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 毫秒
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PVTT)形成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分析原发性肝癌243例,64排螺旋CT检查PVTT,总结PVTT与肝癌大体类型、肝硬化基础的相关性。结果 243例肝癌病例中合并门静脉癌栓98例,有肝硬化基础者PVTT发生率显著高于无肝硬化基础者;癌栓类型和肝癌大体类型及肿瘤中心位置无明显相关性。结论有肝硬化基础的原发性肝癌患者易形成门静脉癌栓。  相似文献   

2.
CT血管成像对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少虎  韩向君 《中国热带医学》2009,9(2):298-299,30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门静脉癌栓(PVTT)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的影像特征及其诊断价值。方法对179例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行多层螺旋CT扫描平扫和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并行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VRT)血管成像,选择其中合并PⅥT的87例患者比较其横轴位图像及CTA图像在诊断中的差异。结果轴位及CTA显示门静脉主干一级分支及二级分支PVTT无显著差异(P>0.05),而二级以下分支PVTT显示有显著差异(P〈0.05);CTA图像对于肿瘤供血动脉及侧支循环血管的显示较轴住图像立体、直观。结论多层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并血管重建,可提高较门静脉小分支的检出率,较好地多方位显示门静脉癌栓的位置、范围、程度及侧支血管,直接显示肿瘤与门静脉血管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 PVTT)的疗效及预后生存率分析。方法:选取2007年7月至2009年6月进行手术治疗原发性肝癌合并肝癌合并PVTT患者172例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肝癌合并P VTT患者术后生存情况。结果:164例患者行肝癌及癌栓切除术,手术切除率为95.35%;术后发生并发症者28例,占17.07%;肝癌合并PVTT患者,中位生存期17.68个月,5年生存率3.78%;肝癌合并PVTT患者术前有无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经动脉灌注化疗(TACE/TAI)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肝癌合并PVTT患者术后有无TACE/TAI、不同癌栓分裂类型、不同癌栓去除方式之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手术治疗可以有效治疗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应争取肿瘤和癌栓一并切除,术后联合TACE/TAI治疗可提高患者远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4.
田瑜 《吉林医学》2012,33(33):7306
目的:研究分析多层CT在肝癌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肝癌门静脉癌栓患者60例,采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使用容积重建、多层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的方法对门静脉和分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结果:60例患者中Ⅰ型癌栓19例,Ⅱ型癌栓15例,Ⅲ型癌栓11例,Ⅳ型癌栓15例;CT平扫门静脉扩张,腔内癌栓密度混杂,增强扫描动脉期34例癌栓出现强化,26例癌栓不强化;20例同时伴有门静脉海绵样变;19例伴有肝动脉门静脉瘘;21例出现肝脏血流灌注异常。结论:16排螺旋CT能够准确诊断和评价肝癌门静脉癌栓,为合理选择肝癌侵犯门静脉的外科手术方式、疗效评价及预后以及介入治疗提供重要依据,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在原发性肝癌并门静脉癌栓中的诊断价值及其在介入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256层螺旋CT对我院68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肝脏多期增强扫描,三维后处理方法包括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建及容积再现等技术。其中29例患者于检查后96h内接受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并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将螺旋CT影像表现与DSA做对照观察。结果门静脉癌栓主要影像表现为门静脉主干或分支扩张、门静脉腔内充盈缺损,增强扫描可见其不同程度强化,其中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17例、肝实质异常灌注21例及肝动脉门静脉瘘(APS)25例。在29例行DSA检查及介入治疗的肝癌患者中,多层螺旋CT多期增强扫描在肿瘤供血动脉、血管变异及门静脉癌栓等病变的显示上与DSA一致。结论256层螺旋CT可以准确诊断、评价肝癌并门静脉癌栓及其血流动力学变化,并对介入治疗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门静脉癌栓(PVTT)的多层螺旋CT(MSCT)特征,评价MSCT在PVTT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回顾分析43例PVTT病变患者的MSCT资料,采用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应用容积重建(VR)、多层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等方法对门静脉及其主要分支进行三维重建分析.结罩本组癌栓Ⅰ型5例、Ⅱ型28例、Ⅲ型7例、Ⅳ型3例;CT平扫显示门静脉扩张、增粗,腔内癌栓呈低密度或高低混杂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26例癌栓出现强化,17例癌栓不强化;8例同时伴有门静脉海绵样变(CTPV);9例伴有肝动脉门静脉瘘(APS);21例出现肝脏血流灌注异常.结论 MSCT能够明确PVTT诊断及分型,对肝癌的综合治疗及预后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多期扫描后门静脉重建技术在肝癌合并癌栓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60例肝癌合并癌栓MSCT门静脉重建的表现,重建技术有多平面重建(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结果CT血管重建技术MIP及各种角度及厚度的VR,同时同层多期对比观察,能清楚显示门脉主干的瘤栓、邻近肿瘤对门脉的侵犯和门脉的侧支血管;MPR较直观显示癌栓整体形态、范围及管腔变窄程度。结论MSCT肝增强扫描后门静脉重建技术是显示肝癌合并癌栓的有效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8月收治的原发性肝癌患者59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影像学资料,以病理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析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检出率、诊断准确率。结果 CT平扫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检出率、诊断准确率分别为74.57%、69.49%,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的检出率、诊断准确率分别为96.61%、94.91%,明显高于CT平扫,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1.614、13.034,P<0.001);CT平扫中,41例(69.49%)患者瘤体边界不清,瘤体位于肝右叶者35例(59.32%),位于肝左叶者24例(40.67%);门静脉癌栓多为低密度或高低密度混合影,门静脉主干或分支均可见不同程度的扩张,门静脉主干平均直径(2.12±0.99)cm,右门静脉扩张呈现为竹节状。三期增强扫描中,31例(52.54%)患者动脉期低密度门静脉癌栓内及其周围可见网状供血动脉,出现"门静脉铸形",呈不均匀强化;多数原发性肝癌患者受累肝实质均可见斑片状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患者门静脉腔内呈现不同范围充盈缺损。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对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检出、诊断准确率高,能清晰显示病灶图像特征。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MSCT门脉期血管成像对肝癌门静脉癌栓的影像诊断及门静脉癌栓分型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西门子16排螺旋CT对60例肝癌患者进行三期增强扫描及门静脉三维重建,重建方法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及容积再现技术(VRT),并对比两种重建方法对门静脉癌栓的显示情况。结果门静脉癌栓MIP表现为门静脉充盈缺损,静脉管壁毛糙,局限性狭窄,部分合并有脾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扩张,VRT表现为门静脉突然中断、狭窄,呈杯口状。根据国内门静脉癌栓Ⅰ-Ⅳ分型法,Ⅰ型门静脉癌栓29例,Ⅱ型17例,Ⅲ型6例,Ⅳ型3例。结论 MIP和VRT对显示门静脉三级以下门静脉癌栓发现率以MIP图像为佳。门静脉血管MIP图像可较好地显示肝癌病灶与门静脉血管分支的关系,结合MSCT三期动态增强扫描可提高小肝癌门静脉癌栓的检出率及早期诊断符合率,并对指导其外科手术治疗有一定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一级及二级分支癌栓(PVTT)患者,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前后肝功能分级变化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54例原发性肝癌病例,根据门静脉有无癌栓及癌栓累及范围分A、B、C 3组,总结TACE治疗后肝功能分级变化的特点。结果:门静脉无癌栓83例(A组);癌栓累及门静脉一级分支39例(B组)、癌栓累及门静脉二级分支64例(C组)。TACE术后3组肝功能分级变化有差异。结论:TACE影响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二级分支癌栓病例治疗前后肝功能分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并发门静脉癌栓(PVTT)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自2001年至2010年300例PHC并发132例PVTT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年龄、性别、肝硬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肿瘤类型、生化指标、甲胎蛋白(AFP)、凝血酶原时间(PT)等相关因素及癌栓发生的部位与PVTT的相关性。结果 300例PVC中合并PVTT132例(44%)。其中40~60岁年龄组、弥漫型病灶、有腹水患者发病率较高,与其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肝硬化、HBsAg阳性、PT延长、AFP增高、清蛋白(Alb)降低,总胆红素(TBIL)>22是相关危险因素。癌栓好发部位在门静脉主干,发病率为68.9%。结论 PHC合并PVTT易发生于腹水患者、HBsAg阳性、有肝硬化基础、弥漫型病灶的中年男性,肝脏储备功能差是其危险因素,好发部位为门静脉主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肝癌合并门静脉栓子的超声类型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肝癌伴门静脉癌栓32例(PVTT组),肝癌伴门静脉血栓18例(PVBT组)。肝动脉插管介入治疗后,PVTT组32例、PVBT组4例均作门静脉途径介入治疗。2组患者均排除肝动静脉瘘。结果:PVTT组门静脉完全阻塞型17例,不全阻塞型6例,侵犯门静脉管壁型9例。PVBT组门静脉完全阻塞型10例,不全阻塞型8例。PVTT组中,彩超检查显示血供29例,PVBT组仅1例疑有少许血供,2组血供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11,P<0.01)。结论:门静脉栓子的超声表现分型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李健平 《微创医学》2009,4(3):314-315
原发性肝癌(PHC)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极易侵犯肝脏门静脉系统,在门静脉内形成癌栓.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发生率可高达62.2%~90.2%[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单发肝细胞癌(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行手术切除与肝动脉化疗栓塞术(TACE)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单发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113例的临床资料,其中单纯TACE治疗(TACE治疗组)72例、单纯手术切除组(手术治疗组)41例,分析其临床资料以及随访结果.结果:(1)手术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21.5个月,TACE治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13.8个月,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2)Ⅰ型门静脉癌栓患者中位生存时间20.4个月,Ⅱ型门静脉癌栓患者中位生存时间9.9个月,Ⅲ型门静脉癌栓患者中位生存时间8.0个月,I型门静脉癌栓患者累计生存率较Ⅱ、Ⅲ型门静脉癌栓患者有显著差异(P=0.003).Ⅱ型门静脉癌栓与Ⅲ型门静脉癌栓病人生存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3)手术治疗组与TACE治疗组分别有4例(9.8%)、11例(15.9%)术后发生肺转移,肺转移中位时间分别7.6,4.2个月.结论:单发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手术切除疗效优于单纯TACE治疗.对符合手术适应证患者行手术切除联合门静脉癌栓切除或取栓是首选治疗方案.术前行门静脉癌栓分型对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判断预后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回顾性分析150例行多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的病人资料,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的方法及应用价值。方法使用16层螺旋CT对150例怀疑有肝脏病变的病人进行了肝动脉期、门静脉期和肝静脉期扫描,并对图像作回顾性分析,比较增强前、后腹主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的CT值变化和后处理图像(VR、MIP、MPR图像)显示肝动脉、门静脉、肝静脉的能力。结果 16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肝脏血管增强后与增强前的密度差在91.9Hu以上,VR、MIP、MPR图像上100%显示肝动脉(150/150),门静脉显示为96.7%(145/150),肝静脉显示95.3%(143/150),5例门静脉显示不清的病例中,3例为肝癌合并肝门区淋巴结转移,1例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形成,1例为严重肝硬化合并腹水、脾肿大;7例肝静脉显示不清中有5例与门静脉显示不清的5例为相同病例,其余2例为严重肝硬化合并腹水。结论 16层螺旋CT肝脏多期扫描对评估肝脏血管的正常、变异以及病变对血管的影响有很大帮助,但是对于严重肝硬化门静脉高压、门静脉狭窄、门静脉血栓(包括癌栓)形成的病例,显示门静脉和肝静脉欠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HC)合并门静脉癌栓(PVTT)的围手术期处理方法。方法:对手术治疗的60例PHC合并PVT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例患者全部安全度过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详细的术前影像学和肝功能评估,术中轻柔、精确的手术操作,围手术期的肝功能监测和保肝治疗是患者安全度过手术危险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门静脉癌栓(PVTT)的部位与程度对肝癌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203例行肝部分切除伴或不伴门静脉切开取栓术的原发性肝癌合并门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特征、复发及生存情况进行分析。 结果203例患者的并发症率和住院死亡率分别为30.0%和0.5%,中位随访期6.5个月。1年和3年生存率分别为33.5%和12.8%,1年和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10.8%和3.0%。合并VP1(PVTT局限于门静脉二级分支以远)、VP2(PVTT侵犯门静脉二级分支)、VP3(PVTT侵犯门静脉一级分支)型PVTT患者的生存率显著高于合并VP4(PVTT累及门静脉主干或对侧一级分支)型PVTT的患者。结论 对于合并VP1、VP2、VP3型PVTT的肝癌患者,手术是合理的选择。而对于PVTT累及门静脉主干(VP4)的肝癌患者,手术仍有争议,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CTPV)对门静脉高压症(PHT)的诊断及分类价值。方法收集42例PHT,肝内性PHT 26例,均为肝硬化患者,合并肝癌7例,门静脉肝内分支癌栓形成3例;肝前性PHT13例,其中门静脉肝外段血栓3例,门静脉肝外段癌栓4例,海绵样变6例;肝后性PHT3例,为布加综合征患者;均行64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检查,容积数据采用MIP、VR、MPR或CPR重建,观察门静脉、属支及侧支循环的影像学特征。结果 CTPV能清楚显示侧支循环的分布范围、初步评估门静脉高压程度及部位分类。结论 CTPV能准确诊断PHT及鉴别分类,对预测其并发症、手术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伴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osis,PVTT)与AFP-L3%相关性。方法将治疗前15天内完成多排螺旋CT(MSCT)检查和AFP-L3%检测的HCC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AFP-L3%检测结果,分为阳性组(≥10%)和阴性组(<10%)。PVTT诊断和累及范围通过多排螺旋CT增强3期检查。根据PVTT累及范围分为Ⅳ级:Ⅰ级为门静脉一级分支,即门静脉左或右干(LPV、RPV)有瘤栓;Ⅱ级LPV或RPV加门静脉主干(TPV)被侵犯;Ⅲ级LPV、RPV和TPV均受累;Ⅳ级PVTT加脾静脉或肠系膜上静脉被累及,合并肝外转移;并计算各级癌栓AFP-L3%均值。AFP-L3采用装有偶联了小扁豆凝集素(LCA)的微量离心柱分离甲胎蛋白,利用化学发光法检测AFP和AFP-L3,并计算AFP-L3占AFP含量的百分比。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100例HCC患者中,阳性组71例(71%),其中合并PVTT 41例(57.7%);阴性组29例(29%),合并PVTT 8例(27.6%)。阳性组较阴性组易侵犯门静脉形成PVTT(P<0.01)。根据PVTT累及范围分级,Ⅰ级16例、Ⅱ级13例、Ⅲ级11例及Ⅳ级9例。Ⅰ~Ⅳ级AFP-L3%均值分别为14.5、18.3、20.1、26.3。PVTT各级间的AFP-L3%均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FP-L3%阳性HCC患者易侵犯门静脉形成PVTT,并且AFP-L3%越高PVTT累及范围越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64排螺旋CT与MRI检查对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5月至2016年9月灵宝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59例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均行64排螺旋CT与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对比两种不同检查方法诊断结果。结果 MRI诊断准确率为91.53%,高于64排螺旋CT诊断准确率64.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4排螺旋CT图像质量1级所占比例为81.36%,高于MRI的4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对周围型肝内胆管细胞癌具有较高诊断准确率,64排螺旋CT成像质量更高、更为清晰,临床可结合两种不同检查方法进行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