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基于磁共振成像(MRI)的鼻咽癌颅底骨质破坏的预后价值。 【方法】 于2003年至2004年共924例经病理等确诊为无远处转移的鼻咽初治病人纳入本研究,所有的病人均在治疗前进行了MRI检查并以放疗为首要治疗手段。我们回顾性的分析了相应的MRI及病历资料。所有的924例病人、MRI证实有颅底骨质破坏的病人、315例T3分期的的病人及227例T2分期的病人被分别挑选出来进行预后分析。分期依据美国癌症分期联合委员会(AJCC)第六版鼻咽癌分期标准。【结果】 MRI下颅底骨质破坏的发生率约为55.4%。颅底骨质破坏并非影响鼻咽癌患者总生存(OS)和 无远处转移生存(DMFS)的独立预后因素,但有可能是影响无局部复发生存(LRFS)的独立预后因素(P = 0.068)。对于512例合并颅底骨质破坏的患者及315例T3分期的患者,根据受侵部位进行的颅底骨质破坏分级是影响其OS(P = 0.002及P = 0.005)及DMFS(P值均为0.001)的独立预后因素。MRI下严重级别的颅底骨质破坏是影响鼻咽癌患者OS及DMFS的独立预后因素(P值均小于0.001)。合并轻度级别颅底骨质破坏的T3分期患者与T2a分期的患者在预后方面(OS、LRFS及DMFS)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MRI下的颅底骨质破坏并非鼻咽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然而,根据受侵部位的严重级别的颅底骨质破坏具有阳性的预后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鼻咽癌细胞中启动EB病毒核抗原1(EBNA1蛋白)表达的EB病毒Q启动子(Qp)的变异特征,比较有第62 225位点(g→a)和第62 422位点(g→c)两个点突变的Qp与原型Qp(B95.8型)的功能学差异及其生物学意义&#65377;【方法】 采用PCR的方法扩增29例鼻咽癌组织石蜡标本和14例健康成人外周血标本(总共43例)中的Qp序列,PCR产物测序后分析其突变情况,统计学分析Qp中的点突变与鼻咽癌的相关性&#65377;把突变型和原型Qp分别克隆到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上,检测相对光强度(RLU),比较突变型与原型Qp启动转录的活性&#65377;使用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来比较突变型和原型Qp与Sp1蛋白的亲和力&#65377; 【结果】 通过PCR扩增和测序实验,证实Qp的突变与鼻咽癌有密切的相关性(P = 0.0395,< 0.05)&#65377;突变型Qp启动转录的活性明显高于原型(RLU之比约为2.5:1,P < 0.05),并且突变型Qp与Sp1的亲和力较原型Qp增强约1.52倍&#65377;【结论】 在鼻咽癌组织中,突变型Qp可能通过增强与Sp1亲和力的机制,使其启动转录的活性明显增强&#65377;Qp特定位点的突变在EB病毒对鼻咽上皮细胞的感染和转化过程中可能起了重要的作用&#65377;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重组人内皮抑素(recombinant human endostatin,rhES)能否抑制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GIST)裸鼠移植肿瘤血管生成及生长,探讨抑制血管形成作为GIST治疗方法的可行性&#65377;【方法】 随机将20只荷瘤裸鼠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65377;对照组瘤周注射生理盐水,实验组瘤周注射rhES,连用10 d&#65377;自用药开始,每5 d测量肿瘤体积,直至用药结束后5 d&#65377;计算抑瘤率和肿瘤缩小率&#65377;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肿瘤体积&#65380;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65380;bcl-2阳性表达率&#65380;凋亡指数(AI)及实验组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差异是否具有显著性&#65377;【结果】 用药前实验组与对照组肿瘤体积无差别(P = 0.628)&#65377;用药后实验组肿瘤体积逐渐减小&#65377;用药结束后5 d,实验组肿瘤体积与用药前及对照组相比均明显缩小(P = 0.000),抑瘤率86.5%,肿瘤缩小率为55.5%&#65377;所有瘤株CD117均为阳性表达&#65377;实验组MVD低于对照组(P = 0.020)&#65377;实验组bcl-2阳性表达率均低于对照组(P = 0.023)&#65377;实验组AI高于对照组(P = 0.020)&#65377; 【结论】 rhES抑制GIST血管生成&#65380;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及遏制肿瘤生长,有可能成为治疗GIST的有效方法之一&#65377;  相似文献   

4.
【目的】 检测大鼠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形成过程中病损局部组织内细胞因子,探讨其动态变化规律及意义&#65377;【方法】 获取接受单次30 Gy X线照射后5 d&#65380;8 d&#65380;14 d的大鼠口腔黏膜组织,采用抗体芯片技术检测19种细胞因子;荧光定量PCR检测8种炎性相关因子的mRNA水平;ELISA定量检测IL-1α&#65380;IFN-γ&#65380;TIMP-1&#65377;【结果】 抗体芯片技术检测到,照射后Frac&#65380;IL-4&#65380;IL-6&#65380;IL-10&#65380;TNF-α 5种细胞因子水平下降;IL-1β&#65380;LIX&#65380;VEGF&#65380;β-NGF 4种细胞因子照射前后水平无明显差异;照射后水平上升幅度 < 2倍的有CINC-2&#65380;GM-CGF&#65380;Leptin&#65380;MCP-1和MIP-3α 5种细胞因子,上升幅度≥2倍的有CINC-3&#65380;INF-γ&#65380;IL-1α和TIMP-1 4种细胞因子&#65377;Real-time PCR检测到抗凋亡相关基因Bcl-2,以及IL-6&#65380;TNF-α&#65380;VEGF及IL-1β的mRNA表达水平下降;而促凋亡相关基因Bax&#65380;中性粒细胞局部募集相关基因CINC和TLR-9表达上升&#65377; IL-1α&#65380;IFN-γ&#65380;TIMP-1的ELISA检测结果与前两种检测结果一致&#65377;【结论】 大鼠抗体芯片和荧光定量PCR&#65380;ELISA检测结果互相佐证了病损组织内的细胞因子在口腔黏膜炎发生&#65380;发展&#65380;演进中呈现分泌受阻和表达增加的动态变化并发挥调控作用&#65377;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估对黑核白内障患者行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MSICS)的安全性和视力预后&#65377;【方法】 对31名黑核白内障患者,实行手法小切口白术内障摘除术,并对晶状体核的大小进行测量&#65377;术后进行随访&#65377; 【结果】 31名黑核白内障患者31只眼行MSICS术&#65377;术后长期随访17人&#65377;31名患者的平均年龄为67.2(S = 9.5)岁(范围49 ~ 85岁),其中女性占63.8%,术后长期随诊患者复查时间中位数为11个月(4 ~ 21个月)&#65377;术后第1天,UCVA ≥ 0.30者70.96%&#65377;17名患者术后复查有16例(94.12%)BCVA ≥ 0.3&#65377;有5例被发现于切口处轻度角膜水肿,前房反应轻微&#65377;没发现术后渗漏&#65380;浅前房及前房出血病例&#65377;以钢尺测量娩出后的晶状体核,其直径中位数为8.7 mm (范围8.1 ~ 9.5 mm)&#65377;以患者对侧未手术眼做对照,黑核组角膜散光为1.27 m-1高于对照组角膜散光为0.78 m-1(P﹤0.05)&#65377;【结论】 手法小切口白内障摘除术用于治疗黑核白内障是安全有效的&#65377;  相似文献   

6.
【目的】 从缅甸蝰蛇毒中分离纯化得到纤溶酶FⅡaa并研究其纤维蛋白溶解活性&#65377;【方法】 缅甸蝰蛇蛇毒纤溶酶FⅡaa经过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层析分离程序得到,SDS-PAGE电泳测得其分子质量,用纤维蛋白平板法测得其纤维蛋白溶解活性,SDS-PAGE电泳测得其纤维蛋白原和纤维蛋白水解特异性&#65377;通过小鼠背部皮下注射FⅡaa 测定FⅡaa的局部出血活性&#65377;取昆明种小白鼠42只,体质量(20 ± 2)g,雌雄各半,随机分成7组,每组6只,皮下注射0.1 mL的FⅡaa(5个剂量组:用生理盐水配制成浓度分别为0.025&#65380;0.05&#65380;0.075&#65380;0.1&#65380;0.125 mg/mL),生理盐水和粗毒(0.1 mg/mL)做对照&#65377;6 h后处死小白鼠,从皮内侧面测量出血点的大小,计算最小出血剂量(MHD)&#65377;【结果】 通过三步分离方法得到蛇毒纤溶酶FⅡaa,其分子质量是69 000 u&#65377;FⅡaa在纤维蛋白平板和加热纤维蛋白平板上均显示了纤维蛋白溶解活性&#65377;纤维蛋白原和FⅡaa (0.2 g/L)保温后,Aα 和Bβ链分别在5 min和6 h后完全水解&#65377;γ-链在24 h后部分水解&#65377;FⅡaa水解纤维蛋白的过程与纤维蛋白原的水解过程相似&#65377;蛇毒纤溶酶FⅡaa(0.025&#65380;0.05&#65380;0.075&#65380;0.1&#65380;0.125 mg/mL)的皮内出血点直径(mm)分别为7.7 ± 1.0&#65380;9.9 ± 1.4&#65380;10.5 ± 1.8&#65380;12.7 ± 1.4&#65380;13.5 ± 1.3&#65377;最小出血剂量(MHD)为6.0 μg&#65377;【结论】 FⅡaa是一种可以直接降解纤维蛋白且具有出血活性的α-纤维蛋白酶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肾衰血液透析后锁骨下静脉狭窄的血管腔内治疗的临床价值&#65377;【方法】 收治血液透析致锁骨下静脉狭窄的肾衰患者12例,其中男9例,女3例,确诊后在DSA引导下行镍钛合金自膨式支架治疗&#65377;术后随访并采用多种影像学手段了解支架情况&#65377; 【结果】 12 例患者共置入支架12 枚,技术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和死亡&#65377;所有患者术后24 h 内症状缓解,1 周内症状基本消失&#65377;支架3个月&#65380;6个月及1年再通率分别为:91.7%,91.7%,83.3%&#65377; 【结论】 介入血管内支架治疗肾衰患者血液透析后锁骨下静脉狭窄疗效明确,操作简便微创,值得推广&#65377;  相似文献   

8.
实体瘤中肿瘤干细胞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肿瘤干细胞(CSC)学说提出以来,受到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也是争论的焦点问题&#65377;正确认识肿瘤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调控机制,寻找治愈肿瘤的新途径新方法,是目前最重要研究方向之一&#65377;本文就实体瘤中CSC的起源&#65380;分离鉴定方法,以及信号通路&#65380;微环境,小分子RNA与CSC的作用和肿瘤的靶向治疗等方面展开论述&#65377;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脂肪乳在布比卡因诱导大鼠的心跳骤停心肺复苏的应用,探讨脂肪乳是否能减弱布比卡因中毒后的心脏毒性&#65377; 【方法】 24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A组:对照组(n = 12),B组:脂肪乳组(n = 12)&#65377;将大鼠麻醉后静脉注射布比卡因20 mg/kg,心跳停搏后行心肺复苏(CPR),间断注入肾上腺素&#65377;A组随即注入生理盐水5 mL/kg,后持续静脉注入生理盐水;B组注入20%脂肪乳5 mL/kg后持续静脉注入脂肪乳0.25 mL&#8226;kg-1&#8226;min-1&#65377;监测心率&#65380;血压和直肠温度&#65377;在麻醉后&#65380;复苏成功5 min,30 min用超声探头测量心脏指标&#65377;在麻醉后&#65380;恢复自主循环后1 h&#65380;6 h测血乳酸&#65380;血糖&#65380;TNF-α,IL-1β,IL-6&#65377; 【结果】 A组心肺复苏成功7只(58%),B组复苏成功10只,(83%),B组成功率高(P < 0.05)&#65377;两组复苏后心率正常&#65377;复苏后30 min,B组的收缩压比A组高,均在正常范围&#65377;复苏后30 min B组大鼠心脏的射血分数&#65380;每搏输出量和心脏指数比A组高(P < 0.05)&#65377;复苏后A组的血糖&#65380;血乳酸比B组高(P < 0.05)&#65377;复苏后1&#65380;6 h的TNF-α&#65380;IL-1β&#65380;IL-6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65377; 【结论】 布比卡因中毒心跳骤停的大鼠用脂肪乳联合肾上腺素比单纯肾上腺素心肺复苏心脏功能恢复较快,且有较高的复苏成功率&#65377;  相似文献   

10.
青光眼和近视眼的分子机制及干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扼要报道青光眼和近视的病因&#65380;发病机理及干预研究的主要结果&#65377;通过对GZ.1&#65380;PN.1青光眼家系及散发性青光眼的研究,发现Myocilin基因的Pro370Leu突变,导致蛋白质错误折叠,内质网应激&#65377;我们提出了青光眼属于“蛋白质构象病”&#65380;“线粒体病”的学说,并研究了靶向siRNA术后抗疤痕&#65380;视神经保护药物&#65380;干细胞替代治疗及药物缓释系统在青光眼治疗中的应用,为实现青光眼“分期靶点干预”奠定了基础&#65377;在近视的研究中,从灵长类恒河猴自然动物模型的构建着手,着重研究光学离焦与近距离负荷对青少年近视发生发展的影响,并且深入探讨了近视的视网膜与中枢神经机制,同时提出了光学干预近视的新策略&#65377;这些围绕青光眼和近视基本问题进行的系列研究,将可能为其诊治提供新的模式&#65377;  相似文献   

11.
得力生注射液配合调强适形放疗治疗鼻咽癌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得力生注射液在配合调强适形放疗治疗鼻咽癌中的作用。方法 66例经病理证实的Ⅱ、Ⅲ期鼻咽癌初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得力生注射液配合调强适形放疗,对照组采用单纯调强适形放疗,比较两组近期疗效、毒副反应、体液免疫指标变化。结果 两组近期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591);治疗组急性放射性皮炎和急性放射性咽炎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5和0.047);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IgG、IgA、IgM有所升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外周血IgG、IgA、IgM变化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得力生注射液配合调强适形放疗治疗鼻咽癌可以减轻急性放疗反应,增强患者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三维治疗计划系统(3DTPS)对鼻咽癌常规放疗(CRT)和逆向调强放疗(IMRT)计划作剂量学比较,评估不同照射方法的优缺点。方法选择12例病理证实的鼻咽癌患者,用3DTPS对每例患者分别作出CRT和IMRT计划。根据靶区V95%、D5%、D95%、D5%/D95%、靶区最大值、最小值及平均值和正常组织受量(D50,D33,D5、Dm ax和Dm ean等)来比较这两种计划剂量学的差异。结果两种不同计划中的靶区分布,GTVnx、GTVnd和CTV1差别不大,但对于亚临床区CTV2和某些正常组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对鼻咽癌原发灶和转移淋巴结,CRT和IMRT计划均有较好覆盖。但在亚临床病灶方面,IMRT比CRT包含靶区更好一些,且IMRT减少了腮腺、颞叶、垂体和颞颌关节等正常组织的照射剂量。  相似文献   

13.
近10年来鼻咽癌的治疗取得了较大进展。随着调强适形放射治疗逐步广泛地应用,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得到显著提高。与此同时,调强适形放射治疗减少了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放射损伤,大大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放化疗综合治疗不但可以降低肿瘤的局部区域复发率及远处转移率,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总生存率,因此对于晚期鼻咽癌患者采用放化疗综合治疗已成为标准的治疗模式。同时生物治疗也取得一定进展,相信在鼻咽癌治疗中将会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黄毅超  刘云军  肖丽  何宛谦 《吉林医学》2012,33(12):2470-2471
目的:探讨调强适形放射治疗联合化疗(IMRT+CT)与常规放疗联合化疗(RT+CT)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8例经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RT+CT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IMRT+CT方案治疗,用Kaplan-Meier法分析患者1和2年局部区域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和总生存率。结果:对照组1年和2年局部区域控制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总生存率分别为89.1%、90.6%、89.1%和79.7%、82.8%、79.7%,观察组为100.0%。98.4%、98.4%和98.4%、95.3%、98.4%,观察组2年的局部区域控制率和总生存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调强适形放射联合化疗治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局部区域控制率和总生存率优于常规的放疗联合化疗,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诱导化疗与IMRT同期化疗的远期疗效。方法:选择2008年1-12月我院接诊的130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进行研究。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采用诱导化疗联合IMRT同期化疗对患者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IMRT同期化疗对患者进行治疗。治疗后,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治疗失败情况及随访5年的远期生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总生存率、无远处转移生存率、无复发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急性和晚期不良反应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者的治疗失败情况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与IMRT同期化疗相比,诱导化疗联合IMRT同步化疗并未明显改善患者预后。诱导化疗在局部晚期鼻咽癌同期放化疗中的作用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Chen D  Yu Y  Qi B  Liu J  Li M  Liang Y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7):991-994
目的观察不同放疗方式对患者颞颌关节损伤的影响,为不同条件的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放疗计划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初治鼻咽癌患者,三维适形放疗(3D-CRT)组39例,适形调强放疗(IMRT)组32例,以门齿距及LENT SOMA标准为评价指标,比较两组之间疗效及性价比。结果 3D-CRT组近期局部控制率与IMRT组无差异(P=0.878);3D-CRT组的颞颌关节受量高于IMRT组(平均57.06 Gy和40.90 Gy,P<0.001);比较两组放疗后1年与放疗前门齿距差值,3D-CRT组缩小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颞颌关节损伤按SOMA分级标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相对于IMRT技术来说,3D-CRT技术具有很好的经济优势,颞颌关节的损伤可耐受,3D-CRT技术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仍是性价比较好的治疗选择。  相似文献   

17.
鼻咽癌不同放疗技术的剂量学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不同放疗技术对鼻咽癌肿瘤靶区及各危及器官的剂量学影响。方法选择鼻咽癌患者8例,应用治疗计划系统对每个病例分别模拟常规分割二维放疗(CRT)、后程三维适形放疗(3DCRT)和全程调强适形放疗(IMRT),比较各靶区和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及相关受照剂量体积。结果在临床靶区1(CTV1)、临床靶区2(CTV2)调强组的靶区覆盖优于另两组(P〈0.05)。调强组脑干和脊髓的最高受量分别为57.25 Gy和42.52 Gy,腮腺、颞叶、颞颌关节和下颌骨的平均受量分别为38.66、19.84、44.53、43.5 Gy,且各危及器官超过最小耐受剂量(TD5/5)的体积均明显低于另两组(P〈0.05)。结论调强技术能够减少大多数危及器官的受照剂量。  相似文献   

18.
255例初治鼻咽癌调强适形放疗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帅  王仁生  黄素宁  戴刚毅  马姗姗 《重庆医学》2012,41(5):442-444,448
目的探讨调强适形放疗(IMRT)治疗初治鼻咽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55例初治鼻咽癌患者给予IMRT,将照射靶体积划分为鼻咽原发灶肿瘤区(GTVnx)、颈部转移淋巴结肿瘤区(GTVnd)、临床靶区1(CTV1)及2(CTV2),平均剂量分别为78.4、65.8、67.7、61.4Gy。其中172例接受了诱导化疗加同期化疗。结果中位随访时间19个月,1、2、3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100.0%、96.1%、95.7%。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6.8%、94.5%、94.5%。1、2、3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1.4%、87.8%、85.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临床分期、T分期、N分期对生存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理分类对生存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仅年龄、N分期与预后关系密切(P<0.05)。结论 IMRT技术对初治鼻咽癌病例均可获得理想的剂量分布,正常组织得到很好的保护。不良反应可以耐受,临床疗效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鼻咽癌调强放疗、放疗后随访的临床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证实的32例鼻咽癌患者在放疗前、放疗剂量40 Gy时和放疗结束后均行MRI常规扫描、增强扫描及DWI检查,分析病变体积及弥散表观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动态变化情况,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结果:随着调强放疗时间的延长,肿瘤体积不同程度缩小,且不同放疗时间段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DC值逐渐增高,放疗晚期ADC的增高程度大于放疗早期的增高程度,且不同放疗时间段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体积与ADC值呈负相关(r=-0.667,P=0.000)。结论:MRI及DWI-MRI成像可较准确的显示鼻咽癌调强放疗后形态学、组织学变化,能较好的监测NPC放射治疗后肿瘤的消退情况和治疗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肿节风防治鼻咽癌(NPC)放射性口干的成本与效果。方法:选择初治Ⅰ、Ⅱ期NPC患者300例。按照患者知情同意分入单纯常规放疗(CR)组、常规放疗+肿节风(CRSG)组和单纯调强放疗(IMRT)组,每组各100例。采用成本-效果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①成本:CR组[(24653.82±11862.23)元]和CRSG组[(24705.63±11982.19)元]成本均显著低于IMRT组[(55891.31±13315.62)元](均P〈0.05),CR组与CRSG组成本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效果:CRSG组(75.00%)和IMRT组(78.00%)I度口干的发生率均明显高于CR组(58.00%)(均P〈0.05),CRSG与IMRT组I度口干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成本-效果:C/E,IMRT组(716.56元)〉CR组(425.07元)〉CRSG组(329.41元)。C/△E(以CR组作参照),CRSG组(3.05元)低于IMRT组(1561.87元)。结论:肿节风对防治鼻咽癌放射性口干有效,费用低廉,具有临床经济学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