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探讨稳定的兔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微导丝法模型的建立及对其评价。方法:健康新西兰白兔35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5只;缺血组10只,在DSA引导下,选择微导丝直接从颈总动脉(CCA)经颈内动脉(ICA)插至大脑中动脉(MCA)起始部4 h,再灌注时,抽回导丝至颈总动脉内;预处理组20只,在DSA引导下,选择微导丝从颈总动脉经颈内动脉插至MCA起始部停留15 min,再灌注时,抽回导丝至颈总动脉内停留15 min,如此重复3次,之后将微导丝堵于大脑中动脉起始部4 h,完成微导丝法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模型的制作,并利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TTC和HE染色对模型进行评价。并且对模型行MRI常规扫描及弥散成像,分析MRI是否也能显示脑缺血预处理的存在。结果: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颈内动脉的走行及其颅内分支情况,8只(80%,8/10)动物缺血模型成功,12只(60%,12/20)动物脑缺血预处理模型成功。缺血/再灌注后3 h就可在T2WI,DWI表现为右侧海马及外侧基底节区高信号,DWI范围大于T2WI,于24 h T2WI范围基本不变且T2WI与DWI范围相近。TTC染色将正常组织染成红色,梗死脑组织不染色而呈白色,不染色的范围与导丝栓塞后T2WI上的病变范围基本一致,预处理组最终T2WI上高信号区及TTC无染区体积均小于缺血组。结论:采用微导丝直接从颈总动脉经颈内动脉插至MCA起始部,栓塞15min后,抽回导丝至颈总动脉内再灌注15 min,如此反复3次,能建立较稳定的脑缺血预处理模型。  相似文献   

2.
新西兰家兔大脑中动脉闭塞脑缺血模型建立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在大鼠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的制作基础上,应用神经介入"微导丝导管"技术,建立一种改良的以家兔为实验对象的MCAO模型,为脑缺血研究提供新的模型。方法分离麻醉固定后的家兔颈部动脉,在用PE-50管特制的中空导管内插入合适的导丝经颈外动脉残端剪口再经颈内动脉插入颅内,堵塞大脑中动脉。24 h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处死家兔后用TTC染色测定脑梗死体积。结果手术未影响家兔血气pH值、PO2、PCO2、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MABP)及血糖水平;动物模型缺血后脑血流平均下降至插栓前的45.8%±16.2%;大脑中动脉缺血后24 h家兔行为学差异较大。脑组织TTC染色均匀,出现梗死的脑组织相对梗死体积百分比为9.43%±5.37%;动物模型成功率为54.3%。死亡原因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失败原因多为脑血管痉挛、脑血管解剖结构变异导致线栓位置有误。结论此模型的成功率为54.3%,用于脑缺血研究时应监测脑血流以及注意术中细小的操作环节。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小鼠脑组织平滑肌细胞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C57BL/6小鼠模型,通过右侧大脑栓塞缺血方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小鼠模型,使用qRT-PCR、Western blot及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对比观察脑缺血再灌注组小鼠组脑缺血2 h再灌注24 h(实验组)和假手术组及空白对照组大脑组织平滑肌细胞a-SMA的表达情况.结果 氯化三苯四氮唑(TTC)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小鼠脑梗死面积明显大于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小鼠脑水肿明显. Western blot及qRT-PCR结果显示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小鼠组脑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脑a-SMA的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能刺激小鼠脑组织平滑肌细胞a-SMA的表达.小鼠脑缺血2 h再灌注24 h后脑a-SMA的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和空白对照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吗啡预处理对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脑组织形态学改变、梗死面积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及吗啡组,每组12只。假手术组不阻断脑血流,模型组和吗啡组按LONGA方法阻断大脑中动脉2h后再开放灌注。模型组和吗啡组在脑缺血前60min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及1mg/kg吗啡2mL。再灌注24h时,测定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缺血脑组织形态学改变,红四氮唑(TTC)染色计算脑梗死面积。结果假手术组大鼠神经功能及脑组织形态学正常,大脑组织无梗死。与模型组比较,吗啡组脑组织形态学病理改变较轻,脑梗死面积减少(t=11.22,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t=5.86,P<0.05)。结论吗啡预处理能减轻大鼠局灶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介绍一种简单、实用的自体血栓性家兔局部脑缺血性梗死模型.方法 采用家兔自体动脉血栓,经颈外动脉插管栓塞大脑中动脉,造成局部脑缺血性梗死.利用临床观察、2,3,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染色及HE染色评价大脑中动脉闭塞效果及脑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 实验组术后醒来可观察到家兔出现不同程度的偏瘫症状,大脑中动脉阻塞6h以后TTC染色均证实脑梗死存在.HE染色后,光镜观察可见:脑梗死灶的病理变化有随缺血时间延长而加重的现象.对照组未出现以上症状及病变.结论 往家兔颈内动脉导人自体血栓栓塞大脑中动脉,接近临床局灶性脑梗死的发病过程,能够既简便又稳定的建立局灶性脑缺血模型.此模型对研究脑血管病损伤机制和防治措施有着切实临床应用价值.
Abstract:
Objective To establish a convenient method for preparing rabbit models of ischemic cerebral infarction using autologous clot embolism. Methods Ischemic cerebral infarction was induced in rabbits by embolizing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using autologous clot emboli. Clinical and histological observations were carried out to evaluate the validity of the animal model. Results Hemiplegia of different severities was observed in the rabbits after the operatioa TTC and HE staining of the brain sections confirmed ischemic cerebral infarction 6 h after obstructing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with the autologous clot emboli. Conclusion Embolizing the middle cerebral artery using the autologous emboli is convenient to induce focal ischemic cerebral infarction in rabbits. This model has practical value in the study on the mechanism of 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 and in developing new strategies for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the relevant diseases in human.  相似文献   

6.
目的 评价改进后的线栓法大鼠永久性大脑中动脉阻塞局灶脑缺血模型(PMCAO)的使用价值.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正常对照组(n=8)、假手术组(n=8)、脑缺血组(n=16);脑缺血组分别取术后6 h、24 h为观察点,每个时间点各8只大鼠.通过改进颈部血管暴露方法、线栓进入技巧等实验技术,线栓法建立PMCAO后,2%红四氮唑溶液(TTC)染色观察各组缺血侧脑梗死变化和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各组缺血侧病理改变.结果 脑缺血组术后6 h、24 h脑缺血侧脑梗死和脑组织病理改变随时间加剧,而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未见脑梗死和相应的病理改变.造模成功率达90%.结论 改进后的线栓法PMCAO方法操作简单,结果稳定可靠,重复性好,脑梗死与临床病理过程一致,是研究局灶脑缺血损伤比较理想、简易的实验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7.
聚花过路黄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神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聚花过路黄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缺血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线栓大脑中动脉法建立雄性Wistar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川芎嗪组和聚花过路黄组,手术前2周,灌服蒸馏水或相应药物,观察各组术后缺血3、6、24 h的神经功能评分,检测缺血24 h脑组织含水量、Ca2+含量、脑梗死体积等指标的差异.结果 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随缺血时间延长,神经功能评分逐渐升高,脑缺血24 h脑组织含水量、 Ca2+含量明显升高(P<0.01);缺血24 h后,聚花过路黄组和川芎嗪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脑组织含水量、Ca2+含量、脑梗死体积均显著性低于模型组(P<0.01),且聚花过路黄组上述指标均低于川芎嗪组(P<0.05或 P<0.01).结论 聚花过路黄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具有较好的神经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胞内钙超载有关.  相似文献   

8.
中药白芨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可行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以中药白芨作为栓塞剂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探讨这一新方法的可行性. 方法:手术暴露大鼠右侧颈部血管,向右颈内动脉注入一定量的白芨微粒悬液或白芨胶,在术后一定时间内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大脑切片红四氮唑(TTC)染色和组织学H.E染色. 结果:白芨微粒组大鼠术后4 h内呈现意识障碍,持续性对侧肢体轻度偏瘫及环转,TTC染色显示右侧大脑半球额叶、顶叶皮层和基底核附近局灶性缺血或梗塞,光学显微镜下可见缺血区脑组织水肿或坏死,神经元轮廓模糊,核固缩或裂解等;白芨胶组仅在术后术后1 h内有轻度意识障碍,12 h内出现对侧肢体行动障碍,但未见明显病理改变. 结论:白芨微粒可以作为栓塞剂建立大鼠脑缺血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复合脂质体对大鼠局灶性脑梗死的保护作用。方法180只SD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复合脂质体低剂量组、复合脂质体中剂量组和复合脂质体高剂量组,药物保护组大鼠脑缺血前30min口服复合脂质体,剂量分别为12.8、38.4、128mg/kg,模型对照组口服等量体积的生理盐水。动物模型采用右侧颈总动脉线栓法大脑中动脉阻闭造成缺血,术后24h观察神经行为学变化并评分,然后处死大鼠,取大脑行TTC染色以测量脑梗死面积、脑梗死面积百分比;检测各实验组脑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的变化。结果不同剂量复合脂质体均可降低大鼠神经功能评分,还可降低脑梗死面积和脑梗死面积百分比;造模24h后,大鼠脑组织MDA含量增加,同时SOD活性降低,而复合脂质体能逆转上述变化。结论复合脂质体对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呈非剂量依赖性保护作用;脑缺血损伤后脑内过氧化反应水平增高导致MDA含量增高,且SOD活性降低,复合脂质体可通过改变这些指标的变化而发挥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模型,并观察大脑皮质细胞色素C(CytC)与Bax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2只雄性SD大鼠分为正常组(6只)、假手术组(6只)和模型组(10只)。采用线栓法闭塞大脑中动脉2h后进行再灌注3d,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神经缺失评分观察大鼠的行为学表现;TTC染色检查脑组织梗死情况;HE染色观察大鼠脑组织形态结构;Western blot技术检测大鼠大脑皮质CytC与Bax蛋白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大鼠无神经功能障碍表现,脑组织未见梗死灶,脑组织神经细胞形态规则;大脑皮质CytC与Bax蛋白的相对表达量,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出现神经功能障碍,左侧半球可见梗死灶,梗死侧脑组织形态学观察可见神经细胞大量坏死脱落,胞质呈空泡变性、疏松,胞核浓缩深染;大脑皮质CytC与Bax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加(P<0.05)。结论大脑中动脉闭塞2h后进行再灌注3d可造成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能与大脑皮质CytC与Bax蛋白的表达增加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姜黄素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和S100β水平的影响,探讨姜黄素对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成年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姜黄素处理组,每组24只。采用线栓法阻断大脑中动脉(MCAO)2 h诱导建立暂时性局部脑缺血模型,姜黄素处理组大鼠术前连续3 d给予腹腔注射姜黄素溶液,于脑缺血再灌注后24和72 h采用TTC染色观察脑梗死体积,硝酸还原酶法和ELISA法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NO和 S100β水平。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处理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流24和72 h时脑梗死体积明显减小(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24和72 h时脑组织中NO和S100β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姜黄素处理组大鼠脑缺血再灌注24和72 h时脑组织中NO水平明显降低(P<0.05),脑缺血再灌注72 h时脑组织S100β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姜黄素能明显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程度,降低脑组织中NO和S100β水平,提示脑组织中NO和S100β水平降低可能与姜黄素的神经保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再灌注模型,研究缺血脑组织再灌注后活性氧自由基(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的时程变化,探讨ROS在脑缺血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数字表法将25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Sham)组,MCAO组(缺血90 min,再灌注3、6、12、24 h),每组5只大鼠。使用线栓法制作大鼠缺血90 min再灌注模型,术中监测大鼠平均动脉压及肛温,使其保持在正常范围。每组大鼠分别于再灌注后3、6、12、24 h时处死,迅速取脑组织进行TTC染色,检测大鼠脑梗死体积,并制作新鲜脑组织冰冻切片,采用ROS特异性染色方法——H2DCF-DA荧光染色法,检测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缺血半暗带区ROS的表达。结果 1) 在MCAO手术过程中,Sham组以及MCAO组大鼠的平均动脉压及肛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Sham组大鼠脑内无缺血半暗带区,其相应脑区内只可见极少量的H2DCF-DA阳性染色细胞。而MCAO组大鼠再灌注后3,6,12,24 h 4个时间点,脑组织半暗带区域均可见大量的H2DCF-DA阳性染色细胞。且从再灌注3 h起,MCAO组大鼠脑组织半暗带区域H2DCF-DA阳性染色细胞数量持续增加,其中再灌注6 h与3 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24 h与12 h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TTC染色结果显示,Sham组大鼠无脑梗死发生。MCAO组大鼠脑组织随再灌注时间的延长(从3 h 到24 h),相对梗死体积逐渐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 MCAO组大鼠脑组织H2DCF-DA阳性细胞数目与脑梗死体积比率呈正相关(r=0.833,P<0.01)。结论 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再灌注后缺血侧脑组织中ROS量随再灌注时间延长递增,ROS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环黄芪醇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的保护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缺血2h再灌注24h)模型并给予环黄芪醇干预,评价大鼠的Garcia JH神经功能评分,并采用TTC染色法计算大鼠的脑梗死灶容积百分比。结果:环黄芪醇中、高剂量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脑梗死灶容积百分比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环黄芪醇能提高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的神经功能评分、缩小脑梗死体积,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脑组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黏结合蛋白多糖-1(syndecan-1)在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周围带不同时相点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利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及脑缺血2 h再灌注4、24、72 h和7 d的syndecan-1阳性细胞的分布部位、数量及缺血脑组织的病理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和假手术组syndecan-1免疫活性在皮质部位和皮质下结构表达明显;脑缺血2 h再灌注4 h可见梗死核心区的syndecan-1表达开始减少,24 h明显减少达高峰,72 h和7 d梗死核心区未见syndecan-1表达;脑缺血2 h再灌注4 h周围带的syndecan-1表达开始减少,24 h减少达高峰,到72 h脑梗死周围带的syndecan-1表达增加,7 d时梗死区周围带syndecan-1表达基本恢复;syndecan-1的表达和脑梗死周围带炎性细胞的浸润有一定的关系.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周围带syndecan-1表达减少,可能是炎性细胞浸润的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90 min再灌注后p-糖蛋白(P-gp)在脑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变化规律.方法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选取26只成年健康SD雄性大鼠,其中1只用于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其余2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n=5)、假手术组(n=5)、脑缺血再灌注1、3、7d组(n=5).用免疫组织化学DAB单标,观察P-gp在正常脑组织和缺血脑组织中的分布变化;用Mdr-1抗体分别和神经元标记物(Neun)、星形胶质细胞标记物(GFAP)、微血管内皮细胞标记物(CD31)进行免疫荧光双标,观察P-gp在缺血再灌注后脑组织的表达;用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脑缺血再灌注后大脑皮质及纹状体微血管P-gp 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 对照组仅在脑组织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P-gp,缺血再灌注组除微血管内皮细胞表达P-gp外,在部分神经元及星形胶质细胞的突起也有表达.脑缺血再灌注后1d皮质P-gp mRNA表达降低,但3d表达明显增高,7d又下降,其升高和降低水平与对照组及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缺血再灌注后1、3、7d纹状体P-gp mRNA表达均增多,其中以1、3d增多明显,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P-gp在大脑皮层及纹状体微血管P-gp的表达呈现不同的趋势,这可能是脑组织的自我保护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瑞芬太尼对家兔缺血再灌注损伤脑组织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家兔25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缺血模型组、瑞芬太尼组。以双侧颈总动脉阻断+控制性低血压法建立家兔全脑缺血损伤模型,再灌注1h,6h,24h末,测定脑组织含水量,观察AQP4的表达,再灌注24h末,观察脑组织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家兔脑组织含水量及脑组织内AQP4表达在1h,6h和24h逐渐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瑞芬太尼组脑组织含水量与AQP-4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瑞芬太尼可能通过降低脑组织内AQP-4表达,减轻脑水肿,保护脑缺血损伤。  相似文献   

17.
藻蓝蛋白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流后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脑缺血再灌流后神经元损伤的机制以及藻蓝蛋白对神经元的保护作用。方法 用线栓法制作大鼠左侧大脑中动脉阻塞再灌流模型 (MCAO) ,分别对假手术组、模型对照组、藻蓝蛋白组进行神经功能缺失评分 ,用TTC染色法测量脑梗死体积 ,用干湿重法计算脑的含水量 ,应用原位末端标记 (TUNEL)观察脑缺血再灌流不同时间点神经元凋亡的变化。结果  (1)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流后 2小时应用藻蓝蛋白 ,能够明显改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 ,脑缺血再灌流后 2 4小时 ,藻蓝蛋白组的Bederson神经功能评分与模型对照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 ,且这种差异一直持续到脑缺血再灌流后 4 8小时。藻蓝蛋白还能够缩小脑梗死的体积 ,脑缺血再灌流后 4 8小时 ,藻蓝蛋白组的脑梗死体积与模型对照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藻蓝蛋白还能够减轻脑水肿 ,使脑组织的含水量明显减少。 (2 )模型对照组 ,脑缺血再灌流后凋亡神经元主要分布于缺血周围区 ,随着再灌流时间的延长 ,凋亡细胞数逐渐增加 ,至 2 4小时达高峰 ,2天开始下降 ,14天时与假手术组间差别仍有显著性意义 (P <0 0 5 )。藻蓝蛋白组凋亡细胞的数量相对较少 ,其变化规律与模型对照组相似 ,同一时间点相比较 ,藻蓝蛋白组与模型对照组间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稳定的、可重复性的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方法:采用插线法建立小鼠暂时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栓塞时间分别为30、60、90和120min。手术后24h分别对各组小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完整端脑2mm冠状厚片行2%红四氮唑(TTC)染色,计算梗死体积。结果:栓塞120min组神经功能评分最高,且变化最小。TTC染色显示,栓塞120min可引起该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域广泛的梗死灶,而且梗死灶大小适宜,稳定性好。结论:插线法是一种简单、可靠的制作小鼠暂时性大脑中动脉栓塞模型的方法,栓塞120min再灌注22h可引起稳定的梗死灶,适合于脑缺再灌注损伤的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改善作用及其脑保护机制.方法:36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组、模型组和IGF-1组,每组12只.模型组和IGF-1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假手术组除不插线外其余步骤同模型组.IGF-1组于缺血2 h再灌注1 h后经尾静脉注入5 mg/L IGF-11 ml,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同时经尾静脉注入1 ml生理盐水.脑缺血再灌注24 h后,各组取6只大鼠灌注,取视交叉前后各2 mm的脑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改变,免疫组化法测nNOS阳性表达.另6只断头取脑,TTC染色测脑梗死体积.结果:光镜下观察,假手术组大鼠脑组织结构无明显变化.模型组大鼠皮层少见正常神经细胞,神经细胞减少,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损伤神经元空泡变性多而明显.与模型组相比,IGF-1组皮层神经元细胞空泡变性较少,程度较轻;正常细胞增多,可见少数淋巴细胞浸润.假手术组未发生脑梗死.IGF-1组脑梗死体积百分比为(12.4±0.9)%,较模型组的(24.6±3.7)%减小(t=9.97,P<0.01).模型组、IGF-1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脑皮层nNOS阳性细胞数依次为(38.83±2.92),(28.33±2.58)和(15.00±1.41),逐渐降低(F=106.8,P<0.05).结论:外源性IGF-1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该作用可能与抑制nNOS的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