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应用PPP自动平衡血小板聚集仪,以血小板第一、二相聚集率为指标,对脑出血38例,脑血栓形成54例,使用丹参注射液治疗前后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聚集呈亢进状态,说明血小板聚集性的测定对急性脑血管病的预报和鉴别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丹参注射液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小板聚集性有明显降低作用,这对急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将有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对47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的血小板、凝血、抗凝和纤溶功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是脑血栓形成患者血小板对ADP和胶原的聚集反应升高,抗凝血酶Ⅲ抗原、α2巨球蛋白和蛋白C抗原显著升高,纤溶酶原活性和纤溶抑制活性显著升高,纤维蛋白原显著缩短,白陶土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缩短,患者血液呈高凝状态。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脑出血与脑血栓患者心电图改变的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内科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260例脑出血和脑血栓患者,其中,脑出血患者128例,脑血栓形成患者132例,临床采用12导联同步心电图仪对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测,并对其心电图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以观察脑出血与脑血栓患者心电图改变的特点。结果脑出血患者心电图异常率为115/89.8%,脑血栓患者心电图异常率为114/86.4%,两组患者心电图异常率对比无明显差异,χ~2=1.597,P0.05;但两组患者窦性心动过速及心律不齐、房性期前收缩、束支传导阻滞、病理性U波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脑出血患者各项指标结果明显高于脑血栓患者,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出血与脑血栓患者具有较高的继发性心脏功能损害发生率,且患者心电图变化与其预后存在较大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脑血栓和脑出血患者各100人在急性期内分别检测其血小板聚集率,以观察其变化规律,进一步探讨其在性质不同的急性脑血管病中相同的发病基础,以及血小板聚集率检测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意义。 资料:脑血栓和脑出血患者各100人均为我院神经内科1993~1996年度住院病人,完全随机选出。按第一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拟定的标准诊断。发病5天内入院,诊断均进行过1次以上的CT或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道了25例脑血栓形成患者用阿斯匹林—潘生丁治疗前后的循环血小板聚集率和血小板电泳时间的测定结果。并与正常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患者在治疗前和正常人相比此二项指标具有明显差异(P<0.01),治疗后向正常转化,临床症状亦好转。提示阿斯匹林—潘生丁能通过提高血小板表面电荷,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微循环,起到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6.
应用放射免疫法对113例脑血管病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进行了测定,发现脑血栓形成和脑动脉硬化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抗体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提示血小板相关抗体对血小板和血管内皮细胞的免疫损伤作用可能是脑血栓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分析44例经 CT 证实的脑出血、脑血栓形成病例的临床表现.脑出血发病年龄提前,安静状态及活动时均可发病,发病时可无神志改变。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因此不经 CT 检查两者鉴别较困难。TIA 与脑血栓形成的关系较密切,防治 TIA 对预防脑血栓形成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绞股蓝总皂甙(gypenosides,GP)灌服给药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GP(50、100mg/kg,ig)对二磷酸腺甙(ADP)、花生四烯酸(AA)及胶原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体外实验表明GP(FC100、20μg/mL)对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GP(100、200mg/kg,ig)对大鼠实验性脑血栓、体外动脉血栓及小鼠肺血栓的形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关系。提示绞股蓝总皂甙为一血小板功能抑制剂。  相似文献   

9.
以脑血栓形成为主的脑梗死是因脑血管发生病变,血流缓慢,血流成分改变和粘度增加形成血栓,致使血管发生闭塞.血小板在脑动脉病变部位的聚集以及活性物质释放增强是脑血栓形成的关键.国内外有关研究表明,血小板及其参数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发生变化.作者检测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血小板(platelet,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latelet distribution width,PDW)和血小板比积(platelet hematocrit,PCT)等反映血小板数量和形态的指标以及反映血小板功能的大血小板比率(plate-large cell ratio,P-LCR)共5项参数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绞股蓝总皂甙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绞股蓝总皂甙(Gypenosides,GP)灌服给药对血小板聚集和血栓形成的影响。结果发现GP(50mg/kg,100mg/kg,ig)对二磷酸腺甙(ADP)、花生四烯酸(AA)及胶原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体外实验表明GP(FC100μg/ml,20μg/ml)对血小板活化因子(PAF)诱导的家兔血小板聚集有明显的抑制作用。GP(100mg/kg,200mg/kg,ig)对大鼠实验性脑血栓、体外动脉血栓及小鼠肺血栓的形成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呈剂量依赖关系。找示绞股蓝总皂甙为一血小板功能抑制剂。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中风时血液流变学和血小板聚集性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9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做了多项血液流变学及血小板聚集性实验室研究,发现与对照组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认为血液流变学的变化是导致脑血栓的重要因素,并认为血小板功能亢进应视为发病原因,而非结果。本文采用公式推算法认为红细胞压积及纤维蛋白元两个指标,有利于推算脑血流及血液的变应力,故这种推算有利于中风预报。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首诊血压与脑卒中性质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WHO规定的测量方法,测量213例 脑卒中患者发病后首次就诊未行治疗前的血压(首诊血压)。结果:脑出血首诊血压收缩压较脑血栓显著升高(P<0.01)。结论:首诊血压类型与脑卒中性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王书诚 《吉林医学》2010,31(19):3014-3015
目的:探讨急性脑中风患者QT离散度(QTd)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急性脑中风患者93例,其中脑出血48例,脑梗死45例,诊断主要依据CT检查予以确定,选择相应对照组。做标准12导联心电图,计算QTd。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QTd增加明显,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脑梗死组和脑出血组之间QTd无差异;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QTd明显增大,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存活组治疗后QTd显著减小。结论:急性脑中风患者并发心电图异常,QTd显著增大。QTd检测有助于对脑中风的了解,防治各类心律失常的发生,以减少心脏并发症,提高救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大血小板比率(P-LCR)、血小板平均体积(MPV)、纤维蛋白原(Fg)水平与脑出血的关系。方法对137例脑卒中住院患者与65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进行P-LCR、MPV、Fg水平检测。结果 137例患者中,67例脑出血患者Fg水平与脑梗死患者及健康对照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LCR、MPV与脑梗死患者无明显差异(P〉0.05),但与健康对照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P-LCR、MPV、Fg水平和脑出血有明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妊娠相关脑卒中合并脑疝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跃峤  陈文劲  王宁 《北京医学》2008,30(6):332-334
目的 总结妊娠相关脑卒中合并脑疝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07年11月收治的妊娠及产后6个月内妊娠相关脑卒中合并脑疝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5例妊娠相关脑卒中合并脑疝者.确诊脑出血1例.脑动静脉畸形伴脑出血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1例,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或侧裂静脉及Labbe静脉血栓形成伴脑出血2例.3例围生儿或胎儿存活.2例死亡.结论 当孕产妇出现神经症状及体征时.临床医师应考虑脑卒中的可能,急行CT、MRl、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及时手术以挽救母婴生命.  相似文献   

16.
不同部位脑卒中患者心脏自主神经活性与心脏损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不同部位脑卒中对心脏自主神经活性和心脏的影响。方法 :检测 389例不同部位大脑半球梗死和出血急性期患者及 2 0 6例对照的心率变异性 (HRV)、标准十二导联心电图 (ECG)和血浆肌酸激酶同工酶CK -MB活性 ,分析其HRV、ECG复极改变、心律失常和CK -MB活性变化的关系。结果 :右侧岛叶和其邻近部位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和QTc明显延长发生率显著增高 ;左侧岛叶和其邻近部位脑卒中患者急性期心电图ST段压低发生率显著增高 ;CK -MB活性升高主要见于岛叶和其邻近部位脑卒中患者 ,双侧无显著性差异。右侧岛叶和其邻近部位脑卒中患者心率变异性指标HF、RMSSD、PNN5 0显著下降和LF/HF显著增高。伴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者LF和LF/HF高于无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者 ,HF显著低于无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者。结论 :大脑半球卒中患者对心脏的影响主要与岛叶或其邻近部位病变有关 ,对这些患者应加强心电监护、心肌酶谱检查和心脏保护。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丁苯酞注射液对脑梗死患者血小板聚集性的影响及临床疗效观察。方法:选择2008年12月~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香丹注射液和阿司匹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丁苯酞注射液,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及临床疗效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均有所下降,但与治疗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血小板下降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基本痊愈的比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提高,无变化的比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丁苯酞注射液为治疗脑梗死的有效药物,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8.
李晓玲 《疑难病杂志》2007,6(8):460-462
目的探讨血小板形态在脑梗死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ICD)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急性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急性稳定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及健康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和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结果脑梗死急性期PLT明显低于TIA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P<0.01),TIA组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脑梗死急性期MPV和PDW明显高于TIA组和健康对照组(P<0.01),TIA组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急性进展型缺血性脑卒中PLT低于急性稳定型缺血性脑卒中(P<0.01),MPV和PDW高于急性稳定型缺血性脑卒中(P<0.01)。结论血小板的形态在脑梗死之前就发生变化,动态观察血小板3项参数对脑梗死的预防、诊断及判断预后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脑梗死与脑出血患者血清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的差异。方法 收集脑梗死病例72例、脑出血病例65例、非心脑血管疾病患者93例,对其血清胆固醇(TC)及甘油三酯(TG)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脑梗死组病人TC高于对照组(P〈0.05) ,T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脑出血组病人TG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 ,TC与对照组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脑梗死组与脑出血组间比较,脑梗死组TG、TC显著高于脑出血组(P〈0.01) 。结论 脑梗死与脑出血血脂代谢异常,TG、TC与脑梗死呈正相关,与脑出血关系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孙贵祥  沈海青 《河北医学》2008,14(10):1146-1149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将14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成联合治疗组76例和对照组69例.观察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血小板聚集率、纤维蛋白原、高切应力、红细胞压积、凝血功能、影像学、卒中量表评分(NIHSS)及生活自理能力,并比较出血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1min、最大聚集率)差异均有显著性(均P<0.05),联合治疗组作用最明显(P<0.05);联合治疗组血纤维蛋白原水平,血高切应力均降低(P<0.005,P<0.01).生活自理能力恢复联合治疗组(71.20%)优于对照组(18.12%).出血发生率2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个月时2组NIHSS、MBI比较显示联合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01).结论:奥扎格雷联合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明显疗效,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