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2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13篇
耳鼻咽喉   2篇
儿科学   2篇
基础医学   7篇
口腔科学   15篇
临床医学   37篇
内科学   28篇
皮肤病学   4篇
神经病学   6篇
特种医学   20篇
外科学   41篇
综合类   105篇
预防医学   67篇
眼科学   2篇
药学   31篇
中国医学   34篇
肿瘤学   38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27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分析m6A阅读器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mRNA结合蛋白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2 mRNA-binding protein 1,IGF2BP1)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中的表达水平及其对HCC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讨IGF2BP1在H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基于5对HCC癌及相应癌旁组织mRNA-seq数据和TCGA数据库LIHC的mRNA-seq数据综合分析IGF2BP1在HCC中的表达情况,同时利用TCGA数据库中343例HCC患者的临床随访资料分析IGF2BP1表达水平对HCC患者总生存期的影响。基于TCGA数据库筛选IGF2BP1的共表达mRNA,并利用m6Avar在线网站预测mRNA的m6A位点及其RNA结合蛋白等信息,最终构建IGF2BP1的基因调控网络。结果 IGF2BP1基因在HCC中表达上调(log2FC HCC转录组数据=10.684,P<0.001;log2FC TCGA-LIHC数据集=7.032,P<0.001)。生存分析显示IGF2BP1低表达的HCC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5.84年,IGF2BP1高表达患者为4.44年,高表达患者总生存期缩短(P=0.011)。22个差异表达的mRNA与IGF2BP1存在靶向结合关系,并与其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其中,HMGA2等15个高表达mRNA的HCC患者总生存期缩短。HMGA2、PEG10、CEP55、RHO、CDC6和KIF23基因中的潜在m6A甲基化位点位于mRNA 3'UTR端的miRNA结合区域。结论 IGF2BP1在HCC中高表达且导致患者总生存期缩短。IGF2BP1可能通过m6A甲基化及miRNA抑制作用的方式上调mRNA的表达,促进HCC发生并导致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2.
由解放军总医院理疗科研制的“SJ-神经肌肉治疗仪”通过鉴定,并获国家专利。该仪器已批量生产。 临床研究发现:(1)人的运动活动都是受一定的节律维持的,这种节律的变化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较好的刺激作用;(2)中枢神经系统对刺激的频率有一定的响应性,即在一定的频率范围内,中枢神经系统对刺激频率反应最好。据此,解放军总医院经过多年研究,找到  相似文献   
3.
解放军总医院分子生物研究室1990年在国内首次成功分离出BK病毒。 BK病毒系DNA肿瘤病毒,其生长繁殖缓慢,只能在少数几种敏感细胞中增殖,因而很难分离成功。解放军总医院采用自行制备的人胚肺成纤维细胞从肾移植受者尿标本中首次分离出病毒株,经鉴定为BK病毒。随后在国  相似文献   
4.
目的:建立持续性高加速度( Gz)重复作用下颞下颌关节变化的动物模型。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对照组、 1Cz组和 10Gz组,每组12只。应用六九型动物离心机,离心加速度曲线为梯形, 10Gz峰值持续时间为30s,G值增长率约为0.5G/s,间隔 1Gz60s,连续每天5次,每周4d,共3周。结果:在实验中大鼠能逐渐适应固定和持续性高加速度( Gz)重复作用,同时,成功地复制出颞下颌关节疾病的病理表现。结论:本动物模型重复性好,是研究正加速度对颞下颌关节影响比较理想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5.
我国是肝炎大国,慢性HBsAg人群感染率10%以上,现症乙肝病毒感染者1.2亿以上,今后至少有3000万人要死于乙肝病毒感染有关的疾病如肝硬化、肝癌.目前尚无特效药物能阻止这种恶性发展,唯一公认对病毒有抑制作用的是干扰素,为此,我们选择对第一个全国产α-2b干扰素(安达芬)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进行评价和探索临床合理应用干扰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学生膳食是影响学生营养状况的直接因素,而营养状况又可能与青少年某些体能特征、或行为、习惯发生直接或间接联系。我们在膳食调查的基础上,对武汉市青少年的营养变化状况及其有关因素进行追踪研究。研究的先期工作是对武汉市初一学生24小时饮食回顾资料的收集,在此先将调查结果中的食物频数分布作一报道。1 调查对象和方法1.1 调查对象 1997年3月29日~1997年4月11日在武汉市城区和郊区4所学校(城区、郊区各两所)内,各抽取1个班的初一学生作为调查对象,人数共计200名,其中男生105名,女生95名。…  相似文献   
7.
应用内置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在下颌骨牵张成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 探索利用钛镍记忆合金牵张成骨增高下颌牙槽嵴和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可行性。方法  2 0只成年杂种犬分为 5组 ,Ⅰ组和Ⅱ组进行牵引成骨增高下颌骨牙槽嵴 ,Ⅲ组和Ⅳ组进行牵引成骨修复下颌骨缺损 ,Ⅴ组作为对照。牵引成骨用自行设计制作的内置型钛镍合金牵张器 ,在牵张手术前及术后 1、5、13周拍X线片 ,分别在牵张完成后 1、3个月处死动物 ,进行组织学研究。结果 钛镍牵张器显示了良好的组织相容性 ,自动完成牵引骨形成 ,牵张器安置完成后骨块即开始移动 ,X线片可见牵张完成后 1个月牵张区骨密度增高 ,有新骨生成 ;3个月时新生骨密度与周围骨接近 ,有效地增加了牙槽嵴的高度和初步修复了下颌骨的节段性缺损。组织学观察可见牵张区新骨形成良好。结论 内置自加载钛镍记忆合金牵张器自动牵引成骨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简便实用的牵引成骨技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研究亚硒酸钠对大鼠肝细胞凋亡和原癌基因c myc、c fos和c jun表达的影响。方法 选用大鼠 ,每组 5只 ,用 5、10和 2 0 μmol/kg亚硒酸钠腹腔注射染毒。用末端标记法 (TUNEL)、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 ,用Northern斑点杂交方法研究原癌基因c myc、c fos和c jun的表达。结果  5、10和 2 0 μmol/kg的亚硒酸钠染毒大鼠 ,不仅能诱导大鼠肝细胞凋亡 ,细胞凋亡率均较对照组 ( 2 2 2± 0 43 ) %显著增高 ,分别为 ( 3 72± 1 76) % (P <0 0 5 )、( 5 82± 1 42 ) % (P <0 0 1)和 ( 11 76± 1 87) % (P <0 0 1) ,而且还存在着明显的剂量 反应关系。 5、10和 2 0 μmol/kg的亚硒酸钠也能引起大鼠肝细胞c myc、c fos和c junmRNA明显增多 ,免疫组化分析可以检测到表达产物c Myc ,c Fos和c Jun蛋白 ,说明这 3种原癌基因表达增强。结论 一定剂量的亚硒酸钠可以诱导大鼠肝细胞凋亡和原癌基因c myc、c fos和c jun的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离体和在体染毒条件下亚硒酸钠对大鼠肝组织超氧阴离子(^*O2^-)和羟自由基(^*OH)生成的影响。方法 选用雄性Wistar大鼠。体外实验时,制备肝匀浆,在反应体系中加入亚硒酸钠使剂量分别达到2.185,8.750和35.000μmol/L。采用常规方法测定^*O2^-和^*OH。体内实验时,用0.75,1.50和3.00mg/kg的亚硒酸钠,腹腔注射染毒。采用电子自旋共振测定^*O2^ 和^*OH。结果 在体外染毒时,2.185μmol/L的亚硒酸钠对大鼠肝组织产生抗氧化应激作用,使过氧化脂质(MDA)、^*O2^ 和^*OH的生成量明显下降,但8.750和35.000μmol/L的亚硒酸钠则诱导大鼠肝组织产生明显的氧化应激,使^*O2^ 和^*OH的生成量显著升高。在体内染毒时,0.75,1.50和3.00mg/kg的亚硒酸钠均可引起大鼠肝组织^*O2^-和^*OH的产生量显著增加。结论 适宜剂量的亚硒酸钠抑制自由基生成。具有抗氧化作用,而较高剂量的亚硒酸钠则使自由基生成增多,导致明显的氧化应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缺血性结肠炎(IC)患者的血黏度及血脂状况,为防治IC提供依据。方法确诊为IC患者(观察组)与健康者(对照组)各43例,测定高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低切变率下的全血黏度、D-二聚体、总胆固醇(CHOL)、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结果观察组高切变率全血黏度、低切变率全血黏度、D-二聚体、CHOL、TG、LDL-C、Apo-B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HDL-C、Apo-A1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缺血性结肠炎患者血黏度及血脂明显异常,血管栓塞风险高,积极改善微循环与合理的调脂治疗,可预防和减缓缺血性结肠炎的发生及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