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俊江  常伟  秦小奎 《吉林医学》2012,33(28):6086-6087
目的:对老年患者在冠脉支架术后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进行研究。方法:对72例老年行冠脉支架术的患者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36例患者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照组36例患者单用阿司匹林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出血率及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36例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6例,出血3例,对照组36例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15例,出血2例;经统计学检验心血管事件病例分析可得χ2=5.445 4,P=0.019 6,出血病例P=0.214 9,P=0.642 9。结论:老年患者在冠脉支架术后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与单用阿司匹林治疗,在风险相同的情况下具有较低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对比磺达肝癸钠及低分子肝素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患者抗血小板药物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方法 将93例NSTE-ACS患者随机分成磺达肝癸钠组(n=45)及低分子肝素组(n=48),通过血栓弹力图的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抑制率、计算阿司匹林抵抗及氯吡格雷抵抗的发生率.结果 磺达肝癸钠组、低分子肝素组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后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74.55±18.32)%、(79.08±14.69)%;服用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41.82±28.80)%、(43.90±21.26)%,两组间比较,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的血小板抑制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阿司匹林抵抗、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磺达肝癸钠及低分子肝素对非ST段抬高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服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后的血小板抑制率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及PAC-1)的表达,探讨血小板活化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发生过程中的作用及抗血小板治疗对其的影响.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技术测定85例ACS患者外周血CD62P及PAC-1,并与30例正常对照组比较.85例ACS患者中单用阿司匹林组(41例)与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组(44例)比较.结果:ACS患者的CD62P及PAC-1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ACS患者单用阿司匹林或联用氯吡格雷治疗前后的CD62P及PAC-1表达水平有显著差异(P<0.01);单用阿司匹林组与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组比较也有统计学差异(P<0.01).结论:外周血血小板活化标志物(CD62P及PAC-1)可以作为ACS患者血小板被激活的指标而检测,抗血小板治疗能抑制CD62P及PAC-1的表达,联用阿司匹林及氯吡格雷可以更好地抑制血小板激活,减少血小板聚集.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对行冠状动脉(冠脉)药物涂层支架术患者支架内再狭窄(in-stent restenosis, ISR)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31例行冠脉药物涂层支架术且术后1年复查冠脉造影的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分为两组,其中214例术后1年内服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阿司匹林组),17例术后服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西洛他唑组),比较两组术后1年ISR的发生率及再次血运重建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分析结果显示,西洛他唑组男性患者比例(88.2% vs 76.6%, P<0.001)及有消化道出血病史比例(35.3% vs 0.9%, P<0.001)明显高于阿司匹林组,其他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支架术后1年,冠脉造影结果显示: 西洛他唑组与阿司匹林组ISR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9.4% vs 12.1%, P=0.06);西洛他唑组靶血管再次血运重建术与阿司匹林组无统计学差异(5.9% vs 6.1%, P=0.974);两组其他冠脉病变进展需行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PCI)的患者比例亦无明显差异(17.6% vs 15.4%, P=0.734)。结论 对于行冠脉药物涂层支架术的患者,使用西洛他唑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与传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预防ISR效果相当。对于消化道出血高风险或阿司匹林不耐受的人群,可考虑使用西洛他唑替代阿司匹林进行双联抗血小板治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心脑血管病病人血栓弹力图(TEG)结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收集因心脑血管疾病住院病人249例,根据其服用抗血小板药物情况分为阿司匹林组(AA组,n=141)、氯吡格雷组(ADP组,n=20)、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联合组(双联组,n=88),用血栓弹力图仪检测病人血小板抑制率,分析3组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差异。结果:双联组的AA途径和ADP受体途径血小板抑制率分别为(88.47±19.69)%和(68.08±28.12)%,均高于AA组的(77.71±29.7)%和ADP组的(52.57±26.97)%(P<0.01和P<0.05)。双联组的阿司匹林抵抗和氯吡格雷抵抗发生率分别为6.82%和11.36%,均低于AA组的21.99%和ADP组的30%(P<0.01和P>0.05)。结论:采用TEG仪检测心脑血管病病人的血小板聚集抑制率有利于指导临床制定个体化的抗血小板治疗方案。阿司匹林对心脑血管病人血小板聚集的抑制作用强于氯吡格雷。接受标准剂量抗血小板治疗的心脑血管病病人存在抗血小板抵抗;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抗血小板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不同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患者心肌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108例接受PCI治疗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方案不同,分为替格瑞洛组(阿司匹林+替格瑞洛,n=57)和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n=51).比较PCI术后血小板聚集率、冠状动脉血流灌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心脏超声指标和不良心血管事件(MACCE)发生率.结果:替格瑞洛组PCI术后2 h、1 d、3 d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PCI术后冠脉血流TIMI 3级比重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替格瑞洛组术后8~20 h CK-MB水平和CK-MB达峰时间均低于氯吡格雷组(P<0.05),术后4周LVEF高于氯吡格雷组(P<0.05).两组随访6个月MACCE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联合替格瑞洛对STEMI患者PCI术后心肌血流灌注和心功能的改善效果优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通心络和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阿司匹林抵抗(AR)患者血小板聚集率、血栓素B2(TXB2)的影响。方法选择7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ACS)阿司匹林抵抗(AR)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常规治疗组,B组通心络组,C组氯吡格雷组;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月测定血小板聚集率、TXB2;比较3组治疗前后及治疗后不同组别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1)通心络和氯吡格雷均可使急性冠脉综合征阿司匹林抵抗患者血小板聚集率下降,氯吡格雷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下降更明显;(2)通心络和氯吡格雷治疗后均可使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TXB2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同时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而尽管氯吡格雷组使TXB2下降更明显,但与通心络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通心络和氯吡格雷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阿司匹林抵抗患者有抗血小板聚集作用,一定程度上可改善ACS患者的AR。  相似文献   

8.
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对血浆CD40 L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中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对CD40L的影响。方法对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别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观察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对血浆CD40L的影响。结果两组均显著降低血浆CD40L水平(P〈0.05),而且氯吡格雷组比阿司匹林组更能降低CD40L水平(P〈0.001)。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抗血小板治疗能够通过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减少CD40L的释放。氯吡格雷比阿司匹林更能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可能是大大减少急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不同CYP2C19代谢人群应用氯吡格雷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期为氯吡格雷的安全使用提供证据。方法 2012年11月至2013年10月,卫生部北京医院心血管内科因急性冠脉综合征住院治疗并成功接受经皮冠状动脉药物洗脱支架植入术冠心病患者416例,患者均接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氯吡格雷75mg/d+阿司匹林100mg/d)至少3个月,所有患者均检测CYP2C19基因,并根据检测结果分为快代谢、正常代谢、慢代谢三组人群。随访3个月,统计终点事件为心绞痛症状、支架内血栓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后:快代谢、正常代谢、慢代谢三组人群的心绞痛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9.0%、14.4%、27.8%(P=0.126);出血事件发生率为8.3%、8.8%、14.3%(P=0.156);血栓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2%、6.2%、8.3%(P=0.298)。主要临床终点事件发生率差异均无显著性。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不同的氯吡格雷代谢患者心血管事件、血栓事件和出血事件发生率无差别。仅应用氯吡格雷基因检测来区分氯吡格雷代谢人群,不能独立预测出血或血栓事件的发生,有待于结合患者其他的情况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用药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小板聚集率和纤维蛋白原的影响。方法:选取收治的9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单用阿司匹林治疗,观察组予以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用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分析其对血小板聚集率及纤维蛋白原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68.8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小板聚集率(8.96±2.17)%及纤维蛋白原值(1.99±0.38)g/L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89±5.82)%、(2.78±0.41)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用药可有效降低TIA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和下调纤维蛋白原水平。  相似文献   

11.
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预后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皎耀斌 《吉林医学》2011,(21):4370-4370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84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扩冠、抗凝及对症等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拮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组患者采用氯吡格雷拮抗血小板聚集,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及患者远期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随访1年,治疗组心血管意外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氯吡格雷能够改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治疗效果,减少心血管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缺血和血栓相关疾病的循证医学研究表明,氯吡格雷(clopidogrel,CPG)作为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新型噻吩吡啶类药物,其较强的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已被公认。在CAPRIE研究中,氯吡格雷明显优于阿司匹林。在CURE研究中,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比起单用阿司匹林,可使非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终点事件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3.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被广泛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的患者。质子泵抑制剂(PPI)被推荐降低抗血小板药物引起的胃肠道损害,但研究发现PPI影响氯吡格雷的临床药效。提示临床医师应合理选择使用与氯吡格雷相互作用的PPI,或应用不影响CYP2C19途径的H2受体拮抗剂,或在服用氯吡格雷4 h后再服用PPI,积极防控血栓事件的同时降低消化道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 CABG)后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与单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收集2004年1月至2012年1月在东南大学附属江阴医院行CABG手术患者68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及阿司匹林组,每组34人.氯吡格雷组所有病例均采用标准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两联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组患者只接受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主要研究随访时间内(一年)的心肌梗死(MI)、桥血管狭窄、桥血管堵塞、出血等的发生比率.结果随访时间内氯吡格雷组心肌梗死(MI)、桥血管狭窄、桥血管堵塞、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5.88%*、5.88%、2.94%*、2.94%)与阿司匹林组(分别为14.7%、8.82%、17.6%、5.88%).两组比较中桥血管堵塞及心肌梗死的发生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ABG术后接受氯吡格雷以及阿司匹林二联抗血小板治疗可有效地减少心肌梗死(MI)、桥血管堵塞的发生率,桥血管狭窄及出血比例亦有所下降,故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方案可能更有利于改善冠心病患者的长期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脑梗死患者CYP2C19基因变异率,在基因变异患者中进行三种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方案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出血风险分析。方法:对353例脑梗死患者入院后予以CYP2C19基因检测,根据测定结果分为快代谢(EM)型、中间代谢(IM)型和慢代谢(PM)型;IM型和PM型即为CYP2C19基因变异患者。将IM型和PM型患者随机分为单用阿司匹林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阿司匹林+西洛他唑组。3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2个月,比较CYP2C19基因变异患者其他两种药物治疗组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间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发生率及出血事件发生率。结果:对于187例CYP2C19基因变异患者,单用阿司匹林组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MACCE发生率均高于阿司匹林+西洛他唑组(P<0.05);而单用阿司匹林组和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MACCE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出血事件发生率高于单用阿司匹林组,其他组间出血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YP2C19基因变异在脑梗死患者中较为常见(53.0%),阿司匹林及西洛他唑联用治疗效果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16.
阿司匹林的抗血小板、抗炎作用已达成共识,但是新一代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是否兼具抗炎作用尚无定论。本研究通过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单用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用治疗前后对比,检测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浓度变化,探讨氯吡格雷对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为临床防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提供用药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128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治疗组64例和对照组64例.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单纯给予阿司匹林,治疗组给予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均未行介入治疗.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统计心血管事件发生,记录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临床疗效显着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组的心血管发生事件低于对照组(P<0 05);两组均未见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8.
氯吡格雷是一种新型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目前广泛应用于冠心病,尤其是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氯吡格雷75mg和阿司匹林100mg ,1次/d口服,联合应用冠脉内支架植入后预防冠脉内支架再狭窄。本文报道1例患者在服用氯吡格雷基础上发生了皮疹、瘙痒并发症,当停服氯吡格雷后改用替格瑞洛90mg口服,2次/d ,后皮疹、瘙痒逐渐消失。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围术期应用抗凝及抗血小板药物与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形成的关系。方法回顾2007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植入或更换起搏器患者的临床资料,在不停用抗凝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下,对其中血栓高危患者术后囊袋血肿发生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共476例患者植入或更换起搏器,有14例出现围术期囊袋血肿并发症,发生率为2.9%,其中服用阿司匹林者6例,双联(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抗血小板者5例,华法林者1例。进一步分析,双联抗血小板药物者血肿发生率较未服用抗凝抗血小板药物者、单用阿司匹林者为高(发生率分别为17.9%,0.7%和4.3%,P<0.05)。所有囊袋血肿经适当处理后好转出院。结论起搏器植入术后囊袋血肿的发生率较低,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明显增加起搏器术后囊袋血肿的发生,手术经验和恰当的术中操作有助于减少血肿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高学文 《当代医学》2021,27(36):114-115
目的 探究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心脏介入术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12月本院接收的70例冠心病心脏介入术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双盲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常规组与研究组,每组35例.常规组采用阿司匹林进行抗血小板治疗,研究组采用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凝血功能、血小板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用药后,两组PT、APTT水平均高于用药前,PLT、FIB水平均低于用药前,且研究组PT、APTT水平均高于常规组,PLT、FIB水平均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心脏介入术后患者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凝血功能,减少血小板,且未增加不良反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