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1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3篇
基础医学   9篇
临床医学   58篇
内科学   47篇
神经病学   115篇
特种医学   1篇
综合类   109篇
预防医学   6篇
药学   8篇
中国医学   10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38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3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小脑顶核电刺激预处理对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大鼠脑组织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表达的影响。 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小脑顶核刺激组(FNS组)及假FNS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MCAO模型,观察时间点为MCAO后第3,6,12,24,及72小时。对照组行假手术,并不栓塞大脑中动脉。FNS组大鼠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1 h,24 h后行MCAO。假FNS组仅将针电极置入大鼠小脑顶核,但不予通电。采用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量,Evan蓝法测定血-脑屏障(BBB)通透性,免疫印迹法测定MMP-9的表达。 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假FNS组MCAO后各时间点缺血侧脑含水量增加,BBB通透性第6小时后增高,MMP-9表达增强;与假FNS组比较,FNS组大鼠MCAO后各时间点缺血侧脑含水量明显下降,BBB通透性第6小时后明显降低,MMP-9表达明显减弱(P<0.05)。 结论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可抑制缺血区脑组织MMP-9的表达,从而抑制BBB通透性的增高,改善缺血区组织水肿。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caspase-3抑制剂联合钙离子拮抗剂对大鼠脑缺血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利用Longa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实验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caspase-3抑制剂组、尼莫地平组和caspase-3抑制剂联合尼莫地平组(联合用药组).利用Bederson法评价神经功能缺失,采用TUNEL染色和梗死面积评价神经细胞损害.结果 caspase-3抑制剂组、尼莫地平组和联合用药组与对照组相比均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失.联合用药组与尼莫地平组、对照组相比,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联合用药组、caspase-3抑制剂组和尼莫地平组与对照组相比,视交叉冠状面的梗死面积均明显减少(P<0.01);联合用药组与尼莫地平组相比,梗死面积亦明显减少.结论 在脑缺血再灌注情况下,联合caspase-3抑制剂和钙离子拮抗剂具有明显的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健康老年人定量温度觉和振动觉阈值测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定量感觉检查(QST)是能定量测定感觉损伤程度的一种物理心理学技术。常用的定量温度觉、定量振动觉测定结果用温度觉阈值和振动觉阈值表示。影响定量感觉检查结果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年龄是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定量感觉检查的阈值增加。定量感觉检查作为一种将主观感觉转变为相对客观的阈值检查方法是否适合于老年人群,其定量感觉结果与非老年人是否有差异,可否作为常规的检查方法。为此,我们于2002年3月至20004年3月对非老年人及老年人进行了测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脑血管病(CVD)是目前人类三大致死疾病之一,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我国CVD的发病率为217/10万/年,死亡率为130/10万/年,每年至少新增加病例260万,每年死于CVD者约160万,存活者中3/4有不同程度的残废,长期需要医疗照顾,给个人、家庭和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刺激小脑顶核(FN)对持续局灶性脑缺血钙蛋白酶活性的影响,以阐明其神经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PO)、FN刺激假手术组(PO-FN)、持续缺血组(PI)及持续缺血-FN刺激组(PI-FN),后两组又分为缺血1,3,6,12及24h组。建立大鼠电刺激FN及持续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应用Western印迹半定量各组缺血核心区Mr=150000FBDP含量(表示钙蛋白酶活性),并应用尼氏体染色对缺血核心区神经元数量及形态进行分级评分。结果PO组及PO-FN组钙蛋白酶活性相似(P>0.05),处于低水平。PI组钙蛋白酶活性从缺血1h犤(3670±600)A/μg总蛋白犦开始即显著增高(t=6.338,P<0.001),以后随着缺血时间延长,钙蛋白酶活性不断增高,直至缺血24h犤(9180±360)A/μg总蛋白犦仍有持续增高趋势(缺血12,24h,t=14.673,16.632,P<0.001)。PI-FN组随着缺血时间的延长,钙蛋白酶活性从缺血1h犤(2510±460)A/μg总蛋白犦也开始增高,以后随着缺血时间延长,钙蛋白酶活性不断增高,但各时点组与其相应PI组相比,其增高程度明显减低,差别具有显著意义(缺血1,24h,t=1.875,2.134,P<0.05)。PO组及PO-FN组神经元形态及数量正常,评分均为0分。PI组从缺血1h(0.8±0.3)开始,神经元形态、数量即出现轻度改变,其评分增高(z=2.443,P<0.01),以  相似文献   
6.
谭兴林  董为伟 《中国临床康复》2006,10(6):94-96,i0002
目的:通过反复低血压及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后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观察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和脑组织病理学变化。方法:实验于1999—09/2000-0l在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完成。选择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3组,假手术组10只、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10只、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10只。采用反复股动脉抽血/回输(25mL/kg)和双侧颈总动脉阻断(10min)法建立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进行跳台试验时,让大鼠在箱内适应5min后再放到平台(安全区)上并通电,记录大鼠第1次步下平台的时间,即潜伏期,及5min内大鼠步下平台被电击的次数,即错误次数。24h和48h后重复上述试验,但一开始即将大鼠放到平台上并通电。然后进行穿梭箱试验,其参数设置为:蜂鸣(条件刺激)时间5s,电刺激(非条件刺激)时间20s,电流强度3mA,间隔30s,循环20次。即给予声刺激(蜂鸣)5s,期间如大鼠(主动)逃避到箱的另一端,蜂鸣停止并转为间隔期,否则给予电击;电击期间如大鼠逃避到箱的另一端,电击停止并转为间隔期,否则持续被电击20s;间隔30s后又给予声刺激,重复20次为1个循环。计算机自动控制并记录大鼠在1个循环中被电击次数、被电击时间和主动逃避时间。每天1个循环(箱内适应5min后开始),连续5d。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甲酚紫/酸性品红染色观察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纳入动物30只,实验过程中死亡6只,进入结果分析24只。①跳台试验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和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的错误次数明显增多[以第3天为例,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1.3&;#177;1.0),(9.2&;#177;2.0),(12.9&;#177;2.3)次,P〈0.01],潜伏期显著缩短[以第3天为例,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193.6&;#177;8.9),(20.3&;#177;8.2),(12.0&;#177;4.4)s,P〈0.01]。②程控穿梭箱试验结果:第5天与假手术组比较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和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在1个循环中被电击次数明显增多[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5.5&;#177;1.2),(14.2&;#177;2.6),(17.7&;#177;2.6)次,P〈0.01],被电击时间明显增多[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19.3&;#177;8.1),(129.2&;#177;23.4),(178.2&;#177;35.5)s,P〈0.01]主动逃避时间明显减少[假手术组、反复脑缺血后2周组、反复脑缺血后12周组分别为(38.2&;#177;6.8),(11.2&;#177;5.0),(3.4&;#177;3.1)S,P〈0.011。③脑组织神经元改变结果:术后2周大鼠出现明显的学习和记忆障碍,大脑皮质、海马CA1和CA4区神经元丢失分别为29.8%,92.1%,24.4%,但无明显的肢体瘫痪;12周后大鼠学习和记忆障碍进一步加重,大脑皮质、海马CA1和CA4区神经元丢失分别为35.8%,94.0%,30.2%,但脑损害无明显加重。结论:反复低血压及双侧颈总动脉阻断法能高度模拟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特点,是一种可靠、简易而实用的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脑卒中患者血管紧张素转换酶 (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ACE)基因多态性和心脏心率变异性的关系。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 4 3名正常人、4 6例脑梗塞患者、4 0例脑出血患者 ACE基因的插入 /缺失多态性 (insertion/deletion,I/D) ,并用心率变异性 (heart rate variability,HRV)分析方法观察其 HRV的时域、频域和混沌参数。结果 缺血性、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 ACE基因缺失型 (DD)及 D等位基因频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P<0 .0 1) ,DD型患者的 HRV的参数值升高 ,即相邻心搏间期的均方根值、相邻心搏间期差大于 10 ms的心搏间期数占心搏间期总数的百分比、总功率谱、高功率谱、低频功率谱、混沌参数 ,明显高于 ACE基因插入型 (II)、ACE基因插入 /缺失混合型 (ID)患者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结论  HRV的相关参数和遗传相关 ,提示脑卒中患者有 ACE DD基因型的人 ,有脑源性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发生的危险性。  相似文献   
8.
脑梗死后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脑内Nogo-A mRNA的表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成年哺乳动物中枢神经再生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环境中大量存在生长抑制因子,其中神经突起生长抑制因子Nogo-A具有最强烈的神经生长抑制作用,本实验观察Nogo-AmRNA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实验性脑梗死后脑内表达水平及部位的改变。方法:采用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按Nagasava方法行大脑中动脉栓塞术,分别于术后3d及14d取脑,并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技术,显示脑梗死前后及不同时相脑内Nogo-AmRNA表达的水平及部位的改变。结果:脑梗死后3d,Nogo-AmRNA表达水平较低,仅分布于皮层、基底节及海马等部位,病灶及边缘区均未见明显表达阳性信号,脑梗死14d后,Nogo-AmRNA表达在脑内明显升高。以病灶边缘区较明显,白质内表达也较多。结论:脑内Nogo-AmRNA表达在脑梗死急性期并不明显升高,但在第14天可见明显升高,病灶边缘也有明显表达。  相似文献   
9.
背景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fastigial nucleus,FN)具有明确的缺血脑保护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研究缺血诱导的蛋白激酶C(proteinkinase C,PKC)同工酶γ,δ异常表达,可使人们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和探索预先电刺激FN缺血脑保护作用的机制.目的观察预刺激脑缺血大鼠小脑顶核不同时相PKC同工酶γ,δ蛋白表达.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Wistar雄性大鼠48只,随机将动物分为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假手术组(I/R'),刺激小脑齿状核(dentate nucleus,DN)I/R组(I/RDN),刺激小脑FNI/R组(I/PFN);其中I/PDN,I/RFN又分别分为3组缺血前1,4,7 d刺激.每组动物为6只.干预采用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缺血时间均为1.5 h再灌注24 h;于缺血前1,4,7 d分别刺激小脑顶核、齿状核1 h.主要观察指标以尾状核冠状切面作为观察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对照组、假手术组、刺激小脑顶核组和齿状核组PKCγ,δ的表达情况.结果缺血前1,4,7d刺激小脑齿状核各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PKC γ,δ阳性细胞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而缺血前1,4,7 d预刺激小脑顶核能明显抑制PKC γ,δ蛋白的表达(t=2.372~6.632,P<0.05).结论缺血性脑损害能诱导PKC γ,δ蛋白表达上调,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的缺血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下调PKC γ,δ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0.
背景: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fastigial nucleus,FN)具有明确的缺血脑保护作用,但其机制尚不十分清楚。研究缺血诱导的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PKC)同工酶γ,δ异常表达,可使人们从新的角度去认识和探索预先电刺激FN缺血脑保护作用的机制。目的:观察预刺激脑缺血大鼠小脑顶核不同时相PKC同工酶γ,δ蛋白表达。设计:随机对照实验。地点和对象:实验地点:重庆医科大学神经病学研究所。Wistar雄性大鼠48只,随机将动物分为单纯缺血再灌注组(I/R),假手术组(I/R’),刺激小脑齿状核(dentate nucleus,DN)I/R组(Ⅰ/RDN),刺激小脑FNI/R组(Ⅰ/RFN);其中Ⅰ/RDN,Ⅰ/RFN又分别分为3组:缺血前1,4,7d刺激。每组动物为6只。干预:采用线栓法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模型,缺血时间均为1.5h再灌注24h;于缺血前1,4,7d分别刺激小脑顶核、齿状核1h。主要观察指标:以尾状核冠状切面作为观察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对照组、假手术组、刺激小脑顶核组和齿状核组PKC γ,δ的表达情况。结果:缺血前1,4,7d刺激小脑齿状核各组、单纯缺血再灌注组、假手术组PKCγ,δ阳性细胞数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gt;0.05),而缺血前1,4,7d预刺激小脑顶核能明显抑制PKCγ,δ蛋白的表达(t=2.372—6.632,P&;lt;0.05)。结论:缺血性脑损害能诱导PKCγ,δ蛋白表达上调,预先电刺激小脑顶核的缺血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下调PKCγ,δ蛋白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