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背景 为了解决儿童“看病难”“看病贵”的医疗困境,我国推行了分级诊疗制度。目前国内对儿童分级诊疗相关政策分析的系统研究献见报道。目的 作为分级诊疗第一批试点城市,北京市和深圳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下简称社区卫生机构)儿童接诊情况差异较大,本研究通过分析两地儿童分级诊疗相关政策,探索政策对社区卫生机构接诊儿童的影响。方法 根据研究小组制定的分级诊疗政策研究框架(社区首诊制、双向转诊、医联体、薪酬激励、儿科培训、宣传、农村医疗可及性),在北京市政府、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深圳市政府在线、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官方网站检索儿童分级诊疗相关政策文件。筛选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政策,比较两市纳入政策的数量与内容,分析异同点。结果 从6 953篇政策文件中筛选出35篇符合分级诊疗政策研究框架的政策文件,其中北京市27篇、深圳市8篇。在医联体、薪酬激励、儿科培训方面,两市都有相关政策。在差异性方面北京市在分级诊疗的宣传和农村医疗可及性方面有相关政策,深圳市在社区首诊制和双向转诊制有相关政策。结论 通过落实社区首诊制或加大医保支付比例差距方法促进儿童基层首诊、完善双向转诊指征、完善医联体、薪酬激励和儿科培...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重庆市慢病患者对于分级诊疗的认知、态度和就医意向.方法 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重庆市9所公立医院及9个区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1125例慢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患者就医意向的差异及对分级诊疗认知情况.结果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病患者比公立医院慢病患者更易选择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051,P<0.01).1125例慢病患者中有31.2%从未接触过分级诊疗.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和公立医院患者在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技术能力满足治疗需求、医疗条件和服务水平的逐步改善和提高、倾向基层医疗机构看病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患者和公立医院患者在了解目前医疗机构间的转诊制度情况、向下转诊有利于使疾病得到连续长期的治疗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为更好地实施分级诊疗,需完善分级诊疗配套政策,引导慢病患者基层首诊,同时在医联体内建立高效双向转诊机制,扩大分级诊疗政策宣传.  相似文献   

3.
背景 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模式,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重要任务,是建立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制度的必然途径,居民作为卫生服务的需求方,其首诊意愿与基层首诊的顺利推行息息相关。目的 了解天津市社区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首诊意愿,并探讨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8年1—2月采用随机抽样法从天津市16个行政区划中随机抽取和平区、北辰区、河北区3区,选取760名在该时段有基层就诊经历的社区签约居民进行问卷调查。具体内容包括居民的基本情况、居民对签约家庭医生的满意度及居民对签约家庭医生首诊意愿。比较不同特征社区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首诊意愿,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 共回收有效问卷754份,问卷的有效回收率为99.2%。结果显示,90.3%(681/754)的居民表示愿意选择签约家庭医生作为首诊医生。不同年龄、家庭年收入、医疗保险类型、候诊时间、对签约家庭医生满意度、对家庭医生信任程度、对自身健康问题的了解程度、应对健康问题的能力、保持健康的能力的签约居民基层首诊意愿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文化程度、工作状况、患慢性病情况的签约居民基层首诊意愿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家庭年收入、候诊时间、对家庭医生信任程度、应对健康问题的能力是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为首诊医生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天津市社区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首诊意愿较高,年龄、家庭年收入、候诊时间、对家庭医生信任程度、应对健康问题的能力是居民选择签约家庭医生为首诊医生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 从患者的角度探讨制约双向转诊实施的因素,促进长沙市分级诊疗体系的形成.方法 通过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根据长沙市各个区域的经济发展情况将其分为高、中、低3等,每等级2个区,共6个区,再按照其经济情况划分为高、中、低3等,分别选取2个基层医疗机构,随机抽取361例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对特殊参与双向转诊的患者、医生进行深度访谈.结果 患者到基层医院首诊为60.9%,对双向转诊的知晓度为21.1%,经历过双向转诊并且对双向转诊服务满意的为85.7%,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愿意经过基层医疗机构转诊到上级医院为82.9%,在病情需要的情况下愿意经过上级医院转诊到基层医疗构进行康复治疗为77.6%.结论 患者选择基层医疗机构首诊较少,家庭契约式服务签约率较低,双向转诊知晓度不高.  相似文献   

5.
张丽红  吴文斌  叶霞   《四川医学》2018,39(2):231-235
目的了解崇州市医联体模式下分级诊疗推行现状,探讨医联体模式下深入推动分级诊疗的对策。方法调查崇州市各级医院319名医务人员对分级诊疗的认可率、关注率、满意度、基层首诊认同率,分级诊疗参与方式及对分级诊疗的影响因素认识等,为分级诊疗对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结果医务人员认可率高于90%,关注率为62.7%;对双向转诊的满意度仅为52.1%,社区首诊认可率50.3%;获得分级诊疗知识途径,75.2%通过培训,49.2%通过宣传资料,不足30%通过新闻、网络等;不同科室对转诊模式的满意度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满意度的非条件logsi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一级医院满意度较三级医院/二级医院更高,为1.540(1.073~2.209)倍;妇科满意度较内科更高,为5.577(2.034~15.296)倍。结论需要改进分级诊疗体系,加强分层诊疗模式的宣传,提高医务人员对分层诊疗模式的认知和支持,强化各级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  相似文献   

6.
背景 分级诊疗作为优化卫生资源配置的重要形式,其意义已得到充分认可并在全国范围内开展探索工作。江苏省自2015年全面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工作。目的 通过调查江苏省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情况、就医意愿,探讨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的认知评价及其影响因素,为合理引导患者就医流向、促进分级诊疗制度的实施提供循证决策依据。方法 通过分层抽样方法选择江苏省6个城市,采用典型抽样法在每个城市选择4家医疗卫生机构,2017年11—12月采用偶遇抽样法对上述4家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患者进行面对面访谈式调查,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门诊患者分级诊疗制度的知晓情况、基层首诊意愿及对双向转诊制度的评价进行调查。结果 有42.5%(738/1 738)门诊患者知晓分级诊疗制度,39.9%(694/1 738)门诊患者知晓基层首诊制度。不同文化程度、工作状态、职业类型、医疗保险类型、平均月收入、居住地、地区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文化程度、医疗保险类型、地区是影响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情况的因素(P<0.05)。48.6%(845/1 738)门诊患者首诊愿意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51.4%(893/1 738)门诊患者首诊愿意选综合医院。知晓基层首诊制度的门诊患者与不知晓基层首诊制度的门诊患者对首诊机构的选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江苏省门诊患者对分级诊疗制度知晓率较低、基层首诊意愿低,双向转诊中转上不转下问题突出。卫生行政部门需要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建设、规范双向转诊制度流程、完善分级诊疗支撑保障制度的建设,逐步完善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住院病人转诊意愿对双向转诊制度实施的影响,探索在现有政策环境下如何实现双向转诊的顺利运行。方法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汤原县一、二级医疗机构中的新农合住院病人进行调查,调查数据采用SPSS12.0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目标地区新农合住院病人对双向转诊制度了解度为39.39%。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比女性更愿意进行双向转诊,首诊在乡镇卫生院的新农合住院病人比首诊在县级医院的更愿意进行双向转诊。结论目标地区新农合病人的就医倾向、首诊倾向、转诊意愿与国家政策导向相符合,存在着双向转诊制度认知度不高,病人对医疗机构卫生服务功能缺乏了解等问题。  相似文献   

8.
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将家庭医生团队签约服务与门诊预约就诊服务相结合,签约就诊、定向分诊、预约复诊、协调转诊,促使医生与签约患者建立相对固定的契约服务关系,从而逐步实现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有序就医格局.总结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预约就诊模式的经验,并对服务模式的效果加以讨论,以期为在中国推行家庭医生服务模式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相似文献   

9.
背景 十九大提出“健康中国战略”,要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建立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双向转诊作为分级诊疗制度的重要内容,目前仍处于下车伊始的阶段,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仍需要不断地研究和探索。目的 了解居民双向转诊支持及满意状况,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提供对策和建议。方法 2016年7-8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选择1 550名居民作为调查对象。采用自制的调查问卷进行调查,比较不同特征居民双向转诊支持率及满意度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居民双向转诊支持率及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问卷1 550份,回收有效问卷1 47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0%。1 473名居民中,双向转诊支持率为53.8%(793/1 473)。不同婚姻状况、年医疗费用、过去1年有无基层就医、转诊经历、是否赞成强制基层首诊、知晓分级诊疗制度、支持分级诊疗制度情况居民双向转诊支持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婚姻状况、年医疗费用、转诊经历、赞成强制基层首诊、支持分级诊疗制度情况是居民双向转诊支持情况的影响因素(P<0.05)。有转诊经历的435名居民中433名(99.5%)回答转诊满意度问题,其中133名(30.7%)对转诊满意,101名(23.3%)不满意,199名(46.0%)评价一般。赞同强制基层首诊的满意度〔39.9%(83/208)〕高于不赞同的居民〔22.2%(50/225)〕(χ2=15.878,P<0.001);支持分级诊疗制度的居民满意度〔35.5%(107/301)〕高于不支持的居民〔19.7%(26/132)〕(χ2=10.834,P=0.001);支持双向转诊的居民满意度〔38.5%(74/192)〕高于不支持的居民〔24.5%(59/241)〕(χ2=9.927,P=0.002)。在双向转诊实施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为转诊手续烦琐、医保报销不便和上下医疗机构缺乏交流。结论 徐州市居民对双向转诊的支持率低、满意度低,制度的宣教、实施细节和医疗服务质量影响支持率和满意度。应向医务人员和居民双向精准宣教,优化转诊流程,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0.
背景 2017-04-08北京市正式实施新医改,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医事服务费适当拉开价格差距,目的是实现利用价格杠杆引导患者合理分级诊疗,但是尚未有研究从需方的角度分析北京市新医改对患者就医行为的影响。目的 了解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社区门诊患者的就医行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评价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促进分级诊疗的效果。方法 采用典型调查方法,对2017-11-20至2017-12-05在燕山地区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就医的2 100例门诊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就医行为变化、政策及服务知晓情况等。结果 调查回收有效问卷2 077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8.90%。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前后社区门诊患者预期首诊机构和预期慢性病复诊机构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4.349,P<0.05;χ2=255.112,P<0.05)。社区门诊患者中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预期首诊机构由房山区三级医院变为社区医疗机构的患者占15.12%(314/2 077),预期慢性病复诊机构由房山区三级医院变为社区医疗机构的患者占21.62%(449/2 077)。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受教育程度、家庭月总收入、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了解程度、社区就医比到医院方便程度是患者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从区三级医院下沉到社区首诊的影响因素(P<0.05);家庭月总收入、是否患慢性病、社区卫生服务项目了解程度是患者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从区三级医院下沉到社区慢性病复诊的影响因素(P<0.05)。社区门诊患者中没有因挂号费上涨而减少到医院看病次数的患者占80.74%(1 677/2 077)、开药频率与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前相比减少的患者占15.07%(313/2 077),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月医疗支出减少的患者占11.22%(233/2 077)。结论 北京市医药分开综合改革促进了患者下沉到社区医疗机构就医,但少量患者回流到三级医院就医;就医机构的转变主要为从三级医院到社区医疗机构,社区患者慢性病复诊机构的转变比疾病首诊机构的转变更加明显;社会经济状况、社区卫生服务项目知晓情况、社区就医方便程度和患有慢性病影响患者从三级医院下沉到社区就医。医药分开综合改革后社区患者就医负担变化不大,社区药物不全问题影响患者下沉到社区就医。  相似文献   

11.
实施延伸处方,有助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强居民慢性病管理,完善社区"长处方"用药政策,建立社区延续上级医院用药医嘱的药品联动机制,积极引导签约居民社区首诊、有序转诊,有益于建立类似于英国国家医疗服务系统的首诊制度。同时,能协同推进家庭医生制度,加强家庭医生医保服务的监管,逐步建立以签约居民为切入点、信息系统为支撑的医保费用管理机制,探索家庭医生管理签约居民医保费用试点工作,使家庭医生逐步成为医保费用管理的守门人。  相似文献   

12.
3.3家庭医生制度实施的配套政策研究3.3.1实施社区首诊(定点医疗)和双向转诊的政策和制度探讨具体措施包括:①凡是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的人员,实行社区首诊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基层二级医院患者向下转诊意愿的影响因素,为完善双向转诊制度提供参考.方法:通过问卷调查获取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患者下转意愿与月均收入、医疗保障形式、患病首诊医疗机构和是否有转诊经历有关;多因素分析表明患者下转意愿与其医疗保障类型及患病首诊地点有关.结论:基层地区可充分利用新农合制度,调整不同级别医院的报销比例,引导新农合患者向下转诊,以提高基层医疗机构资源的利用度;良好的首诊倾向有利于双向转诊制度的实施,因此要积极推行社区首诊制,努力改变患者就医习惯,解决上转容易下转难这一突出问题,推动双向转诊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社区糖尿病患者首诊就诊机构倾向选择及转诊原因,为落实好社区慢性病首诊,分级诊疗提供依据。 方法 比较上海浦东2家城郊结合社区糖尿病患者即固定签约就诊组和无序自由就诊组的医疗机构就诊选择倾向,转诊原因,通过对定量资料进行描述性统计、χ2检验、构成比、百分率等分析;定性资料进行主题框架,SWOT方法访谈分析等对浦东城郊结合社区糖尿病患者开展调查。问卷由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专家及社区调研组联合研究制定。 结果 纳入固定就诊组496人,自由就诊组464人,2组糖尿病患者在就诊医疗机构倾向选择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诊原因有医疗医技水平,药物不齐或化验检查缺失,就诊医疗机构距离远近,医疗服务质量包括服务态度,疾病自身需要进一步检查治疗,其他综合原因。2组比较,其中服务质量及其他综合原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 结论 建立固定签约就诊服务即有序就诊才能有效的、可持续的管理服务于签约患者。提高基层首诊、接诊能力,包括医技力量、药物信息、化验检查等平台共享,三级联动,政府支持等是落实好社区首诊,分级诊疗的基础保障。   相似文献   

15.
今后,参保居民应在本行政区域内自愿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就医。不在定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首诊治疗的,其治疗费用医保基金不予支付。日前,黑龙江省出台《黑龙江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医疗卫生服务配套联动综合示范区建设指导意见》。旨在建立健全社医卫生服务首诊制、双向转诊制和分级医疗制,促进居民因病施治、合理就医。据悉,鸡西市已被列为首个试点示范区。  相似文献   

16.
背景 随着签约服务工作的不断推进,一些问题也日渐显现,目前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等均缺少政策匹配制度。提升分级诊疗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量,促进签约服务提质增效,进一步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提高居民签约获得感是社区卫生服务的综合改革方向。目的 探索信息分诊模式下“1+1+1”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模式的实施效果,为做实做细签约服务工作提供基础。方法 按基线可比选取2019年度上海市浦东新区远郊地区服务人口在5万~10万的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签约情况(签约率、重点人群签约率、考核分)及随机分层抽取各医疗机构每位家庭医生签约居民的10%,分为干预社区和对照社区,其中1家为干预社区即基于信息分诊的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1年;以自制问卷形式、医院信息系统和签约APP信息同步开展签约信息准确率、家庭医生签约知晓率、签约居民首诊意愿就诊率、家庭医生有效服务率、家庭医生服务满意率等指标的统计,汇总分析比较干预效果。结果 基于信息分诊的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的干预社区签约居民首诊意愿率和家庭医生有效服务率高于4个非干预的对照社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签约信息准确率、家庭医生签约知晓率与其中3个对照社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基于信息分诊的全科团队签约服务管理模式类似于政策性干预签约服务,服务效果较好,可推广应用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为进一步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工作、落实出台各项干预政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推行递进转诊医疗服务的欧美,发展家庭医生首诊分流模式已久,但家庭医生的培养方式、医疗体系监管、医保基金分配等细节仍在不断完善。  相似文献   

18.
背景 双向转诊是我国分级诊疗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在目前“看病难,看病贵”的情况下针对双向转诊的研究较少。分析双向转诊的认知、利用、满意度及影响因素对充分发挥转诊作用具有重要意义。目的 探讨中青年楼宇白领人群双向转诊服务认知、利用及满意度现状,并分析影响双向转诊的主要因素。方法 于2019年8-9月采用多阶段抽样法选取上海市虹口区8个商务楼的员工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楼宇白领人群基本人口特征、社会经济地位、对于双向转诊服务的认知、利用情况及满意度。共发放问卷1 040份,回收有效问卷99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48%。结果 共967例填写了认知情况,上海市楼宇白领人群双向转诊服务知晓率为17.27%(167/967);共有958例填写了转诊服务使用情况,其中165例(17.22%)使用过双向转诊服务;共有182例有效填写了转诊方式,其中101例(55.49%)自己要求转诊,43例(23.63%)经主治医生建议转诊,38例(20.88%)两者兼备;共有181例有效填写了转诊顺利情况,其中108例(59.67%)转诊不顺利;共有188例有效填写了满意度情况,其中16例(8.51%)非常不满意,31例(16.49%)不太满意,102例(54.26%)一般满意,34例(18.09%)比较满意,5例(2.66%)非常满意。不同性别、常住地址、婚姻状况、受教育水平、职业、收入、家庭医生认知和利用情况的楼宇白领人群双向转诊知晓率比较、利用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受教育水平、职业楼宇白领人群双向转诊服务满意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青年楼宇白领人群对双向转诊总体知晓率和利用程度较低,了解和签约家庭医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提高双向转诊知晓率和促进居民利用转诊服务的作用,有利于促进基层首诊、进而缓解大医院就诊压力,稳固分级诊疗模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重庆市城市医院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分工协作模式下患者对双向转诊的认知情况,提出相关对策建议保障分工协作机制顺利推行,促进对患者分级诊疗的引导。方法通过自制问卷调查患者,了解患者对双向转诊的认识。结果患者对双向转诊认知度很低,对基层医疗机构缺乏信任等原因使其下转意愿较弱;调查对象的性别对其上转意愿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调查对象的家庭年收入和文化程度对其下转意愿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调查对象的文化程度对双向转诊制度认知情况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患者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的实现有赖于分工协作顺利开展、相关政策主动引导、信息平台建设以及患者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20.
我国城乡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取得了较大的发展。然而,全国范围内严格意义上的社区首诊制度仍未建立起来。我国建立社区首诊制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本文利用鱼骨图法对社区首诊制度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梳理,包括政策因素、组织因素、供方因素、需方因素和技术因素等。其中,政策因素包括政策文件、基本药物制度、医疗保障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组织因素包括双向转诊机制和风险约束机制;供方因素包括设备设施、全科医生队伍和医生多点执业;需方因素包括健康观念、就医习惯、信任度、患者特征和流动人口等;技术因素包括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和远程医疗技术。当前我国建立社区首诊制不可操之过急,不宜要求全面推开,需要因地制宜、分地区、按类别、有步骤地循序渐进。建议采取宣传措施让居民充分了解认知社区首诊制,进一步拉大不同等级医疗机构和跨统筹区域医疗机构就诊的报销比例,进一步加大全科医生的培养和培训力度,促使高水平的全科医生快速补充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真正担当"守门人"的职责。2014年,我国部分省市在分级诊疗就医制度上出台了可操作性的指导意见,如甘肃省和黑龙江省都对乡镇级及县级定点医疗机构的住院治疗病种进行了限制,私自越级转诊就将不予以报销等,对我国社区首诊制的建立作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