳两虚证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心血管风险因素,临床上应针对这些风险因素加强原发性高血压病人群心血管风险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12.
背景 代谢综合征是一种多症候群的综合征,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代谢综合征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鲜见报道。目的 探讨代谢综合征对STEMI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心血管内科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STEMI患者507例,根据是否合并代谢综合征分为代谢综合征组217例和非代谢综合征组290例。收集患者入院时一般临床资料、病情程度、住院时间、住院期间并发症发生率、随访1个月内用药情况及随访4年死亡、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代谢综合征对死亡和MACE的影响采用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 代谢综合征组与非代谢综合征组患者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中心性肥胖、体质指数(BMI)分布、多支病变所占比例、SYNTAX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代谢综合征组患者住院时间长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随访1个月内,代谢综合征组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钙离子通道阻滞剂(CCB)和降糖药使用率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随访4年,代谢综合征组患者心绞痛、靶血管血运重建(TVR)发生率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新PCI/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发生率低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5)。不同代谢综合征组分数量者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代谢综合征组分数量者MACE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057,95%CI(1.022,1.090)〕、肾功能不全〔HR=3.025,95%CI(1.180,7.759)〕、既往心肌梗死〔HR=2.430,95%CI(1.488,5.151)〕、左心室射血分数〔HR=0.958,95%CI(0.923,0.995)〕、Killip分级≥Ⅱ级〔HR=4.641,95%CI(2.188,9.825)〕是STEMI患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年龄〔HR=1.029,95%CI(1.006,1.054)〕、肾功能不全〔HR=2.826,95%CI(1.229,6.496)〕、左心室射血分数〔HR=0.960,95%CI(0.934,0.987)〕、SYNTAX评分〔HR=2.138,95%CI(1.281,3.567)〕、Killip分级≥Ⅱ级〔HR=2.098,95%CI(1.131,3.893)〕、代谢综合征〔HR=1.833,95%CI(1.162,2.896)〕是STEMI患者发生MAC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代谢综合征与TVR独立相关〔HR=2.204,95%CI(1.273,3.815),P=0.005〕。结论 STEMI合并代谢综合征患者PCI后住院时间更长,远期MACE发生率更高;代谢综合征与STEMI患者远期死亡无关,但是与MACE独立相关,尤其是与TVR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吴舒窈  刘艳  宋倩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9):3562-3570
目的 通过对上海地区冠心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可能影响冠心病发病及预后的危险因素,以期对冠心病防治起到积极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心内科接受冠状动脉造影的患者756例,经冠状动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576例,为冠心病组;非冠心病患者180例,为非冠心病组。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对冠心病组患者进行为期7年的电话或再住院随访,终点事件为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972,95%CI(1.240,3.138)〕、年龄〔OR=1.371,95%CI(1.115,1.686)〕、吸烟史〔OR=1.923,95%CI(1.168,3.165)〕、血肌酐(Scr)〔OR=1.138,95%CI(1.021,1.269)〕、总胆固醇(TC)〔OR=1.238,95%CI(1.016,1.509)〕、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OR=0.448,95%CI(0.239,0.842)〕是冠心病发病的影响因素(P<0.05)。平均随访时间为(63.3±26.4)个月,有224例(38.9%)发生MACE。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HR=1.197,95%CI(1.003,1.428)〕、糖尿病〔HR=1.824,95%CI(1.370,2.429)〕、舒张压(DBP)〔HR=1.145,95%CI(1.000,1.312)〕、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HR=0.903,95%CI(0.825,0.987)〕、服用抗血小板药物〔HR=0.713,95%CI(0.532,0.956)〕、心肌梗死〔HR=1.401,95%CI(1.046,1.877)〕是冠心病患者发生MACE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冠心病发病及预后与多种危险因素相关。男性、高龄、吸烟史、Scr、TC水平升高是诱发冠心病的危险因素;而HDL-C可能是降低冠心病发病风险的保护性因素。高龄、合并糖尿病、高DBP、心肌梗死病史患者的远期MACE发生风险明显升高,而高eGFR、长期接受标准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4.
背景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心脑血管疾病重要的危险因素,多用超声评价,但超声检查对设备、人员、经费要求较高。皮肤自发荧光(SAF)能够独立预测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及死亡等,操作简便、迅速、无创,因此探讨SAF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对于颈动脉病变的预测有一定意义。目的 探讨在我国社区人群中SAF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病变的相关性。方法 2018年9-12月对北京某社区年龄>40岁的6 055例居民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对所有受访者进行SAF检测、临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血液学检测及颈动脉B超检查。根据B超结果是否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为因变量,以标准化性别、年龄、BMI、吸烟、糖尿病、高血压、脂代谢紊乱、高尿酸血症、慢性肾功能不全等传统心脑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及SAF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SAF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结果 6 055例调查对象B超提示存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2 953例,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者3 102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SAF测量值为77.2(70.8,85.1) AU,明显高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SAF测量值73.4(68.0,80.1)AU (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AF是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因素〔OR=1.006,95%CI(1.000,1.012),P=0.043〕。以SAF值的第25、50、75百分位值69.2、75.1、82.4 AU为界,分为SAF低、中、高、明显升高4组,SAF明显升高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是SAF低值组的1.200倍〔OR=1.200,95%CI(1.012,1.423),P=0.036〕。亚组分析显示,校正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后,年龄<60岁人群中SAF明显升高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是SAF低值组的1.751倍〔OR=1.751,95%CI(1.270,2.415),P=0.001〕;吸烟人群中SAF明显升高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风险是SAF低值组的1.903倍〔OR=1.903,95%CI(1.297,2.792),P=0.001〕。结论 SAF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独立相关,在<60岁人群及吸烟人群中SAF明显升高者相比SAF低值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性更明显。  相似文献   

15.
背景 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是脑卒中重要的病理基础,在动脉粥样硬化的斑块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免疫、炎性反应等因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生活和饮食结构的变化,以及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影响,脑血管疾病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使卒中防治工作日趋严峻。目的 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CAS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4年1月-2018年11月任丘康济新图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 048例,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进行资料收集。内容包括:一般情况、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颈动脉超声。将颈动脉斑块形成和狭窄定义为CAS,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究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CAS的影响因素。结果 入组人群中平均年龄(64.8±11.3)岁,其中男2 506例(61.91%)、女1 542例(38.09%),颈动脉正常169例(4.17%)、内膜中层厚度增厚577例(14.25%),斑块形成2 362例(58.35%)、颈动脉狭窄940例(23.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95%CI)=2.785(1.790,4.333)〕、年龄〔OR(95%CI)=1.129(1.108,1.150)〕、文化程度〔OR(95%CI)=0.632(0.425,0.942)〕、糖尿病史〔OR(95%CI)=2.443(1.467,4.069)〕、脑卒中史〔OR(95%CI)=2.136(1.371,3.328)〕、吸烟〔OR(95%CI)=1.603(1.057,2.431)〕、TC〔OR(95%CI)=1.545(1.304,1.830)〕、LDL-C〔OR(95%CI)=1.893(1.365,2.596)〕、脂蛋白a〔OR(95%CI)=1.001(1.000,1.002)〕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CAS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吸烟、收缩压、舒张压、LDL-C、脂蛋白a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CAS重要的可干预的危险因素,积极控制卒中危险因素,可延缓CAS病变,减少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背景 衰弱是一种常见的老年综合征,可严重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在全世界高发,还与多种胃外疾病的发生、发展相关,但目前H.pylori感染与衰弱的相关性尚不明确。目的 探讨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H.pylori感染与衰弱的相关性。方法 连续选取2018年10月-2019年6月在石河子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老年医学科及心内科住院治疗、年龄≥65岁的高血压患者206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结果,并根据胃黏膜活检结果评估H.pylori感染情况。采用FRAIL量表对患者进行衰弱评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H.pylori感染对衰弱的影响。结果 根据FRAIL量表,47例(22.8%)评估为衰弱,159例(77.2%)评估为非衰弱。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1.309,95%CI(1.136,1.508)〕,文化程度为小学〔OR=0.107,95%CI(0.026,0.442)〕、初中〔OR=0.127,95%CI(0.028,0.574)〕、高中〔OR=0.013,95%CI(0.000,0.424)〕,白细胞计数〔OR=4.260,95%CI(1.202,15.097)〕,淋巴细胞百分比〔OR=0.793,95%CI(0.676,0.930)〕,中性粒细胞计数〔OR=0.139,95%CI(0.021,0.907)〕,果糖胺〔OR=13.099,95%CI(2.136,80.337)〕,多重用药〔OR=5.679,95%CI(1.486,21.709)〕,跌倒/坠床危险评分〔OR=1.788,95%CI(1.236,2.586)〕,H.pylori感染〔OR=2.912,95%CI(1.036,8.181)〕为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衰弱的影响因素(P<0.05)。将衰弱患者根据H.pylori感染情况进一步分组,其中H.pylori阳性患者26例(55.3%),H.pylori阴性患者21例(44.7%)。H.pylori阳性患者与H.pylori阴性患者单核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总蛋白、白蛋白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住院老年高血压患者H.pylori感染可能是导致其衰弱的危险因素,临床医师在加强衰弱评估的同时,也应重视H.pylori感染带来的相关影响。  相似文献   

17.
背景 近年来,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在临床上越来越受到关注,新近的临床研究主要集中于脑卒中和血栓栓塞事件的预防和治疗。目的 评估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及冠心病患者的远期生存率,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队列研究,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4年10月首次因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入住北京医院神经内科病房的患者406例,从中选取同时满足房颤和冠心病诊断标准的60岁以上老年患者共计164例作为脑血管病组,并从心内科同期住院患者中选取年龄、性别、共病种类与其相匹配的房颤合并冠心病但无脑血管病患者164例作为非脑血管病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含人口统计学信息、疾病种类、用药种类、血压、心率、合并心脏基础疾病及其他疾病、实验室指标、超声心动图结果、治疗方案;分别通过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评估患者的脑卒中及血栓栓塞发生风险,应用HAS-BLED评分评估出血风险,并在其出院后通过定期电话随访、门诊及住院志查询等方式随访至少6年,记录其死亡、再住院次数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探讨影响其远期预后的因素。结果 脑血管病组合并高脂血症比例、慢性胃肠病比例低于非脑血管病组,LVEDD、CHA2DS2-VASc评分、CHADS2评分、HAS-BLED评分高于非脑血管病组(P<0.05)。脑血管病组164例患者失访2例(失访率1.2%),死亡80例(49.4%),根据生存结局分为死亡组(80例)和存活组(82例)。死亡组患者年龄大于存活组,收缩压、舒张压、合并高血压比例、合并高脂血症比例、血清蛋白、使用他汀类药物比例低于存活组,心率和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慢性肾病比例及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D-二聚体、N末端B型钠尿肽前体(NT-proBNP)高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每增加10岁〔HR=1.63,95%CI(1.05,2.51)〕、陈旧性心肌梗死〔HR=2.19,95%CI(1.14,4.22)〕和D-二聚体≥148 μg/L〔HR=6.99,95%CI(2.10,23.28)〕是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合并房颤及冠心病患者远期死亡的危险因素,高血压〔HR=0.28,95%CI(0.11,0.72)〕和使用他汀类药物〔HR=0.38,95%CI(0.19,0.78)〕是患者远期死亡的保护因素。结论 房颤合并冠心病患者在首次发生脑血管病后,其远期死亡与并存的脑血管病无关,而与增龄、陈旧性心肌梗死病史及D-二聚体水平有关,维持适当高的血压水平和应用他汀类药物可能会降低远期死亡率。  相似文献   

18.
安静思  赵锦  王雪鹰 《中国全科医学》2018,21(26):3194-3200
背景 糖尿病足发病率高、危害大,应加强对糖尿病足不良预后危险因素的认识以提高疾病防控能力。目的 分析糖尿病足患者的病例特点,探讨重症糖尿病足及糖尿病足截肢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12年3月—2017年3月锦州市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糖尿病足患者175例,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糖尿病并发症及合并症,根据糖尿病足Wagner分级标准分为轻型组和重型组,根据截肢与否分为截肢组和非截肢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重症糖尿病足及糖尿病足截肢的影响因素。结果 重型组患者吸烟率高于轻型组,糖尿病病程长于轻型组,体质指数(BMI)、空腹C肽、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清蛋白(Alb)、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水平低于轻型组,同型半胱氨酸(Hcy)、白细胞计数(WBC)、血小板计数(PLT)、糖尿病肾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病率及小截肢率高于轻型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lb〔OR=0.754,95%CI(0.650,0.874)〕、PLT〔OR=1.006,95%CI(1.000,1.011)〕、Hcy〔OR=1.702,95%CI(1.376,2.106)〕与重症糖尿病足发生有回归关系(P<0.05)。截肢组吸烟率高于非截肢组,BMI、Alb、Hb水平低于非截肢组,WBC、PLT、脑梗死患病率高于非截肢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MI〔OR=0.833,95%CI(0.723,0.960)〕、Alb〔OR=0.921,95%CI(0.872,0.974)〕与糖尿病足截肢发生有回归关系(P<0.05)。结论 PLT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发生重症糖尿病足的危险因素,血清Alb为重症糖尿病足的保护因素;BMI及血清Alb为糖尿病足截肢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9.
背景 基层卫生改革创新性措施对慢性病患者管理效果的影响是政策制定、执行和研究者广泛关注的问题,特别是近3年来开展的基层信息化建设、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目的 探讨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信息化手段等基层卫生改革措施对糖尿病管理效果的影响,为改善基层糖尿病患者管理提供政策建议。方法 按照立意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于2018年8-10月在我国东中西部3个省4个地市的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抽取在管糖尿病患者658例。调查其社会人口学、健康行为及基层卫生改革措施接受情况,其中基层卫生改革措施指标包括:是否纳入门诊慢性病报销系统、是否签约家庭医生,以及分时段预约就诊、“互联网+”随访、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价、远程医疗、电子药盒提醒服务接受情况。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影响因素。结果 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率为43.9%(289/658)。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文化程度、地市、服药依从性、是否签约家庭医生、是否接受过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价是糖尿病患者血糖能否得到控制的影响因素(P<0.05)。其中,文化程度为大学及以上患者血糖控制率是未上过学患者的2.531倍〔95%CI(1.147,5.582)〕,昆山市患者血糖控制率是常州市患者的1.822倍〔95%CI(1.049,3.167)〕,按说明服药偶尔漏服、严格按医嘱服药患者血糖控制率分别是从不服药患者的3.363倍〔95%CI(1.314,8.610)〕和3.876倍〔95%CI(1.629,9.220)〕,签约家庭医生患者血糖控制率是未签约患者的2.466倍〔95%CI(1.523,3.991)〕,接受过心脑血管疾病风险评价患者血糖控制率是未接受过患者的2.334倍〔95%CI(1.363,3.999)〕。签约家庭医生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优于未签约患者,接受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价的比例高于未签约患者(P<0.05)。结论 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互联网+”创新性技术应用等基层卫生改革措施已经在糖尿病患者管理中初显效果,且二者具有相互促进作用;基层医务人员主导的信息化手段更易发挥作用,建议进一步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