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在油酸致大鼠呼吸窘迫综合征模型基础上,观察和研究党参对其影响的作用机理。检测结果表明,党参能提高大鼠RDS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和肺细胞DS有稳定Ⅱ型肺泡细胞内板层小体结构、保护细胞的作用,使其恢复产生和释放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估表面活性物质单独或联合地塞米松气管内给药对百草枯诱导的大鼠急性肺损伤(ALI)的治疗作用。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腹腔内注射百草枯(35mg/kg)建立ALI模型,随机分5组,不同剂量表面活性物质气管内给药治疗:Ⅰ组:50mg/kg,Ⅱ组:100mg/kg,Ⅲ组:50mg/kg,Ⅳ组:100mg/kg,Ⅲ组和Ⅳ组:分别同时联合应用地塞米松(0.5mg/kg);Ⅴ组为对照组:等体积无菌生理盐水。检测各组不同给药时间血氧饱和度、测肺容积及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总蛋白含量。结果:与对照组相比,Ⅱ、Ⅲ、Ⅳ组血氧饱和度显著提高(P<0.05),Ⅳ组肺容量显著增加(P<0.05),支气管灌洗液中炎症细胞总细胞数、巨噬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明显降低(P<0.05),Ⅱ组和Ⅳ组中蛋白含量减少70%(P<0.05);与Ⅱ组相比,Ⅳ组总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蛋白含量进一步减少(P<0.05)。结论:大剂量表面活性物质与地塞米松联用治疗大鼠ALI,能提高气体交换,减轻肺的炎症反应,疗效明显优于单独应用表面活性物质或小剂量表面活性物质与地塞米松联用。  相似文献   

3.
红芪治疗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实验观察了红芪煎剂对大鼠油酸型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作用。结果表明,红芪煎剂可使呼吸窘迫综合征所致的肺水肿、肺出血、充血、肺不张、透明膜、炎细胞浸润等病理变化明显减轻,能提高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含量;保护Ⅱ型肺泡上皮细胞。使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的板层体结构稳定,数量增多。  相似文献   

4.
地塞米松对哮喘豚鼠肺表面活性物质超微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地塞米松对哮喘豚鼠肺表面活性物质系统(PS)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18只雄性豚鼠随机分为3组,哮喘组豚鼠采用卵蛋白(OVA)致敏加雾化吸入激发的方法制成哮喘模型;地塞米松干预组豚鼠致敏和激发的方法同哮喘组,在第二次激发前给予腹腔注射地塞米松;正常对照组豚鼠用生理盐水腹腔注射加生理盐水雾化吸入。OVA激发结束后行肺组织固定,电子显微镜观察各组PS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对照组PS层结构连续,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内含丰富板层小体。哮喘组PS层丧失正常的连续结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内板层体空泡化。地塞米松干预组PS层基本连续,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内板层体少量空泡化。结论哮喘豚鼠超微结构出现异常改变,应用地塞米松治疗后PS超微结构异常改变减轻。  相似文献   

5.
应用透射和扫描电镜观察16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肺组织病变。依临床诊断患儿分为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7例),窒息(6例),羊水吸入(3例)。胎龄为28—41周,出生重为900—3100g。肺主要病理改变为透明膜形成,肺泡萎陷和细支气管粘跟上皮细胞脱落。超微结构观察显示Ⅱ型肺泡上皮细胞中嗜锇性板层小体[表面活性物质的储存形式]贫乏和排空,经呼吸器和氧疗生存2—3天以上的早产儿患者,Ⅱ型细胞内板层小体的数量可有增多。对新生儿肺板层小体形态做了描述。  相似文献   

6.
李金艳  杨根岭  钱冠华 《重庆医学》2021,50(19):3255-3260
目的 明确孕鼠妊娠期糖尿病(GDM)对胎鼠原代培养的肺泡Ⅱ型上皮细胞(AECⅡ)形态、功能的影响及意义.方法 SD孕鼠分为对照组和GDM组,GDM组孕鼠建立GDM模型.分离、纯化两组胎鼠的AECⅡ细胞.台盼蓝染色判断胎鼠AECⅡ活力;透射电镜观察胎鼠AECⅡ超微结构改变.苏木素-伊红(HE)染色胎肺组织计算AECⅡ和AECⅠ数量及比例;油红O染色检测胎鼠AECⅡ脂质的变化;免疫荧光检测胎鼠AECⅡ中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C(SP-C,AECⅡ标记物)的表达变化;免疫细胞化学检查胎鼠AECⅡ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的表达变化.结果 原代培养可得到高产量、高纯度的AECⅡ.透射电镜下可见GDM组胎鼠AECⅡ中板层小体数较对照组胎鼠明显减少,细胞表面的微绒毛明显减少.GDM组胎鼠AECⅡ和AECⅠ细胞数量较对照组胎鼠均降低.GDM组胎鼠AECⅡ中脂滴数较对照组胎鼠明显减少.GDM组胎鼠原代培养的AECⅡ中SP-A表达低于对照组胎鼠(P<0.001).结论 GDM时,AECⅡ细胞形态的改变,功能的抑制是新生儿容易出现呼吸窘迫综合征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胎鼠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离、原代培养与鉴定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胎鼠肺泡Ⅱ型细胞原代培养及鉴定方法,建立肺泡Ⅱ型细胞培养模型,为体外研究肺泡Ⅱ型细胞及胎儿肺发育提供实验手段。【方法】采用低浓度胰酶消化20d胎鼠肺组织,经差速离心和特异性免疫吸附后,分离、纯化胎鼠肺泡Ⅱ型细胞,进行原代培养;根据细胞生长特点、形态特征、细胞表型和肺表面活性特异蛋白A的分泌,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透射电镜及酶联免疫吸附法对分离的细胞进行形态学和功能鉴定。【结果】原代培养的肺Ⅱ型细胞12h开始贴壁,外观呈多边形,岛状生长。培养的24~48h,细胞连接成单层,胞浆内颗粒明显,培养的6~7d细胞内颗粒大量减少;免疫细胞化学鉴定细胞肺表面活性特异蛋白A(surfactant pmtein A,SP-A)染色阳性,透射电镜可见观察到细胞内板层小体,培养液中SP-A含量随培养时间延长逐渐增多,于培养36h达峰值,为80ng/mL;细胞纯度达(92±2)%,产量为(18.6±7)×10^6。【结论】差速离心和免疫黏附法是一种高效的分离和纯化胎肺Ⅱ型细胞的方法,所得细胞产量大、纯度高,可以用于体外研究肺泡Ⅱ型细胞和晚期胎肺发育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哮喘时肺表面活性物质系统超微结构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目的:研究哮喘时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 PS)系统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运用电子显微镜组织化学方法,对哮喘豚鼠PS系统进行观察。结果:致敏豚鼠诱发哮喘后即可见PS层失去连续性,呈现断裂或堆积;肺泡Ⅱ型细胞内板层小体、线粒体空泡化,少数发生坏死并崩解、脱落进入肺泡腔。结论:PS系统损伤在哮喘发生发展中可能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羊膜腔内注射肺表面活性物质(PS)对胎膜早破宫内感染之胎兔肺组织超微结构及表面活性蛋白A(surfactant protein A,SP-A)表达的影响.方法 建立胎膜早破宫内感染动物模型,在孕24,26 d给子宫内注射大肠杆菌,分为细菌组和羊膜腔内注射PS组,干预后19.5 h利用电镜观察肺超微结构变化.并分别用免疫组化法及Westernblot(WB)法检测胎肺组织内SP-A表达,同时设立正常对照组.结果 正常胎兔24、26 d处于胎肺发育囊泡期,肺上皮细胞结构完整,可见典型Ⅰ型、Ⅱ型肺泡上皮细胞;细菌组和PS组胎兔肺泡内、支气管管腔内、胞质内均可见到杆菌菌体、浸润的炎症细胞;与对照组相比,细菌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数量减少,板层体呈空泡化改变,有不同程度的凋亡;PS组Ⅱ型肺泡上皮细胞数量、板层小体数量较细菌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多,且呈不同形式出现,细胞发生凋亡少.细菌组SP-A免疫组化及蛋白表达均降低,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PS组SP-A表达升高,与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宫内感染后肺泡超微结构发生改变,SP-A表达下降;而在感染条件下羊膜腔内注射PS可改善肺泡超微结构的变化,并上调SP-A表达,对肺成熟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肺表面活性蛋白A在肺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建华  陈淑靖 《上海医学》2007,30(10):796-799
肺表面活性物质是覆盖于肺泡上皮内侧的脂质一蛋白混合物,由Ⅱ型肺泡细胞合成和分泌,起减少肺泡张力、稳定肺泡形态的作用。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ipalmitoylphosphatidylcholine,DPPC)被认为是组成肺表面活性物质最主要的脂质成分,其磷脂含量高达90%,在肺泡表面形成一个气-液面。而发挥连接这些脂质以降低肺气-液面张力、维持肺表面活性物质更新和内稳态等作用的便是肺表面活性蛋白(surfactant protein,SP)。目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B、C(SP -B、SP -C)对肺表面活性物质功能影响。方法 将不含有SP -A、SP -D的肺表面活性物质脂质部分和脂质部分加入SP -B和 (或 )SP -C配制成实验液体。用气泡型表面张力计测定最小表面张力 (γmin)。向未成熟胎兔气道内注入实验液体后进行人工通气 ,测定潮气量。结果 脂质部分加入SP -B和SP -C后γmin明显下降至 (2 .1± 0 .8)mN/m ,并明显增加动物的潮气量至2 5 .3ml/kg± 3.9ml/kg。结论 SP -B、SP -C协同可增加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电镜组化染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是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分泌的1种脂蛋白,其主要功能是维持肺泡稳定,调节肺顺应性以及防止肺毛细血管内体液渗出至肺泡内,目前对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研究日益深入,其超微结构的研究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但国内这方面的工作开展得较少,西南地区则未见报道。我们根据Stratton Luft等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D(SP-D)在人胚胎肺发育成熟过程中表达的特征.方法取11~36周人胎肺组织常规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胚肺各个发育阶段的成熟度,免疫组化检测SP-D时相性表达特征.结果人胚胎发育12周肺组织开始表达SP-D,定位于胚肺支气管上皮和肺泡Ⅱ型细胞(AECⅡ)胞质内,在胚肺发育小管期和囊泡期逐渐表达增强;开始由支气管近端逐渐向肺泡Ⅱ型细胞迁移.肺发育末期至出生后,SP-D均在AECⅡ中稳定表达. 结论SP-D随着胎肺发育成熟,表达逐渐增强,阳性细胞开始出现于胚肺支气管上皮细胞,逐渐定位于肺泡Ⅱ型细胞.  相似文献   

14.
何建 《重庆医学》2012,41(26):2770-2772
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是由肺泡Ⅱ型上皮细胞和克拉拉(clara)细胞合成、分泌的脂质和蛋白质的复合物,其中大约90%是磷脂,10%是与脂质结合的蛋白质,即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pulmonary surfactant-associated protein,SP)。目前已发现的SP有4种,根据发现的顺序命名  相似文献   

15.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由Ⅱ型肺泡细胞产生,表面活性物质的缺乏或减少会影响肺泡表面活性池导致呼吸障碍。另一方面,表面活性物质缺乏或功能障碍可能是与物质合成有关的基因突变或由于影响表面活性物质的非遗传因素造成的结果。本文就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特点及功能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D(PS-D)是由Ⅱ型肺泡细胞合成的一种活性蛋白,有关人类及动物肺感染后肺泡表面活性物质A(PS-A)的报道比较多,而对PS-D报道比较少。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肺部疾病患者血清中的PS-D水平。  相似文献   

17.
肺表面活性物质是由肺泡Ⅱ型细胞合成和释放,是能降低肺泡表面张力的一种脂蛋白复合物。临床上肺部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与肺表面活性物的合成、释放和代谢异常有关。本文重点介绍肺表面活性物质的功能与临床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比较了用灌洗法和用粉碎法处理肺组织提取的两种猪肺泡表面活性物质(PPS)对离体灌洗鼠肺顺应性的改善作用。结果:治疗后离体灌洗鼠肺静态肺顺应性恢复程度、压力容量滞后环面积的恢复程度,在对照组为-1.39%±5.16%,1.74%±18.48%,在灌洗所得PPS(LPPS)组和粉碎法所得PPS(MPPS)组分别为95.84%±20.99%,88.2±16.09%和64.67%±18.22%,39.52%±16.09%,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LPPS组和MPPS组比较,在前组均大于后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所提取的PPS有不同程度的表面恬性,LPPS表面活性优于MPPS。  相似文献   

19.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 (SP-A) 是肺泡表面活性物质中含量最丰富的一种多聚体胶原糖蛋白,属于C型凝集素家族,在维持肺稳态中发挥重要作用,参与多种肺部疾病的发生、发展。本文将总结阐述SP-A的分子结构、编码基因、生理功能及SP-A与肺部疾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对海水型呼吸窘迫综合征(SW-RDS)免肺酶活性变化、肺磷脂和Ca~(2+)的分布及肺细胞膜损伤程度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SW-RDS模型组兔PaO_2进行性下降;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肺泡Ⅰ、Ⅱ型上皮细胞在超微结构上有明显损伤现象,其胞质内及肺泡Ⅱ型上皮细胞线粒体和板层体内有许多镧颗粒分布.肺Ⅱ型细胞板层小体和肺泡上皮细胞表面的磷脂含量明显减少,而肺毛细血管腔内磷脂含量却增高,肺Ⅰ、Ⅱ型细胞及肺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内 Ca~(2+)沉淀产物明显增加;肺碱性磷酸酶、5’核苷酸酶、对-硝基苯磷酸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活性明显下降,而胞嘧啶单核苷酸酶活性明显增强.作者认为,上述异常变化是SW-RDS肺损伤发病机理中很值得注意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